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日文引书目录【1】

    艾南英:《天佣子集》十卷,初刻于1699年,重印于1836年。

    佚名:《隆武遗事》,台湾文献丛刊,第183种,第205—222页。台北,1964年。

    佚名(假托吴伟业):《鹿樵纪闻》,见《扬州十日记》第57—75页。台北,1944年。

    佚名:《明亡述略》,王灵皋编《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第10册,第11—114页。上海,神洲国光社,1947年。

    佚名:《偏安排日事迹》二卷,台湾文献丛刊,第31种。台北,1972年。

    佚名:《清代学者像传》第二集,一册,1953年出版。

    佚名:《嵩江府阖郡士民讨逆贼杨汝成檄》,郑振铎编《玄览堂丛书》第一一三册,一卷。南京,南京中央图书馆,1947年。

    佚名:《行在阳秋》,台湾文献丛刊,第234种。台北,1967年。

    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八卷,《痛史》第21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年;《甲申朝事小纪三编》四卷,《痛史》第21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年。

    《北事补遗》一卷,郑振铎编《玄览堂丛书》第一一二册,一卷。南京,南京中央图书馆,1947年。

    边大绶:《虎口余生纪》,见王灵皋《虎口余生纪》第25—33页。福州,福州国光社,1946年。

    柏起宗:《东江始末》,王独清编《东南纪事》第333—339页。上海,神洲国光社,1946年。

    白愚:《汴围湿襟录》,见王灵皋《虎口余生纪》第37—75页。福州,福州国光社,1946年。

    曹溶:《崇祯五十宰相传》一卷,1840年编,缩微胶卷。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1977年。

    柴德赓:《辛亥革命》卷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陈伯陶:《东莞县志》一○二卷。广东,东莞,1921年,《胜朝粵东遗民录》四卷。九龙,1916年。陈鹤龄、陈克家:《明纪》六十卷,1871年编。台北,世界书局,1962年。

    陈洪范:《北使纪略》,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崇祯长编》第115—126页。上海,神洲国光社,1940年。

    陈捷先:《满文清实录研究》。台北,1978年;《清史杂笔》二册。台北,1977年。

    陈济生:《再生纪略》二卷,郑振铎编《玄览堂丛书》第110—112册。南京,南京中央图书馆,1947年。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一○○四○卷,800册,1934年上海影印本。

    陈维崧:《湖海楼词集》三十卷,四部备要本。台北,中华书局,1966年。

    陈贞慧:《过江七事》,台湾文献丛刊,第270种。台北,1969年。

    陈子龙:《陈忠裕全集》二十九卷,1803年版。

    程廷恒:《大名县志》三卷,1934年编。台北,1968年。

    《崇祯实录》十七卷,1940年据《明实录》影印。

    褚华:《沪城备考》六卷,见《上海掌故丛书》,10册。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

    《大清历朝实录》一二二○卷。长春,大满洲帝国国务院,1937年。

    《大清满洲实录》。台北,1978年。

    《大清世祖章(顺治)皇帝实录》一四四卷,影印本三册。台北,1964年(注文中引作《清世祖实录》)。

    《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六五卷,1734—1740年编,影印本。台北,新文风出版公司,1978年。

    《大清圣祖仁(康熙)皇帝实录》三○○卷,影印本六册。台北,华文书局,1964年。

    戴笠、吴殳:《怀陵流寇始终录》,郑振铎编《玄览堂丛书续集》,第5—12册。南京,1947年。

    戴名世:《保定城守纪略》,见王独清编《东南纪事》第3—8页。上海,神洲国光社,1946年。

    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

    《东明闻见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38种。台北,1967年。

    杜登春:《社事始末》一卷,《昭代丛书》第十六至十九册。

    杜乃济:《明代内阁制度》。台北,商务印书馆,1966年。

    《多尔衮摄政日记》,故宫博物院刊行。台北1976年重印,见《笔记五编》第1—22页。

    《贰臣传》十二卷。北京,清末刻本。

    范承谟:《范忠贞公全集》。台北,1973年;《范忠贞公(承谟)全集》,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卷961。台北,1973年。

    法式善:《清秘述闻》十六卷,1798年。

    冯梦龙:《甲申纪闻》一卷,郑振铎编《玄览堂丛书》第107册。南京,南京中央图书馆,1947年。

    傅宗懋:《清代督抚制度》,国立政治大学政治研究丛刊第四种。台北,1964年。

    傅衣凌:《关于捻变的新解释》,《抖擞》第39期,第31—43页(1980年7月);《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清代中叶川陕湖三省边区经济形态的变化》,《抖擞》第38期,第43—52页(1980年5月)。

    藤田敬一:《关于清初山东的赋役制度》,《东洋史研究》第24卷,2期,第1—25页(1965年9月)。

    古岛和雄:《明末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主经营》,《历史学研究》第148期,第11—23页(1950年11月)。

