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是后来者的养料

    今天的中国企业界已经进入了一个理性复归的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进步和宏观环境的成熟,那些产生激情败局的土壤似乎已经不复存在了,当时的市场氛围和竞争状态也不可能复制,任何一家企业已不可能仅仅靠一个创意或一则神话取得成功。知识、理性成了新经济年代最重要的生存法则。在这样的时刻,研究这些以往的败局及一代被淘汰者是否还有现实的意义呢?

    吴敬琏先生在论及“新经济”时曾经表达过一个很新颖的观点。他说,新经济并不仅仅是指网络公司或所谓的“高科技企业”,相反它指的是所有拥有新观念和新的技术手段并将之快速地转化成生产力的企业群体,在这个意义上,不论是土豆片还是硅芯片,只要能赚钱都是好片。(摘自吴敬琏先生2000年9月在广州新经济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同样我们可以认为,绝大多数的企业危机,都是有其共性的,就某一发展阶段而言,无论是生产土豆片还是生产硅芯片的企业,它所可能面对的危机话题很可能是一样的。

    同理,企业的成长经验与行业是无关的。无论你是一家传统的生产果冻的工厂,还是一家吸引风险投资的网络公司,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台阶,有很多是具有共性的。每一个企业、每一个新兴的产业都有自己的狂飙期,有自己的激情年代。我们现在正身临其境的数字化年代,不也处在一个激情的洪流中吗?此起彼伏的网站公司、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络概念、给自己冠以CEO、COO或首席执行官等新鲜名词的新兴企业家,谁能告诉我们,究竟要过多久,他们中的多少人以及他们的企业也将会出现在失败者的名单中呢?

    哪怕对于那些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来说,中国新兴企业的失败案例依然具有借鉴的价值。中国市场是一个差异性很大、国民特征很明显的市场,东西横跨上万里,南北温差50℃,世界上很难寻找出第二个如此丰富和辽阔的市场。就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曾经创造辉煌营销奇迹的“中国台湾经验”、“日本模式”,均在中国市场上进行过尝试,而相当多的企业也因此陷进了所谓的“中国泥潭”,举步维艰,无法自拔。在这种意义上,研究10个经典的败局案例或许可以让这些企业在征战中国市场时少遭遇几个“经营陷阱”,少付出几笔数以亿计的昂贵“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