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古人一天吃几顿饭
无论是上学的,还是上班的,一日三餐都已经成为现代人餐制的标准。那古人一天吃几顿饭呢?我们来考察一下。
在原始社会,人们靠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食物来源很不稳定,一天吃几顿饭也不固定。食物丰富的时候,可能一天吃好几顿,一直吃到撑;食物匮乏的时候,可能一天也吃不上一顿饭。电视剧《我爱我家》中,葛优饰演的二混子是个四处混吃喝的流浪汉,他对自己的胃口这样描述:“这就是我们行业的特点了,有吃吃得下,没吃扛得住,一顿饭前后管一个礼拜,这样的胃口才过得硬。”那时古人的胃口估计也差不多这样子。
进入农耕社会后,人们的食物来源相对稳定了,开始有了规律的餐制。但早期的餐制并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日两餐。
我国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甲骨文中,里面就记载了商朝时的一日两餐制。那时候人们将一昼夜分为八个时段,依次是:旦、大食、大采、中日、昃、小食、小采、夕。这八个时间段并不是将一昼夜二十四小时平均分割,而是根据人们的作息活动将一昼夜划分成八个长短不一的时间段,每一个时间段的名称则表示这个时间段的主要作息活动。比如说,“夕”是时间最长的,整个夜晚都叫夕,就是人们睡觉的时间段。“旦”就是早晨起床的时间,大约是早上5点到7点的黎明时分。你应该也猜到了,这八个时段中的“大食”和“小食”对应的就是吃饭的时间段。学者分析,大食的时间应该是上午8点,小食的时间应该是下午4点。也就是说,在商朝的时候,古人是一日两餐,上午一餐,下午一餐。
至少从西周开始,中国人又将一昼夜二十四小时平均划分为十二个时段,是为“十二时辰计时法”。这十二个时辰中,有两个叫“食时”和“晡时”的时辰,就是古人一日两餐的时间,分别是上午的7点到9点和下午的3点到5点。如果以地支命名,“食时”和“晡时”又叫作“辰时”和“申时”。
古人的一日两餐,上午餐称“饔”(yōnɡ),下午餐称“飧”(sūn),正所谓“朝曰饔,夕曰飧”。因此还有了成语“饔飧不继”,意指吃了上顿没下顿,形容生活十分穷困。
先秦时期形成的一日两餐的传统,到唐朝时发生了变化。唐朝时,在上下午两餐的中间,多了一顿点心。也许是因为唐朝时人们白天活动的时间较之前延长了,两顿饭中间隔得太久容易饿,所以就在中午加了顿点心,是为午饭的雏形。今天南方一些地区,仍然管吃午饭叫“吃点心”,这种说法可能就是延续了古人的叫法。无独有偶,在韩语里面,“点心”一词也指午饭,很有可能是古时候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需要说明的是,唐朝的午餐多存在于士人和富裕阶层,普通民众依旧是一日两餐。
到了宋朝,商品经济活跃,城市空前繁荣,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加快了,吃午餐就更必要了。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一日三餐在宋朝已经普及。“普及”这一说法多少有些夸大,但至少较之前更为普遍了。宋代夜市发达,晚上还可以吃夜宵。所以,宋代可能还有一日四餐的情况,但这属于城市中的特殊情况。在宋代,一天吃多顿饭是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明朝时,江南地区基本普及了一日三餐。到了清朝,汉族人基本上都是一日三餐了。但是,作为统治者的满族人,仍然保留着一日两餐的传统。康熙皇帝就曾在给大臣的朱批中写道:“尔汉人一日三餐,夜又饮酒。朕一日两餐。当年出师塞外,日食一餐。”可以看出,一日几餐还涉及民族习惯和价值观念。