    外务省情报部编:《中国地名集成》,东京,日本外事协会,1946年。

    高斗枢:《守郧纪略》,见王灵皋《虎口余生纪》第3—21页。福州,福州国光社,1946年。

    商鸿逵(原误作高鸿逵——译者):《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历史研究》1978年第5期,第76—82页。

    高阳:《明末四公子》。台北,1977年。

    葛万里:《钱牧斋先生遗事及年谱》,1917年编,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卷701重印。台北,1971年。

    龚鼎孳:《龚端毅公奏疏》八卷、附录,1883年重印本。

    龚高法、陈恩之、文焕然:《黑龙江省的气候变化》,《地理学报》,第34卷2期,第129—138页(1979年)。

    顾诚:《李岩质疑》,《历史研究》1978年第5期,第62—75页;《论清初社会矛盾》,《清史论丛》第二辑,第138—15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明代的宗室》,南开大学1980年8月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

    顾苓:《金陵野钞》,台北,1976年;《南都死难纪略》,台北,1976年;《三朝大议录》,台北,1976年。

    顾山贞:《客滇述》,见王灵皋《虎口余生纪》第77—108页。福州,福州国光社,1946年。

    顾炎武:《日知录》六卷,1834年黄洳成刻版重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56年;《圣安本纪》,台湾文献丛刊,第183种,第1—30页,台北,1964年;《亭林诗文集》,四部备要本,台北,中华书局,1966,这一版本收有《亭林诗集》五卷、《亭林文集》六卷、《亭林余集》二十六卷;《亭林先生遗书汇辑》四十卷,席威、朱记荣编,上海,1906年。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畿辅丛书》第285—302册,1879年;《明史纪事本末》八十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顾沅等:《吴郡五百名贤图传赞》二十卷,1830年编,台北,1978。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北京,中华书局,第一辑,1978年;第三辑,1979年;第四辑,1979年;第七辑,1981年。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清代帝后像》四卷。北京,故宫博物院,1934—1935年。

    《归庄集》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郭松义:《江南地主阶级与清初中央集权的矛盾及其发展变化》,《清史论丛》第一辑,第121—137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清初封建国家荒垦政策分析》,《清史论丛》第二辑,第111—13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郭蕴静:《清初“修养苍黎”的思想—兼谈清初王朝的特点》,南开大学1980年8月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

    《国变难臣钞》,见《三朝野纪》,《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第183—188页,1947年。

    国史馆编:《满汉名臣传》八十卷,十函。北京。

    海外散人:《榕城纪闻》,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一辑,第1—2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滨岛敦俊:《业食佃力考》,《东洋史研究》第39卷,1期,第118—155页(1980年6月);《关于江南圩田的若干考察》,《唐代史研究会报告》第3期,第118—132页(1980年3月)。

    韩恒煜:《试论清代前期佃农永佃权的由来及其性质》,《清史论丛》第一辑,第37—53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韩菼:《江阴城守纪》,附于胡山源《江阴义民别传》,第158—198页。上海,世界书局,1938年(写于1715年)。

    何炳棣:《中国会馆史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6年。

    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一二〇卷。台北,世界书局,1964。

    何冠彪:《论明遗民子弟的出仕》,《抖擞》第42期,第23—31页(1981年1月)。

    何绍基编:《安徽通志》三百五十卷,1877年刻本,缩微胶卷。台北,1967年。

    国立北京大学文史系研究组辑:《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洪焕椿:《论明末农民政权的革命性和封建性》,《南京大学学报》1978年第4期,第68—78页;《清初农民军的联明抗清问题》,《历史研究》1978年第5期,第83—90页。

    侯方域:《壮悔堂集》,四部备要本,收有《壮悔堂文集》十卷,《壮悔堂遗稿》14页、《四忆堂诗集》六卷。台北,中华书局,1966年。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第2部分《南宋元明思想》,第595—12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胡虔:《广西通志》二七九卷。桂林,1891年。

    胡秋原:《复社与清代学术及反清运动》,《中华杂志》第6卷第3期,第9—16页(1968年3月)。

    胡山源:《嘉定义民别传》。上海,世界书局,1938年。

    华复蠡:《两广纪略》一卷,台湾文献丛刊第238本,第71—80页。台北,1967年。

    《淮城纪事》,见王独清编《东南纪事》第131—143页。上海,神洲国光社,1946年。

    黄大华:《明宰辅考略》,见《二十五史补编》第四册,第8567—8570页。上海,开明书局,1937年。

    《皇明遗民传》七卷,17世纪90年代编,1936年印行。

    黄玉斋:《延平王与宁靖王》,《台北文献》第1期,第101—143页(1962年6月)。

    黃之隽等:《江南通志》,5册,影印1737年刻本.台北,清华图书公司,1967年。

    黄宗羲:《弘光实录钞》,1658年成书,台湾文献丛刊,第266种,台北,1968年;

