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资料管理:知识时代,致胜之道

喜欢学习的朋友最希望拥有的,莫过于一款强大的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此类软件确实非常多,也是笔者最有兴趣的一类软件。从传统的树状信息管理软件,到目件确实非常多,也是笔者最有兴趣的一类软件。从传统的树状信息管理软件,到目前跨平台同步、重视移动体验的新型应用,都吸引着用户、开发者、软件测评者的前跨平台同步、重视移动体验的新型应用,都吸引着用户、开发者、软件测评者的目光。但由于个人知识管理在实践及理论方面的不成熟,这些软件的开发者也只能目光。但由于个人知识管理在实践及理论方面的不成熟,这些软件的开发者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尽管产品丰富多样,甚至都很优秀,但在遇到更加个性化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尽管产品丰富多样,甚至都很优秀,但在遇到更加个性化的用户需求时,仍不能保证令人满意。此类软件中,Keynote、Zoot、Ecco Pro已经属于鲜为人知的前辈传奇,而红极一时的 myBase、CyberArticle、WebSaver,也随着移动平台的崛起,让位于Evernote、Wiz、麦库等新应用。

但是,请记住:无论它们多么丰富多彩,只是工具;你积累的信息和知识,才是价值所在—无论它们存储于何处!

图

3.1 Evernote:富有创新精神的经典

3.1.1 笔记软件Evernote入门介绍

注释:1 原文地址:http://xbeta.info/Evernote-03.htm。原文由豪杰博客供稿。

向大家推荐一款笔者非常喜欢的个人知识管理软件:Evernote。其实说它是知识管理软件也不是很确切,简单地说,它更像是我们高中时候的英语小单词本,帮你在发现一处好的知识点时记录下来。Evernote 是一款在国外非常著名的软件,界面(见图3-1)与功能十分类似于Onenote。它不仅具备强大的笔记捕捉功能,还采用了独特的分类方式,而且支持filter的自动整理、即时搜索。

图

图3-1

使用之前:每一件产品,在使用它之前,我们都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了解它是什么、适合什么,而不是知道它的所有功能,甚至把某项功能用到极致。对于Evernote的使用定位,建议大家借鉴“善用佳软”的观点,再来使用它。

注册账号:Evernote 的使用首先需要注册一个账号。账号有免费和付费两种,区别在于每个月的上传流量不同(免费账号60MB/月,付费账号1GB/月),以及移动设备端是否支持离线笔记功能。总体来看,无论收费还是免费账号,其功能、上传流量都逐渐增加。早期对免费用户进行的附件类型限制也取消了。当然,免费的账号会有广告,不过总的来说,其功能足够多数用户使用。

多平台支持:Evernote 不可替代的一个方面是多平台的支持,例如它具备主流手机平台上的应用终端。Evernote 手机版(见图 3-2)具备四大功能:拍照上传、文件上传、记录文字(支持手写)、记录声音。记录下来的信息,都将通过网络自动保存到你的Evernote网络数据库中,你可以在电脑上直接查看。通过“搜索(Search)”功能,你可以用关键词找到 Evernote数据库中相应的内容,这样,你相当于随身携带了自己的文章资料库。通过手机版 Evernote,你可以阅读 PC版 Evernote中做的最新笔记摘录(需要有网络支持)。这样,无聊和等待的时间就可以用来学习。

图

图3-2

版本下载:Evernote的PC 版本一定要使用V4以后的版本,这些版本在界面、反应速度、搜索功能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Evernote 支持中文搜索和高亮功能,会自动安装为简体中文版本。

软件界面:Evernote的内容界面共三部分,分别为笔记本(notebook)、笔记列表(notes)、具体笔记。宽屏情况下,可以采取并列三栏的方式排列(菜单:查看→摘要视图或缩略图),如图3-3所示。如果喜欢传统样式,也可将笔记列表与笔记内容上下排列(菜单:查看→列表视图)。

图

图3-3

默认笔记本:Evernote 支持多个笔记本,但需要在“笔记本”栏里指定一个笔记本为“默认笔记本”,那些通过邮件发送到你的 Evernote 中的文章,需要这个默认笔记本作为接收保存位置。

邮件接收笔记:Evernote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内容接收方式—邮件接收。每个Evernote账户都有一个对应的Evernote邮箱。只要往Evernote邮箱中发邮件,邮件内容就会自动保存到“默认笔记本”中,这样就可以把邮件中好的内容方便地转移到Evernote中去了。

邮件发送笔记:用Evernote通过Email发送自己摘录的文章非常方便,因为它不需要借助电脑的默认邮件程序,而是自带了独立的邮件发送功能。这样,只要可以上网,就可以发送邮件,不再受本机邮件程序的限制。

智能摘录:Evernote摘录网页上的文章极为智能,只需要复制选中文字,再粘贴到Evernote笔记里,就可以自动命名文章、自动记录源网址和摘录的时间,并可以对这段摘录的文章打上“标签”(tags,一种更加灵活的分类方式),如图 3-4所示。

