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文引书目录
阿谢德(S.A.M.Adshead):《清朝的马政》,约翰·芬彻编《远东历史论集:明代和清初的中国》第71—79页,堪培拉,1978年;《17世纪中国的总危机》,《亚洲概况》第1卷2期,第271—280页。
阿尔哥贝拉斯(R.P.Fr.Alcobenlas):《佛朗哥传教团在中国》,西班牙图书馆,1933年。
阿伦(C.W.Allan):《北京宫廷中的耶稣会士》,上海,时间不详。
安德鲁斯(Julia Andrews):《安徽派的理论基础》,见高居翰编《黃山之影:安徽派的绘画与版画》第32—42页,伯克利大学艺术博物馆,1981年。
《古罗马社会中的耶稣》第122册,第204—242页,安东尼奧·德·高威1645年8月致教皇威戴勒斯齐的信件。
阿萨尔·阿里(Athar Ali):《奥兰赞布统治下的莫卧尔贵族》,孟买,1966年。
艾维四(William S.Atwell):《晚明士大夫陈子龙》(注文中引作《陈子龙》),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论文,1975年;《从教育到政治:复社》(注文中引作《复社》),狄瑞百编《新儒家学说的发展》第333—365页,纽约和伦敦,1975年;1970年9月17世纪中国思想史讨论会论文:《论白银、外贸和明末经济》,《清史问题》1977年12月号,第1—33页;《时间与金钱:明史分期新论》,宋代到1900年中国社会变迁中美学术讨论会论文,北京,1980年11月;《明代文社的变化》,莫特教授讨论班论文,普林斯顿大学,1969年7月。
奥考特(Father Aucourt)译:《扬州日记》,《远东法兰西学院学报》第7期,第297—312页,河内,1907年。
阿亚伦(David Ayalon):《马穆鲁克军队结构研究》,《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学报》第15期,第203—228页,第448—476页,伦敦大学。
巴比特(Irving' Babbit):《卢梭和浪漫主义》,波士顿和纽约,1919年。
巴克豪斯(E.Backhouse)和布兰德(J.O.P.Bland):《16—20世纪北京宫廷的编年记事》,伦敦,1914年。
白乐日(Etienne Balazs):《中国传统的政治理论和行政现实》,《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学报》,1965年。
鲍尔弗(S.F.Balfour):《英国统治之前的香港》,《天下月刊》第11卷5期,第440—464页。
巴菲尔德(Thomas J.Batfield):《匈奴帝国联盟:组织结构与对外政策》,《亚洲研究》第41期,第45—61页。
巴尔坎(Ömer Lutfi Barkan):《16世纪的价格革命:近东经济史的转折点》,贾廷斯·麦卡锡译,《国际中东研究杂志》第6期,第3—28页。
鲍尔(Wolfgang Bauer)和弗兰克(Herbert Franke):《百宝箱:中国2000年中的小说》,译自C.利文森《百宝箱》(德文),纽约,1964年。
贝利(C.C.Bayley):《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期的战争与社会:雷纳多·布鲁尼的军队》,多伦多,1961年。
小皮尔(Edwin G.Beal,Jr.):《厘金的起源》,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64年。
贝蒂(Hilary J.Beattie):《抵抗的抉择:安徽桐城个案研究》,史景迁和J.E.威尔斯编《从明到清:17世纪中国的征服、疆域和维持》第239—276页,纽黑文,1979年;《中国的土地和宗族:明清时代的安徽桐城县研究》,剑桥,1979年。
贝拉(Robert N.Bellah)编:《近代亚洲的宗教和进步》,纽约,1965年。
本达(Htarry J.Benda):《作为政治精英的非西方化知识分子》,约翰·H·考茨基编《不发达国家的政治变迁》第235—251页,纽约,1962年。
伯纳德(Henri Bernard):《通向中国之门:16世纪(1514—1588)传教士在中国》,天津,1933年;《晚明基督教徒的人道主义》,《天下月刊》第7卷3期,第256—267页;《利玛窦神甫在中国(1552—1610)》,两卷,天津,1937年;《明代后期为何产生了哲学运动(1580—1640)》,《北京天主教大学学报》第8期,第67—74页。
比利特(Jean-Francois Billeteer):《王夫之两探》,《通报》第56期,第147—171页,1970年。
伯奇(Cyril Birch):《中国文学选集》第2卷,“14世纪至今”,纽约,1972年。
毕晓普(John Lyman Bishop):《中国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研究》,《哈佛燕京学报》第14期,1959年。
布莱克(Alison Harley Black):《王夫之哲学思想的性质、思路和表述》,密执安大学哲学博士论文,1979年。
布劳(Peter M.Blau)和斯科特(W.Richard Scott):《正式组织:一个比较研究》,洛杉矶,1962年。
布卢姆(Irene Bloom):《明代思想中的抽象概念:罗钦顺哲学中的一些具体例证》,狄百瑞和Ⅰ.布卢姆编《原则与实践:新儒家和实学论文集》第69—125页,纽约,1979年。
布卢塞(Leonard Blussé):《近代世界体系:为被忽视的16世纪的远东辩解》,L.布卢塞、H.L.韦塞林和G.D.威尼斯编《历史与不发达:亚非的不发达与欧洲的扩张论集》第92—103页,莱顿,1980年。
博德(Dert Bodde)和莫里斯(Clarence Morris):《中华帝国的法律》,费城,1973年。
博根(M.L.C.Bogan):《满族的风俗与迷信》,天津和北京,1928年。
博斯曼(H.Bosmans):《北京的传教士首领——南怀仁》,《科学问题评论》第71期,第195—273、375—464页,1912年。
鲍斯玛(William J.Bouwsma):《17世纪社会的世俗化》,第13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论文,莫斯科,1970年。
鲍拉(E.C.Bowra):《满洲对广东的征服》,《中国评论》第1卷,第86—96、228—237页(1872年7月,1873年6月)。
巴克士(C.R.Boxer):《明朝反抗满洲入侵时期葡萄牙军队的远征》,澳门,1940年;《300年前的澳门》,《天下月刊》第6卷4期,第281—316页;《郑芝龙的兴衰》,《天下月刊》第11卷5期,第401—439页。
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关于物质文明和资本主义的反思》,P.拉奴姆译,巴尔的摩和伦敦,1977年;《资本主义和物质生活,1400—1800》,M.科琴译,纽约,1967年;《历史学与社会科学:一个漫长的时代》,《经济、社会与文化年鉴》第13卷4期,第725—753页;《菲力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与地中海世界》第1卷,S.雷诺兹译,伦敦,1972年;《16世纪问题研究》,《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第8卷1期,第69—73页。
布雷兹纳德(Emilii Vasil,evich Bretschneider):《北京及其近郊的沿革与考古研究》,V.C.德.普兰希法译本,巴黎,1879年。
布鲁克(Timothy Brook):《迷途指南:明清时期的旅行路线书籍》,《清史问题》,1981年6月号第32—76页。
卜道成(J.Perry Bruce):《朱熹及其大作》,伦敦,1928年。
布鲁纳特(H.S.Brunnert)和哈格尔斯特龙(V.V.Hagelstrom):《当代中国的政治组织》,A.贝尔琴柯和E.E.莫兰据俄文本译出,上海,1912年。
布希(Heinr.ich Busch):《东林书院及其政治思想意义》,《纪念丛书》第14种,第1—163页。
卡亨(Claude Cahen):《土耳其的入侵:塞尔诸人》,K.M.色敦主编《十字军的历史》第1卷,“最初的100年”,第135—176页,费城,1958年。
高居翰(James Cahill)编:《黄山之影:安徽派的绘画和版画》“前言”第7—15页,伯克利大学艺术博物馆,1981年;《清初画界的正统运动》,C.F.默克编《艺术家和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古为今用》第169—181页,普林斯顿,1976年;《不平静的风景:明代后期的中国画》,伯克利,1971年。
卡希尔(Suzanne E.Cahill):《宋代宫廷中的道教:1008年天书事件》,《宋元研究学报》第16期,第23—44页。
坎贝尔(Wm.Campbell):《荷兰统治下的台湾,有关台湾的史料注释及文献目录》,伦敦,1903年。
坎德林(Clara M.Candlin)译:《中国爱国诗人陆游的笔锋》,J.L克兰默一宾编《东方智慧》丛书,伦敦,1946年。
卡蒂尔(Michel Cartier):《14到16世纪中国价格变动史评述》,《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第24卷4期,第876—879页;《中国明代人口统计资料》,《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第28卷6期,第1341—1359页;与皮埃尔.埃蒂安·威尔合作编《中国人口统计制度:帝国时代的人丁税(2—1750)》,《统计学年鉴》(1971年),第161—245页。
卡瓦菲(Constantine P.Cavafy):《卡瓦菲诗歌全集》,R.戴尔文译,纽约,1961年;《诗集》(1896—1918),阿森斯,1975年。
詹(Chan,Albert,S.J.):《明朝衰亡内在因素之研究》,哈佛大学哲学博士论文,1953年10月。
陈学霖(Chan Hok-lam):《李贽与修史:李贽生平及著作新探》,白草原,1980年;《关于李贽之祖先及家庭的新资料》,约翰·芬彻编《远东历史论集:明代与清初的中国》第17号,第53—69页,堪培拉,1978年。
陈荣捷(Chan Wing tsit):《明初的程朱学派》,狄百瑞编《明代思想中的自我与社会》第29—50页,纽约,1970年;《〈性理精义〉与17世纪的程朱学派》,美国学术团体委员会17世纪中国思想讨论会,1970年9月6—12日;《中国哲学资料》,普林斯顿,1963年。
张其昀(Chang Chi-yun):《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忠臣——三位商朝的忠臣》,《中国文化》第9卷2期,第1—33页。