    《明儒学案》二卷,缩写本,李心庄注释,台北,1964年;《明儒学案》,缩写本,缪天绶注释,台北,商务印书馆,1967年;《南雷诗历》四卷,四部备要本,台湾中华书局1966年重印;《南雷文定》前集十一卷、后集四卷、三集三卷,四部备要本,台湾中华书局1966年重印;《行朝录》六卷,见徐友兰编《绍兴先正遗书》卷四七至四八,浙江,1895年。

    稻君叶山:《清朝全史》二卷,东京,1914年。

    石桥秀雄:《清代汉人官僚考察》,《史渊》第2卷第3期,第24—25页(1966年1月)。

    嵇璜:《皇朝文献通考》三○○卷,浙江书局,1882年。

    计六奇:《明季北略》四卷,台湾文献丛刊,第275种,台北,1969年;《明季南略》三卷,1671年刻本,台湾文献丛刊,第148种,台北,1963年。

    蒋杰:《京郊农村社会调查》,《中华农学会报》第159期,第101—215页(1937年4月)。

    蒋士铨:《蒋士铨九种曲》十六卷,上海,1923年;《忠雅堂集》十四卷,清刻本。

    江之春:《安龙纪事》一卷,台湾文献丛刊,第238种,第81—90页。台北,1967年。

    蒋祖缘:《论李自成的军事思想和指挥才能》,南开大学,1980年8月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

    《江南闻见录),见王独清编《东南纪事》第317—330页。上海,神洲国光社,1946年。

    金声:《金忠节公文集)八卷,1880年徽州黟县刻本。

    《旧满洲档译注·清太宗朝》卷一。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7年。

    神田信夫:《清朝〈国史列传〉与〈贰臣传〉》,載《东方学创立五十二周年纪念东方学论集》第275—291页。东京,东方学会,1972年。

    松村润、冈田英弘:《旧满洲档·天聪九年》二卷,东洋文库第18种。东京,东洋文库,1972年。

    康世爵等辑:《朝鲜族〈通州康氏世谱〉中的明满关系史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一辑,第178—19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片冈芝子:《明末清初华北的农业经营》,《社会经济史学》第25卷第2—3期,第77—100页(1959年)。

    川胜守:《浙江嘉兴府的嵌田问题——关于明末乡绅统治形成问题的考察》,《史学杂志》第52卷第4期,第1—46页(1973年4月)。

    北村敬直:《论明末清初的地主》,《历史学研究》第140期,第13—25页(1949年7月)。

    孔尚任:《桃花扇》,王季思、苏寰中注。台北,1967年。

    孔颖达:《周易正义》,《四部备要》本。台北,中华书局,1966年。

    小山正明:《论明代的粮仓——以明前期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中心》,《东洋史研究》第27卷第4期,第24—68页(1969年3月);《明末清初的大土地所有制》(上、下),《史学杂志》第66卷第12期、第1—30页,第67卷第1期、第50—72页。

    昆山遗民宁人顾炎武(文秉);《圣安本纪(甲乙事案)》,台湾文献丛刊,第183种,第31—204页。台北,1964年(注释中引作文秉:《甲乙事案》)。

    桑原alt藏:《中国人辫发的历史》,《艺文》第四卷第二期,第199—212页(1913年2月)。

    赖家度:《明代土地占有关系和赋税制度的演变》,载李光璧编《明清史论丛》第1—12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

    黎东方:《细说明朝》,二册。台北,1964年。

    李格:《关于多尔衮拥立福临问题的考察》,《清史论丛》第二辑,第263—27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李光璧:《明代手工业的发展》,载《明清史论丛》第65—81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

    李光涛:《洪承畴背明始末》,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第17卷,第227—301页(1948年);《明季流寇始末》,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5年;《明清档案存真选辑》,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59年。

    李国祁、周天生、许弘义:《清代基层地方官人事嬗替现象之量化分析》三卷。台北,全国科学协会,1975年。

    李鸿彬:《论满族英雄努尔哈赤》,《清史论丛》第二辑,第229—24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李华:《清代前期赋役制度的改革》,《清史论丛》第一辑,第100—109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李桓编:《国朝耆献类征》七二○卷,1884—1890年湖南刊行。

    黎杰:《明史》。台北,1964年。

    李龙潜:《明代庄田的发展和特点》,1980年8月南开大学国际明清史学术讨论会论文。

    李清:《三垣笔记》七卷,《古学汇刊》第2—4册。上海,国粹学报,1913年。

    李天根:《爝火录》,1748年刊行。台湾文献丛刊,第177种。台北,1963年。

    李天佑:《明末江阴、嘉定人民的抗清斗争》。上海,三联书店,1955年。

    李廷先:《史可法的评价问题》,《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1辑,第275—289页。

    李雯、陈子龙、宋徵舆:《云间三子新诗合稿》九卷,附序、传,夏完淳编《峭帆楼丛书》第三、四册,1909年刊于昆山。

    李文治:《〈水浒传〉晚明社会》,《文史杂志》,第2卷第3期,第29—33页(1942年3月15日);《晚明民变》,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

