1 斯拉夫人的拓殖
7世纪中叶,正当斯拉夫人穿越俄罗斯森林向东迁移时,黑海草原落入了来自亚洲内陆的突厥部族可萨人(Khazar)的掌控之中。与当时其他突厥部族不同,可萨人没有追求以畜牧为主的单一游牧生活,而是定居下来从事农耕和贸易。他们贸易活动的要道是伏尔加河,他们控制着该河流北向所有可以通航的地区。通过这条航道,可萨人得以将从黎凡特获得的奢侈品运至芬兰—乌戈尔部族居住的林带的贸易站点,在那里换取奴隶、毛皮和各种原材料、半成品材料。到8世纪末,可萨人建立了一个从克里米亚延伸至里海,往北一直到伏尔加河中游的强大国家,或者说“汗国”。此时,可萨的统治精英或许是受到了来自克里米亚的犹太殖民地居民的影响,改信了犹太教。可萨汗国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盾护着黑海草原不受亚洲游牧部族的侵扰,并使早期的斯拉夫移民在黑土地区获得了一块不甚稳固的立足之地。在8世纪—9世纪,居住在草原地带和毗邻的森林地带的斯拉夫人一直向可萨人缴纳贡赋,并在其庇护下生存。
从仅存的一些有关东斯拉夫人在这段时期(7世纪—9世纪)的记载可知:东斯拉夫人在当时是以部落社区的形式组织起来的。他们大部分生活在森林地带,在此处的主要农耕技术是“刀耕火种”。这是一种原始的农耕方式,但是很适合他们居住的环境。农民们会在林中砍伐出一块空地,将原木移走,用火焚烧剩下的树桩和灌木。焚烧后沉积下来的灰烬含有丰富的钾碱和石灰,足以让人们将种子直接播撒在地面上,这样可以使耕种所需的土壤准备工作降至最低限度。经过如此处理的土地在收成上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旦土地养分枯竭,农民就会在无尽的森林中另觅他地,重复这一过程。这种耕作方式需要经常性的迁移。毫无疑问,这也有助于解释斯拉夫人何以能够如此快速地蔓延至整个俄罗斯。16世纪之前,刀耕火种法一直是俄罗斯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此后,在国家及其拥有土地的仆人的共同压迫下,农民不得不定居生活,转而采用三圃制的农耕方式。然而,在遥远的北部地区,刀耕火种法一直被沿用至20世纪。
早期斯拉夫人定居点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建造围栏。在草原地带,围栏是用泥土建造的;在森林地带,围栏是单独用木头或是木头和土混合建造的。这些原始的防御工事作为共同的防御中心,用于保护分散在附近空地的部族成员。在俄罗斯国家形成的早期,数以百计的这种部族围栏遍布全境。部族社区合并形成更大的社会单位,冠以各种各样的名称,例如以膜拜共同的神联系在一起的“米尔”。 ㊟ 【勿将这种早期的“米尔”(мир)与同名但是产生时间要晚得多的村社(参见23页)相混淆。——原文注】 米尔的合并,形成了早期东斯拉夫人最大的社会地域实体——普列米亚 ㊟ 【俄语词племя,意为“部落”。——译者注】 。一些编年体史书中记录着十几个这类部族的名称。与其他地方的部族一样,族长拥有部族的权威,他们对部族成员及其财产享有几乎无限的权力。在这一历史阶段,东斯拉夫人既没有公共机构,也没有官员承担司法或者军事职能,因此即使是最原始形式的国家也根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