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农奴制:贵族依赖皇权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贫穷的、缺少土地的贵族依赖于皇权给予的工作职位的话,那么那些富裕到拥有庄园的地主们则是依靠皇权维护农奴体制。

    俄国社会史的一个反常现象是,虽然农奴制在国家演进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但是它总是被置于法律上的模糊区域内。俄国从未颁布过任何把农民变为奴隶的法令,皇权也从未正式认可过地主对农奴的所有权。农奴制在事实上的发展来自诸多法令与习惯的累积效应,是一个受到社会公认但是未经官方明确认可而维持下来的制度。尽管从未明确地说出来,但人们一直以来的理解是,地主实际上并不拥有农奴;相反,他们只是代替沙皇管理农奴。这种说法几近真实,尤其是在彼得大帝与其继任者把地主变成了负责收缴人头税和招募兵丁的代理人之后。尽管地主的福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奴,但是地主对农奴及其劳动成果的所有权是模糊的,即使在1785年地主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之后依然如此。因此,皇权的恩赐对于所有从农奴劳动力中获益的地主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皇权可以随时收回其给予地主的恩赐。一纸政令就能将农奴从他们手中夺走,成了贵族们的担忧,而这种担忧极大地削弱了贵族对政治的兴趣,尤其是在贵族摆脱了强制性国家服役之后。维持现状能够确保贵族拥有免费劳动力,任何变化都必然会搅乱时局,从而损害他们的利益。如果贵族希望继续剥削农奴劳动,就必须远离政治,这已经被理解为俄罗斯二元政治安排的一个条件。

    农奴主更加依赖皇权帮助他们控制农奴。1773—1775年间爆发的普加乔夫农民起义使得农奴主大为惊恐,他们确信——后来发生的事件也印证了他们的这种确信——国家政权只要稍有示弱的迹象,“小人物”们就会将法律把持手中,并再行普加乔夫之乱时的谋杀和盗抢恶行。贵族手中令农奴保持服从状态最有效的武器是募兵权,以及将不服管的农民送交官府以充军或流放西伯利亚。从这一角度看,贵族中有权势的拥奴群体倾向于维持强力的专制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