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网
发现
标签
注册
登录
搜书网
发现
榜单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搜书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09
秒,为您找到
39
个相关结果.
书籍
文章
文件
每天学点法律常识
13
418
0
2025-02-03
每天学点法律常识》以法律概念为出发点,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如:“消费者可以说不——自主选择权”,以法律概念“自主选择权”为出发点,结合人们日常生活中自主选择权被侵犯的例子进行分析。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既可以了解生活中哪些属于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行为,同时又能对法律概念“自主选择权”一目了然,这是《每天学点法律常识》与其他同类法律读物最大的区别。 生活在这个法...
非常法史:历史上的法律趣事
5
166
0
2025-02-03
《非常法史:历史上的法律趣事》内容简介:《非常法史:历史上的法律趣事》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法史奇闻笑古今。发掘法律史上鲜为人知的奇闻趣事,对读者有所启迪。第二部分:千秋法治谁引领。讲述法律史上传奇人物故事,读之令人扼腕,一唱三叹。使读者在获取历史知识的同时,或悲天悯人,或感慨奠名。第三部分:叱咤风云法天下。介绍法律史上的实践者的所作所为,使人们在轻松阅读中掌...
让人猛拍大腿的法律常识 : 常用法律红宝书
318
5104
0
2025-02-28
《让人猛拍大腿的法律常识》涵盖了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姻家庭、劳动就业、教育培训、休闲娱乐、投资创业、经济生活、人身权益等领域,所选案例全都来源于律师执业过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一本为广大读者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工具书。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厦,庇护着我们大家。
别怕,我不是教科书:最生动的12堂美国法律课
6
66
0
2025-03-26
《别怕,我不是教科书》作者陈纪安,移居美国四十年,律师执业近三十年,深刻了解美国法律与文化背景,所幸又不喜欢做学术八股文,所以,虽然谈论的是硬邦邦的法律制度,作者却用生动的语言、有趣的案例娓娓道来,既通俗易懂,又不失深度。 最有杀人嫌疑的O.J.辛普森可以无罪释放。 被麦当劳热奶茶烫到的老太太获得几百万美元赔偿。 你对美国法律的了解只有这么多吗? 这...
西窗法雨
79
1057
0
2025-03-14
本书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对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材料进行点拨评说,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时时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文章短小、精彩,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领略作者颇为尖端、颇为前沿的研究心得,在这样的论说里,进入法律的智慧天地,享受智慧的乐趣。
完美的防范:法律风险管理中的识别、评估与解决方案
10
187
0
2025-03-14
《完美的防范:法律风险管理中的识别、评估与解决方案》内容简介:法律风险是什么?法律风险管理又是什么?法律风险管理分为哪些步骤、哪些工作内容?长期以来,法律人对于这些措词早已耳熟能详却又语焉不详。而这些,则正是《完美的防范:法律风险管理中的识别、评估与解决方案》所要探讨和分析的内容。 虽然法律风险的提法出现在中国内地已经十年有余,如果不能透彻地理解其内在规律...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34
472
0
2025-03-26
本书把散见于1940年《法理学》一书中的有关法理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资料集中在第一部分。本书第二部发和第三部分中对一般法律理论的实质性问题所作的论述,乃是以某些蕴含在我研究法理学问题的进路中的哲学假设和方法论假设为基础的。 翻译这部综合性的法律哲学著作,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试图通过这样的努力为中国法学的重建做一些知识上的基础工作,因为当时的中国法学在现代法制建...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24
287
0
2025-03-26
“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文丛主 编梁治平 本书内容以交叉学科为背景,从浅近的社会法律问题入手,集中讨论了中国当代法律和法学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例如: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专业化、市场与法律的替代问题,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论等。其学术背景涉及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阐释学、语言哲学等。以力求从平易中展现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创造性地把交叉学科的...
法理讲义:关于法律的道理与学问(套装上下册)
51
665
0
2025-03-26
《法理讲义:关于法律的道理与学问(套装上下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多位法律学者历时十余载,精心打造的中国本土法学经典著作、法理学高级教科书。全书除绪论外,共四编四十二章。第一编从语义、规范、道德、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文化、宗教、性别卜个视角,讨论认识和理解法律的基本观念和方法。第二编从正义、自由、平等、人权、权利、民主、法治、分权、宽容、宪政十个主题,分析...
法律人的思维方式(第2版)
9
109
0
2025-03-26
中国法律人今天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从事不同法律职业的法律人,竟然在一些基本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不仅如此,一些社会公众基于对中国法治状况和个人处遇的反思,对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提出质疑,对法律人提出批评。对这些问题的深深感触,成为作者此部作品的灵感之源。作者期望在“法律人的思维方式”这一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标题之下,为读者奉献一系列新的思想和心得。
1
2
3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