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从底部出发还不够
我在《失控》一书中,为自底向上系统的巨大力量而欢呼。书中讲到了聪明的群氓㊟、蜂群思维、网络力量、业余达人㊟、去中心化网络、网络效应以及协同工作。20年前《失控》列出了广泛而翔实的实例,证明去中心化的失控系统在生物学、技术和文化领域所能取得的非凡成就。20年后,我仍然醉心于新兴的自底向上系统尚未开发的潜力。
然而在我衷心支持的过程中,我一直试图收敛自己对底部的赞美之词,因为我相信,就我们真正想要的而言,只从底部出发还不够。要得到最好的结果,我们也需要一些自顶向下的智能。我一直主张这个略有差别的观点。既然时下众包㊟和社交网络十分流行,还是值得重提一下:只从底部出发还不够。你也需要一点自顶向下。
每一个自底向上的众包蜂群思维都需要一些自顶向下的控制,究其原因是由于时间。底部运行在与我们的即时性文化不同的时间尺度上。
下面谈谈我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我首先称自己为编辑,其次才是作家。我认为编辑的自顶向下的职能──选取、修改、指导、征求、塑造和引导大众反馈──对于追求卓越至关重要。在互联网最早出现的时候,当时《连线》杂志开创了最早的一家商业内容网站,一个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是:编辑究竟该有多大的影响力?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灵活型组织㊟的铁杆拥护者如我的朋友霍华德·莱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我们聘请他监管《连线》杂志的在线内容网站Hotwire)支持「去编辑化的众包」。我则站在编辑的一边。
霍华德站在当时最激进信仰的最前沿,即内容能够完全从业余爱好者和受众的集体行动中组织出来。通过这种方式能组织出很多好东西,这点我毫不怀疑。但在我看来,众包内容不过是开始。我当时并且现在仍相信,编辑的角色──或者说中间人、PSL(出版商、电影制片公司、唱片公司)──并不会消失。我认为,通过在底层工作之上增加一个温和、聪明的编辑选择,结果将会好得多。霍华德认为只需依靠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大量激情和写作意愿的人们,我们能更快地实现这一目标。现在我们称这些人为博客写手。
我的观点是出版商的角色将发生彻底变化,但是对某种自顶向下的选择和引导的需求只会增值。随着内容量的扩充,对其加以一定明智引导和选择,会让某些人觉得非常值得。大多数未经编辑的业余作品对我来说没什么意思,也不够可靠。
十年后,维基百科反驳了这种观念,并且展示了在全无编辑的情况下,底层能运转得有多好。看到这,没人比我更震惊了。霍华德是对的。不管怎样,如今的维基百科代表了自底向上的力量、分散化无编辑知识的顶点、失控的善果,以及声名不佳的蜂群思维。维基百科并不是唯一的蜂群思维。大网络本身以及其他集合体如粉丝群、参与投票的受众、链接聚合者、舆论过滤器、开源社区等,都沐浴在方兴未艾的松散相连的社区行为大潮中。
但是如果我们实事求是地用心观察的话,用不了多久就能发现,这些创新没有一个是纯粹的蜂群思维,而所谓的灵活组织机构的典范──维基百科──本身也远非严格意义的自底向上。事实上,对维基百科的过程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核心有一个精英层(大多数人可能还是头一次听说这件事),原来有一个远比其最初表象深思熟虑得多的自顶向下的设计管理在发挥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维基百科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大获成功的原因。
时间是灵活性组织所需而我们又少得可怜的东西。纯粹地道的达尔文主义的主要缺陷是,它发生在生物学时间里,这需要亿万年。在互联网时间里,谁有亿万年时间可以等?没人。这就是吉米·威尔斯(Jimmy Wales)发挥作用的地方。
