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19世纪60年代的思潮
亚历山大二世时代见证了俄国公众舆论的急剧变化。信奉唯心主义的一代还在关心“俄罗斯人是谁”的问题;1855年后的新一代“实证主义者”或“现实主义者”则提出了更为务实的问题,诺维科夫首先明确提出了“知识分子应当怎么做”的问题。在对这一问题的回应上,知识分子群体分化为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两翼,一小部分持自由主义观点的知识分子则摇摆于两翼之间。与前一个时代不同的是,过去意识形态上的对立者仍然会在社交场合会面,且遵守一般的礼仪;而在亚历山大时期则不同,思想观点上的矛盾冲突延伸到了私人关系上,从而经常导致个人之间的强烈敌意。
新君拉开了“大改革” ㊟ 【“大改革”(Великие реформы)指亚历山大二世于19世纪60—70年代推行的一系列大规模改革措施,包括废除农奴制、金融改革、司法改革、军队改革等,因改革力度大、涉及面广而得名。——译者注】 的序幕,上述变化大部分就是在“大改革”的背景下发生的。这场改革使农奴得到了解放,地方自治会和城市中的自治机构得以推行,还进行了司法改革(下一章中将进行详述)以及实施了义务兵役制。这是俄罗斯历史上为使社会开始积极参与国家生活所做出的最雄心勃勃的努力,尽管未给予社会参与政治进程的机会。
改革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兴奋感,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他们突然看到了机会开放,为那些前所未有的公共服务敞开了大门。他们可以从事多种行业(法律、医药或新闻),还可以在地方自治会或是市政府中工作;他们也可以在军队中谋职,军官的职位对平民也是开放的;最重要的是,他们还能与那些被解放的农奴建立联系,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公民地位。19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是一个罕见的同心同德的时代,左、中、右各路力量都团结一心协助政府执行其宏伟的改革计划。
1861年,随着农奴解放条款的公布,统一阵线出现了第一道裂痕。车尔尼雪夫斯基及其《现代人》编辑部领导下的左翼知识分子,对于农民只能获得一半其所耕种的土地并且还不得不为此支付费用的规定感到大失所望,称整个农奴解放是一场残酷的骗局。19世纪60年代初的学生骚乱加上1863年的波兰起义,以及同时期发生在圣彼得堡的离奇纵火案,使得许多保守派和自由派认定其中必有阴谋。在那之前,《俄罗斯先驱者》一直是一本较为温和的杂志,此时却急速倒向右翼,以爱国主义的姿态抨击左翼。激进派内部的分裂愈演愈烈。《现代人》杂志对老派知识分子发起了一轮恶毒的人身攻击,指责他们保守不作为、缺乏担当。赫尔岑则在其创办于伦敦的月报《钟声》(Колокол) ㊟ 【另有译名《警钟》。——译者注】 上发文还击,斥责年轻一代患上了慢性狂躁症。随后,契切林攻击赫尔岑有革命倾向,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讽其为一副“猛犸象的骨架”。到1865年,俄国的公众舆论发生了彻底的决裂。主要的争论仍然是在激进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对话中展开的,双方除了对走中间路线的、“明智的”实用主义者有着共同的厌恶之外,在其他任何方面都不能达成一致。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俄国思想界的黄金时代,因为知识分子关注过的所有重大问题都在此期间得到了表达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