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让遗忘回归常态: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的未来
人类必须走出数字化记忆的阴影,而我们也有能力做到,那就是恢复遗忘。这并不是在鼓吹一个无知的未来,而是在承认一个随着时间推移思维会演变、观点会调整的未来。无论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数据时代,我们要确保自己依然记得遗忘的美德……
遗忘在人类决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允许我们从个人经验中去概括和抽象。它使得我们能够接受自己,就像所有的生命一样,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改变。
遗忘让我们瞄准当下,而不是将我们永久地拴在一个越来越无关的过去里。
作为人类,我们不能无知地穿越时间去旅行。因为我们有记忆的能力,所以我们能够去比较,去学习,去体验时间的变化。同样重要的是,我们有遗忘的能力,有将我们自身从过去桎梏中解放出来的能力,有活在当下的能力。过去几千年,记忆和遗忘之间的关系一直很清楚。记住很难而且代价高昂,因此人类不得不谨慎地选择哪些值得记住。人类默认的状态是遗忘。在数字时代,或许人类发生的最根本的改变,就是记忆与遗忘原有平衡的反转。将信息提交给数字存储器已经成为默认状态,而遗忘则成了例外。
数字化使得存储成本的垂直下降、简便的信息提取,以及全球性访问数字化记忆成为可能。在人类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我们能够让记住比遗忘更便宜也更容易,也是第一次逆转了遗忘由来已久的默认状态。原因显而易见——即使人类自身的记忆经常失效,难道我们大家都不想选择拥有全面的记忆吗?难道我们大家都不想给子孙后代留下我们的思想和印迹吗?如今,我们发现已经身处一个拥有完整数字化记忆的“美丽新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诸如Google之类的信息处理器让全世界能够访问海量信息,从照片到博客,从详细的市场信息到我们自家(和邻居家)后院的高清卫星图像。很快,类似史黛西·施奈德和安德鲁·费尔德玛的案例将会成为普遍现象:过去微不足道的行为被完全记忆下来,生活因此被打乱(或者至少是被干扰了),个人被暴露在苛刻到不可思议的社会面前,这不仅仅发生在北美,而是在全世界。事实上,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德国一个小小的保守派政治家就被解雇了,因为在一个类似facebook的社交网站上显示,过去他曾加入了一个名字和内容都有些可疑的在线团体。
在第3章中,针对为什么这个趋势将与我们有关,我解释了两个重要原因。首先,信息隐私专家指出,它进一步将权力从被监视者转移到监督者身上,同时跨越时间的维度。的确如此。数字存储器的发展,让我们能够相对容易地重塑言行,即便它们已经过去了很久,它们建造起来的不仅是空间上与时间上的“圆形监狱”,而且还约束我们表达想法和参与社会的意愿。我们真的想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奴性和恐惧的社会中吗?
其次,遗忘在人类决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允许我们从个人经验中去概括和抽象。它使得我们能够接受自身,就像所有的生命一样,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改变。因此,它让我们瞄准当下,而不是将我们永久地拴在一个与现实越来越无关的过去里。而且,遗忘能使社会原谅它的成员,并且对改变保持开放的态度。数字化记忆渐渐破坏了遗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同时在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上威胁到我们学习、诠释和适时行动的能力。它还让我们暴露在人类具有潜在毁灭性的过度反应面前——那就是另一个极端,完全漠视我们的过去。
我们必须应对数字化记忆造成的挑战,而且我相信我们能够应对,能够恢复遗忘的能力。我并不是在鼓吹一个无知的未来,而是一个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会改变,想法会演变、观点会调整的未来。我们能够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应对数字化记忆的阴影。在第5章中,我概述了其中的六种方法——共两组,每组三种。在每一组中,一种应对方法都通过社会准则、法律、技术架构去培养遗忘。第一组应对方法(衍生自信息隐私辩论)主要解决了我称之为数字化记忆在“信息权力”上的挑战,而第二组应对方法则瞄准了数字化记忆在“时间”上的挑战,因此可以说更为直接地面对了遗忘的终止。虽然所有六种策略每种都许下了一些承诺,并对我们面临问题的复杂性提供了深刻的见解,但是没有一种策略是“万全之策”。为了有效地应对数字化记忆,我们可能不得不将这几种方法联合起来,或者甚至加入进一步的应对策略。
在第6章中,我又提出了另一种应对方法:在数字时代通过给信息设置有效期限,重新引入遗忘的概念。目的是为了将默认状态从永久保存信息调回到可以在一段时间之后删除它。我描述了存储期限在各种结构上、法律上、技术上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协同作用。我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执行措施,这些措施都是基于政策制定者和公众想彻底恢复遗忘的渴望程度。存储期限在若干措施构成的维度上是相对温和的一种,使得这种方案相较而言更容易被采纳。然而,它可能已经足够阻止并逆转这种转向记忆的趋势,同时恢复我们遗忘的能力,这对于人类来说至关重要。虽然我相信通过有效期限能促进遗忘的有效性,但我也承认这一方案同时会伴有与生俱来的缺点,而且无法解决记忆的所有问题。无论如何,在现实中,它可能会被证明确实是我们所需要的,是现有的一系列应对措施中有益的补充。
不过,最为重要的是,我想让大家开启一场关于“遗忘”的广泛、开放、热烈的讨论,同时这也关系到怎样才能确保人类在进入大数据时代时,还会记得遗忘的重要性,记得遗忘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