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清帝国(二):康熙、雍正与乾隆
顺治皇帝虽然只活了24岁,但是他光儿子就有8个。
其中有个儿子叫玄烨,从小就特别招人喜欢,长得帅,还有志向。关键是他学习刻苦又聪明,只要是读过的书,基本都能背下来。
最后因为得了天花没死,当上了皇帝。
天花是一种传染病,在古代感染后死亡率极高,不过一旦幸存,将会终身免疫。玄烨就是如此幸运,因此成功继位。
这就是康熙大帝。
事实证明,康熙的品种过于优秀,以至遗传给了儿子雍正和孙子乾隆。
爷仨组团给中国历史带来了又一个顶级盛世:
康雍乾盛世
我们从康熙开始讲起。
康熙登基时才8岁。因为年纪小,顺治给他留了4个导师,叫辅政大臣,简称F4:
然而康熙不慌不忙,还每天喊一帮小伙子陪他练功玩耍,鳌拜见了也没啥怀疑。
结果有一天,康熙忽然一声令下,小伙子们冲上去瞬间就制服了鳌拜,把他关了起来。
这时候的康熙才14岁,就展示了什么叫作“贫穷限制了我们的青春期”。
康熙小小年纪就很有智慧,长大后治理国家更是有一套。他不但让老百姓安心搬砖,好好过日子,还努力搞建设,比如整顿河运。很快,大清一片欣欣向荣。
除了文治,康熙的武功更牛。
- 平三藩
当年明朝有三个降将,敢于直视惨淡的新发型,毅然跳槽,帮助大清夺得了天下。于是大清把福建、广东和云南三个地方交给他们,封他们为藩王,这就是三藩。
然而这三个地方都比较热,人容易膨胀。康熙决定撤了他们的藩。
吴三桂带头不服:哥刚把你们请进来,怎么就不要我了?
于是吴三桂联合大家一起造反,这就是三藩之乱。
虽然此时耿仲明已经去世,尚可喜不想造反,但他们的后代受不了撤藩,所以三藩之乱实际指的是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
本来大家就对新来的大清一肚子牢骚,这一下正好跟着吴三桂起哄,最厉害的时候,半个中国都在闹腾。
然而吴三桂打着打着,就发现事情没这么简单。
康熙这个心机男孩对造反的藩王们说:
然后三藩投降了两藩,只剩下吴三桂一家还在死扛。
扛了几年,最后吴家在他孙子吴世璠手上被彻底干掉了,三藩就此覆灭。
吴三桂的故事证实了一个宇宙真理:造反这种事情,千万不要一个人单干,因为单反穷三代。
- 统一台湾
明朝时,福建有个叫郑芝龙的大海盗被政府给招了安,从此一家人效忠明朝。结果没多久大清就打了进来。
郑芝龙有个儿子困惑了:当初就嫌海盗工作不稳定才当的公务员——
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带着小弟跟大清叫板。他就是郑成功。
结果他没成功。
没办法,他只能找个地方另立门户。然而大陆是没戏了,于是他们望向了一海之隔的台湾。
台湾与中原隔着海,明朝管得比较松,后来来了一帮爱航海的荷兰人,住下就赖着不走了。郑成功顺手把他们打跑后,在台湾住了下来。
从此台湾不认大清,只认郑家。
怎么没点觉悟呢,中国人就要整整齐齐嘛!于是康熙决定必须收复台湾,别人说啥都不好使。
郑成功有个小弟叫施琅,他跟大哥闹了点矛盾,跳槽来到大清。他对台湾很熟悉,于是康熙就派他去收复台湾。
给我开炮!
人家康师傅都说统一好!
台湾就这么统一了。
康熙收复台湾的时候,郑成功已经去世,他的孙子郑克塽投降了清朝。所以现在你信了吗?单反,是真的会穷三代。
- 《尼布楚条约》
台湾问题刚解决,战斗民族俄国又来了。
俄国在欧洲,跟大清隔了一个巨大巨冷的西伯利亚。本来大家八竿子打不着,可是他们这时候也刚刚崛起,到处抢地盘,派了一支彪悍的部队往西伯利亚蹭。
俄国蹭啊蹭,就抢了一个叫雅克萨的城市,可雅克萨在当时是属于大清的。
两个同样年轻强大的帝国就此开打,这就是雅克萨之战。
不过康熙忙得很,虽然打仗占了上风,但他实在没心思纠缠,于是干脆大家一起坐下来,把最想对彼此说的话都写在协议里,这就是著名的——
在《尼布楚条约》里,大清把最北边一部分的土地送给了俄国,从此大家相安无事。那一块地太冷,种地、生活都不方便,所以当时的大清同意用它来换取和平。
《尼布楚条约》为啥这么重要呢?
