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彼得一世的政策

俄国政府最早在17世纪中叶开始关注商业阶层的福祉,从那时起,政府开始不断鼓励私营企业,培育本国的资产阶级。考虑到俄罗斯国家政权的力量,如果不是因为贵族特权的破坏,这些政策或许还能及时地催生出类似于中产阶级的社会阶层。皇权实际上赐予了拥地阶层全部的经济特权,包括对农奴劳动力的独占权,同时将贸易和制造业向所有阶层开放。结果是彻底削弱了原本就苟存于夹缝中的俄国中产阶级。

1648年,俄国的几座城镇相继爆发了波萨德民众暴乱事件。风波平息后,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他们最严重的不满。《1649年法典》正式将波萨德成员多年来一直梦寐以求的东西——贸易和制造业的专营权赋予了他们。政府还取消了斯洛博达的税收豁免权,消灭了城市中的“白色”(即免税)地带。然而,这些措施从需要再次确认它们的源源不断的法令来看,似乎无法执行。俄国农民迫于经济压力而不得不去市场或集市上出售自家盈余的农产品或手工制品,这些做法实际上得到了地主的默许。针对外国人的措施往往更容易得到执行。同是在1649年,英国人在将自己的国王送上了断头台后,放弃了对特权的谋求,以此为由,俄国政府取消了莫斯科公司已享有长达一个世纪的特权。1667年颁布的新贸易宪章(Новоторговый Устав)对所有外国商人的自由实施了相当严格的限制,没收了他们的商品并禁止他们再次涉足零售业。这些措施得到了严格执行,来自外国商人的竞争从此逐渐销声匿迹。

彼得一世继位后,俄国政府对待商业阶层的态度变得明显更加温和。彼得在西方游历期间目睹了西方的繁荣景象,并深受触动。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国家财富的积累有赖于重商主义思想,而彼得很快就领悟到了重商主义的基本原则,他决心要把俄国变成一个经济上能够自给自足的国家。他竭尽全力对本国的产业给予保护,于1724年首次推出了全面保护性关税政策。此外,彼得一世还要求所有的商人和手工业者都要持有许可证,以此来将这些职业限制在城市阶层的成员中。尽管彼得一世塑造俄国资产阶级的尝试未能获得成功,但是付出的努力终究没有白费。俄国政府从此不再将商人和手工业者视为待宰的羔羊,而是开始扮演起了牧羊人的角色。

为了鼓励私营企业发展,彼得一世于1711年取消了皇室对粮食、白酒、食盐和烟草的商业垄断。曾几何时,俄国国内出现了近乎自由贸易的景象。然而,俄国商人,或许是受到以往经验的影响,在这些机遇面前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激动,也可能担心彼得的这些措施只是临时的,一旦垄断势力复辟,他们就会蒙受损失。事实上,彼得死后,国家恢复了对商业的垄断,一切又倒退回原来的状态。

彼得一世在俄国工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更加令人瞩目,因为这涉及至关重要的军事方面的考虑。彼得一世在位期间组建了俄国的常备军,其所需的被服、武器装备等军用物资在数量上远远超出了俄国本土制造业的生产能力。由于缺钱,无法从国外进口物资;而且即便有钱,在事关国家安全的问题上,彼得也是不能容忍受制于外国供应商的。因此,除了建立自己的国防工业体系,彼得别无选择。据现代历史学家的计算,彼得一世在位期间,俄国的制造业企业和矿业企业的数量翻了两番。几乎所有的新兴产业都在为军队服务。通常的模式是,政府自行投资开办工业企业,并通过制造业管理委员会(Мануфактур-коллегия)和矿业管理委员会(Берг-коллегия)对企业进行管理和经营,或是将企业委托给从贵族阶层和商人阶层中挑选出来的私营企业家。在后一种情况下,政府保留对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就好比领地的经营模式一样。私营企业家及其后代只享有企业的占用权,前提是他们的经营能够令政府满意,否则政府就会将企业的经营权从他们手中收回。 ㊟ 【正是这一原因导致了学界很大的误解(例如Е. И. Заозёрской, 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 12, 1947 стр. 68和其他许多历史学家都是如此),认为彼得一世时期建立的制造业企业,有一大部分是“属于”商人和贵族的。其实,即便是那些由私人全部或部分投资建立的企业,也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私人财产,因为政府可以随时从“所有者”手中将企业拿走。苏联历史学家对所有权与占用权之间的差异理解有误。——原文注】 在17世纪彼得统治时期,制造业和采矿业完全服务于国家的需求,其产品中超出国家需求的部分才能在市场上销售。政府以固定的价格,通常是成本价购买私营工矿企业的产品。这些企业只能靠销售多余的产品获取利润。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是国家规定好的;如果未达到国家的要求就会受到惩罚,包括返工、没收和罚款。作为服务的回报,工矿业企业的企业主可免除徭役和赋税。一些企业主在这种条件下着实积累了一些财富,例如德米多夫家族的财富就是通过向军队低价提供图拉铸造厂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而积累起来的。