张春树(Chang Chun-shu)及张(骆)雪伦(Chang Hsueh-lun):《孔尚任和他的〈桃花扇〉:一位戏剧家对明清易代时期的反映》,《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学院学报》第9卷2期,第307—337页;《蒲松龄〈聊斋志异〉的世界:明清易代时期的文学与文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学院学报》第6卷2期,第401—421页。
张申道(Chang Sen-dou):《有城墙的都市的形态》,见施坚雅编《中华帝国后期的城市》第75—100页,斯坦福,1977年。
赵冈(Chao Kang):《中国明清土地所有制形式的新资料:一个研究评述》,《亚洲研究学报》第40卷,第719—734页。
肖德胡里(K.N.Chaudhuri):《1660—1760年的亚洲贸易市场和东印度公司》,剑桥,1978年。
肖努(Pierre Chaunu):《16、17世纪世界格局中的马尼拉和澳门》,《经济、社会与文化年鉴》第17卷,第555—580页;《16、17、18世纪的菲律宾群岛和太平洋伊比利亚群岛:输入方式与活动目标》,巴黎,1960年。
陈张富美(Chen Chang Fu-mei):《沈之奇的〈大清律辑注〉对清朝司法审判的影响》,J.A.科恩、R.R.爱德华兹和陈张富美编《中国司法传统论文集》第170—221页,普林斯顿,1980年;《明清时期中国租佃关系初探》,宋到1900年中国社会变迁中美学术讨论会论文,北京,1980年11月。
陈世骧(Chen Shih hsiang):《对中文文献索引编制的改进的评论》,《远东季刊》第13卷,第49—62页。
陈志让(Jerome Ch' en):《毛泽东与中国革命》,伦敦和纽约,1965年。
陈保罗(Paul H.Ch' en):《中华帝国后期的反叛》,D.艾肯梅尔和H.弗兰克编《东亚的国家与法律:卡尔·米格尔纪念文集》第159页—183页,威斯巴登,1981年。
陈受颐(Ch' en Shou-yi):《中国文学史话》,纽约,1961年;《早期耶稣会士对明朝崇祯皇帝的宗教影响》,《天下月刊》第8卷5期,第397—419页。
钱(Edward T.Chien):《焦竑和对程朱正统的反叛》,狄百瑞编《新儒家学说的发展》第271—330页,纽约和伦敦,1975年;《焦浓和对宋学的反叛》,17世纪中国思想研讨会,1970年9月6—12日;《作为转变力量的新儒家学说的转变》,《亚洲研究杂志》第39卷,第255—258页。
秦三迪(音,Chin Sandi)和许承志(音,Hsü Cheng-chi):《安徽的商人文化及其保护者》,高居翰编《黄山之影:安徽派的绘画与版画》第19—24页,伯克利,1981年。
秦家懿(Ching Julia):《朱舜水的实学》,狄百瑞编《原则与实用:新儒学和实学论文集》第189—229页,纽约,1979年。
周荣德(Chow Yung-teh):《中国的社会流动:中国社会中士绅的进身之阶》,纽约,1966年。
竺可桢(Chu Co-ching):《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剧变》,《地理学周报》第16卷,第274—282页。
朱文长(Chu Wen-djang):《史可法夫人》,L G.汤普森编《亚洲研究:庆祝陈受颐教授75寿辰亚洲研究论文集》第91—97页,旧金山,1975年;《1862—1878年中国西北的回民起义;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研究》,海牙和巴黎,1966年。
全汉升(Chuan Han-seng)和克劳斯(Richard A.Kraus):《清代中期的粮食市场和贸易:价格史研究》,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75年。
全(Chuan T.K.):《魏忠贤》,《天下月刊》第3卷3期,第100—119页。
仲(A.L.Y.Chung):《清初(1647—1795)的翰林院》,《英国皇家亚洲学会香港分会会刊》第6卷,第100—119页。
辛宝拉(Carlo M.Cipolla):《工业革命前(1000—1700)欧洲的社会和经济》,纽约,1976年。
克莱门特(Ernest W.Clement):《17世纪日本水户的中国难民》,《日本亚洲学会学报》第24期,第12—40页,1896年。
科亨(Myron L.Cohen):《合家与分家:台湾的中国家庭》,纽约和伦敦,1976年。
科里斯(Maurice Collis):《大内》,伦敦,1941年。
科尔森(Elizabeth Colson):《丰年与荒年:自给自足社会的粮食政策》,未发表的论文。
克拉迪尼(Piero Corradini):《论清朝的内阁制度》,《通报》第5卷48期;《满洲王朝初年的行政:对六部初建的一个考述》,《远东杂志》第9卷2期,第133—138页。
科威希亚(André Corvisier):《149—1789年欧洲的军队与社会》,巴黎,1976年。
克劳福德(Robert B.Crawford):《阮大铖传》,《中国文化》第6卷2期,第28—105页;《张居正的儒家法律思想》,狄百瑞编《明代思想中的自我与社会》第367—412页,纽约和伦敦,1970年;《明代的宦官权力》,《通报》第5卷49期第3册(1961),第115—148页;《张居正的生平和思想》,华盛顿大学博士论文,1961年。
克劳福德(Robert B.Crawford)、拉默利(Harry M.Lamley)和曼(Albert B.Mann):《方孝儒与明初社会》,《纪念丛书》第15种,第303—327页。
克莱默(Robert Cremer):《周密和瑞修:元朝的两篇关于合法统治权的论文的比较研究》,加州大学东方语言系硕士论文,1976年。
克罗伊齐亚(Ralph C.Croizier):《郑成功和中国的民族主义:历史、神话和英雄》,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77年。
达迪斯(John Dardess):《明太祖看元朝:一位专制君主对蒙古王朝的评价》,《宋元研究学报》第14卷,第6—11期。
戴维森(Anne L.Davison):《李颥:地方的抗议者》,《清史问题》1975年12月,第63—81页。
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中国的专制主义与儒家理想:对17世纪的一个考察》,费正清编《中国的思义与人想与制度》第163—203页,芝加哥,1957年;《晚明思想中的个人主道主义》,狄百瑞编《明代思想中的自我与社会》第145—247页,纽约,1970年;《帝国的蓝图:黃宗羲〈明夷待访录〉译注》,密执安,1953年;《明代思想中的自我与社会》前言”,第1—27页,纽约,1970年。
戴密微(P.Demiéville):《章学诚及其史书编纂学》,W.G.比思利和E.G.普利布兰克编《中日史学家》第167—185页,伦敦,1961年。
邓尔麟(Jerry Paul Dennerline):《嘉定忠臣:17世纪中国孔教的主导地位和社会变迁》(注文中引作《嘉定忠臣》),纽黑文和伦敦,1981年;《财政改革和地方控制:征服之后绅士与官僚联盟的存续》,魏斐德和格兰特编《中华帝国后期的冲突与控制》第86—120页,伯克利、洛杉矾和伦敦,1975年;《许都和南京的教训:1643—1645年的政治一体化和江南的地方防卫》,史景迁和小J.E.威尔斯编《从明到清:17世纪中国的征服、疆域及其维持》第89—132页,纽黑文,1979年;《达官贵人与嘉定大屠杀:对地方传统和1645年抵抗满洲入侵的分析》(注文中引作《达官贵人》),耶鲁大学博士论文,1973年;《科举政治:17世纪中国变迁的政治领域》,提交美国历史协会的论文,1978年12月28—30日;《对叙事史这一有限形式的初步分析及对其史料价值的确认》,为耶鲁大学芮沃寿教授研讨班提供的论文,1967年6月。
戴尔米尼(Louis Dermigny):《18世纪(1719—1883)广东的中西方贸易》第1卷,巴黎,1964年。
德.弗格斯(R.V.des Forges):《中原的起义:明清之际的河南》,美国学术团体委员会中国北方的起义和革命讨论会论文,哈佛,1979年7月27日—8月2日。
德斯台内(Anne L.Destenay):《纳格尔的百科全书指南:中国》,日内瓦,1968年。
德乌特希曼(A.Deutschmann):《天花的生态学》,雅各.M.梅编《病理研究》第1—14页,纽约,1961年。
德韦兹(Michel Devèze):《18世纪中国社会对英、法、俄的影响》,《国际汉学研讨会报告:从17到18世纪北京的法国传教团》第7—11页,巴黎,1976年。
德.夫里斯(Jan.De Vries):《1600—1750年危机时期的欧洲经济》,剑桥,1976年。
狄克逊(C.W.Dixon):《天花》,伦敦,1962年。
丁伯格(Ronald G.Dimberg):《贤人与社会:何心隐的生平与思想》,火奴鲁鲁,1947年。
唐尼索恩(V.H.Donnithornc):《四川的黄金时期与黑暗时期》第2部分“张献忠和黑暗时期”,《中国西部边境研究学会杂志》第10期第152—167页,1938年。
唐斯(Anthony Downs):《官僚政治内幕》,波士顿,1967年。
邓恩(George H.Dunne):《一代伟人:明朝最后十年在华耶稣会士的事迹》(注文中引作《一代伟人》),圣母院,1962年。
邓斯坦(Helen Dunstan):《明末流行病初探》,《清史问题》第3卷3期第1—59页。
艾斯特曼(Lloyd E.Eastman):《中日战争之前的中国政治革新思潮》,《亚洲研究学报》第27期,第695—710页。
埃迪(John A.Eddy):《气候与太阳的作用》,《交叉学科史学杂志》第10期,第725—747页,1980年。
艾森斯塔得(S.N.Eisenstadt):《比较制度论文集》,纽约,1965年;《帝国的政治体系》,纽约,1963年。
艾尔曼(Benjamin A.Elman):《日本的学术和明清的思想变动》,《清史问题》1979年6月第1—22页;《清代的学术流派》,《清史问题》1981年第1—44页。
埃尔文(Mark Elvin):《近代以前中国纺织工业技术的经济面面观》,中国社会经济组织讨论会论文,1969年8月16—23日;《高度均衡的陷阱:传统中国纺织工业的创造力衰落的诸原因》,W.E.威尔摩特编《中国社会中的经济组织》第137—171页,斯坦福,1992年;《集镇和水路:1480—1910年的上海镇),施坚雅编《中华帝国后期的城市》第441—473页,斯坦福,1977年;《论明清时期水的控制和管理》,《清史问题》1975年11月第87—103页;《古代中国的模式》,伦敦,1973年。
恩腾曼(Robert Entenmann):《四川和清廷的移民政策》,《清史问题》1980年12月第35—54页。
周锡瑞(Joseph W.Esherick):《论义和拳运动的社会起源》,义和团运动国际讨论会论文,1980年11月14—20日,济南。
范(K.H.Fan)编:《中国文化革命文献选编》,纽约,1968年。
杜联喆(Tu Lienche):《明朝之梦》,美国学术团体委员会明代思想讨论会,1966年6月13—17日。
法默(Edward L.Farmer):《明初两京制度的演变》,剑桥,1976年。
