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86 秒,为您找到 258388 个相关结果.
  • 法门寺

    法门寺 法门寺,多么熟悉的名字啊!京剧有一出戏,就叫做“法门寺”。其中有两个角色,让人永远忘记不了:一个是太监刘瑾,一个是他的随从贾桂。刘瑾气焰万丈,炙手可热。他那种小人得志的情态,在戏剧中表现得维妙维肖,淋漓尽致,是京剧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贾桂则是奴颜婢膝,一副小人阿谀奉承的奴才相。他的“知名度”甚至高过刘瑾,几乎是妇孺皆知。“贾桂思想”这个词儿至今流...
  • 法门寺与敦煌

    8 2025-04-12 《法门寺地宫》
    法门寺与敦煌 法门寺在今陕西扶风,是唐长安周边皇家供奉的寺院之一。敦煌在今甘肃省最西端,是唐朝西部边陲不大的一个州,而藏经洞所在的莫高窟,更是偏僻遥远。虽然彼此之间距离遥远,但是它们所聚集的大唐帝国的遗产,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法门寺地宫早期伊斯兰琉璃来自陆路,必须经过地方武装归义军控制的河西走廊。而敦煌古籍中《大唐崇福寺故僧录灵晏墓志》也记载,“其...
  • 高祖赐名法门寺

    7 2025-04-12 《法门寺地宫》
    高祖赐名法门寺 据《全唐文》载,岐州刺史李渊,因其子李世民患病而到草堂寺祈福禳灾,“蒙佛恩力,其患得损”。这使他对佛教颇具好感。后在寺院造石碑像一铺,“愿此功德资益弟子男及合家大小,福德具足,永无灾障。弟子李渊一心供养”。公元617年11月,李渊率兵攻入长安,立代王杨侑为皇帝,被封为“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进封唐王”。在此期间,他上表奏请将成实道场改...
  • 秦王弘昌法门寺

    7 2025-04-12 《法门寺地宫》
    秦王弘昌法门寺 在李唐王朝咸通迎奉之后,秦王李茂贞以大唐为旗,占据凤翔,与后梁对峙,在近20年中,几度整修法门寺,时间之长,面积之广,工程量之大是惊人的。 李茂贞,深州博野(今河北蠡县)人,本姓宋,名文通,原为李克用部将,镇压黄巢起义后附唐,又因护驾有功,被唐僖宗李儇赐姓名李茂贞,以功拜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兼凤翔尹、凤翔陇右节度使。这使他以凤翔为大本营...
  • 法门寺与正仓院

    7 2025-04-12 《法门寺地宫》
    法门寺与正仓院 正仓院,始建于8世纪后半叶,位于奈良市东大寺大佛殿西北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 在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日本中央和地方的官厅及寺院里,都会专门设置一个放置重要物品的仓库,称为“正仓”。几个正仓集中在一起称为“正仓院”。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地方的正仓踪迹全无,唯有东大寺正仓院内的正仓一栋还保留着原貌。 正仓院的陈列物是以...
  • 宝塔巍峨

    6 2025-04-12 《法门寺地宫》
    宝塔巍峨 唐末五代之后,法门寺历经烽火战乱,但唐时宝塔一直耸立未倒。至宋代,法门寺还保持万余僧众和唐瑰琳宫二十四院的规模,法门寺中的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法门寺浴室院暴雨冲注唯浴镬器独不漂没灵异记》对此有所反映:“缁侣云集,凡圣混同,日浴千数,洎百年以还,迄于今日,檀那相继,未尝废坠。”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法门寺《买田地庄园记》碑载,这个时...
  • 前言

    8 2025-04-12 《法门寺地宫》
    前言 我是法门寺人!年幼时,祖母背着我走进塔下一层洞里,向着中心大厅佛像叩头,朦胧中看见坐佛朝下的脚。出来后,祖母和朝拜的人议论道:佛脚下是万丈深井,里面卧着吃人的大蟒。10年后,我在寺院西隔壁的学校读初中,一有空就从寺院土墙爬过去,看见大和尚与我的老师李子重等先生在大雄宝殿前高大的楸树下讲经论道。我听不懂,就径直到大殿里去。殿内高台上是金光闪闪的大佛,...
  • 江南行游略记

    江南行游略记 (明治四十年九月至同年十二月) 一、绪言 明治四十年九月五日,余自东京出发,前往中国,于九月十五日抵上海。先游江苏苏州、浙江杭州,而后溯长江,访江苏镇江、扬州、南京,再往江西九江、南昌,后返上海。更从海路赴浙江宁波,巡礼普陀山、天童山、阿育王寺等,以及奉化县内佛教丛林,最后回到上海,并于明治四十年十二月四日从上海启程东归日本,十二月十一...
  • 寂寞与劫难

    8 2025-04-12 《法门寺地宫》
    寂寞与劫难 历经沧桑的法门寺,带着民国时期的旧貌进入了新中国,受到人民政府的保护。1956年8月4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法门寺明代真身宝塔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50年代的法门寺,大体维持东、中、西三大院的格局。山门在中院正前方,山门内正殿、真身宝塔、铜佛殿在中轴线上,塔两边为钟鼓楼,塔前为古碑,西院有接引殿,东院有九子母殿、禅佛殿、...
  • 五山巡礼札记

    五山巡礼札记 (明治四十年十月至十二月) 笔者于明治四十年秋,对中国中部地区古建筑进行考察,可惜由于时间匆促,加之准备不足,故此次考察不无挂漏之憾。但此趟中国之行,闻见不寡,是以撷趣记之,以飨读者诸君,并请指教。所记以五山禅刹为主,故题为“五山巡礼札记”。 有关五山禅刹起源及其历史流脉,尽可留与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恕笔者不赘笔多言。此文以记述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