    李旭:《论八旗制度》,《中华文史论丛》,1964年,第345—364页。上海,中华书局。

    李洵:《公元16世纪的中国海盗》,1980年8月南开大学国际明清史学术讨论会论文;《论明代江南集团势力》,从宋朝到1900年中国社会变迁中美学术讨论会,北京,1980年10月。

    李逊之:《崇祯朝野纪》,台湾文献丛刊,第250种。台北,1908年。

    李燕光:《1644年以前满族的社会经济形态》,载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论文选集》,第139—14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8年。

    李渔:《笠翁一家言全集》十六卷,1730年刊行。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六十卷,1866年刊行于平江。

    李贽:《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李周望:《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卷三,第1385—1550页。影印1904年刊本。台北,1969年。

    李铸晋:《项圣谟之招隐诗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研究所学刊》,第2卷2期,第411—422页(1976年10月)。

    梁方仲:《明代粮长制述要》,载李光璧编《明清史论丛》第12—43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

    亮父:《岭南历史人物丛谈》。香港,1961年。

    廖汉臣:《延平王北征考评》,《台湾文献》第15卷第2期,第47—74页(1964年6月)。

    林铁钧:《清初的抗清斗争和农民军的联明抗清策略》,《历史研究》1978年第12期,第39—52页。

    凌纯声:《中国古代社之源流》,《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17卷,第1—44页(1944年春)。

    凌惕安:《清代贵州名贤像传》四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

    刘重日:《明末“均田”口号质疑的质疑》,《历史研究》第5期,第116—130页。

    刘得昌:《商丘县志》,1932年编,二册。台北,1968年。

    刘尚友:《定思小纪》,赵诒琛、王大隆编《丁丑丛编》,第二册。无锡,1937年。

    刘声木:《苌楚斋随笔》十卷,见《直介堂丛刻》,1929年刊本。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之数量分析》,《思与言》第16卷第2期,第128—149页(1978年7月)。

    刘献廷:《广阳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刘痒:《徐州府志》,1872年编,2册。台北,1970年。

    刘永成:《论清代前期农业雇佣劳动的性质》,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研究集》第91—11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清代前期的农业租佃关系》,《清史论丛》第二辑,第56—8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柳作梅:《屈大均〈广东新语〉的历史背景》,《书目集刊》第2卷第1期,第61—66页。

    娄子匡:《郑成功传说之整理》,《台北文献》第1期,第101—130页(1962年6月)。

    陆陇其:《三鱼堂文集》十二卷,1868年刊行。

    陆圻:《纤言》,见《三湘从事录》,王灵皋编《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第10本,第1—61页。上海,神洲国光社,1947年。

    陆世仪:《复社纪略》,台湾文献丛刊,第258种,第51—79页。台北,1968年。

    吕士朋:《清代的理藩院》,《东海大学历史学报》第一期,第61—98页(1977年4月)。

    罗炳绵:《清代学术论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78年。

    骆承烈:《从大顺〈创建信女桥〉碑看李自成起义军在山东地区的一些活动》,《文物》第217期,第38—40页(1974年6月)。

    罗香林:《香港新发现南明永历四年所造大炮考》,《文史会》第1卷第1期,第1—2页(1957年6月)。

    罗振玉:《史料丛刊初编》,10册,北京,1924年;《万年少先生年谱》,1919年刊行。

    马导源:《吴梅村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十二卷,1911年刊行。

    《马氏家谱》,六册,约1600—1720年间编撰成书,存于支那东方协会图书馆,未编目。

    孟森:《明烈皇殉国后纪》,国立北京大学《国学集刊》第四卷第三期,第1—56页;《心史丛刊》(全),香港,中国古籍珍本供应社,1963年。

    孟昭信:《清初逃人法试探》,1980年8月南开大学国际明清史学术讨论会论文。

    《明清史料》三编、三十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1936年。

    张廷玉等编:《明史》六卷,台北,国防研究院,1962—1963年。

    宫崎市定:《明代苏松地方的士大夫与民众》,《史林》第37期,第1—33页(1954年6月);《东洋近代史》,《亚细亚史论考》卷一,第183—287页,东京,朝日新闻社刊,1975年;《张溥及其时代》,《东洋史研究》第33卷第3期,第323—369页(1974年12月)。

    沟口雄三:《东林党人的思想——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的发展》,《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75期,第111—341页(1978年3月)。

    莫东寅:《明末建州女真的发展及其建国》,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论文选集》第68—10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年。

    森正夫:《16—18世纪的荒政及地主与佃户的关系》,《东洋史研究》第27卷第4期,第69—111页(1969年);《论明末社会关系秩序的变动》,《名古屋大学文学部三十周年纪念论集》第135—159页,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社,1978年;《论1645年太仓州沙溪镇乌龙会起义》,载《中山八郎教授颂寿纪念明清史论丛》第195—232页,东京,1977年。