法默(Paul Farmer):《维希的政治两难》,纽约,1955年。
法夸尔(David M.Farquhar);《大清帝国统治中作为菩萨的皇帝》,《哈佛亚洲研究杂志》第38期,第5—34页;《早期满洲国家中的蒙古因素和汉因素》,《清史问题》1971年6月第11—23页;《满洲之蒙古政策的起源》,费正清编《中国人的世界秩序观: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98—205页,剑桥,1968年。
福罗特(J.Faurot):《关于施耐庵编辑的〈水浒传〉》,加州大学东方语言系讨论会未发表的论文,伯克利,1970年1月。
冯梦龙(Feng Menglong):《钱秀才错占凤凰俦),W.多尔比译,伦敦,1976年。
福伊希特万(Stephan Feuchtwang):《学校、庙宇和城隍:关于中国清朝官方宗教的报告》,传统中国城市社会专题研讨会论文,1968年8月31—9月7日。
费维恺(Albert J.Feuerwerker):《大陆近期关于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史学论文》,《亚洲研究杂志》第18期,第107—116页。
芬纳(Samuel E.Finer):《欧洲国家与民族的形成:军事的作用》,C.梯利编《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第84—163页,普林斯顿,1975年。
费希尔(Carney T.Fisher):《明世祖时的大礼仪》,《中国宗教研究学会会报》第7期,第71—87页,1979年。
费席尔(T.S.Fisher):《顺从与效忠:吕留良的生平》,第1部分“持异议的知识分子和清初国家”,《远东史论文集》第15辑,第97—104页,堪培拉,1977年;同前,第2部分“吕留良的早期”,《远东史论文集》第16辑,第107—145页,1977年;同前,第3部分“吕留良的晚期”,《远东史论文集》第18辑,第1—42页,1978年;《清初遗民的抉择:黃宗羲和吕留良》,未发表;《忠明态度与文字狱:政治迫害》,澳大利亚亚洲研究学会第二届国际讨论会论文,1978年3月。
菲茨帕特里克(Merrilyn Fitzpatrick):《浙江北部七个地区的城墙建筑》,J.芬彻编《远东史学论文集:明代和清初》第17辑,第15—51页,堪培拉,1978年;《1550—1565年中国东南地区的地方利益与反海盗管理》,《清史问题》1979年12月第1—50页。
弗莱彻(Joseph F.Fletcher):《中国与中亚》,费正清编《中国人的世界秩序观: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98—205页,剑桥,1968年;《明清之际的中国西北》,明清之际讨论会论文,1974年12月。
福格尔(Joshua A.Fogel):《顺治年间的山东:地方控制的建立和乡绅的响应》第1部分,《清史问题》1980年12月第1—34页;同前,第2部分,《清史问题》1981年6月第1—31页。
弗兰克(Herbert Franke):《13、14世纪中国私家修史的一些问题》,W.G.比斯利和E.G.普利布兰克编《中日史学家》第115—134页,伦敦,1960年。
傅兰格(O.Franke):《李贽对16世纪中国民族斗争历史研究的贡献》,普鲁士科学院哲学历史研究所文献,柏林,第10期,1938年。
傅吾康(Wolfgang Franke):《对波克蒂罗夫的〈明代东蒙史〉的补遗和刊误》,成都,系列研究专题论文丛书,A,第3号,1949年;《“明史资料解题”的补遗和刊误》,《研究丛书》第9卷1期,第33—41页,1950年9月;《15世纪初期中国对蒙古的征讨》,《汉学家》第3卷2期,第81—88页,1952年;《明史资料介绍》,新加坡和科隆坡,1968年;《“明实录”》。W.G.比斯利和E.G.普利布兰克编《中日史学家》第60—77页,伦敦,1961年;《政治家和军事家于谦》),《纪念丛书》第11种,第87—121页。
弗兰克林(Julian H.Franklin):《16世纪的宪政思想和抵制:霍夫曼、贝赞和摩尼的三篇论文》,纽约,1969年。
弗里曼(Mansfield Freeman):《清朝对宋代政治哲学的批判》,《皇家亚洲学会中国北部分会杂志》第59期,第78—110页;《颜习斋——17世纪的思想家》,《皇家亚洲学会中国北部分会杂志》第57期,第78—110页。
弗里塞(Heinz Friese):《明代的劳役制》,《东亚自然与人类社会研究报告》第35卷,A,汉堡,1960年。
傅乐淑(Fu Lo-shu):《1644—1820年中西关系文献编年》,《亚洲研究学会专著与论文》第22种,图森,1966年;《邓牧——被遗忘的中国思想家》,《通报》第52期,第35—96页,1965年。
盖拉德(Le P.Louis Gaillard):《南京今昔:历史与地理之一瞥》(注文中引作《南京今昔》),《汉学丛刊》第23种,上海,1930年。
高腊福(L.J.Gallagher):《这就是中国:16世纪束耶稣会士发现的中国》,密尔沃基,1954年。
甘布尔(Sidney D.Gamble):《定县:中国北方的农村社会组织》,斯坦福,1954年。
吉斯(James Peter Geiss):《明代的北京》,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论文,1979年。
谢和耐(Jacques Gernet):《16到17世纪中叶的中国哲学和基督教》,《国际汉学研讨会报告:17、18世纪北京的法国传教团》,第13—25页,巴黎,1976年。
翟理斯(Herbert A.Giles):《中国和满洲》,剑桥,1912年;《中国人名辞典》两卷,台北,1962年。
戈拉斯(Peter J.Golas):《清初的行会》,新罕布什尔讨论会,1968年。
傅路德(Luther Carrington Goodrich):《乾隆时的文字狱》,巴尔的摩,1935年;《“平满九十九策”》,《天下月刊》第6卷4期,第317—341页。
傅路德和房兆楹(Fang Chaoying):《明代人名辞典》两卷,纽约,1976年。
格雷(J.Gray):《20世纪中国史学著作的背景及其发展研究》,W.G.比斯利和E.G.普利布兰克编《中日史学家》第186—212页,伦敦,1961年。
戈林博拉德·于春芳(Greenblatt,Yü Chün-fang):《明末的弘株和居士》,17世纪中国思想研讨会,1970年9月6—12日。
格里诺(Paul R.Greenough):《1700—1785年南亚的天花与疫苗接种浅谈》,《社会科学与医药学》第14卷,《医药地理》第3期,第345—347页,1980年9月。
格雷纳(Peter Greiner):《明初到天顺年间的锦衣卫》,威斯巴登,1975年。
格里姆(Tilemann Grimm):《中国明代的儒教教育和政治》,《东非自然和人类社会研究报告》第35卷B,汉堡,1960年;《明代的学官》,贺凯编《明代的中国政府:七份研究》第129—147页,纽约,1969年;《传统中国城市研究中所涉及的书院》,新罕布什尔研讨会,1968年9月。
格罗特(J.J.M.de.Groot):《中国的教派与宗教迫害:宗教史的一页》,莱顿,1901年。
顾琳(Linda Grove)和周锡瑞(Joseph W.Esherick):《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日本对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学术研究》,《近代中国》第6期,第397—438页。
哈克特(Roger F.Hackett):《日本军人》,R.E.沃德和D.A.拉斯托编《日本与土耳其的政治现代化》第328—351页,普林斯顿,1964年。
黑格(John Haeger):《宋代中期的政府:〈靖康传信录〉的翻译和注释》,加洲大学博士论文,伯克利,1971年;《宋朝的中兴:1142—1162年中国的政治与经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班论文,1966年。
霍尔(John Whitney Hall):《日本传统社会的性质》,R.E.沃德和D.A.拉斯托编《日本和土耳其的政治现代化》第14—41页,普林斯顿,1964年。
滨岛敦俊(Hamashima Atsutoshi):《明代江南三角洲的水利管理组织》,《东方文化学院学报》第38期,第69—92页,东京;《明代江南的农村社会》,1981年由作者摘要提供,第7—14页。
汉密乐顿(Earl J.Hamilton):《美洲的财富与1501—1650年西班牙的价格革命》,纽约,1965年。
哈南(Patrick Hanan):《中国的白话小说》,剑桥,1981年。
汉德林(Joanna F.Handlin):《吕坤的新读者:妇女文学对16世纪思想的影响》,M.沃尔夫和R.威特克编《中国社会中的妇女》第13—38页,斯坦福,1975年;《16世纪民间学术团体的兴起与折衷主义的关系》,1968年未发表的论文。
哈里森(James P.Harrison):《共产党人对中国农民战争的解释》,《中国季刊》第24期,第92—118页。
郝爱礼(Erich Hauer)翻译及注释:《皇清开国方略》,柏林和莱比锡,1926年;《论明末的李白成和张献忠》,《亚洲大陆》第2期(1925),第436—498页,第3期(1926),第268—287页;《亲王多尔衮》,(东亚杂志》第13期,第1—26页,1926年。
哈泽德(Benjamin Hazard):《1223—1263年,倭寇的形成之年》,加洲大学日本和朝鲜研究中心报告会未发表的论文,伯克利,1966年10月19日。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历史哲学》,西布里译,纽约,1956年。
海西格(Walther Heissig):《蒙古人的宗教》,G.塞缪尔译,伯克利和洛杉矶,1980年。
赫克斯特(J.H.Hexter):《皮姆王统治时期》,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59年。
何柄棣(Ho Ping-ti):《中华帝国中的进身之阶:1368—1911年的社会流动》,纽约,1962年;《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59年。
何惠鉴(Ho Wai-kam):《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S.E.李及何惠鉴编《元朝统治下的中国艺术》第73—112页,克里夫兰,1968年。
何云翼(Ho Yun-yi):《1368—1398年明初的仪制》,《中国宗教研究学会学报》第7期,第71—87页,1976年。
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R.希尔顿编(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第159—164页,伦敦,1976年。
