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知识分子:起源与概念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英语中“intelligentsia”(知识分子)一词来源于俄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但是从词源学上看,该词实际上源于西欧,是对19世纪上半叶西方用来指代社会中受过教育的、开明的“进步”分子的法语词intelligence和德语词intelligenz的拉丁化改写,只不过改写得不甚恰当。例如,在1849年2月的奥地利和德国革命议会的讨论中,保守派议员用“intelligenz”一词来指代特定的社会群体,主要是市民和受教育群体,他们因卓越的公共精神而应得到高于其数量比例的议会代表席位。 ㊟ 【Otto Mueiler, Intelligentcija: Untersuchungenzur Geschichte einespolitischen Schlagwortes (Frankfurt, 1971); Richard Pipes, ‘‘‘Intelligentsia’’ from the German “Intelligenz”? a Note’, Slavic Review, Vol. XXX, No. 3 (September 1971), pp. 615–18.】 该词进入俄语是19世纪60年代的事情,到了19世纪70年代,已经成为当时的政治讨论中一个司空见惯的术语。

    不幸的是,俄语中的“知识分子”未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公认的定义。与俄国历史上的诸多术语一样(如:波雅尔боярин、贵族дворянин、小人物мужик、赋税тягло),“知识分子”至少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与狭义。从广义上讲,它是指受教育阶层中的一部分身份显赫的群体,与法语中所指的“名人”(les notables)相近。这种用法的一个较早的例子是在屠格涅夫写于1869年的短篇小说《奇怪的故事》中的一个情节:一位英雄受邀来到一座小镇上,在为他举办的欢迎会上将会有该镇的医生、教师以及“全部的知识分子”出席。这种广义的定义逐渐不再使用,但在1917年之后又得以被共产党政权所恢复。在苏联时代,“知识分子”一词不能用来指代区别性的社会类属,因为它不适用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法,但又无法从俄语中清除它,因此,该词被用作职业类别来描述在西方被称为白领的阶层。按照这一定义,克格勃的长官和索尔仁尼琴都属于“苏联知识分子”群体中的成员。

    “知识分子”的狭义用法则有着更为复杂的故事。与英语中的“自由主义者”一词很相似,“知识分子”一词逐渐失去了其描述性和客观性,而获得了规范性和主观性。19世纪70年代,持激进的哲学、政治和社会观点的年轻人开始强调,他们并且只有他们才有权使用“知识分子”这一称号。这一观点直接不被那些被这个排他性如此强烈的定义排斥在进步人士范围之外的群体所认同。但到了19世纪90年代,对于俄罗斯人来说,仅仅靠接受教育和参与公共生活是够不上“知识分子”这一称号的。必须坚决反对旧制度下的整个政治和经济体制,并愿意积极投身于颠覆旧制度的斗争中,才能配得上这一称号。换句话说,成为一名知识分子就意味着成为一名革命者。

    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通过同一个词作为媒介同时表达,其结果即是混乱不堪。1909年,一批自由派知识分子,其中包括数名前激进派分子,出版了一本名为《路标》(Вехи)的文集。在文集中,他们强烈批评俄国知识分子缺乏政治意识、没有宗教信仰、道德低下、学识浅薄等罪恶之处。对读者来说,自然很清楚文集是在说谁。然而,在政府及其支持者眼中,文集的几位作者本身也属于知识分子群体。

    面对这种情况,历史学家必须做出自己的判断。采用激进派所坚持的知识分子的排他性定义,肯定是错误的。在反对专制主义的斗争中,不乏持自由主义原则的参与者,甚至还有持保守主义原则的参与者,他们与整个革命意识形态毫无共同之处。如果将他们排除在外,无异于歪曲历史。而那个将整个白领群体涵盖在内的定义,尽管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但其实没什么用处。因为它没有表明该群体对政治与社会的态度,而这正是区分知识分子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标准。我们要采用的定义介于上述两种定义之间的某个位置。在此,以对公共福祉的责任感作为试金石,对“知识分子”给出以下定义: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员或者说一个知识分子,是指不完全专注于其个人福祉,至少视个人福祉与社会整体福祉同样重要,但是情愿更多地关心整个社会,并且愿意尽其所能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人。根据这个定义,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和阶级地位是次要的。尽管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且家庭富裕的人,能够比其他人更好地理解国家的问题所在,进而做出相应的行动,但是其未必愿意这么做。同时,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劳动者,如果竭尽全力去认识这个社会的运行机制并为社会贡献力量,那么就着实配得上“知识分子”的称号。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在19世纪晚期的俄罗斯,就有人提及“工人知识分子”,甚至是“农民知识分子”。 ㊟ 【“工人知识分子”相关论述见于我的著作Social Democracy and the St Petersburg Labor Movement, 1885—1897 (Cambridge, Mass. 1963);“农民知识分子”(多数是以前的农奴,摆脱农奴身份后从事各类自由的职业)可见Е. С. Коц, Крепостная 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 Л., 1926。】

    那些政治和经济权力的掌控者与公共舆论的代言人(或是自认为能够代言公共舆论的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地方,往往就是这种定义下的“知识分子”涌现的地方。在那些威权政府与受过教育的、易接受新思想的精英群体对抗的国家,这种知识分子声音最强、力量最大。在这种情况下,行动的能力和行动的意愿处于激烈冲突之中,知识分子群体会凝聚成为一个国中之国。在传统的专制体制下,民众绝大部分没有受过教育,而在正常运转的民主体制下,思想能够很快转变为政策,因而上述两种情况下都不太可能形成知识分子群体。 ㊟ 【当然,如果有一小部分受过教育的人断定只有他们最了解怎样做才有利于人民。那么,他们可以忽视民众投票的结果,理由是(1)人民没有得到“真正的”选举自由,或者(2)选举过程被操纵,或者当一切其他因素都不奏效时,(3)民众被洗了脑,把票投给了不利于自身利益的一方。——原文注】

    在帝国时代的俄罗斯,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迟早都是预料之中的事;在事关政治权力的问题上,鉴于君主制顽固的世袭观念,可以肯定的是,知识分子与体制之间的斗争也终将成为一场苦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