    暮泊:《中国文化与天下观念》,《中美月刊》第6卷第10期,第7—9页,第6卷第11期第7—8页,第6卷第12期第9页,第7卷第2期第8—10页,第7卷第3期第7—8页。

    宫川尚志:《清代的宣抚救赈工作》,《东亚研究书报》第19期,第966—1064页(1942年12月)。

    《南明史料》,四册,第476页,台湾文献丛刊,第169种。台北,1963年。

    南园啸客:《平吴事略》,见王灵皋编《虎口余生记》第111—118页。福州,福州国光社,1946年。

    楢木野宣:《清代重要职宫研究》,东京,风间书房,1975年;《清代督抚满汉比率的变化》,《群马大学纪要人文科学篇》第12卷第6期,第49—66页(1963年)。

    西岛定生:《中国初期棉业市场的考察》,《东洋学报》第31卷第2期,第122—148页(1947年11月)。

    西村元照:《论清初的土地丈量》,《东洋史研究》第33卷第3期,第424—477页(1974年12月)。

    西村数余:《明代的奴仆》,《东洋史研究》第38卷第1期,第24—50页(1979年6月)。

    奥崎裕司:《中国乡绅地主的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78年。

    小野和子:《清初的思想控制》,《东洋史研究》第18卷第3期,第99—123页。

    鸳渊一:《清代顺治初世的派阀抗争》,《人文研究》第9卷第11期,第1—22页(1958年12月);《清朝前期社会杂考》,见广岛文理大东洋史研究室编《东洋社会》,第257—349页,东京,目黑书店,1948年。

    潘柽章、吴炎:《今乐府》,见《古学汇刊》第一辑第15卷,第1—24页,1912—1913年。

    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

    彭国栋:《清史文献志》。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年。

    彭人杰:《东莞县志》四十三卷,1797年东莞刊本。

    彭孙贻:《平寇志》十二卷,1931年国立北平图书馆影印本;《山中闻见录》十一卷(三至五卷佚),收入罗振玉编《玉简斋丛书》第四、五册。

    彭泽益:《清代广东洋行制度的起源》,《历史研究》1957年第1期,第1—24页;《清代前期江南织造的研究》,《历史研究》1963年第4期,第91—116页;《清代前期手工业的发展》,从宋代至1900年中国社会变迁中美学术讨论会论文,北京,1980年10月。

    祁彪佳:《甲乙日历》,台湾文献丛刊,第279种。台北,1969年。

    钱邦芑:《甲申纪变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49种,第13—16页,台北,1968年;《甲申纪变实录》一卷,道光刻本。

    潘锡恩编:《乾坤正气集》五七四卷,1866年成书。台北,1966年。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钱肃润:《南忠纪》,撰于1650年,见《甲申纪事晚明史料丛书》第95—152页。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

    alt:《甲申传信录》,《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第12册。上海,神洲国光社,1940年。

    钱泳:《履园丛话》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秦波:《混进李白成起义军的一个内奸的自供状》,《文物》1974年第12期,49—52页。

    琴川居士:《皇清名臣奏议》六十七卷。北京,都城国史馆。

    《清史列传》八十卷。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

    《清实录经济资料辑要》,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

    瞿昌文:《粵行纪事》。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

    屈大钧:《皇明四朝成仁录》十二卷,见叶恭绰编《广东丛书》第二集第6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翁山文钞》六卷,《广东丛书》第二集第2册。

    瞿其美:《粵游见闻》,台湾文献丛刊,第239种,第31—60页。台北,1967年。

    曲瑞瑜、王慎荣、周雷、褚靖寰:《清入关前对东北的统一》,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论文选集》第110—12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年。

    任长正:《清太祖太宗时代明清和战考》,见《大陆杂志史学丛书》第一集第七本,第23—59页。台北,大陆杂志社,1960年。

    容肇祖:《李卓吾评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佐伯富:《清代的山西商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77年第5期,第281—292页。

    佐伯有一:《明末的董氏之变——关于“奴变”的性质》,《东洋史研究》第16卷第1期,第26—27页(1957年6月);《关于1601年“织佣之变”诸问题》,《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45期,第77—108页(1968年)。

    佐藤文俊:《关于“土贼”李青山之乱——明末华北地区农民起义的一种形态》,《东洋学报》第53卷第3—4期,第117—163页(1971年3月);《关于明末袁时中之乱》,见星斌夫先生退官记念事业会编《星博士退官记念中国史论集》第209—226页,1978年。