霍格森(Marshall G.S.Hodgson):《伊斯兰教的冒险:世界文明中的良知与历史》第3卷,“火药的帝国与近代之世”,芝加哥,1974年。
星斌夫(Hoshi Ayao):《明代的运输》,《东方文化学院学报》第38期,第1—30页,东京。
侯继明(Hou Chiming)和李国祁(Li Kuo chi):《清末地方政府的财政》,近代中国经济史讨论会论文,1977年8月26—29日,台北。
侯仁之(Hou Jen-chil):《明代边境地区的马市》,孙任以都和J.德.弗兰西斯编《中国社会史研究论文选》第333—352页,华盛顿,1956年。
霍华德(Richard C.Howard):《康有为的文化背景和早期思想》,芮沃寿和T.特威彻特编《儒教名人》第294—316页,斯坦福,1962年。
豪威尔(E.B.Howell)译:《今古奇观:“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及其他中国故事》,纽约,无日期;《今古奇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中国科学与艺术》第2期,第311—321、412—423、503—518页;《“裴晋公义还原配”及其他中国故事》,纽约,1926年。
席(Angela N.S.Hsi):《吴三桂在1644年:一个新评价》,《亚洲研究杂志》第34期,第443—453页。
萧公权(Hsiao K.C.):《李贽:16世纪的反正统派》,《天下月刊》第6卷4期,第317—341页;《农村的中国:19世纪的帝国控制》,西雅图和伦敦,1960年。
谢国桢(Hsieh Kuo-chen):《清初的迁海》,T.H.陈译,《中国社会与政治科学评论》第15期,第559—596页,1931—1932年。
许承志(音,Hsü Cheng chi):《弘仁》,高居翰编《黃山之影:安徽派的绘画与版画》第76—88页,伯克利,1981年。
徐松年(音,Hsu Sung-nien):《中国古今文学作品选》,巴黎,1933年。
胡昌度(Hu Ch' ang-tu):《清代的黄河管理》,《远东季刊》第14期,第505—513页。
黄汉良(Huang Hanliang):《中国的地税》,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纽约,1918年。
黄培(Huang Pei):《专制制度的运转:雍正统治时期的研究》,印地安纳布卢明顿,1974年。
黄仁宇(Huang Ray):《万历十五年》,纽哈芬和伦敦,1981年;《明朝的财政管理》,贺凯编《明代的中国政府:七份研究》第73—128页,纽约,1961年;《明代的大运河》,密执安大学博士论文,1964年;《16世纪中国明朝的军费》,《远东杂志》第17期,第39—62页,1970年;《倪元璐:其人其事及其财政政策和新儒教背景》,美国学术团体委员会明代思想讨论会。1966年6月13—17日;《倪元璐的现实主义》,狄百瑞编《明代思想中的自我与社会》第415—448页,纽约,1970年;《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伦敦和纽约,1974年。
贺凯(Charles O.Hucker):《明代的监察制度》,斯坦福,1966年;《明代政府组织术语与名称索引》,《哈佛亚洲研究杂志》第23期,第127—151页;《明朝的兴起及其制度变迁》,密执安,1978年;《苏州和魏忠贤和党羽:〈开读传信〉的阐释》,《京都人文科学研究所25周年纪念集》第224—252页,京都,1954年;《明代的中国传统国家》,图森1961年;《晚明的东林党运动》,费正清编《中国的思想和制度》第132—162页,芝加哥,1957年。
恒慕义(Arthur W.Hummel):《清代名人传略》两卷,华盛顿,1943年。
亨特(Michael H.Hunt):《被遗忘的占领:北京的1900—1901年》,《太平洋史学评论》第48期,第501—529页。
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变迁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纽黑文和伦敦,1968年。
华友荣(音:Hwa Yol Jung):《仁:一个内在主体性的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问题》,《东西方哲学》第16期,第169—188页;《王阳明和存在主义现象学》,《国际哲学季刊》第5期,第612—636页。
伊鲍勒-华特(Camille Imbauit-Huart):《甘肃1648—1683年的两次回民起义的中文资料摘编》,《亚洲杂志》第8卷16期,第494—525页,1889年。
伊那尔希克(Halillnalcik):《土耳其传统社会的性质》,E.沃德和D.A.拉斯托编《日本和土耳其的政治现代化》第42—63页,普林斯顿,1944年。
太平洋关系学院秘书处研究人员编:《农业中国:中国作者著述摘编》,附R.H.托尼的简介,芝加哥。1938年。
欧文(Richard Gregg Irwin):《中国小说的演变:〈水浒传〉》,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53年。
艾伦·伊萨克曼(Allen Isaacman)和巴巴拉·伊萨克曼(Barbara Isaacman):《作为境外居民的普拉泽罗斯人:社会与文化演变研究》,《国际非洲历史研究杂志》第8期,第1—39页。
伊斯拉莫格路(Huri Islamoglu)和卡格拉尔·基德(Caglar Keyder):《奥斯曼历史大事记》,《伊曼纽尔·勒鲁瓦·拉杜里评论》第1卷1期,第31—55页,1977年。
伊斯雷里(Raphael Israeli):《汉人与回人:文化对立研究》,加州大学博士论文,伯克利,1974年。
岩生成一(Iwao Seiichi):《明末居于日本平库的中国居民首领李旦》,《东洋文化研究所论文集》第17期,第27—83页(1958年)。
亚格齐德(Sechin Jagchid):《中国和蒙古游牧民的贸易和冲突的样式》,《中亚研究》第11期,第177—204页,1977年。
亚格(Fr.Jäger):《顾季时最后的日子》《汉学》8,第197—207页,1933年9月。
杨(Scarlett Jang):《程遂》,J.高居翰编《黄山之影:安徽派的绘画与版画》第111—141页,伯克利,1981年。
詹森(Marius B.Jansen):《日本人对现代化的态度变化》,选自詹森编《日本人对现代化的态度变化》第43—97页,普林斯顿,1965年。
饶宗颐(Jao Tsung-i):《晚明的绘画与文人》,J.C.Y.瓦特编《艺术的解释:中国绘画与诗歌论文集》第63—69页,香港,1976年。
杰亚沃德纳(Chandra Jayawardena):《下层阶级社会的思想意识和冲突》,《社会和历史的比较研究》第10期,第413—446页,1968年。
简又文(Jen Yu-wen):《明代儒家大师陈献章》,美国学术团体委员会明代思想讨论会,1966年6月3—17日。
景苏(Jjng Su)和罗仑(Luo Lun):《中华帝国后期的地主和劳动者:山东个案研究》,E.威尔金森译,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78年。
卡根(Leigh Kagan):《宋代书院:一种政治斗争形式》,未发表的论文,1968年春。
卡恩(Harold L.Kahn):《皇帝心目中的君主制:乾隆之统治的理想和现实》,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71年。
《清代中期君主制度片论》,《亚洲研究杂志》第24期,第229—243页。
神田信夫(Kanda Nobuo):《三藩在清初地方政局中的角色》,火奴鲁鲁清代地方控制和社会反抗讨论会论文,1971年6月。
康有为(Kang Yu-wei):《康有为行年》,罗荣邦编《康有为传略和专题研究》第17—174页,亚洲研究学会专著第23种,图森,1967年。
高友工(Kao Yu Kung):《方腊起义资料》,《哈佛亚洲研究杂志》第26期,第211—240页。
基恩(Donald Keene):《郑成功的征战:背景和意义》,伦敦,1951年。
荒木见悟(Kengo Araki):《明末的儒教和佛教》,17世纪中国思想讨论会论文,1970年9月6—12日。
凯斯勒(Lawrence D.Kessler):《康熙和清朝统治的巩固》,芝加哥和伦敦,1766年;《康熙的军事领导权和满洲统治的巩固》,五洲研究协会会议论文,1971年3月29—31日。
柯克黑默(Otto Kirchheimer):《政治公正:使用合法程序达到政治目的》,普林斯顿,1961年。
克莱佛伦(Jacob Klaveren):《从罗马帝国到工业革命(100—1760)的经济通史》,慕尼黑,1969年。
小林裕充(音,Kobayashi Hiromitsu)等:《安徽绘画的盛期》,高居翰编《黄山之影:中国安徽派的绘画与版画》第25—33页,伯克利,1981年。
科斯明斯基(E.A.Kosminsky):《13世纪的劳役和货币地租》,《经济史评论》第5卷2期,第24—25页。
克拉夫特(Barbara Krafft):《王世贞生平介绍》,《远东杂志》第169—201页。
顾颉刚(Ku Chieh-Kang):《明代的文字狱研究》,傅路德译,《哈佛亚洲研究杂志》第3卷9期,第254—311页。
顾敦录(Ku Tun-jou):《中国县级政府的演变》,《中国文化》第2卷3期第59—75页,1959年。
孔飞力(Philip-Kuhn):《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地方团练防御系统》,《哈佛亚洲研究杂志》第27期,第218—255页。
孔尚任:《桃花扇》,陈世骧、H.阿克顿和C.伯奇合译,伯克利、洛杉矶和伦敦,1976年。
匡顿(Luc Kwanten):《游牧帝国:500—1500年中亚史》,费城,1929年。
莱英(Ellen Johnston Jaing):《文点和金俊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学院学报》第7卷2期,第411—477页。
拉姆(H.H.Lamb):《气候变迁论文选》,伦敦,1972年。
兰卡什尔(Douglas Lancashirc):《中国17世纪反基督教的辩论》,《教会史》第38卷2期,第218—241页;《明末中国佛教徒对基督教的反应》,《澳大利亚东方学会杂志》第6卷1期,第82—103页,1968—1969年;《中国人对利玛窦传教的反应》,《中国文化季刊》第4卷4期,第106—116页,1976年冬。
兰格(William L.Langer):《詹纳之前的天花免疫》,《美国科学》1976年1月第112—117页。
兰德彰(John D.Langlois Jr.):《中国的文化主义和根据元代所做的类推:17世纪概观》(注文中引作《中国的文化主义和根据元代所做的类推》),《哈佛亚洲研究杂志》第40期,第355—398页;《蒙古统治下的中国》第3—21页“前言”,普林斯顿,1981年。
顾嗣立:《〈元诗选〉和17世纪的忠君思想》,普林斯顿大学未发表的论文,1973年;《虞集和他的蒙古统治者:充当辩护人的学者》,《亚洲研究杂志》第38期,第99—116页。
