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49 秒,为您找到 11892 个相关结果.
  • 第二十二章1882年:美国出台《排华法案》

    第二十二章1882年:美国出台《排华法案》 1882年,世界历史的走向正发生着极为微妙的变化。 在欧洲,因列强海外领地争夺日趋激烈,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 王国结成了军事上互为奥援的"三国同盟",开启了强国之间以军事结盟形式 进行对抗的先例。它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先是出现了针对德国的法俄同盟, 然后又有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最后演变成同盟国与协...
  • 再谈“浮屠”与“佛”

    再谈“浮屠”与“佛” 1947年,我写过一篇文章:《浮屠与佛》 [1] ,主要是论证中国最古佛典翻译中的“佛”字,不是直接从梵文Buddha,而是间接通过吐火罗文A(焉耆文)pät和B(龟兹文)的pud、pūd译过来的。一个字的音译,看来是小事一端,无关宏旨,实则与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和时间有关,决不可等闲视之。文章中有一个问题颇感棘手,这就是,吐火...
  • 三 常态、变态与回归

    三 常态、变态与回归 秦汉魏晋南北朝在中国政治史上处于什么地位呢?一种看法,把战国至秦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端。这个“发端”,与战国间的巨大历史转型合拍了;而汉晋间所发生的,则是同一社会形态下的较小变动。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一些学者,则认为秦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奴隶制,魏晋南北朝才是“封建化”的时代。那么汉晋的社会变动,就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这些“封建”概念,...
  • 01

    12 2025-04-30 《这里是中国》
    推荐序 中国需要好的地理科普 作为一名地理科研工作者,我对地理科普作品总是既充满期待,又格外苛刻的。《这里是中国》的问世,无疑是让人欣喜的。 《这里是中国》是由地理科普团队——星球研究所和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合作创作的。这是双方合作的第一本科普图书,开篇文章《中国从哪里来?》就是双方合作打磨的结果。 中国科学院对青藏高原的探索和研究,贯穿了19...
  • 1870 未死将生的时刻

    1870 未死将生的时刻 1870 未死将生的时刻 吾日夜望死,忧见宗祏之陨。 ——曾国藩,1869年 公元1869年7月7日,同治八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深夜,保定府直隶总督衙门的后花园。清帝国声望最隆、权势最熏的汉族大臣曾国藩与他的门客赵烈文秉烛夜谈,困坐愁城。 曾国藩 在过去的16年里,曾国藩靠团练湘军起家,“清剿”了南方的太平天国(1...
  • 《电磁通论》导读

    《电磁通论》导读 戈 革 陈熙谋 陈秉乾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 (北京大学教授) ·Chinese Version Introduction· 自从牛顿奠定理论物理学基础以来,物理学的公理基础——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关于实在结构的概念——最伟大的变革,是由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在电磁现象方面的工作所引起的。 在麦克斯韦之前,人们以为物理实在—...
  • 编后记

    29 2025-03-15 《英美法原论》
    编后记 编后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法学理论和实务界对英美法的关注,超过任何历史时期。在这期间,英美法的各种理论学说、典章制度以及概念规则,爆炸性地涌到中国。在这个领域,中国法律学人告别了“有啥读啥”的资源贫乏,迎来了“读啥有啥”的繁荣景象。然而,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英美法著作,法律人又生出无所适从的尴尬和难于选择的困惑,正如“予一人”面对三千...
  • 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

    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 教育为立国之本,这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历代王朝都执行的根本大法。在封建社会,帝王的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为了巩固统治,教育亦然。然而,动机与效果往往不能完全统一。不管他们的动机如何,效果却是为我们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人才,使我国优秀文化传承几千年而未中断。 今天,时移世迁,已经换了人间。教育为立国之本的思想,深入人心。我们政府提出了科教兴...
  • 第七章1867年:改革先驱发挥人生余热

    第七章1867年:改革先驱发挥人生余热 1867年10月22日,即将卸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代表美国政府,将一幅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的画像,赠予清廷官员徐继畲。 蒲安臣在赠像仪式上做了热情洋溢的演讲。他先是赞誉徐继畲以难得的世 界眼光撰写出版了地理专著《瀛寰志略》,感谢他在书中将美国首任总统华盛 顿"置于其他一切伟人之首”,并介绍说,正是为了感激这种赞...
  • 第5章 科学的天堂,官僚的地狱

    第5章 科学的天堂,官僚的地狱 通常使用恰当的酶把这个大分子打碎,然后这些小的碎片被相互分离并测序。得到足够的结果后,这些结果被一个程序安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序列。这个过程必然是相当缓慢并且冗长乏味的,常常陷入持续的领悟和筛分中,而且这种方法也很难用于大DNA分子……看起来想要测序遗传物质我们需要一个合适的新方法。 ——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