维基百科的老大吉米·威尔斯与新兴的志愿者编辑联盟一道,开创了让维基百科在短短几年就变得比完全傻瓜式的自底向上进化更加聪明的事业。与其绞尽脑汁地设计滴水不漏、自底向上的条条框框来防止不断骚扰的破坏分子搞乱文章,超级管理员威尔斯宁愿采用其精英编辑的建议单方面屏蔽他们。这些「网络小白」㊟(troll)到底是麻烦还是无害,人类编辑对此的辨别力比任何规则都强得多。这省掉了浪费在调整和优化新的反「小白」系统上的好几年时间。
记住底部本质上有多愚蠢很重要。生物自然选择中的首席设计师是死亡。死亡驱动了进化选择。死亡是一个二进制字节。要么关闭要么打开。有什么比这更笨?因此,进化的蜂群思维是由单字节智能所驱动。这就是为什么它花了几百万年才做了这么多事的原因。
我们对一个纯蜂群思维的出现有点过于迫不及待了。我们最好的技术系统上留下了这样一个事实印记:我们已将智能设计引入其中。这是我们插入其中的自顶向下控制,目的是加快和引导系统向我们的目标前进。包括维基百科在内的每一个成功的技术系统都在其中融入了智能设计。
唯一新鲜的地方是:我们在以前从未能制造出像互联网一样内含如此多「蜂群」的系统。以前,技术基本上全是控制或全是设计。如今它能同时包含设计和非设计(或者说蜂群思维)。事实上,Web2.0商业首先是探索将设计和蜂群思维以无数种排列组合在一起的所有方法的第一步。我们正在以几百种组合拨动着这个转盘:
- 笨作者,聪明的过滤器,没有编辑。
- 聪明的作者,笨过滤器,没有编辑。
- 聪明的编辑,聪明的过滤器,没有作者。
……无穷无尽。
如今令人兴奋的前沿领域是我们能把失控性创造和各种层次的自顶向下控制融合在一起的无数种方法。我们正在冲进一个此前从未得入、膨胀中的可能性空间。这是「没有谁比谁更聪明」的第五维度。简言之,一个一再浮现但依旧值得探讨的洞见是:如果我们里外对调,让受众/消费者掌权,会发生什么事?就像克莱·舍基㊟(Clay Shirky)所写的:大家都来了!但纯粹的傻瓜群体是在整个可能性浩瀚星海中最容易的、也许是最没意思的新空间。更有影响力和更不为人知的,是所有人和某些人的其他许多组合。
这颇费了些时间,但我们应该已经明白了尽管需要自顶向下,但并不需要太多。编辑工作和专业性就像维他命。你并不需要太多,即便是个大个子也只需微量,太多了反而有毒,或者只是随小便排出去了。然而智能控制的正确剂量将赋予呆傻的蜂群思维以活力。
不过,如果蜂群思维如此愚蠢,又何必在意它呢?
因为尽管它很愚蠢,它又足够聪明。
更重要的是,蜂群思维的蠢笨创造了智能设计能大显身手的原料。如果我们只听蜂群思维的,那一定很傻。但如果我们完全忽略蜂群思维,这样甚至会更傻。
然而,由于蜂群思维在一个不同的时间尺度下以一种更慢的节奏运转,便出现了一个底部的底部。我希望我们能意识到,规模再大的自底向上努力也只能让我们取得部分成功──至少在人类时间是这样。在百科全书领域,我们想要的是完全可靠的文章,它们得是世上最具权威性、最便于理解的和最新的文章。我们想要相关联、低信噪比㊟的新闻。我们想要公正全面且始终如一的研究报告。我们要的是专业性。
在根本没有专家的情况下,我们不大可能达到我们想要的那种专业性水平。
这也是为什么所有人都不应感到惊讶,从长远来看,越来越多的设计、控制和结构将被叠加到维基百科中。(公民百科㊟是它未来的一种可能走向)我猜在50年后,相当一部分维基百科的文章都将拥有受控的编辑工作、同行评审、验证锁、验证证书等。这对我们读者来说都是好事。
我知道这有点另类,但是维基百科模式可能并不太适合用来写宇宙百科。其它用于创建教科书、物种条目和一个搜索引擎的维基项目都还没有取得成功。也许文章的长度碰巧是适合聪明群体的长度,也许一本书正是错误的长度。我们终究会明白的。
然而,即使2006年维基百科的流程被证明不是设计教科书、或创办所有物种的百科全书或分发新闻的最佳办法,2056年维基百科的流程也许就是了,那时维基百科的设计会比现在多得多。现在就说改进的编辑辅助性蜂群思维将写出数量大大超出当今任何人想象的教科书、数据库和报纸,这一观点可能同样有些离经叛道。
我是这样总结的:自底向上的蜂群思维将让我们永远向似乎不可能的目标前进,甚至更为激进。从这方面来说,它会不断地震惊我们。只要有足够时间,愚笨的东西也能变得比我们想象的聪明。