老舍:《正红旗下》,《中国文学》1981年2月第6—15页,1981年3月第3—58页。
劳永伟(音,Lao Yung-wei,S.K.):《东林运动的分裂及其后果》,17世纪中国思想研讨会,1970年9月6—12日。
拉彼德思(Ira Marvin Lapidus):《中世纪后期的穆斯林城市》,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67年。
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满洲里——冲突的发源地》,修订本,纽约。1935年;《边疆史研究:1928—1958年论文集》,伦敦,1962年。
劳顿(Thomas Lawton):《中国的人物画》,华盛顿弗里尔艺术馆,1973年;《论耿昭忠》,J.C.Y.沃特编《艺术的阐释:中国绘画与诗歌论文集》第144—151页,香港,1976年。
莱班(Carl Leban):《安排天命:公元220年曹丕继位时的谶纬符命》,D.T.罗伊和钱存训编《古代中国早期文明研究》第315—339页及表,香港,1978年。
李(Robert H.G.Lee):《清朝历史中的满洲里边境》,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70年。
李雅各(James Legge)译:《论语》,纽约,1971年。
勒·罗伊·拉杜瑞(Emmanuel Lc Roy Ladurie):《太平之年,饥馑之年:自1000年以来的气候变迁史》,巴巴拉译,纽约,1971年。
李济(Li Chi):《自然之爱:徐霞客及其早年的旅行》,华盛顿,1977年。
李剑农(Li Chien-nung):《明代的物价控制与纸币》,孙任以都和J.德.弗兰西斯编《中国社会史研究译文集》第281—298页,华盛顿,1956年。
梁启超(Liang Ch' i-ch' ao):《清代学术概论》,伊曼纽尔.C.Y.徐译,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59年。
梁方仲(Liang Fang-chung):《明代的地方税吏》,孙任以都和J.德.弗兰西斯编《中国社会史研究译文集》第249—270页,华盛顿,1956年;《中国的“一条鞭”赋税制》,王毓铨译,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56年;《明代的“十段锦”赋税制》,孙任以都和J.德.弗兰西斯编《中国社会史研究译文集》第271—280页,华盛顿,1956年。
林侔圣(Lin Mousheng):《人与思想:中国政治思想别史》。纽约,1942年。
林(Lin T.C.):《明帝国的满洲里》,《南开社会经济季刊》第8期,第1—43页。
林太荣(Lin Tai-yung):《明太祖时期的直接向皇帝上诉的制度》,《明史研究》第9期,第52—66页,1979年秋。
林语堂(Lin Yutang):《京华烟云》,纽约,1961年。
凌濛初(Ling Mengchu):《唐解元一笑姻缘等故事》,J.斯科特译,伦敦,1973年。
李普曼(Jonathan N.Lipman):《中国西北的穆斯林:答阿谢德教授》,《中华民国研究通讯》第7卷2期,第10—16页。
刘(James J.C.Liu):《中国的侠客》,芝加哥,1967年。
刘子健(James T.C.Liu):《11世纪的新儒家欧阳修》,斯坦福,1967年;《宋代中国政治保守主义的根源:行政问题》,《亚洲研究杂志》第26期,第457—463页;《岳飞与中国忠君传统》,《亚洲研究杂志》第31期,第291—298页。
刘约瑟(Joseph Liu):《史可法和满清入侵时中国的社会政治》。巴黎,1969年。
刘广京(Liu Kuang-ching):《世界观和农民起义:对毛泽东以后的历史写作的评价》,《亚洲研究杂志》第40期,第295—326页。
柳纯仁(Liu Ts' un-yan):《三教大师林兆恩》,《通报》第53卷4期,第253—278页,1967年;《明代思想中的道家修养》,1966年6月13—17日美国学术团体委员会明代思想讨论会。
柳宗元(Liu Tsung-yuan):《封建论》,M.杜克翻译并注释,《哲学论文集》11,第36—64页,1968年12月。
罗荣邦(Lo Jung-pang):《忽必烈汗统治时期关于谷物运输的论辩》,《远东季刊》第13期,第263—285页;《宋末明初作为海上势力出现的中国》,《远东季刊》第14期,第489—503页;《和平与战争的政策和决策问题》,《明代的中国政府:七份研究》第41—72页,纽约,1969年。
罗文(Winston W.Lo):《17世纪中国的大都市开封》,《中国文化》第16卷1期,第23—46页。
洛弗尔(Hin-cheung Lovell):《选择与再现》,J.C.Y.沃特编《艺术的阐释:中国绘画与诗歌论文集》第63—69页,香港,1976年。
陆廉敬(音,Lu Lien-tching):《清代的社区》,巴黎,1932年。
吕元(Adam Yuen.chung Lui):《清初(1644—1660)的御史、摄政王与皇帝》,J.芬彻编《远东历史论文集:明代和清初》第17号,第81—101页,堪培拉,1978年;《清代的文官制度:升、降、调、离、免、退》,《东方研究杂志》第8卷2期,第333—356页;《清初中国的腐化现象(1644—1660)》,香港,1979年;《统治的种族——满族的教育(1644—1911)》,《亚洲研究杂志》第6卷2期,第126—133页;《翰林院:才略之士培训之地,1644—1850年》,汉姆登,1981年;《清前期(1644—1795)政府官员的实务训练》,《亚洲大陆》第16期,第82—95页;《清前期(1644—1795)乡试略说》,《当代亚洲研究》第8卷3期,第391—396页。
伦德贝克(Knud Lundbaek):《首辅张居正和中国早期的耶稣会士》,《中国传教士研究》第3期,第2—11页,1981年。
林恩(Richard.John Lynn):《正统与启蒙:王世贞的诗歌理论及其先声》,狄百瑞编《新儒家学说的发展》第217—270页,纽约和伦敦,1975年。
马奉琛(Ma Feng-ch' en):《清初满族与汉族的社会和经济冲突》,孙任以都和J.弗兰西斯编《中国社会史研究译文集》第333—352页,华盛顿,1956年。
马米兹(Ulrich Hans-Richard Mammitzsch):《魏忠贤:对明末内廷宦官和党争的重新评价》,夏威夷大学博士论文,1968年。
曼克尔(Mark Mancall):《清代纳贡制度》,费正清编《中国人的世界秩序观: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第63—89页,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68年。
冒辟疆(Mao P' i-chiang):《董小宛回忆录》,潘泽延译,上海,1931年。
马丁(Serif Mardin):《奥托曼帝国中的权力、市民社会与文化》,《社会和历史的比较研究》第11卷3期,第258—281页。
丸山真男(Maruyama Masao):《近代日本政治中的思想和行为》,伦敦,1963年。
马伯乐(Henri Maspē' ro):《明朝的灭亡》,《中国宗教历史研究》第3卷,第209—227页,巴黎,1963年;《从原始社会到近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中国宗教史丛刊》第3卷,第147—192页,巴黎,1950年。
麦克德谟特(Joseph P.McDermott):《明末太湖流域的奴隶:一个被错误定性的个案》,《亚洲研究杂志》第40期,第675—702页。
麦克莫兰(Ian Mcorran):《爱国者和激进派:参与了永历朝政的王夫之》,史景迁和J.E.威尔斯编《从明到清:17世纪中国的征服、疆域及其维持》第133—166页,纽黑文和伦敦,1979年;《王夫之与新儒家传统》,狄百瑞编《新儒家学说的发展》第413—467页,纽约和伦敦,1975年。
麦克尼尔(William H.McNeill):《1500—1800年欧洲的大草原边境》,芝加哥,1960年;《瘟疫与人类》,纽约,1976年。
美杰尔(Matinus J.Meijer):《清末的奴隶制》,J.A.科恩、R.R.爱德华兹和陈张富美编《中国法律传统论文集》第326—358页,普林斯顿,1980年。
梅斯基尔(John Meskill):《明代的学术和政治》,贺凯编《明代的中国政府:七份研究》第149—174页,纽约,1969年。
墨子刻(Thomas A.Metzger):《清代官僚体制内部组织的司法、规范与沟通》,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73年;《论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根源:明末清初经济与政权的日益分离》,中国经济史讨论会报告,第33—44页,台北,1977年;《清朝政府的商业组织能力:1740—1840年两淮地区盐业的垄断》,W.E.威尔莫特编《中国社会的经济组织》第9—45页,斯坦福,1972年;《对建立现代中国哲学体系的一些基本看法》,加洲大学儒教研究讨论班论文,伯克利,1976年6月。
米切尔(Franz Michael):《中国满族统治的根源:中华帝国的边防与官僚体制的相互作用》,巴尔的摩,1942年。
米勒(Harold Lyman Miller):《派系斗争和清朝的政治整合》,乔治.华盛顿大学博士论文,1974年;《父与子:清初的政治忠诚问题》,第七届中大西洋地区亚洲研究协会论文,1978年5月。
三田村泰助(Mitamura Taisuke):《中国太监:内廷政治结构》,拉特兰、佛蒙特和东京,1970年。
宮崎市定(Miyazaki Ichisada):《科举——中华帝国的考试地狱》,C.施罗考尔译,纽约和东京,1976年。
摩根(D.O.Morgan):《卡修多路斯和拉斯德·奥丁论蛮人统治下的意大利和波斯》,《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学报》第40期,第302—320页。
森正夫(Mori Masao):《明代的缙绅:士大夫与地方社会关系简论》,《东方文化学院学报》第38期,第31—53页。
马士(Hosea Ballou Morsc):《1635—1834年东印度公司与中国贸易编年史》第1卷第2版,台北,1966年。
摩西斯(Larry William Moses):《蒙古佛教的政治作用》,布卢明顿,1977年。
莫特(Frederick W.Mote):《元代儒生的隐退思想》,芮沃寿编《孔教信仰》第202—240页,斯坦福,1960年;《中国专制主义的发展:对魏特夫把东方专制主义理论用于中国的批评》,《远东杂志》第8卷1期,第1—41页;《1350—1400年间南京的变化》,施坚雅编《中华帝国后期的城市》第10l—153页,斯坦福,1977年;《1449年的土木之变》,选自小F.A.基尔曼和费正清编《中国的战争形式》第243—272页,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24年。