    山东大学历史系:《山东地方史讲授提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

    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邵长蘅:《邵子湘全集》八卷,1700年刻本。

    沈炼:《青霞集》,见《乾坤正气集》卷二四八至二五一。台北,1966年。

    沈涛:《江上遗闻》,见胡山源编《江阴义民别传》第199—208页。上海,世界书局,1938年。

    沈翼机:《浙江通志》二八○卷,影印1736年刻本。台北,1967年。

    史得威:《维扬殉节纪略》,见张海鹏编《借月山房汇钞》卷四十六,上海,1920年。

    石锦:《顾炎武经世思想的界限》,《史苑》第3期,第113—138页(1972年9月10日)。

    史可法:《史忠正公集》,见《乾坤正气集》卷第387—390页。台北,1966年;《史忠正公集》,《畿辅丛书》本。上海,1936年。

    史墨:《朱元璋反对贪官污吏斗争的经验教训》,《光明日报》1981年11月3日第3版。

    重田德:《乡绅的历史性格——乡绅观的系谱》,《人文研究》卷22,4期,第85—97页(1971年)。

    清水泰次:《明代的流民与流贼》,《史学杂志》第46期(1935年),第192—230、348—384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二册。台北,1974年2月,第628页。

    宋如林:《松江府志》,1818年版本。台北,1970年。

    苏雪林:《南明忠烈传》。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1年。

    周藤吉之:《清初的投充及其起源》,《东方学报》第13卷2期,第31—54页,3期,第27—112页。

    孙克宽:《吴梅村北行前后诗》,《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第7卷1期,第3—13页。

    孙文良:《论明与后金间的辽沈之战》,1980年8月南开大学国际明清史学术讨论会论文。

    孙甄陶:《清史述论》。台北,亚洲出版社,1957年。

    苏州历史博物馆、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室合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田村实造:《明代满蒙史研究》。京都,京都大学文化部,1963年。

    谈迁:《北游录》,香港,郎曼图书公司,1969年;《国榷》一百四卷,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年;《杂俎枣林》六卷,台北,1960年。

    田中正俊:《民变:抗租奴变》,《世界历史》,第11期,第41—80页。

    唐棣:《略论清代的地丁制度》,载李光璧编《明清史论丛》第44—53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

    铁玉钦:《论清入关前都城城郭与宫殿的演变》,1980年8月南开大学国际明清史学术讨论会论文。

    东亚研究所:《外族统治中国概说》,东京,东亚研究所,1943年。

    和田清:《明初女真社会的变迁》,《史学杂志》第48卷9期,第91—92页(1937年9月)。

    万寿祺:《隰西草堂集》,收入《徐州二遣民集》。台北,1967年。

    万言:《崇祯长编》,见王灵皋编《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第10册,,第11—14页,上海,神洲国光社,1947年;《崇祯长编》,台湾文献丛刊,第270种,台北,1969年。

    王崇武:《吴三桂与山海关之战》,《燕京学报》第38期,第153—162页(1947年12月)。

    王春瑜:《李岩〈西江月〉、〈商洛杂忆〉》,《光明日报》1981年11月9日第3版。

    王夫之:《读通鉴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姜斋文集》十卷。台北,中华书局,1966年。

    王虹:《江阴人民的抗清斗争》。上海,1954年。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二十卷,1822年刻本。

    王思治、金成基:《从清初的吏治看封建官僚政治》,《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第135—144页;《清朝前期两淮盐商的盛衰》,从宋代至1900年中国社会变迁中美学术讨论会论文。北京,1980年10月。

    王文甲:《中国土地制度史》。台北,1965年。

    王先谦:《东华录·顺治朝》七卷,1884年刊本。台北,1963年。

    王兴亚:《李白成的赋税政策研究》,1980年8月南开大学国际明清史学术讨论会论文。

    王轩、杨笃:《山西通志》一八四卷,1892年刻本。

    汪有典:《史外》,1864年刻本。台北,广文书局,1971年。

    王云五刊印:《大清一统志》五六○卷。台北,商务印书馆,1966年。

    王毓铨:《明代勋贵地主的佃户》,《文史》第五辑,第91—117页。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王钟翰:《明代女真人的分布》,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论文选集》第1—4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年。

    汪宗衍:《读〈清史稿〉札记》,香港,中华书局,1977年;《天然和尚年谱》,香港,郎曼书局,1966年。

    韦庆远:《明代黃册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有关清代前期矿业政策的一场大论战》,1980年8月南开大学国际明清史学术讨论会论文。

    韦庆远、吴奇衍:《清代著名皇商范氏的兴衰》,从宋代至1900年中国社会变迁中美学术讨论会论文。北京,1980年。

    韦庆远、鲁素:《清代奴婢制度》,《清史论丛》第二辑,第1—5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魏裔介:《兼济堂文集》二十卷,影印文渊阁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73年。

    魏元旷:《南昌县志》,1935年刊本。台北,1970年。

    文秉:《烈皇小志》,见《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第1—241页。上海,神洲国光社,1947年。

    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温睿临:《南疆绎〈逸〉史》,台湾文献丛刊,第132种。台北,1959年。

    吴晗:《谈迁和〈国榷〉》,附于香港郎曼书局本《北游录》第419—440页;《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十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吴若灏:《邹县续志》,1892年刊本。台北,1968年。