20 古代的“炊饼”是什么饼
《水浒传》里,武大郎的职业是卖炊饼。很多朋友以为武大郎卖的炊饼就是今天的烧饼,甚至还有厂商以武大郎名字作为品牌,注册了烧饼的商标。其实这是对武大郎的误解、对炊饼的误解和对历史的误解。武大郎卖的炊饼并不是烧饼。
炊饼是一种面食。我国很早就开始吃面食了,而饼又是面食中最常见的做法。在古代,面食几乎都可以被称为饼。汉朝比较常见的是“胡饼”,面饼上撒上芝麻,烤熟了吃,芝麻当时又叫胡麻,所以胡饼也叫胡麻饼。其实胡饼才像今天的烧饼,更确切地说,像今天的馕。据说胡饼起源于西域胡人,汉代才传入中原,属于“西方进口”食品。据《太平御览》引《续汉书》记载,汉灵帝就特爱吃胡饼,这位皇帝钟情于各种胡人传过来的新玩意儿,吃的用的都喜欢,是一个很时尚的皇帝。到了唐代,胡饼更为流行,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食物。白居易曾写诗盛赞胡饼:“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唐语林》还记载了一种做法奇特的胡饼:将一斤羊肉一层一层铺在面饼当中,“隔中以椒、豉”,就是在饼与饼的中间放椒和豆豉,“润以酥”,用酥油浇灌整个饼,然后放入火炉中烤,烤到大约五成熟的时候就可以取出来食用了。这种胡饼的制作方法,很像今天的披萨。
古代还有一种叫汤饼的面食,顾名思义,带汤的,肯定是煮出来的,类似今天的面条。还有一种叫蒸饼的面食,就是蒸出来的饼。将面团发酵后再蒸出来,其做法类似今天的馒头。蒸饼很常见,先秦时就有了,但是到了宋朝却改名了。因为宋朝第四位皇帝叫赵祯,蒸饼的“蒸”字发音和“祯”字相近,古人很讲究避尊者讳,不能直呼皇帝的姓名,更何况在人见人吃的食品里。所以从宋朝开始,蒸饼不叫蒸饼了,改叫“炊饼”。答案揭晓了:武大郎卖的炊饼,就是蒸饼,类似今天的馒头。
有的人看小说时看到古代也有叫“馒头”的面食,这个馒头和蒸饼一样吗?不一样!古代称为馒头的面食,里面一般是带馅的,多为肉馅。南宋《梦粱录》中记载:南宋都城临安城中有卖羊肉馒头、糖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等等。明朝宋诩写的烹饪著作《宋氏养生部》就特别注明了:馒头有馅,蒸饼无馅。宋明时期的馒头,更像今天的包子。清朝开始,对带馅馒头和不带馅的馒头在叫法上作了区分:北方管无馅的叫馒头,有馅的叫包子;南方依旧管有馅的叫馒头。
馒头最初出现的时候,是用来祭祀的,因为它长得像人头。原始社会流行“人首祭”,祭祀祖先神灵的时候要用人头。后来历史发展了,人类变得文明了,就改用人头形状的食品替代人首来祭祀,这样就出现了馒头。
民间还有种说法: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诸葛亮当年进军西南蛮夷地区,胜利后班师回朝,在渡泸水时,巨浪滔天,无法渡过。停留期间,由于瘴气湿重,很多士兵又都中了毒。当地流传着一个说法:想要解毒和渡过泸水,就必须用四十九颗南蛮人的头当祭品来安抚泸水河神。此时西南战事刚刚结束,本已生灵涂炭,诸葛亮不忍再杀害南蛮人,就下令杀牛宰羊,剁成肉馅,再用面团包成人头形状,上屉蒸熟,称为“蛮头”,意为蛮族人的头。然后用“蛮头”在泸水边祭祀,最终得以渡江。后来,人们觉得蛮头的名字太血腥了,就改称为“馒头”。这一说法太过传奇,可信度不高。然而,馒头的出现与古代祭祀活动有关,这是学界普遍认可的。由此可见,尽管传说不足信,但可能有其历史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