毛尔德(Frances V.Moulder):《日本、中国和近代世界经济:对1600—1618年东亚发展的新解释》,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77年。
毛斯尼尔(Roland Mousnier):《愤怒的农民:17世纪的农民起义(法国、俄国和中国)》,巴黎,1967年。
芒杰罗(David E.Mungello):《耶稣会士翻译儒家〈四书〉时对张居正注释的利用》,《中国教会研究(1550—1800)杂志》第3期,第12—22页,1981年。
芒泽尔(Frank Münzel):《论明太祖》,《东方档案》第37卷,第377—403页,1969年。
村松祐次(Muramatsu Yuji):《有关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国地主制度的文献研究》,《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学报》第29期,第566—599页,《中国北方的满洲旗地》,1971年7月火奴鲁鲁中国地方控制与骚乱讨论会论文。
默克(Christian Murck):《祝允明和苏州的文化贡献》,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论文,1978年。
苗鹿哲夫(音,Najita Tetsuo):《大盐平八郎》,A.M.克雷格和D.H.什夫利《日本历史名人》第155—179页,伯克利、洛杉矶和伦敦,1970年。
中山穗(音,Nakayama Mio):《1977年日本的明清史研究》,J.达德斯译,《明史研究》第九期,第24—30页,1979年秋。
韩素瑞(Susan Naquin):《起义背后的联系:17世纪中国的家族网》,从明至今中国北方的起义与革命专题讨论会论文,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79年7月30日至8月4日;《中国的千年福起义:1813年八卦教农民起义》,纽黑文和伦敦,1976年;《1774年的山东王伦起义》,纽黑文和伦敦,1981年。
李约瑟(Joseph Needham)和黄仁宇(Huang Ray):《中国社会的性质:一个技术的解释》,《东方研究杂志》第12期,第1—16页。
李约瑟(Joseph Needham):《中国古代的卫生学和预防医学》,《医药学与相关科学史杂志》第17卷4期,第429—478页。
奈特尔(J.P.Nettl):《政治动员:方法与概念的社会学分析》,伦敦,1967年。
尼占拉斯(Ralph W.Nicholas):《女神西塔拉与孟加拉的天花》,《亚洲研究杂志》第41期,第21—44页。
仁井田升(Niida Noboru):《中国的国家权力与农奴制》,《亚洲》第8期,第65—73页。
尼斯比特(Robert A.Nisbet):《传统与暴动:历史学与社会学论文集》,纽约,1970年。
倪维森(David S.Nivison):《章学诚的生平及思想》,斯坦福,1966年;《王阳明以来中国思想中的知行问题》,芮沃寿编《中国思想研究》第112—134页,芝加哥,1953年。
诺尔曼(Jerry Norman):《简明满英辞典》,西雅图和伦敦,1978年;《当代著名政治家介绍》(节选),《中国评论》第19期,第95—99页,1880—1881年。
冈本跻(Okamoto Sai):《转折时期南方中国官员的政治与道德危机》,文学大学博士论文,巴黎,1969年。
奥林斯(Pierrc Joseph d' Orleans):《中国的两位鞑靼征服者的历史》,由爱莱斯米尔厄尔翻译并编辑,伦敦,1854年。
奥弗迈耶(Daniel L.Overmyer):《抉择:中国社会的大众宗教派别》,《近代中国》第7期,第153—190页。
奥克斯南(Robert B.Oxnam):《鳌拜摄政时期的政策与朋党》,耶鲁大学博士论文,1964年;《鳌拜摄政时期的政策与制度》,《亚洲研究杂志》第32期,第265—286页;《马背上的统治:鳌拜摄政时期满洲的政治》,芝加哥和伦敦,1975年。
帕拉福克斯·曼多扎(Juan dc Palafoxy Mendoza):《鞑靼人中原征服史:关于两民族宗教、风俗与衣着的一些重要问题》,S.科尔译为法文,阿姆斯特丹,1723年。
庄延龄(E.H.Parker):《满洲的海战》,《中国评论》第26期,第276—285页,1887—1888年。
帕森斯(James B.Parsons):《论明末农民起义》,《远东杂志》第6期,第177—209页;《中国农民起义的高潮:1644—1646年张献忠在四川》,《亚洲研究杂志》第16期,第387—399页;《明朝的官僚政治:各种背景力量》,《纪念丛书》第22种,第343—406页;《张献忠起义中宗教与迷信的色彩》,《汉学》第4卷3期,第170—176页,1955年;《明末农民起义》,图森,1970年;《明朝官僚政治的初步考察》,日本京都关西亚洲协会不定期刊,1959年5月第7期。
伯希和(Paul Pelliot):《米彻尔·保伊姆》,《通报》第31卷1—2期,第95—151页,1934年。
帕金斯(Dwight H.Perkins):《1368—1967年中国的农业发展》,芝加哥,1969年;《政府对工业化的阻碍:19世纪中国的研究》,《经济史杂志》第27期,第478—492页。
斐宜理(Elizabcth J.Perry):《1845—1945年中国北方的起义者和革命者》,斯坦福,1980年。
彼得森(Willard J.Peterson):《苦果:方以智与思想变迁的动力》,纽黑文,1979年;《方以智对西方自然哲学观的态度》,17世纪中国思想研讨会,1970年9月6—12日;《从兴趣到冷漠:方以智与西学》,《清史问题》,1976年11月,第72—85页;《顾炎武的一生》第1部分和第2部分“1657年后顾炎武的游踪”,《哈佛亚洲研究杂志》第28期,第114—156页,第29期,第201—247页。
彼阿佐利(Michele Pirazzoli):《万寿祺之画卷:一幅咏画诗》,《卢浮宫博物馆杂志》1973年第3期,第155—160页。
波克蒂罗夫(D.Pokotilov):《明代1368—1634年东蒙史》,R.洛温撒尔译,成都,系列研究文集,A种第1号,1947年。
波拉切克(James Montel Polachek):《19世纪初中国文人政治中的文入团体》,加州大学博士论文,伯克利,1976年。
普利布兰克(E.G.Pulleyblank):《中国的史论:刘知己和司马光》,W.G.比斯利和E.G.普利布兰克编《中曰史学家》第135—166页,伦敦,1961年。
罗瓦斯(Evelyn S.Rawski):《汉水高原的农业发展》,《清史问题》1975年12月第63—81页;《清代的教育与大众文学》,密执安,1979年。
李佳白(John Gilbert Reid):《北京的第一个满洲皇帝》,《太平洋史学评论》第5期,第130—146页。
利玛窦(Mattco Rieci):《16世纪的中国:利玛窦1583—1610年日记》,高腊福译,纽约,1953年。
里奇(E.E.Rich)和威尔森(C.H.Wilson)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4卷,《16、17世纪欧洲扩张中的经济》,剑桥,1967年。
里德奥特(J.K.Rideout):《〈原道〉和〈原性〉》,《东方和非洲研究院学报》第12期,第403—408页。
罗德里戈斯(Joao Rodrigues):《岛国日本——J.罗德里戈斯对16世纪日本的记述》,M.库珀翻译和编辑,东京,1973年。
罗杰斯(Michael C.Rogers):《淝水之战之谜》,《通报》第54期,第50—72页,1968年。
罗普(Paul S.Ropp):《近代中国的异议:〈儒林外史〉与清代的社会批判》,密执安,1981年;《变化的根源:论清代前期和中期的妇女地位》,《文化和社会中的妇女杂志》第2卷1期,第5—23页,1976年秋。
罗塞比(Morris Rossabi):《1368年至今的中国和亚洲腹地》,伦敦,1975年;《穆斯林与中亚的起义》,史景迁和小J.E.威尔斯编《从明到清:17世纪中国的征服、疆域及其维持》第167—199页,纽黑文和伦敦,1979年;《明末清初穆斯林和中亚的起义》,明清易代时期讨论会论文,棕榈泉,1974年12月,《明代同亚洲腹地的茶马贸易》,《亚洲史杂志》第4期,第136—138页。
罗思(Gertraude Roth):《1618—1636年的满汉关系》,史景迁和小J.E.威尔斯编《从明到清:17世纪中国的征服、疆域及其维持》第1—38页。纽黑文,1979年。
罗思·李(Gertraude Roth Li):《早期满洲国家的兴起:根据到1636年为止的满文史料所作的描述》,哈佛大学博士论文,1975年。
劳斯(音,Uta Mikami Rouse):《〈虎口余生记〉之英译及其社会历史的注释》,耶鲁大学博士论文,1945年。
鲁赫曼(Robert Ruhlmann):《中国通俗小说中的传统英雄》,芮沃寿编《孔教和中国文明》第122—157页,纽约,1964年。
拉斯托(Dankwart A.Rustow):《土耳其的军人》,R.E.沃德和D.A.拉斯托编《日本和土耳其的政治现代化》第352—388页,普林斯顿,1964年。
佐伯富(Saeki Tomi):《专制主义经济和中国的现代化:扬州商人》,M.卡蒂尔译,《历史学》第238期,第15—30页,1967年7—9月。
酒井忠夫(Sakai Tadao):《儒教和大众教育书籍》,狄百瑞编《明代思想中的自我与社会》第331—336页,纽约,1970年。
施罗考尔(Cornad M.Schirokauer.):《朱熹的政治思想与政治行为》,斯坦福大学博士论文,1960年2月。
施奈德(Laurence A.Schneider):《楚国的狂人:中国的忠义与异议》,伯克利、洛杉矶和伦敦,1980年。
施拉姆(Louis M.J.Schram):《甘肃—西藏边境地区的蒙古人》第3部分“蒙古各部族的记载”,《美国哲学学会会刊》,新丛书第51卷第3部分,费城,1961年。
舒曼(Franz Schumann):《共产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和组织》,伯克利、洛杉矶和伦敦,1966年。
施温彻(Ernst Schwintzer):《简论(杨园先生全集)》,华盛顿大学讨论班论文。
斯科特(John Scott)编辑翻译:《热爱与反抗: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7世纪的中国诗歌》,伦敦,1972年。
西曼(Melvin Seeman):《异化的含义》,《美国社会学评论》第24期,第783—791页。
赛米多(P.Alvarez Semedo):《中国历史上与鞑靼人的战争史》,里昂,1667年。
塞路易斯(Henry Serruys):《明代甘肃地区的蒙古人》,比利时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中国与佛教文集》第215—346页,1955年7月;《明朝反对定居在中国北方的蒙古人吗?》,《远东杂志》第6卷2期,第131—159页。