图

图3-4

方便截屏:Evernote能够极为方便地截屏和截图,在电脑上看到的任何东西几乎都可以用Evernote的截图功能保存下来。方法是:在电脑右下角的Evernote小图标上点击右键,然后选择截屏,如图3-5所示。

小书签与扩展:Evernote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书签摘录”功能,可以使你在没有任何软件的条件下直接在网页上摘录网上的文章。使用方法如下:在http://www.Evernote.com/about/download/web_clipper.php上将Evernote的web clipper添加到浏览器的书签栏内,然后选择网页上想要保存的内容,点击这个“书签图标”,即可摘录到你的Evernote数据库中。另外我们也能通过一个很简单的扩展程序来完成这件事——clip to Evernote这个扩展使用在Chrome上也是相当方便的。

图

图3-5

3.1.2 三大变化,造就全新的Evernote 3

注释:1 原文地址:http://xbeta.info/Evernote-31.htm。

Evernote 这款经典而富于创新精神的电子笔记/资料管理软件从 v2 到 v3 的升级,既是它发布以来的最重大变化,也是“善用佳软”经历过的最显著的软件升级。图3-6是新版软件界面(汉化版),但最重大的变化还在界面之外,可说是三大变化造就了全新的Evernote。

图

图3-6

1.Evernote 3:更彻底的免费

这是一个最容易实现的变化——开发者宣布一下就可以了,没有任何技术难度。当然,对很多开发者而言,做出这个决定并不轻松,也可以说是一个最不易的变化。Opera从共享、到广告、再到免费,走过了多少年?FastStone系列的某软件,也经过几次摇摆。更有因商业合作不成功(某种程度上被骗)而无奈免费、因无力后续开发而免费的。Evernote免费的原因是最好的:公司经营有方,卖软件这点小钱就免了。

其实,Evernote从来就是一个慷慨的软件。对大多数用户而言,Evernote 早期免费版的功能足矣。甚至经常有人疑惑:会有人为了用到高级功能而去注册吗?Evernote 1.x 时代,它分为lite免费版和plus收费版,前者几MB 而后者几十MB。到了Evernote 2.x,合为一个版本,体积50MB,60天不注册则高级功能会失效。我就 lite 版消失咨询过开发者,他们的答复是:一来便于测试和修复 bug;二来大家都是宽带,不在乎大小。但现在想来,也可能是考虑到了v3的全面免费。

2.从本地软件到在线应用

新版的Evernote 3 虽然免费,但需要注册账户才能使用。最初注册需要邀请,现已完全开放。拥有这个账户不仅是运行Evernote.exe的前提,更意味着你拥有了一个在线存储空间。Evernote免费用户的空间策略曾发生过一些变化,最初是限定存储总量为5GB,现在是每月上传流量不超过40MB。

在线应用,不仅意味着你可以把 Evernote.exe 收集的资料备份到网上,更重要的是,你可以不再安装Evernote,而通过浏览器完成笔记的创建、搜索、tag管理,以及Evernote所需的一切操作。你可以创建多个笔记本,设定它们私有或公开。还可以依据各种属性对笔记进行过滤,比如是否含图片、是否网页摘录、是否数字笔记等。

3.从PC 程序到更多平台

如果说Evernote 2 只是一款PC程序,则Evernote 3 不仅把应用范围扩展到了在线网络,并且客户端也从PC扩展到了Mac(截图)以及更多移动设备。Mobile Phone、Java手机、iPhone,都已经或即将推出相应的客户端。iPhone下的Evernote截图如图3-7所示。

图

图3-7

而手机的照相功能,加上Evernote对图像化文字的超强识别,更是珠联璧合。

4.总结

Evernote 3 不仅重写了程序代码及数据库引擎,更重要的是在定位方面发生了令人震惊的重大变化,它以实际行动支持了网络化、多平台的未来趋势。

3.1.3 Evernote到底是什么,不是什么

注释:1 原文地址:http://xbeta.info/Evernote-02.htm。

善用某款软件的前提,是对该软件的深入认识。而所谓深入,不是指广度—了解(或掌握)该软件的 N 项(或 99% )功能,也不是指深度—某项功能用到极致,而是知其定位—是什么、不是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定位有错,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后续的研究与使用就会走上“高成本低收益”的歧路。

对 Evernote,我虽未用太多,但持续关注,并介绍更新,推动翻译。有些用户受此影响去试用,却发现了很多“缺点”,于是表示失望和不理解,其原因就在于对Evernote的定位认识不当。所以,下面就说一说,Evernote是什么,不是什么。

简单说,Evernote仍处在“儿童期”,代表着未来。不应以今天的标准、“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分析如下。

1.从Evernote 的用户体验看

强调的是稳定,不是快速。

Evernote团队长期的开发经验以及精深的技术,确保了 Evernote的稳定性。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数据再多,它也鲜有崩溃。而多平台同步开发的策略,决定了要牺牲性能换统一,无法对每一平台分别优化。尤其是 Windows .Net架构更决定了 Windows客户端的运行速度。因此 Evernote是简单易用,不是高效好用。

简单易用:Evernote 的界面不算复杂、菜单项也比较少;更重要的是,即使不理会这些界面、菜单,也可以最简化地使用 Evernote。比如,只要一条一条增加笔记,然后用搜索寻找笔记—无需使用tag功能、无需关注同步功能……