与此同时,自底向上的蜂群思维绝不会让我们实现最终目标。我们太没有耐心。因此我们加上了设计和自顶向下的控制以奔向我们想要去到的地方。
我们所保有的系统将是杂交造物。它们会有一个点对点世代的强大根源,嫁接在高度精致的控制功能品系之下。用户制造内容和众包创新结实稳固的基础将会激发出少许领导敏捷性。百分之百全由聪明群氓出演或聪明精英出演的戏剧将非常罕见。
在网络经济中,真正的商业和组织艺术不在于控制包括「每个人」的群体(这个简单!),而是在最佳时间为每一个利基市场找到底层和顶层的最佳组合。控制-非控制的组合将随系统长大和成熟而发生改变。
从我们开始的地方来评判,驾驭蜂群思维的愚笨力量将永远带领我们到达比我们梦想所能达到的更远的地方。从我们希望终结的地方来评判,蜂群思维还不够,我们需要另外的自顶向下的推动。
既然我们只是在开始的开始,眼下就只有蜂群思维了。
2008年2月12日
- 「群氓」一词来自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 1841─1931)的著名作品《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就是聚集起来的表现为同质均一心理意识的人类群体。
- 《业余时刻》(The Original Hour)是1948年由电台节目改编而来的业余爱好者才艺表演电视节目,它是后来《明日之星》、《美国偶像》、《美国达人》、《英国达人》等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先祖。
- 众包(crowdsourcing)是互联网带来的一种新的分布式问题解决和生产模式。《连线》杂志记者Jeff Howe在其2006年6月刊首次推出这一概念,用来描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即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将工作分配出去、发现创意或解决技术问题。
- 灵活组织机构(Adhocracy)是由领导学专家沃伦·本尼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并由未来学家埃尔文·托夫勒使其普及。灵活组织机构一词本身其实就是官僚主义的反义词。所谓灵活组织机构就是提倡组织机构中摒弃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的传统管理模式,而代之以人尽其用的更为自由灵活的新型组织结构的学说。(资料来源:互动百科)
- 霍华德·莱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 1947─):作家、编辑、评论家、「虚拟社区」概念提出者。著有《虚拟社区》(The Virtual Community, 1993)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1991)。《全球评论》(The Whole Earth Review)与《千年全球目录》(Millennium WholeEarth Catalog)的编辑,以及《明天》杂志的专栏作家。
- Troll是北欧神话里一种长相丑陋、爱做恶作剧的巨怪,这里指在维基百科上骚扰捣乱的网络小白。
- 克莱·舍基(Clay Shirky)(1964─):研究互联网技术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的美国作家、顾问和老师,其著作《未来是湿的》和《认知盈余》已引入中国。
- 信噪比(Signal/Noise),原是电声学领域中的一个概念,指声音源产生最大不失真声音信号强度与同时发出噪音强度之间的比率。这里用于表示相关内容与非相关内容的数量对比。
- 公民百科(Citizendium),又译为大众百科等,是由维基百科共同创办人拉里·桑格(Larry Sanger)创办的以Wiki技术为基础的在线百科全书,它要求用户的真实姓名和身份,并要求内容通过专家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