中国以前跟周边的藩属国签协议,虽然总是赔钱,但那都是大哥对小弟的承诺,在气势这一块拿捏得死死的,没输过,这是属于旧时代的帝国范儿。
而《尼布楚条约》是大哥和大哥之间平等的约定,并且条约里中国第一次使用“中国”来称呼自己。这一条约的签订代表着大清正在进入全新的国际时代。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皇帝干完上面这些事,都够吹一辈子牛了。然而这些都是防守层面的事,康熙这么大的帝,可不是用来看家护院的,开疆拓土才是他的主业。不过这事我们稍后再提,继续说皇帝家里的事儿。
康熙为了挑选最合适的下一任,他深刻贯彻了他爹的套路:
跑量
他不辞辛劳,生了五十多个娃,其中三十五个是儿子,生生把皇帝干成了劳动密集型行业。他之所以没有继续生,完全是因为他向天再借五百年,上天没借。
每个老父亲都希望儿子们兄弟同心,而康熙真正做到了这点:至少有九个儿子都在为同一个梦想而奋斗。
皇位大战非常激烈,史称九子夺嫡。最终性格沉稳且又实干的四阿哥胤禛胜出。
他就是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刚得很,对贪腐的态度尤其强硬。他大力改革,用严厉甚至是严酷的手段治理大清,但这也带来了清正的风气,大清进一步繁荣起来。
等到雍正老了之后,他也有了一堆儿子。但他觉得自己当年争太子太闹心,于是秘密地先把太子定了,然后把名字藏在乾清宫高高的牌匾后面。
让人等到自己驾崩了,再取出来公开。谁也别争,争也没用。
就这样,皇位顺顺利利地传到了儿子弘历手中。
他就是乾隆皇帝。
所有中国人都熟悉乾隆,不过你要问他这辈子到底干了啥——
在大家心目中,乾隆不是一个皇帝,他是纯爱的化身,是没有感情的恋爱机器。不管宫里宫外、东西南北,也不管是别人女朋友还是自己亲闺女,他的对象覆盖全国各大风景区,四海八荒,六亲不认。
最厉害的是,他在各地开展流窜式恋爱,却没有一个女人能留住他,真正把游击战的思想融入了实际生活当中。
他光谈个恋爱,就养活了中国半个娱乐圈。这里我们必须对乾隆皇帝说一声:
不过我们不是来聊八卦的。乾隆年间,中国的疆域大得让人怀疑人生,在历史上仅次于蒙古帝国的版图,所以人家不光搞了对象,还顺便干了很多正经事。
首先,乾隆智商高,文武双全,有理想,有抱负。其次,他情商高,深谙管理的至高智慧,刚柔并济、软硬兼施,把大臣们玩得服服帖帖。
最后,他在治理国家方面也很优秀。他努力想办法解决粮食问题,让百姓能吃饱饭;还整顿军队,提高士气。乾隆年间,人口激增,国库充盈,大清进入鼎盛时期。
然而乾隆臭美地自称十全老人,可不只是因为家里米多,更重要的是领土广。
但这事儿我们不能单独说乾隆,应该把康熙、雍正拉进来一块儿介绍。我们先来看看清朝到底对领土做了什么。
明朝本来挺大,但末期国力衰弱,很多地方已经不服管了,所以能实际控制的地盘就是中原和江南这些老地方,大概300万平方公里。
清朝乾隆年间,国力最强时,直接控制约1300万平方公里的地盘,奠定了今天中国的雏形。
所以本章真正的重点现在才开始:
大清这么大,都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再来看看清朝最大的时候长啥样(概略图,并不精确):
除此之外的其他地盘,都是康熙、雍正、乾隆爷仨打下来的。
这个故事非常复杂,说了你们也记不住,混子哥就挑重点说:
其他地方先不用管,咱们主要注意左上角那块叫“准噶尔”的地盘。
最先来到这里的是一群蒙古人,他们从草原西迁到这里,建了个汗国,叫准噶尔。
准噶尔跟大清是万年冤家,从康熙一直斗到乾隆,而其他地方都是夹在大清和准噶尔之间瑟瑟发抖的小弟。
准噶尔、青海、蒙古都是由蒙古人的后裔统治,而他们都信藏传佛教,所以关系错综复杂,矛盾重重。
准噶尔是个很有梦想的部落,因为是蒙古人的后裔,每天都梦想恢复蒙古帝国,总想把小弟们占为己有,然而他一出门欺负小弟,就碰到大清主持正义。
而准噶尔又不抗打,一打就跑。他一跑路,被欺负的小弟就干脆投向了大清的怀抱。对小弟们来说,准噶尔是豪横的大哥;但对大清来说,准噶尔却是亲切的小哥。因为只要他们一出现,大清就知道:
又有块地要来了。
简单地说,大清的领土就是这么来的。
准噶尔第一个跟大清开战的领导,就是著名的噶尔丹。他找了个借口跑去打蒙古,惹得康熙三次亲征,才打跑了噶尔丹。
此后蒙古纳入大清版图。
噶尔丹之后,下一任领导策妄阿拉布坦跑去欺负西藏,康熙又派远征军去西藏,准噶尔的部队又被打跑了。
此后西藏纳入大清版图。
这段历史的导火索,就是大家对于藏传佛教中第六世达赖的人选产生了分歧,导致一连出现了三位达赖,其中一位就是大家熟悉的仓央嘉措。
正面杠不过,就玩阴的,准噶尔又怂恿本来就不老实的青海闹事。这时大清是雍正当家,他派大将年羹尧去平定叛乱。
此后青海纳入大清版图。
准噶尔没辙了,只好老老实实待着,毕竟自己家里也在闹政变,实在没精力再跑出去欺负人了。
结果,乾隆不答应了。
乾隆把准噶尔给灭了。
到这里为止,经过了三代皇帝,老对手准噶尔最终纳入大清版图。乾隆把这块地方正式命名为新疆。
准噶尔是灭了,但其中有一部分仍然拒绝归顺大清,他们有两个领导,称为大小和卓,于是乾隆继续平叛。
历史上的香妃,就是在这次事件之后,作为联姻对象嫁给乾隆的。
乾隆治理国家,开疆拓土,厥功至伟,但他也有满身的槽点,被诟病至今。
比如他挥金如土,生活极尽奢华,六下江南,趟趟劳民伤财,老百姓怨声载道。他还纵容贪腐,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和珅。
最重要的是,他极其专制,啥事儿都由他说了算,谁也别吵吵,于是国家慢慢丧失了创造力,他也正式进入中国历史败家皇帝群。
1795年9月3日,在乾隆皇帝执政的第60年,他——没死。但康熙当了61年皇帝,乾隆不好意思超过爷爷,于是光荣退休,做了太上皇。
而遗憾的是,大清已经走上了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