并非高效好用:Evernote快捷键很弱,更不用说自定义、重复操作的宏录制了。虽说文件目录之于Total Commander,文本字词段篇之于Vim,笔记条目之于Evernote,都是管理对象与管理工具的关系,但前两者可运指如飞,让屏幕随意念变化,软件与用户合一,甚至闭目操作,而后者只能看一步走一步,点一下再点一下。

是广泛适用,不是专一深入。

多平台客户端让Evernote随时随处可用;文本、附件、手写、语音、照片,几乎每种数字化形式都可作为笔记条目,但每一方面都难以做到精专。

2.从Evernote 的信息管理功能定位看

适合用来管理N 个小节点(比如1万条0.1KB 的笔记),不适合管理长篇文档、大型附件。

其信息来自于新记录(自己写)、新收集(从它处copy或拍照),而不是来自已有信息的集中导入。即便收集,也是摘录,不是全选复制,不是长篇导入。

其信息也是零散信息的堆积,不是知识体系的搭建。是随手一扔,容忍信息混乱存在,而不需要费时整理,妄想让它们井然有序。是需要时可以快速搜索到,召之即来;而不是指望你能记住某条笔记挂在哪些tag下面。

总之,Evernote 是管理小而多且乱的信息体的,它能快速搜索,但不要妄图用它让信息变得有序化。

3.从Evernote 所处的历史位置看

笔者曾称“三大变化,造就全新的Evernote 3”,但这个“新”字在现在的大语境下,容易让人误以为是空泛的赞美或“标题党”。所以,这里再进一步明确:

“Evernote-v3-跨平台跨设备服务”与“Evernote-v2.exe”是完全不同的战略产品,因此,与现有的任何所谓的笔记管理、信息管理、资料收集、知识管理等软件都不一样。

写到这里,我头脑中浮现出一句话:Evernote is new platform for new generation.(Evernote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信息管理平台。)

在历史交替的视角下,我看到:

Evernote 在成长,还未成熟,它的功能丰富性比其他同类软件差很多,但可以是未来的主导。它甚至有低级 bug,但 bug 终会被修复。移动应用的大势将把目前一切传统笔记(极多功能、极多自定义)抛弃。

Evernote 有长远潜力,不图一时。其公司创始人先拥有图形化文字识别的核心技术,后才创建公司;而且已获多项风投,有大型合作伙伴。

Evernote会有持续进步,但很难Geek化。

4.结论:如何选择

如果选择 Evernote,就要适应 Evernote,而不要想改造 Evernote。对比 Gmail和传统的顶级E-mail client即知:在螺旋式发展的通道中,在物极必反的法则下,应用的简化,不是退化而是进化—它让我们再次回归本质:有价值的是数据本身,而非整理数据的过程。

Evernote首先是网络应用,其次才是本地应用。网络-本地的主辅关系正在发生转化,Gmail与传统邮件客户端的交替也说明了这一点。

Evernote 突出的是信任,不是试用。不要期望它有太多导入导出功能,能让我们把数据放进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积累之(我提倡不断检查、删除无用数据)。

Evernote 讲求开放,不是封闭,但这种开放超越了数据导出,它体现在开放的API,与更多应用集成:语音识别、twitter管理、E-mail收集、iPhone地标等。

伴随着未来移动终端设备的数量远超PC,笔记的形式也会发生变化。在枯燥的文本(无论是txt还是富文本)之外,会出现更多生动的形式,比如录音、照片、视频,但它们同样要支持内容及属性的搜索。目前的软件中,似乎只有 Evernote为此做着准备。

3.2 CintaNotes:替代Evernote的轻量级笔记软件

注释:1 原文地址:http://xbeta.info/cintanotes.htm。

CintaNotes是一款非常轻巧实用的笔记软件,可被看做Evernote的轻量级替代品。CintaNotes只需一个可执行文件即能正常运行,体积仅1MB,却拥有Evernote易于收集、实时搜索、条状排列、tag 分类的优点,更有 Evernote 所不具备的纯文本更轻便的优势,善用佳软推荐大家试用。其界面如图3-8所示。

图

图3-8

1.CintaNotes简介

官方网站称CintaNotes为“免费、轻巧、友好”的个人笔记管理软件,适合收集和管理大量文本片段(比如想法创意、文摘、博文、名言、实验数据、wiki 条目……)。CintaNotes可以很方便地用快捷键从任意程序中收集文本,或手工添加内容;收集的内容会保留来源url。所有文本在此均线性排列,并可添加标签(tag);在搜索框中键入内容即可实时显示命中结果,非常方便。此外,它也可以通过标题、来源url进行搜索。