尽管彼得一世在发展俄国工业方面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与热情,并在提升劳动生产率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这些都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彼得的行事方式仍然保留着莫斯科罗斯时期的传统。他对待企业主如同对待普通贵族一样,丝毫不考虑他们的个人利益与愿望。彼得一世时期的莫斯科毛纺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家企业由荷兰人于1684年创办,是俄军被服布料的主要供货商。彼得一世不满于该企业高昂的运营成本和低劣的产品质量,在其苏格兰友人布鲁斯的建议下,决定将该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转交给私人。为此彼得成立了一家商业公司,该公司成了俄国首家特许经营企业。彼得一世深知俄国商人缺乏冒险精神,于是就直接从俄国当时最显要的大富商中挑选出一些人,强令他们加入该商业公司。随后他派遣士兵将被选中的富商押至莫斯科进行“临时流放”(временная высылка),无论他们是否情愿。政府从国库中给这些商人划拨了一定额度的无息资本,并告知他们,无论国家需要何种类型的呢绒布料,他们必须以成本价向国家供应;多余的产品可以拿到市场上销售赚取利润,且无须缴税。只要他们的经营活动令国家满意,企业就是他们的“世袭财产”;但如果他们经营失败,国家就会将经营权收回并惩罚他们。 ㊟ 【Московский суконный двор, Л., 1934, стр. XXVI–XXVII and passim.】 俄国的首家商业公司就是这样在政府对企业家强拉硬拽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这很显然是莫斯科罗斯时期的侍臣为国家服务的模式,而非西方的资本主义模式。难怪在彼得一世时期,私人要求获得经营制造业和矿山的特权是很罕见的;原因就在于风险很大且利润不确定。在彼得的继任者安娜和伊丽莎白改善经营条件后,商人和制造业者才开始表现出较大的积极性。在安娜和伊丽莎白统治时期(1730—1761年),贸易和制造业经营生产的商品起初被皇权所垄断,后来被转让到私人手中,产业的发展随之达到了顶峰。

为了给制造业企业和采矿企业输送劳动力,彼得先是通过强制征募那些不隶属于任何普通社会阶层的人员,例如囚犯、流浪汉、战俘、士兵的妻子以及妓女。当这些人员不足以满足要求时,就开始将整村的国有农民作为企业劳动力从中部地区迁至乌拉尔。最终,无奈之下,彼得只好破例,改变了原来只有国家、侍臣阶层和教会能够拥有农奴的规则,于1721年颁布了一项法令赋予了商人购买村庄以便获取农奴作为工矿企业劳动力的权利。这些“占有性农奴”(посессионные крепостные)实际上就是一种工业奴隶,1736年颁布的一项法令将这些人连同他们的家眷和后代“永久性地”束缚在了他们受雇的工矿企业中。这些人不过是乡村农奴的工业版,正是他们构成了俄国工人阶级的核心元素。

彼得一世开启的俄国工业化进程,尽管在思想上是全新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完全是传统的方式。国家拥有全部生产资料、设定价格并且购销几乎全部产品;管理层恪守陈规;劳动力奴隶化。被固化的劳动力、稳定的市场、由国家任命或指派的企业家以及国家的特许经营权等,这些条件造成了俄国的工业生产缺乏生产合理化的动力。简而言之,彼得治下的俄国存在工业,却不存在工业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