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66 秒,为您找到 11615 个相关结果.
  • 主编序[1]

    主编序[1] 关野贞(1867—1935)是与伊东忠太齐名的建筑史学者。他在涉华建筑与实地考古方面,也是一位先驱,一生来华十余次。将伊东忠太与关野贞两人的建筑调查与研究对照着看,更富有意义。伊东重视建筑史,尤其是建筑美术与工艺的研究,擅长建筑史宏观建构。而关野则侧重建筑与考古研究,尤其是运用考古学方法,对建筑及其艺术做详实考证,以微观研究见长。可以说,...
  • 文化交流能推动中印社会前进 [1]

    文化交流能推动中印社会前进 [1] 我一向主张,文化交流能促进交流双方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的发展,能增进双方科学技术的昌盛,总之,一句话,能推动双方社会的前进。 在全部世界史上,要举一个文化交流双方获利的例子,非中印文化交流莫属。中印文化交流是全世界当之无愧的典范。 众所周知,自远古以来,中国和印度就一直是好邻邦和好朋友。甚至在先秦时期,即在...
  • 主编序(1)

    主编序(1) 伊东忠太(1867—1954)是最早来华实地考察的日本学者。其一生涉华调查不下十次,著有《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装饰》(五卷本)、《东洋建筑之研究》(上下卷)、《法隆寺》等大量著作。他不仅是近代日本建筑学科的创始者,而且也是东亚建筑研究的先驱,甚至有“工学泰斗”“建筑巨人”之称。其于1925年撰述的《中国建筑史》,是日本第一部较全面系统...
  • 主编序(1)

    主编序(1) 伊东忠太(1867—1954)最早来华实地考察的日本学者。其一生涉华调查不下十次,著有《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装饰》(五卷本)、《东洋建筑之研究》(上下卷)、《法隆寺》等大量著作。他不仅是近代日本建筑学科的创始者,而且也是东亚建筑研究的先驱,甚至有“工学泰斗”“建筑巨人”之称。其于1925年撰述的《中国建筑史》,是日本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
  • 再访古贤之迹

    再访古贤之迹 写在出发之前 一 佛教的理想,当时是要改造印度,其次改造中国,进而改造日本。佛教对于东洋文化的功绩多数在于,不管是哪一种文化现象还是哪一种主义精神,其中都有佛教的渗入。如果从东洋文化中抽去佛教,恐怕就会所剩无几。佛教的理想和信仰蓬勃兴旺时的东洋,看不到因民族不同而出现的龌龊,方圆上下左右都环罩在法幢之光下,诺守着平等同时发挥着各自的不同...
  • 踏察报告

    踏察报告 (自启明会第七回讲演集转载) 由本会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联合主办,今年四月九日在东京大学举行了该校讲师常盘大定氏中国佛教史考察报告讲演会暨展览会。本册刊载的三上文学部长的开会辞和常盘氏的报告,是根据会议讲演记录的整理稿,拓本目录是同时展出的拓本资料。报告会上的讲演由于时间关系只限于考察地区的一般情况报告,此外向本会提交的考察报告书中录有收集来...
  • 第二十二章 中国文化遗迹及其保护

    第二十二章 中国文化遗迹及其保护 一 余于1906年游历中国,主要探访河南、陕西两省遗迹。翌年自天津沿运河而下,入山东省,调查许多重要遗迹、遗物。前年三度旅行中国各地,先自朝鲜入沈阳,至北京,之后用约八个月时间探察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各省名胜古迹。虽距前两次调查仅十二三年时间,但惊诧于此间遗迹破坏、毁灭程度之大,认为其保护一日不可疏忽。 ...
  • 我和佛教研究

    我和佛教研究 我接触到佛教研究,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了。1935年,我到了德国哥廷根,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算是我研究佛教的滥觞。从那以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的年代里,不管我的研究对象“杂”到什么程度,我对佛教研究始终锲而不舍,我在这方面的兴趣也始终没有降低。 “你研究佛教是不是想当和尚呀?”有人曾半开玩笑地问过我。我从来没有信过任何宗教,对...
  • 山东游记

    山东游记 (大正九年八月(1) ) 一、车中漫谈 在中国山东青岛逗留期间,笔者甚想对青州及济南近郊一带的古代文化遗迹进行考察,故于日本大正九年八月十日上午8时,与园部工学士以及其他4人,一起从青岛出发,搭乘山东铁路的火车前往青州。此趟青州之行,连往返一并计算,共安排4天时间。 在火车上,我等一行谈兴甚浓。谈论话题始自有关中国古代墓陵的发掘,于是论及...
  • 第八章 两年彷徨:光华与燕京

    第八章 两年彷徨:光华与燕京 第八章 两年彷徨:光华与燕京 早在1935年清华已开始做南迁长沙的准备。七七抗战揭幕之后,个人的读书应试计划虽成泡影,当然还是只有跟着母校走。所以自北平到天津与父母及两妹短聚数日即行告别,搭太古洋行的顺天号客轮赴烟台,渤海中遇台风。翌晨船人港时,级友林从敏即开了自家洋行的小船来接我、黄明信和梁瑞麒三人至他府上做客。承林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