CintaNotes对中文字体、搜索的支持很好,自v1.4开始支持多语言。

CintaNotes完全免费、免安装,非常适合U 盘使用。

2.关于是否选择CintaNoes的讨论

适用情况:喜欢Evernote但不满意其过大的体积和中文搜索性能者;偏好纯文本格式笔记者;偏好小巧便携的“单一exe”者。

不适用情况:有文本格式要求者;系统或庞大的知识库的管理者。

主要优点:小巧免费、中文搜索、易用。

主要缺点:暂无加密功能;无撤销功能(删除、合并时注意);无回收站(小心删除);不支持多用户或多数据文件。

小结:鉴于体积、速度、实时搜索、收集资料方面的出色优势,以及未来的更新前景,CintaNotes都算得上一款值得关注和推荐使用的笔记软件。

3.CintaNotes高阶技巧及说明

网络资料保留来源,可快速访问原文。从网页(支持IE、Firefox、Opera 10、Chrome、Safari)或chm、office文档中捕捉内容时,可以准确保持出处url。按下F3,即可访问此url。

多条笔记可合并。

笔记可导出为unicode编码的txt文件。

搜索范围灵活设定:url、正文、标题、时间甚至全部字段。

支持全局热键:激活程序、捕捉内容、添加笔记等。

摘要显示,全文搜索:对于过长的笔记只显示开始的前 N 行文字(菜单:View→Note Apperance),最后有三角形“未完”标识。双击之可在编辑状态下查看全文。搜索时对全文有效。

长篇文字性能过关:过长的文字(以天龙八部.txt为例)在导入或搜索时,会停顿几秒钟。但滚动条浏览正常。

中文支持良好。

CintaNotes自1.0版开始,采用了SQLite数据库存储数据,安全且开放。另外,自 1.1A 版本开始,可以在程序不关闭的情况下,通过 DropBox 等同步服务进行数据同步。

CintaNotes多用户/数据库应用:CintaNotes不支持多用户,不支持多数据库。但是,通过第三方脚本,可以在CintaNotes程序目录下建立多个.db数据库文件,并在启动CintaNotes时复制对应数据库为cintanotes.db,程序结束后将cintanotes.db以复制覆盖方式更新启动时所用的对应数据库,从而实现CintaNotes多用户/数据库应用。

3.3 PKM2:优秀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注释:1 原文地址:http://xbeta.info/pkm2.htm。

笔者一直想把PKM2(见图3-9)这款优秀但用户极少(因为很多人不知道)的软件郑重地介绍给大家。

该软件的开发者在论坛中说:“开发这个软件之前,试用过 CA、myBase、WebSaver 等知名软件,但总觉得不太称心。于是2006年6月开始动手做这样一个软件。因为对个人知识管理这个课题比较感兴趣,于是将这个软件命名为 PKM2,意思是“Personal Knowledge Mean”即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此后PKM2一直是我个人管理资料用的一个软件,建立了十几个项目后,感觉比较好用,所以拿出来和大家共享。这也是这款软件首次提供网上下载。”

图

图3-9

1.推荐PMK2 的6 条理由

(1)基于知识管理思想。

真正的好软件不仅需要实用的功能、良好的性能,更需要正确的指导思想。PKM2 在这方面很明显,打开软件主页,你的第一印象是它对知识管理的重视,而不是它提供的工具。除了主页上把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随机文章置于PKM2 之前介绍外,右侧栏的链接第一项设计得也很有思想。该软件的思想性还体现在良好的结构化。

(2)异常清晰的结构化。

PKM2不仅绿色(绝对绿色)免费,还是笔者见过的最清晰、最结构化的软件。这一点直接提升了笔者对开发者的信任度和对软件安全性的信任度。软件的良好结构化,体现在安装目录、数据存储格式、数据存放目录三个方面。

(3)非常稳定。

知识管理或资料管理软件之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稳定。PKM2 的稳定性值得相信:首先,网友soberGGG 判定开发者虽不是专业出身,但编程水平高且严谨;其次,PKM2 是开发者写来自用的,经过几年使用(资料库不算附件也达几百 MB)的考验,才与大家分享的;最后,笔者认为良好的结构也能保证数据稳定。

(4)听取意见,快速更新。

看该软件的更新历史就可以发现,作者更新很快。作为业余作品,我们不能要求开发者长期如此,但由此可以看出开发者对PKM2的兴趣和投入程度。另外,更新快是因为开发者能非常迅速地吸收读者反馈进行改进。按 soberGGG 的说法,这个免费软件给了大家比付费用户更高的待遇——早上提出要求,有时晚上开发者就把程序改进了。

(5)导入文档速度极快。

善用佳软测试过大量文件导入,发现PKM2比myBase、Websaver、TreedbNotes要快很多。即使一个sap项目的所有文档(大量巨型doc、xls,约几百MB)导入也非常流畅,并且导入时的很多设定也比较智能。

(6)主观信任。

对软件本身和开发者的信任度,会直接影响软件的选择。PKM2 的操作界面、设计思想、主页风格或许称不上专业,但给人以较多信任感。最让人感动的是,PKM2把同类软件的链接也放到网站上,这与一些软件恶意抨击对手,或严禁讨论竞争软件的做法真是天壤之别。此外,soberGGG 转述的他和开发者的沟通交流内容,也增加了笔者对开发者及其作品的信任度。之所以把此条列在最后,不是因为它不重要,恰恰相反,是因为它是终极理由。

