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网
发现
标签
注册
登录
搜书网
发现
榜单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搜书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42
秒,为您找到
58969
个相关结果.
书籍
文章
文件
41 《军机处奏呈览覆给赫德电稿片》,《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
19
2025-04-12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41 《军机处奏呈览覆给赫德电稿片》,《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第428页。 42 Hart' s Journals, Vol. 29, 27 July 1884; Hart * s Journals, Vol. 29, 30 July 1884,转引自张志勇: 《静德与中法越南交涉》,《近代史研究》2019...
第五章 法的历史分析
17
2025-03-26
《法理讲义:关于法律的道理与学问(套装上下册)》
第五章 第一节 一、法的历史分析的基本观念 (一)法律发展的历史连续性 (二)法律发展的历史相对性 (三)法律是一个有机体 (四)法律与民族性紧密相关 二、法的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归纳 (二)移情、直觉与理解 (三)语境论 第二节 一、大陆法系国家法的历史分析的理论谱系 (一)维科 (二)孟德斯鸠 (三)萨维尼及历史法学派...
第十一章 庚子与辛丑
9
2025-04-03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第十一章 庚子与辛丑 庚子(1900年)是19世纪的最后一年,辛丑(1901年)是20世纪的最初一年。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义和团运动轰然起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之中。它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同时又包含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并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政局变动牵连相结。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
【四 认知中国原生文明的基本理念】
13
2025-03-27
《大秦帝国》
【四 认知中国原生文明的基本理念】 对中国历史的审视,聚讼最烈而误解最深者,是对中国原生文明的认知。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原生文明生成期。原生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她由涓涓溪流汇成澎湃江河的历史中,必然有一段沉淀、凝聚、升华、成熟的枢纽期。这个时代所形成的文明与传统,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基因,将永远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或决定...
大秦帝国 序
19
2025-03-27
《大秦帝国》
大秦帝国 序 中国文明正源的强势生存——序 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 【一】 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 大秦帝国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时代。 不幸的是,作为统一帝国的短促与后来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刻意贬损,秦帝国在“暴虐苛政”的恶名下几乎湮没在历史的沉沉烟雾之中。有限史料所显示的错讹断裂且不必论,明清通俗小说《东...
四 北朝:走出低谷的历史出口
10
2025-04-11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四 北朝:走出低谷的历史出口 钱穆、陈寅恪肯定了北朝少数族的振作政治之功。苏秉琦先生也有类似论述:“‘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田余庆先生指出:“从宏观来看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全部历史运动的总体,其主流毕竟在北而不在南。”中...
第十六章 民变与革命
11
2025-04-03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第十六章 民变与革命 民变是下层群众用直接诉诸行动的方式以表达自己对现存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是中国社会内在矛盾激化的产物。与革命相比,民变具有自发性、分散性和落后性,因此二者并不相同。但在20世纪初期,波波相续、绵绵不绝的民变又同前仆后继、峰峰相连的革命交错迭出,二者的并存导致了彼此的影响。革命与民变的这种相互关系是晚清最后十年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内容之一。...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7
2025-04-22
《季羡林全集(套装共30卷)》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香港回归,百年耻雪,普天同庆,薄海共欢。将近半个世纪前,毛泽东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句朴素简明的话,上震碧落,下撼黄泉,激起了全球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当时在天安门广场听到这话的人,无不热血沸腾,喜极泪流。 但是,实际上,我们还没有能真正地完全地站了起来,我们神圣的土地上还留有外国殖民主义者留下的伤痕,香港就是其中之一。 回...
第四十二章1902年:新式学堂挽不回青年
12
2025-04-12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第四十二章1902年:新式学堂挽不回青年 虽然1901年颁布的"改革上谕"诚意极为有限,但既然公开颁布了谕旨, 接下来多少该有些动静,否则便说不过去。于是就有了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 程》与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两份文件的核心目的,是变传统学塾体 系为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遗憾的是,清廷中枢愿意变更的只是教育机构的形式,而非教育的具体 内...
Chapter_23
14
2025-04-02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Chapter_23 Chapter_23 主义的性质提出了敏锐的见解。也集中注意力于地区而不是个人的着作,有罗伯特·A.卡普的《四川与中华民国:地方军阀主义与中央政权,1911—1938年》。戴维·D.巴克的《中国城市的变化: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1890—1949年》,研究城市史,但以大量篇幅阐述经济和社会问题。加万·麦科马克的《张作霖在中国东北...
1..
«
1
2
3
4
»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