薛(Richard Hon-chun Shek):《明代后期的宗教与社会:16、17世纪中国的教派和民众思想》,加州大学博士论文,伯克利。1980年。
傅申(Fu Shen):《明清之际的渴笔勾勒风尚和石涛的早期作品》,《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院学报》第7卷2期,第604—617页。
谢里登(James E.Sheridan):《中国军阀冯玉祥的一生》,斯坦福,1966年。
斯波义信(Shiba Yoshinobu):《市场和城市经济体系:宁波个案研究》,1968年9月新罕布什尔讨论会论文;《宁波和它的物资供应地》,施坚雅编《中华帝国后期的城市》第391—439页,斯坦福,1977年。
石锦(Shih Chin):《1368—1840年太湖地区的小农经济和农村社会》,加州大学博士论文,伯克利,1981年。
史民雄(音,Shih Min-hsiung):《清代的丝绸业》,孙任以都译,密执安大学中国研究中心,1976年。
施友忠(Vincent Y.C.Shih):《太平理想的根源、意义及影响》,西雅图和伦敦,1967年。
白鸟库吉(音,Shiratori Kurakichi):《亚洲北部民族的发辫》,《东洋文化研究部专刊》第4期,第1—70页,1929年。
希罗高格罗夫(S.M.Shirokogoroff):《满洲的社会组织:满洲社会组织研究》,上海,1924年。
西尔伯格德(Jerome Silbergeld):《龚贤柳林中的自画像及对中国绘画和文学中的柳的解释》,《亚洲艺术》第42期,第5—38页;《龚贤的绘画和诗歌中的政治意义》。《香港大学中国研究学院学报》第7卷2期,第561—574页。
希伦(Osvald Siren):《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伦敦,1924年。
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城市和地方等级体系》,施坚雅编《中华帝国后期的城市》第275—351页,斯坦福,1977年;《市场体系与地区经济的结构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从宋到1900年中国社会变迁中美学术讨论会论文,北京,1980年11月;《印度尼西亚乡村中忠顺的性质》,Ⅰ.沃勒斯坦编(殖民状态的社会变迁)第265—277页,纽约,1966年。
肖尔(David Harrison Shore):《中国明代最后的朝廷——永历皇帝在南方的统治》,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论文,1976年。
苏均炜(So Kwan-wai):《明嘉靖期间倭寇史略》,兰辛,1975年。
索姆斯(Robert Milton Somers):《唐王朝秩序的崩溃》,耶鲁大学博士论文,1975年。
苏黑勒(William Edward Soothill)和霍道斯(Lewis Hodous):《中国佛教术语辞典》,台北,1970年。
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中国皇帝:康熙的自画像》,纽约,1974年;《曹寅和康熙皇帝:奴仆和主人》,纽黑文,1966年;《改变中国:1620—1960年在中国的西方顾问》,波士顿,1969年。
斯廷加德(Niels Steensgaard):《17世纪亚洲的贸易革命:东印度公司与商队的衰落》,芝加哥和伦敦,1974年。
斯特兰德(David Strand):《是衙门吏员、巡逻军卒还是市区管理者?20世纪初期北京城中的警察的作用》,加利福尼亚地区中国研究中心讨论会论文,伯克利,1979年12月1日。
斯特拉伯格(Richard E.Strassberg):《孔尚任与康熙皇帝》,《清史问题》1978年11月第31—75页。
斯特鲁弗(Lynn A.Struve):《矛盾心理与行动:康熙年间几位不得志的学者》,史景迁和小J.E.威尔斯编《从明到清:17世纪中国的征服、疆域及其维持》,第321—365页,纽黑文和伦敦,1979年;《康熙年间徐氏兄弟对学者的半官方性庇护》。印第安纳大学未发表的论文,1981年;《历史剧〈桃花扇〉》,1976年6—8月斯坦福大学中国文学与比较研究讨论会论文;《心理与历史上的郑成功》,1982年4月印第安那大学东亚研究学部论文;《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南明大事概要》,1973年5月末发表的论文;《南明》,《剑桥中国史》第8卷的部分草稿;《传统中国社会中史学的作用:清代历史记载中的南明》,密执安大学博士论文,1974年。
孙子(Sun Tzu):《孙子兵法》,L吉尔斯翻译及介绍,第2版,台北,1964年。
孙任以都(E-tu Zen Sun):《19世纪中国的户部》,《哈佛亚洲研究杂志》第24期,第175—228页;翻译并编辑《清朝行政术语:六部所用术语的翻译及注释》,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61年。
唐君毅(Tang Chün-i):《从王阳明到王畿的道德观念的发展》。狄百瑞编《明代思想中的自我与社会》第93—117页,纽约,1970年。
谷口菊雄(Taniguchi Kikuo):《明末农民起义》,《亚洲研究》(东方文化学院学报)第38期,第54—68页。
陶晋生(Tao Jing-Shen):《女真统治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亚洲研究》杂志第30期,第121—130页;《12世纪中国女真的汉化研究》,西雅图和伦敦,1976年。
戴乐(Romeyn Taylor):《明朝的建立在中国社会史中的意义》,R.斯凯编《亚洲研究》第143—148页,林肯,1964年;《明王朝的社会来源》,《纪念丛书》第22种,第1—78页;《卫所制度在元代的起源》,贺凯编《明代的中国政府:七份研究》第23—40页,纽约,1969年。
汤姆(René Thom):《危机和灾难》,《交流》第25期,第3—38页。
汤普森(E.P.Thompson):《18世纪英国的道德经济思想》,《今夕》第50期,第76—136页,1971年2月。
梯尔曼(Hoyt Cleveland Tillman):《12世纪中国的原始民族主义:陈亮研究》,《哈佛亚洲研究杂志》第39期,第403—428页。
托克维尔(Alexis de.Tocqueville):《美国的民主》,纽约,1969年。
托帕里(Marjorie Topley):《广东农村的抗婚斗争》,M.沃尔夫和R.威克特编《中国社会中的妇女》第67—88页,斯坦福,1975年。
托伯特(Preston M.Torbett):《清朝的内务府:1662—1796年其组织和主要作用研究》,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77年。
特劳泽特尔(Roll Trauzettel):《中国民族主义的先声——宋代的爱国主义》,J.W.黑格编《中国宋朝的危机与繁荣》第199—213页,图森,1975年。
曹凯夫(音,Tsao Kai-fu):《三藩反对满洲统治的叛乱:背景与意义》,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1965年。
杜维明(Tu Wei-ming):《发扬中的新儒家思想:王阳明的青年时代》,伯克利、洛杉矶和伦敦,1976年;《自我实现的追求:王阳明思想的形成时期(1472—1509)的研究》,哈佛大学博士论文,1968年;《王阳明:孔教内圣外王的思想见证》,1966年6月13—17日美国学术团体委员会明代思想讨论会论文;《颜元:从内心体验到生活的践履》,狄百瑞编《新儒家学说的发展》第511—541页,纽约,1959年。
董春(音,Tung Chun):《中国的花园·江苏和浙江》,《天下月刊》第3卷3期,第220—244页。
特威切特(Denis Twitchett):《1050—1760年范氏家族的义庄》,D.S.倪维森和芮沃寿编《实践中的孔教》第97—133页,斯坦福,1959年。
范·德·斯普兰克乐(O.Berkelbach Van der Sprenkel):《雷礼“国朝列卿年表”:明代官僚制度研究的一个重要资料》,《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学报》第14期,第325—336页;《明代官员的地域背景》,《东方经济与社会史杂志》第55期,第302—336页;《明代的高级官员:〈明史·七卿年表〉》,《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学报》第14期,第561—582页;《明代的人口统计》,《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学报》第14期,第289—326页。
范·克利(Edwin J.Van Kley):《来自中国的消息:17世纪欧洲对满洲征服的报道》,《近代史杂志》第45期,第561—582页。
维尔海勒(Ernstjoachim Vierheller):《王夫之思想中的民族精神》,汉堡,1968年。
和田清(Wada Sei):《论开国者清太祖崛起的有关问题》,《东洋文化研究部学报》第16期,第35—74页,1957年。
威克兰(Joanne Wakeland):《万历朝的北京,县以下的行政机构与地方社会》,1979年3月17曰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加利福尼亚中国问题讨论会论文。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中华帝国后期地方控制的演变》,魏斐德和C.格兰特编《中华帝国后期的冲突与控制》第1—24页,伯克利与洛杉矶,1976年;《中华帝国的崩溃》,纽约和伦敦,1975年;《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中的哲学观点》(注文中引作《历史与意志》),伯克利、洛杉矶和伦敦,1973年;《清朝征服江南时期的地方观念和忠君思想:江阴的悲剧》(注文中引作《清朝征服江南时期的地方观念和忠君思想》),魏斐德和C.格兰特编《中华帝国后期的冲突与控制》第43—85页,伯克利、洛杉矶和伦敦,1975年;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明清史研究》,伯克利,1981年;《自主的代价:明清政治中的知识分子》(注文中引作《自主的代价》),《代达罗斯》第101卷2期,第35—70页,1972年;《1644年的大顺政权》,史景迁和小J.E.威尔斯编《从明到清:17世纪中国的征服、疆域及其维持》第39—87页,纽黑文和伦敦,1979年。
魏莱(Arthur Waley)译:《中国诗歌》,伦敦,1956年。
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剑桥,1979年;《近代世界体系》第2部分《重商主义和欧洲世界经济的巩固,1600—1750》,纽约,1980年.