基于上述特点,我认为如果真要选一款软件,把所有的文档(doc、xls、zip、图片)放入其中,再加上树状笔记、全文搜索,应首推PKM2。

2.PKM2 的缺点

如果说PKM2有缺点,勿宁说是它的定位和来源使然。它最初是开发者为自用而编写的,因此,个性化和追求DIY 的用户会发现些许不适应或不灵活。开发者在收到soberGGG 的一些反馈后说,以前从来没想到有人这样用软件(如各种快捷键)。但是,PKM2在非常快速而不失方向地进行着更新,不断吸收着用户的反馈。

关于PKM2稳定性方面,有几位执着的同事曾经用过PKM2一段时间,也积累了大量资料,后来在某些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似乎是Word图片之类),换用新旧版本、联系开发者,都未解决,只能放弃使用。作为业余作品,PKM2 的长远更新是难以保证的。如果说开发者自用版本多年仍非常稳定,但按读者的意见快速加入很多功能后,难以持续磨合完善,那这应该不是能力问题,而是精力问题。这点还请用户选择时自行考虑。

本书的建议如下(这些建议也适合其他软件):

如果你用了一段时间,没有问题,那么不妨继续用下去。

上述情况下,可以不升级。如果升级,请先对原数据库、程序都做备份。新版未必比旧版更稳定。

如果有小问题,能克服,也可以继续用。

如果你认为问题严重,就不要使用了。相信PKM2的开发者也不介意。因为优秀软件(尤其是免费软件)的开发者做事的目的,是给大家提供选择,而非强行替代同类产品。这点从PKM2官网主动增加同类软件的链接即可看出。

3.4 WebSaver(网博士):互联网信息管理专家

注释:1 原文地址:http://xbeta.info/websaver.htm。

久不更新的好软件会让人牵挂。当我们谈起笔记软件,谈起Evernote时,很多网友都会提到一款优秀的、国产的资料管理软件—真正免费的“网博士”WebSaver(见图3-10)。沉寂多年未做更新的网博士,在2008年4月至2010年间,进入新一轮活跃期,升级频繁,功能更加完善。并且,其官方主页也一改几年前的陈旧样式,换上了新版!

图

图3-10

在所有免费的国产资料管理软件中,笔者愿意向大家推荐“网博士”和 PKM2。有不少网友认为,网博士的综合水准非常接近甚至超过了收费软件“网文快捕”(CyberArticle)。

3.5 CyberArticle(网文快捕):经典共享软件

注释:1 原文地址:http://xbeta.info/ca.htm。

1.作为经典的网文快捕

CyberArticle(界面如图3-11所示)自2001年开发以来,随着功能不断完善,口碑越来越好,影响越来越大,用户当然也越来越多。一方面,优秀的品质让很多用户愿意付费注册,并成为了相当多网友首款交费注册的软件;但另一方面,和多数国产共享工具软件一样,其注册收入并不足以保障开发者全职开发。

图

图3-11

CyberArticle是一款知识管理软件,主要用于网页的保存和后期管理。也就是说,CyberArticle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和整理网页。利用CyberArticle,您可以方便地在各种浏览器内(例如IE 以及IE 核心的浏览器、Firefox、Google Chrome、苹果Safari、Opera 等浏览器)保存您正在浏览的网页,或者批量保存您关心的网页。同时,CyberArticle还可以管理各种资料,例如Office文档(doc、xls、ppt)、图片、PDF、程序源代码等。保存后的资料,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管理、检索、共享,并制作电子书等。同时,您还可以使用 CyberArticle 来撰写您的日记、博客等。CyberArticle适用于个人和企业,非常适合帮人建立自己的知识资料库。

2.值得注册的网文快捕

CyberArticle是共享软件,但无论绝对价格(25元人民币,可安装2台计算机)还是性价比,都十分合算。如果你喜欢,推荐正式注册。

在汶川地震之后,CyberArticle 还曾进行过优惠价格的慈善销售,20 元人民币注册2名用户,所得收入全部捐给中国红十字会。

另外,开发者无论在行动上,还是言论上,对注册与否都比较宽松。网上有多位网友表示,曾经为软件提过一些建议,然后得到了开发者赠送的软件许可。开发者也曾在采访中表示:“……对于破解这个话题,我觉得只要有人用,我就很高兴。而且使用破解的用户也是用户,有的甚至还是很铁杆的,他们也会提供非常有用的建议和帮助。”

而对于软件的发展模式,开发者认为:“不管是免费软件还是共享软件,只要没有附加恶意软件,对我而言,都是可以接受的。我管不了别人,但我能管好自己,作为网文快捕的开发者,我能确保不管是免费版本,还是共享版本,网文快捕都不会捆绑任何第三方软件。”

3.6 Wiz(为知):网文快捕新一代产品

注释:1 原文地址:http://xbeta.info/wizknowledge.htm。

1.Wiz简介

Wiz(见图3-12)是WizBrother(即网文快捕的)开发公司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需求重新研发的知识管理软件系列产品和服务。它于 2009 年 12 月 1 日对外发布第一个测试版,2010年4月发布Wiz for Windows 1.0。除PC 客户端外,Wiz for Windows Mobile也已发布,最终将形成跨PC、手机、Web的个人知识管理解决方案。