    吴山嘉:《复社姓氏传略》,1831年成书。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61年。

    吴伟业:《南国愚忠》,见胡山源《江阴义民别传》,上海,世界书局,1938年;《吴诗集览》二十卷,靳荣藩注,《四部备要》本,台北,中华书局,1966年。

    吴智和:《明代的江湖盗》,《明史研究专刊》第1期,第107—137页(1978年7月)。

    夏允彝:《幸存录》,见《扬州十日记》第3—56页,台北,1964年;《续幸存录》,见《扬州十日记》第57—75页,台北,1964年。

    萧一山:《清代通史》四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1932年。

    小横香室主人:《清人逸事》,见《清人野史大观》第三辑。台北,中华书局,1959年。

    谢承仁:《1645年江阴人民守城的故事》。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

    谢国桢:《顾宁人学谱》,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年;《明清笔记谈丛》,上海,中华书局,1962年;《明清史料研究》,《金陵学报》第3卷2期,第311—329页(1933年10月);《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台北,商务印书馆,1967年;《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卷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南明史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清开国史料考》六卷,北京,国立北平图书馆,1938年;《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

    谢肇淛:《五杂俎》八卷,1618年刊本。台北,1971年。

    许重熙:《江阴城守后记》,见胡山源《江阴义民别传》第195—198页。上海,世界书局,1938年。

    许大龄:《试论明后期的东林党人》,1980年8月南开大学国际明清史学术讨论会论文。

    徐道邻:《中国法制史论略》。台北,1953年。

    徐近之:《黄淮平原气候历史记载整理》,《地理学报》第21卷2期,第181—189页(1955年6月)。

    徐乾学:《儋园文集》三十六卷,1671年刊本。台北,1971年。

    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四十卷,民国初年刊本。

    徐世溥:《江变纪略》,见王独清《东南纪事》第103—124页,上海,神洲国光社,1946年;《殉难死节臣职姓名》,1650年抄本,上海市图书馆善本部。

    许寿裳:《中国民族志士简史》。香港,岭南出版公司,1965年。

    徐应芬:《遇变纪略》一卷,荆驼逸史本。

    许兆椿:《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三《纪事表》,1808年刊本。

    许倬云:《中国传统的性格与道德规范》,《思与言》,1965年1只。

    徐鼒:《小腆纪年》,台湾文献丛刊,第138种,台北,1963年;《小腆纪年附考》,王崇武注,上海,中华书局,1957年;《小腆纪传》,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7年。

    薛虹:《明代初期建州女真的迁徒》,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论文选集》第49—6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年;《试论满族共同体的形成》,1980年8月南开大学国际明清史学术讨论会论文。

    章诗同注:《荀子简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阎尔梅:《白耷山人集》,见《徐州二遗民集》。台北,1967年。

    杨德恩:《史可法年谱》。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

    羊复礼:《镇安府志》二十五卷。台北,1967年。

    杨国泰:《太原县志》十八卷,1826年刊本。

    杨月桢:《试论清代闽北民间的土地买卖》,从宋代至1900年中国社会变迁中美学术讨论会论文。北京,1980年10月。

    杨继盛:《杨忠愍公集》,见《乾坤正气集》卷256—257。台北,1966年。

    杨学琛:《关于清初的“逃人法”》,《历史研究》1979年第10期,第46—55页。

    杨旸:《试论明代辽东都司卫军屯田制》,1980年8月南开大学国际明清史学术讨论会论文。

    杨开书报供应社编:《史可法评价问题汇编》。香港,杨开书报供应社,1968年。

    《研堂见闻杂记》,台湾文献丛刊,第254种。台北,1968年。

    姚广孝等撰:《明实录》,影印抱经楼本。

    姚家积:《明季遗闻考补》,《史学年报》第2卷第2期,第69—148页(1935年9月)。

    姚名达:《刘宗周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姚文田:《扬州府志》,1810年刊本。台北,1974年。

    姚雪垠:《李白成自何处入豫》,《历史研究》1978年第5期,第51—61页。

    叶恭绰:《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叶显恩:《试论徽州商人资本的形成与发展》,1980年8月南开大学国际明清史学术讨论会论文。

    应宝时:《上海县志》,台北,1975年;《同治上海县志》三十二卷。上海,1871年。

    应廷吉:《青磷屑》二卷,见留云居士编《明季稗史汇编》,第15册。

    有妫血胤:《清秘史》,见《笔记五编》第1—86页。台北,1976年。

    于敏中:《国朝宫史》三十六卷,1769年成书。天津,东方学会,1928年。

    袁继咸:《浔阳记事》,见胡思敬编《豫章丛书》第44卷。南昌,1915—1920年。

    允禄等编:《大清会典》。北京,1732年。

    臧励龢:《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台北,商务印书馆,1960年。

    曾国荃:《山西通志》一八四卷,1892年刊本。

    查继佐:《东山国语》,台湾文献丛刊,第163种,台北,1963年;《国寿录》。收入《晚明史料丛书》,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鲁春秋》,台湾文献丛刊,第118种,第1—80页,台北,1961年;《罪惟录选辑》二卷,台湾文献丛刊,第136种,台北,1962年。