沃尔纳(Ann Waltner):《明代与清初的寡妇和再婚》,《历史回顾》第8卷3期,第129—146页;《吴伟业的〈圆圆曲〉和明代的忠君思想》,耶鲁大学讨论班论文,1973年1月。
沃尔泽(Michael Walzer):《圣人的革命:激进政治起源研究》,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65年。
王崇武(Wang Ch' ung-wu):《明代的商人殖民制度》,孙任以都和J.德.弗兰西斯编《中国社会史研究译文集》,华盛顿,1956年。
王赓武(Wang Gung-wu):《冯道:论儒教忠君思想》,芮沃寿和D.特威切特编《儒家名人》第122—145页,斯坦福。
王秀楚(Wang Hsiu-ch' u):《扬州十日记》,L.毛译,《天下月刊》第4卷5期,第515—537页。
王昌哲(音,Wang Teh' ang-tche):《王阳明的心学》,《汉学汇编》第63种,巴黎,1936年。
汪一驹(Wang Y.C.):《苏报案:国外压力、思想运动和王朝衰落的研究》,中国1911年革命讨论会。
王业键(Wang Yeh-chien):《1644—1850年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变》,近代中国经济史讨论会(1977年8月26—29日)论文,第469—496页,台北,1977年;《清代地税在财政上的重要性》,《亚洲研究》杂志第30期,第829—842页;《1750—1910年清代的地税》,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73年;《清代物价的长期趋势》,《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学院学报》第5卷2期,第347—372页。
王伊同(Wang Yi-t' ung):《北朝的奴隶和与之相近的社会阶层》,《哈佛亚洲研究杂志》第16期,第293—364页。
王毓铨(Wang Yü-Ch' üan):《中国历史上地税的兴起和王朝的衰落》,《太平洋史学评论》第9期,第201—220页。
沃特森(James L.Watson):《传统中国的世佃制和地主制度的个案研究》,《近代亚洲研究》第2卷2期,第161—181页;《人口买卖:中国的奴隶、奴仆及其子女的市场》,J.L沃特森编《亚洲和非洲的奴隶制度》第223—250页,牛律,1980年。
沃特(John R.Watt):《中华帝国后期的地方官》,纽约和伦敦,1972年;《中国地方行政的理论和实践:清代地方官的历史作用》,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1967年;《作为社会政治制度的衙门》,1968年8月31日—9月7日传统中国城市社会研究讨论会论文。
玛丽安那·韦伯(Marianne Weber):《马克斯·韦伯传》,海德堡,1950年。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中国的儒教与道教》,H.H.格尔斯译,伊利诺斯格伦克,1951年。
韦克斯勒(Howard J.Wechsler.):《天子之镜:唐太宗时期的魏徵》,纽黑文和伦敦,1974年。
温格罗德(Alex Weingrod):《庇护人、庇护权和政党》,《社会和历史比较研究》第10期,第377—400页,1968年7月。
惠特克(K.P.K.Whitaker):《李陵—苏武信件作者考证》,《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学报》第15期,第113—137、566—587页。
居密(Wiens Mi Chu):《清初的反满思想》,《中国研究论文集》第22卷A,第1—24页,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69年;《16到18世纪地主和农民的关系》,《近代中国》第6期,第3—40页;《主人和奴仆:17世纪的农民暴动》,《明史研究》第57—64页,1979年春。
威尔海姆(Hellmut Wilhelm):《大变动前夜的中国孔教》,M.B.詹森编《日本对现代化的态度变化》第283—310页,普林斯顿,1965年;《多尔衮和史可法的通信》,《汉学》第8期,第239—245页,1933年;《伦理学家顾亭林》,弗里德里希-威廉海姆大学博士论文,柏林,1932年。《1679年的博学鸿词科》,《美国东方学会杂志》第71期,第60—66页。
威尔金森(Rupert H.Wilkinson):《士大夫的理想和政治精英的维持》,《教育社会学》第37期,第9—26页。
威尔(Pierr-Etienne Will):《中国水利的周期性变动:16至19世纪的河北》,《远东法兰西学院学报》第68期,第267—287页。
威廉斯(E.T.Williams):《清代国家宗教》,《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皇家亚洲研究学会中国研究分会杂志》第44期,第11—45页。
卫三畏(S.Wells Williams):《中国商业指南》,第5版,香港,1863年。
小威尔斯(John E.Wills Jr.):《17世纪中国多元政治的夭折》,1968年12月28—30日美国历史学会会议论文;《从王直到施琅的中国沿海:边地史研究》,史景迁和小J.E.威尔斯编《从明到清:17世纪中国的征服、疆域及其维持》第201—238页,纽黑文,1979年;《中华帝国后期的国家礼仪:一个研究框架的说明》,《中国宗教研究学会会报》第7期,第46—57页,1979年。
威尔森(Marc Wilson):《龚贤:绘画理论家与绘画大师》,《尼尔森美术馆和阿特金博物馆馆刊》第4卷第9号,密苏里堪萨斯。
埃里克·R·沃尔夫(Eric R.Wolf)和汉森(Edward C.Hansen):《军人专权政治:一个结构分析》,《社会与历史比较研究》第9卷2期,第169—179页。
马杰里·沃尔夫(Margery Wolf):《中国的妇女与自杀》马杰里·沃尔夫和R.威特克编《中国社会中的妇女》第111—114页,斯坦福,1975年。
罗伯特·保罗·沃尔夫(Robert Paul Wolff):《宽容之外》,R.P.沃尔夫、小B.尔和H.马库斯《对单纯宽容的批评》第3—52页,波士顿,1965年。
芮沃寿(Arthur F.Wright):《中国城市的宇宙学》,施坚雅编《中华帝国后期的城市》第33—73页,斯坦福,1977年;《隋朝》,纽约,1981年。
里格里(E.A.Wrigley)和斯科菲尔德(R.S.Schofield):《1514—1871年英国人口史:人口的重新增长》,伦敦,1981年。
吴缉华(Wu Chi-hua):《明代北边防御的收缩》,J.芬彻编《远东史论文集:明代和清初》第17辑,第1—13页,堪培拉,1978年。
吴敬梓(Wu Ching-tzu):《儒林外史》,杨宪益和G.扬译,北京,1957年。
吴乃荪(Nelson I.Wu):《对迂诞的容忍》,《艺术导报》第56卷3期,1957年5月;《董其昌:对仕途的淡漠,对艺术的追求》,芮沃寿和D.特威彻特编《儒家名人》第260—293页,斯坦福,1962年。
吴秀良(Silas H.L.Wu):《中国的交通与帝国的控制:1693—1735年宫廷上奏制度的发展》(注文中引作《中国的交通》),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79年;《权力转移:1661—1722年康熙及其继承人》,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79年。
吴卫平(音,Wu Wei-ping):《八旗制度的兴衰》,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论文,1969年。
山本英士(音,Yamamoto Eishi):《日本1976年的明清史研究》,J.达登斯译,《明史研究》第9期,第16—23页,1979年秋。
杨成(音,Yang Cheng):《幸存者——清初的思想压力》,加州大学未出版的论文,伯克利,1973年。
杨联阶(Yang L.S.):《中华帝国集体劳作的经济观》,法兰西学院,1964年;《政府对城市商人的控制》,新罕布什尔讨论会,1968年9月,《明代地方行政》,贺凯编《明代的中国政府:七份研究》第1—21页,纽约,1969年。
阎苏菲(Sophia Su-fei Yen):《1836—1874年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台湾》,康诺特省哈姆登,1965年。
吉川幸次郎(Yoshikawa Kojiro):《17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不问国事》,17世纪中国思想讨论会论文,1970年9月6—12日。
余英时(Yü Ying-shih):《清代儒家智识主义兴起初探》,《清华中国研究杂志》第10卷1—2期,第105—146页,1975年12月。
袁清(Yuan Tsing):《城市暴动与骚乱》,史景迁和小J.E.威尔斯编《从明到清:19世纪中国的征服、疆域及其维持》第277—320页,纽黑文,1979年。
齐曼(E.C.Zeeman):《灾变理论及传记性的概述》,《美国科学》1976年4月第30期,第60—70页。
齐林(Madeline H.Zelin):《火耗归公:18世纪中国财政的合理化改革及其局限性》,加州大学哲学博士论文,伯克利,1979年。
泽克(Erihc Zürcher):《中国第一次反基督教运动(南京,1616—1621)》,见《荷兰亚洲研究》,莱顿,1970年。
泽恩道弗尔(Harriet T.Zurndorfer):《16世纪中国的商业与商人》,莱顿汉学院成立50周年纪念论文,1980年;《“新安名族志”和公元800—1600年间中国绅士社会的发展》,《通报》第67期,第154—215页(1981年);《徽州的奴隶状况》,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论文,197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