与前身CyberArticle不同,Wiz除了拥有CyberArticle主要特性以外,更注重个人知识的快速采集、管理、阅读和分享。Wiz更轻便,更可靠,有着良好的Windows7兼容性,有更丰富的知识组织方式,提供快速的全文检索;配套的互联网服务更能让不同 PC、手机上的知识保持同步。软件开发者期望 Wiz 成为大脑与私有知识的桥梁。见图3-13。

Wiz包含WizExplorer(知识浏览器)、WizCalendar(日历)、WizNote(笔记)、编辑器、收集器(IE/Firefox/Opera/Chrome/Safari)、多格式导入转换工具等一系列组件。

图

图3-12

图

图3-13

软件名称:Wiz。

软件类别:个人知识管理/笔记软件/资料管理。

性质:免费软件。

平台:Windows 2000~Windows7。

官网:http://wiz.cn。

2.Wiz试用记

笔者试用过 Wiz的内测版 v0.07 和 v1.0beta,分享体验如下。同时,也期待读者的更多意见和反馈!

程序支持多语言(安装路径下 translations/语言代码/目录中有很多ini格式的语言素材),并会根据操作系统的语言进行选择。当然,目前版本只有中英文。

与网文快捕的区别:免费软件;支持数据同步;支持多平台。

下载包:5MB 余;安装所需体积:22MB 余;内存占用:主程序WizExplorer.exe 15MB 余;笔记工具WizNote.exe 8MB 余。

同步功能需注册账户,免费,地址为http://accounts.wizkm.com:8080/wizkm/。

可指定本地备份目录。

附带了笔记小工具、日历工具。

支持日记、联系人。

主要信息组织方式为:目录+tag+搜索。

本地数据存放:每个节点用独立的 .ziw文档保存。比如,c:\Documents and Settings\zyx\My Documents\My Knowledges\Data\Default\root\软件文章善用佳软.ziw。

每个.ziw就是一个zip压缩包。

支持附件。

应该说从网文快捕到Wiz的变化,既是软件发展趋势—跨平台(包括手机)、开放(XML 格式)、基本功能免费而增值服务收费、网络同步、数据在线存储等—的自然结果,也是开发团队对软件功能、定位长期思考之后的新选择。相信凭开发者的实力,以及网文快捕积累的经验,只要想清楚了发展方向,软件功能方面不会存在问题。

作为网文快捕的新一代产品,凭着免费、简洁快速、可跨平台同步数据的优势,Wiz值得我们关注和试用。

3.7 myBase:功能最全面的资料管理软件

注释:1 原文地址:http://xbeta.info/myBase.htm。

myBase官方的中文介绍过于朴实,完全不能表现myBase的强大和优秀。

MyBase(见图3-14)是一款用于分类管理自由格式资料的数据库软件,对个人用户在Windows桌面上实现文档、知识、笔记、日记、图片和网页的分类管理任务相当有帮助。与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库软件不同,myBase通过内置的 RTF 编辑器接受图文信息的输入,并按树形列表分类保存,同时接受任意磁盘文件作为树形列表条目的附件。myBase提供了更好的方式,使知识和信息的捕获、编辑、组织、查看、索引、搜索和分享变得更快捷、更容易。它还提供不少的插件和实用工具,便于进一步简化操作,管理所保存的资料。

因此,笔者更愿意引用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一个笔记软件系列评测报告中的一段话,作为myBase的介绍:

图

图3-14

如果一个用户需要尽可能多的工具和功能来处理笔记,myBase就是首选。这正是myBase的风格和优势:最多的功能与选项,最强的可定制性……正如你所见的,myBase是此类软件中最灵活、功能最丰富的一个。其他软件与myBase相比,或许更具有创新性,或许在某些方面更强大,但没有一个能同时拥有 myBase 这样多的笔记处理功能。

作为共享软件的 myBase 并没有频繁出现在笔者的博客文章中,但这并不妨碍笔者对它的高度评价。在笔者看来,myBase是资料管理、知识管理、笔记软件中功能最全面的一款,并且极为成熟稳定,是国产优秀软件的代表。尽管国内注册仅需50 元人民币,而国外注册需要 59 美元,但恐怕国外的用户数量更多。当然,这与软件的市场定位有关。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用户,大都给了myBase以极高评价,并且怀有敬意。2008年汶川地震过后,我曾在国外某软件论坛上看到一篇文章,是祝福和关心 myBase 开发者的。大概只有优秀且能打动用户的软件,才会被用户这样地关心吧。

3.8 WikidPad:wiki风格的开源树状笔记管理软件

注释:1 原文地址:http://xbeta.info/wikidPad-2.htm。

相比其他笔记软件,WikidPad 的介绍被放在了本章的后部,但这并不代表WikidPad的重要性和质量不如其他软件。实际上,笔者了解和跟踪wikidPad的时间很长,对其评价也很高,并在相关文章中多次提及,还曾经把其官方主页译为中文,可惜在博客搬家过程中丢失了。现在,借此书把这一欠账补上。