    查慎行:《人海记》二卷,长沙,1909年。

    张岱:《明纪史阙》,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影印本,台北,学生书局,1969年;《石匮藏书》,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

    张德芳:《〈扬州十日记〉辨误》,《中华文史论丛》1964年,367—376页。上海,中华书局。

    张履祥:《重订杨园先生全集》五十四卷,1871年刊本。

    张穆:《顾亭林先生年谱》,嘉业堂丛书本。《顾亭林先生年谱》二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张其濬等编:《全椒县志》,影印1920年刊本。台北,1974年。

    张芹:《备遗录》,1516年成书,1808年刊本。

    张其昀编:《清史》十卷,台北,国防研究院,1961年;《浙江省史地纪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

    张守常:《陈永福投闯抗清事迹评述》,《历史研究》1979年第3期,第64—77页。

    张廷荣:《清初四大师生命之学》。台北,复兴堂印书馆,1967年。

    张廷玉等编:《明史》六卷,国防研究院,1962—1963年;《明史》,开明书局,1962年;《明史》二十八卷,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张惟屏:《清朝诗人征略》六十四卷。台北,1971年。

    张怡:《搜闻续笔》,见《笔记小说大观》第八辑。台北。

    章有义:《从吴葆和堂庄仆条规看清代徽州庄仆制度》,《文物》1977年第11期,第47—56页。

    赵尔巽:《清史稿》一三一卷。北京,清史馆,1927年。

    赵吉士:《续表忠记》三卷。台北,1971年。

    赵凯:《清兵入关与吴三桂降清问题》,《光明日报》1981年11月17曰第3版。

    赵俪生:《李自成地方政权所遭地主武装的破坏》,《文史哲》1955年第11期,第44—49页。

    赵南星:《赵忠毅公文集》,见《乾坤正气集》。台北,1966年。

    赵绮娜:《清初八旗汉军研究》,《故宫文献》第4卷2期,第55—65页。

    赵士锦:《甲申纪事》,见《甲申纪事等四种》第3—28页。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

    赵士祯:《神器谱》,见郑振铎编《玄览堂丛书》第85册。上海,1941年。

    赵先甲:《华亭县志》,1796年刊本。台北,1968年。

    赵翼:《廿二史札记》。台北,中华书局,1963年。

    赵宗复:《李白成叛乱史略》,《史学年报》第2卷4期,第127—157页。

    昭梿:《啸亭杂录》八卷,上海,进步书局;《啸亭续录》三卷,上海,进步书局。

    郑昌淦:《明末至清代前期的封建租佃关系》,见北京史学会编《北京史学会1961—1962年会论文集》第157—20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

    郑达:《野史无文》,1692年成书,见《晚明史料丛书》。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郑克晟:《多尔衮对满族封建化的贡献》,1980年8月南开大学国际明清史学术讨论会论文。

    郑廉:《豫变纪略》,1644年成书,见张凤台编《三怡堂丛书》卷七至十。河南,河南官书局,1922年。

    郑天挺:《清入关前满洲族的社会性质》,《历史研究》1962年第6期,第87—96页;《清史探微》,重庆,独立出版社,1946年;《探微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郑天挺、孙钺:《明末农民起义史料》。上海,1954年。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清代之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第一版第一册《革命远源》(上、下)。台北,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编纂委员会,1963年。

    周家安:《南明史地位与研究意义》,《明史研究专刊》第2卷1期,第1—42页(1979年9月)。

    周良霄:《明代苏松地区的官田与重赋问题》,《历史研究》1957年第10期,第63—76页。

    周铭旗:《乾州志稿》。台北,1969年。

    周时雍:《兴朝治略》十卷,1644年成书。

    周廷英:《濑江纪事本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一辑,第137—15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周伟州:《陕西发现的两通有关明末农民战争的碑石》,《文物》1974年12期,第44—48页。

    周远廉:《后金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论》,《清史论丛》第二辑,第244—26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简评努尔哈赤》,1980年8月南开大学国际明清史学术讨论会论文。

    周宗贤:《南明政争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国文化学院,1971年。

    朱方增:《从正观法录》十卷,1830年刊本.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5—38页。

    朱倓:《明季南应社考》,《国学集刊》第2卷3期,第541—588页(1930年9月)。

    注释

    【1】中文、日文引书目录与西文引书目录中所列书名,在正文的注文里有少数采用了简化方式,如《大清世祖章(顺治)皇帝实录》简称为《清世祖实录》,又如《达官贵人与嘉定大屠杀:对地方传统和1645年抵抗满洲入侵的分析》简称为《达官达人》,等等,原文如此,未做改动,特此说明一一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