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网 本次搜索耗时 1.117 秒,为您找到 58969 个相关结果.
  • 【三 历史烟雾的久远弥散】

    9 2025-03-27 《大秦帝国》
    【三 历史烟雾的久远弥散】 历史意识分裂的烟雾,终于无可遏制地弥漫开来。 大一统的秦帝国十五年而亡,既无修史遗存,亦无原典史料现世。项羽的屠戮劫掠与焚烧,使大咸阳化作了废墟,集战国之世全部典籍法令与文明书证的丰厚无比的帝国文档库存,悉数付之罪恶火焰。从此,这个伟大的帝国丧失了为自己辩护的绝大部分书证、物证与人证,沦入了面对种种口诛笔伐而无以澄清的境地。...
  • 建议阅读的书目

    建议阅读的书目 [1]弗洛兰·阿夫塔利翁:《法国大革命中的经济》,1987年。 [2]伊丽莎白·巴丹德、罗贝尔·巴丹德:《孔多塞》,1988年。这是一本出色的传记。 [3]蒂姆·布兰宁:《法国大革命战争》,1996年。 [4]克拉伦斯·克兰·布林顿:《革命剖析》,1973年。 [5]休·布罗根:《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2006年。 [6]霍...
  • 序 冯 契 在老友陈旭麓同志辞世两年多以后,他的遗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经过他的学生的整理,即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对我国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贡献。 我在读这本书稿时,不禁想起了许多往事,也颇增感慨。老友的声音笑貌不时浮现,他和我在校园中丽娃河畔边散步边交谈的情景宛在眼前。那种谈天时“相忘于江湖”,而困难时“相濡以沫”的友情,是终生难...
  • 祭秦论

    13 2025-03-27 《大秦帝国》
    祭秦论 原生文明的永恒光焰—秦亡两千二百十五年祭 公元前207年秦亡,至今岁,两千二百十五年矣! 漫漫岁月,沧桑变幻,人类文明在甘苦共尝中拓展延伸,已经由我们在《大秦帝国》中走过的铁器农耕文明,进境为工业文明与科学文明之交会时代了。然则,文明的进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性,没有改变人性的基本需求,更没有改变人类面对的种种基本难题。人还是人,人类还是人类...
  • 【八 秦帝国骤然灭亡的两个最重大原因】

    10 2025-03-27 《大秦帝国》
    【八 秦帝国骤然灭亡的两个最重大原因】 秦帝国突然灭亡的原因,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巨大谜团。 揭示这个谜团,对于全面认知中国原生文明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任何历史秘密,大体都基于两个原因形成:其一是资料物证的巨大缺失或全部缺失,导致后人无从认知评判,诸多历史古国的消亡谜团与民族的断裂黑洞,都是这样形成的。破解这种历史秘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史料与证据的...
  • 主要参考资料

    主要参考资料 1.申元《江山戴笠》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1年 2.江山市政协文史委《江山籍军统将领传略》 江山市政协文史资料第10辑 1994年 3.(台)“国防部”情报局《戴雨农先生年谱》 (台)“国防部”情报局 1966年 4.(台)“国防部”情报局《戴雨农先生全集》(上、下) (台)“国防部”情报局 1979年 5.乔家才《铁血精...
  • 【六 走出暴秦说误区 秦帝国法治状况之历史分析】

    11 2025-03-27 《大秦帝国》
    【六 走出暴秦说误区 秦帝国法治状况之历史分析】 秦法酷烈,历来是暴秦说的又一基本论据。 这一立论主要有五则论据:其一,秦法繁细,法律条目太多;其二,秦法刑种多,比古代大为增加;其三,秦法刑罚过重,酷刑过多;其四,秦时代罪犯多得惊人;其五,秦法专任酷吏,残苛百姓。举凡历代指控秦法,无论语词如何翻新,论据无出这五种之外。认真分析,这五则论据每则都很难成立...
  • 应聘为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宝钢教育基金理事会顾问。

    应聘为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宝钢教育基金理事会顾问。 担任北京圆明园学院名誉院长。 捐赠1万元给故乡官庄小学。 ◎ 1995年(八十四岁) 主编的《简明东方文学史》获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首届优秀著作奖。 ◎ 1996年(八十五岁) 出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成立,任特邀理事。 《人生絮语》、《怀旧集...
  • 第II节 “共和”的含义

    第II节 “共和”的含义 罗马共和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共和国,共和制是一种既不同于王政,也不同于民主制和寡头制的全新的政体形式。罗马共和国是一种混合政制,主要体现为元老院、公民大会(后来为平民大会)和执政官这三个政治要素之间的权力关系,其实质即为贵族与平民这两大利益集团之间权力博弈的动态平衡。 共和与王政的联系与区别 古希腊城邦曾经有过王政、贵族政...
  • 我和北大

    我和北大 北大创建于1898年,到明年整整一百年了,称之为“与世纪同龄”,是当之无愧的。我生于1911年,小北大13岁,到明年也达到87岁高龄,称我为“世纪老人”,虽不中亦不远矣。说到我和北大的关系,在我活在世界上的87年中,竟有51年是在北大度过的,称我为“老北大”是再恰当不过的。由于自然规律的作用,在现在的北大中,像我这样的“老北大”,已寥若晨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