另外,介绍一款软件,并不代表推荐大家立即投入试用。一来软件各有长短,二来用户需求不同。笔者目的唯在帮大家“博观而约取”而已。

1.WikidPad 基本介绍

WikidPad(见图3-15)是一款开源、免费的,wiki风格的树状笔记管理软件,基于 Python,支持 Windows、Mac、Linux 等平台。WikidPad 在国外,尤其是国外的开源社区拥有较大影响力。

图

图3-15

官方主页:http://wikidPad.sourceforge.net。

关于软件名称拼写:注意,软件名称中间有字母 d,不是 wikipad,而是WikidPad。

网友提醒:在安装WikidPad软件时候需要注意,不要将其安装在含有中文的目录下,否则点击可执行文件无反应(其实所有软件安装都应注意此事)。

2.WikidPad 详尽教程

推荐教程:“WikidPad 简明教程”。作者 Frank Chen,请访问 http://www.cnblogs.com/chenshilin/archive/2010/05/09/1731254.html在线阅读。

使用说明:该教程就是用WikidPad写成的,因此,推荐的阅读方式是下载离线版,然后用WikidPad打开教程。如果你没有下定决心安装(仅需要解压)WikidPad,也可阅读在线版,或使用下载包导出后的HTML 文件。

3.其他补充

(1)WikidPad中文语言包。

感谢yuxiaoxu AT msn.com网友的辛勤工作,WikidPad 2.1beta06版本的中文语言包已完成,并被WikidPad官方集成到2.0rc07_1版本。欢迎试用和反馈。详见译者说明(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7c14270100l71d.html)。

(2)开源的意义。

大多数情况下,开源只是一个“标签”。用户直接修改源代码来满足自己需求,或者第三方做出重大改进的案例,所占比例并不高。但是,唯有开源,才让这些低概率事件有发生的可能。而WikidPad,就是此低概率的受益者之一。软件开发者本是Jason Horman,并于2005年6月宣布开源。此后,自2005年10月(v1.20beta1)起,主要维护者变成了Michael Butscher。

(3)WikidPad软件应用的其他问题或技巧。

中文换行存在“分词优先”的问题。即如果一行超长,会优先在空格处换行,而不是窗口右边界。这在行首空格时,尤其不方便。很多国外软件都存在此问题,比如类似的 AceText,其早期版本中也有此情况。后来在国内用户的积极反馈下,此问题才得以解决。

上述教程认为WikidPad有“较好的搜索功能”,我认为工具栏中的快速搜索框,在快速、全局的搜索,以及结果显示视图方面,可以说“非常好”。

默认字体也可以在Wiki Settings中设置。

(4)发布wiki内容为HTML。

笔者因工作需要,曾试图用 WikidPad 实现“树状文档管理,发布为 html,共享给同事”的需求。相关结果记录如下,供读者参考。

“发布HTML”的范围可选择:当前节点、当前子树、整个wiki。

发布格式可选择:单一 HTML(即所有内容汇总为一个超长的 HTML)、多个HTML(每节点一个文件,互相链接)。

选择多个 HTML 时:文件名为节点名.HTML,支持长中文名称。所有 HTML文件堆在一起,无子目录(wiki之间只有链接关系,并无真正的目录从属关系)。导出的HTML 无WikidPad中左侧的树状结构,只在每个HTML 页的顶部有父节点的链接,帮助跳转。

建议:如果发布后要存放在网站上,建议采用兼容文件名。如果仅用于本地浏览,建议保持中文文件名,因为浏览器对本地文件的中文名称支持较好,且无论在浏览器还是文件管理器中,都能直接看清文件名,更直观易读。

关于WikidPad发布功能的结论:如果对“发布内容,且支持树状目录导航”的需求较为强烈,则WikidPad并不适合。

3.9 超级小巧的五款免费树状笔记软件

注释:1 原文地址:http://xbeta.info/5-treenote.htm。

本节要和大家分享五款树状笔记软件:JreePad、TakeNote、TreeNote、TreePad、MemPad。除了免费之外,它们的另一共同特点是超级小巧—只需要一个 exe 就可以运行,并且体积不超过500KB。尤其是笔者推荐的前两款JreePad和TakeNote,体积只有100余KB,但完美支持中文,并且支持全局搜索,实为经典。

分享这些软件的目的,一是供有需求者选用或收藏(除TreeNote外,其他软件都被我雪藏多年),二是提倡更高的“佳软”标准。这些软件会告诉我们,实现这么多功能,也只需100KB~1MB 的体积。体积再大者,基本可以无视。有了内在标准,才不致迷失于软件丛林中。

1.JreePad:基于Java 的TreePad

软件主页:http://jreepad.sourceforge.net。

优点:有 Java版和 Windows版,开源,免费,完全支持中文,实时搜索非常好用,界面简洁漂亮。可以增大/减小笔记、改变树的字体。

缺点:

内存占用可能偏大。启动程序(不打开文件)占30MB;网友打开较多文本后,约占50MB。但笔者在使用中发现速度还行。

大小:v1.5单文件,jreepad.jar,267KB。v1.6 增加了lib目录,内含3个文件。界面如图3-16所示。

图

图3-16

2.TakeNote:不再更新的经典

软件主页:http://users.forthnet.gr/pat/efotinis。

优点:小巧、单一文件、支持中文、支持全局搜索。

大小:无任何导入、导出功能;不再更新(最后版本v1.0,2003.05.23)。

体积:主程序takenote.exe,124KB(下载EFTakeNote100.exe,84KB。安装后得到:① takenote.exe,124KB;②帮助文件 takenote.html,11KB;③卸载程序uninstall.exe,21KB)。

TakeNote界面如图3-17所示。

图

图3-17

数据文件:数据文件为.tkn,实际为明文的纯文本格式。每条笔记之间以特殊字符分割(未做详细研究),节点标题与正文之间无任何分割符。因为 TakeNote无任何导出及打印功能,所以,只能通过.tkn的纯文本内容进行再次处理或加工。

快捷键:TakeNote 的快捷键很方便。例如:F6 可切换树与文本编辑的焦点;F4/Ctrl+F4/ Shift+F4 可在不同情况下新增节点;Alt+方向键可以直接切换节点(无须切换到树列表);F7可以分割节点(光标选中文字为标题)。

节点限制:节点总数不超过65536,节点总层级不超过256,每节点最多64KB(技术上最大可支持到2GB,但程序考虑到编辑器的性能,限定为64KB)。

3.TreeNote:国产多txt笔记软件

优点:小巧、国产、多txt存储。

缺点:不再更新。不支持搜索、换行。

大小:单exe,187KB。

界面如图3-18所示。

图

图3-18

4.TreePad:经典的树状笔记软件

软件主页:http://www.treepad.com。

TreePad可说是经典中的经典。它从1995年开始发布,不断改进,影响很大。后来的不少软件(比如 Jreepad)就是对它的仿作,很多笔记软件也都支持 TreePad格式的导入和导出。TreePad为系列产品,后续共享版本支持RTF、加密等功能。

缺点:较高版本(包括TreePad Lite 3.0、TreePad Asia 3.0以及各种共享版)存在中文支持问题,比如汉字显示、搜索不太完美。但似乎不同网友的反映也不太一样。倒是TreePad v2.6.9c可以完美支持中文。

大小:单exe,约500KB。

界面如图3-19所示。

图

图3-19

5.MemPad:持续更新的经典笔记软件

软件主页:http://home.mnet-online.de。

中文主页:http://xbeta.info/mempad.htm。

图

图3-20

优点:体积小巧,支持加密,操作方便,支持导入导出,支持合局搜索,所有信息保存在同一个文件中,更新活跃。

缺点:早期中文搜索有问题,后已解决。

大小:单exe,119KB。

内存占用:4MB。

3.10 minipad2:性能优、功能多、体积小的笔记软件

注释:1 原文地址:http://xbeta.info/minipad2.htm。

minipad2(见图 3-21)是笔者非常欣赏的一款软件。如果不考虑加密因素,足以代替上节推荐的“超级小巧的五款免费树状笔记软件”。所以,笔者一直想用同样高水准的文章来郑重介绍它。结果却是:保持关注、愿意推荐、试写文章、录制视频、沟通开发者……准备了太长时间,仍没写出满意的文章。这种状态只在介绍PKM2等少数几款软件时才有过。笔者眼中的minipad2是一位规规矩矩的“三好学生”:性能优、功能多、体积小。同时,界面简约、风格低调。

minipad2极为易用,并且有很完善的帮助文档,这在小软件中极为难得。所以,下面略过基本介绍,直接评价。

图

图3-21

1.从Minipad2 看软件性能

对软件了解不深的用户,往往看重更浅层的功能(feature),忽视性能(performance)。实际上,功能的堆积十分简单,保持性能才更有技术挑战性,更能体现软件品质和开发者品位。

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数据量增大时,软件的运行是否依然流畅。它对软件成败的影响重大,举例如下。

反例:Evernote 有着很多优点,但即便是极忠实的用户也对它处理长文本时的性能无可奈何。如能改之,相信马上会有一批新用户加入Evernote阵营。

正例:Everything的搜索功能比Windows自带搜索少,仅能用于NTFS,但凭着超越“秒杀”的速度(不是快,是极快),牢牢吸引住了用户(很多人不是满意,是震惊)。

综合例:Chrome抢走Firefox很多用户,究其原因,除了Google的推广能力,放弃功能换速度也是关键。

引申例:如果把软件博客介绍的软件“数量”当作“功能”,文章“质量”当作“性能”,则“善用佳软”属于“功能方面极为克制,性能方面精益求精”的风格。再引申一下,所谓的知识管理、持续学习,也是有人求量,有人求质。延伸至人生,则除了人生的“广度”,更要“深度”。

回归主题,为什么说minipad2性能卓越?是因为minipad2在导入长篇txt文本时,以及切换不同节点、在节点内翻页时,极为流畅,在我见过的数十款同类软件中,速度最为突出。导入鲁迅全集.txt(210万字、5MB)、金庸小说(每篇一个txt,最长者超 100 万字)测试之,均十分流畅。在不同节点间切换,只有鲁迅全集.txt稍有停顿,其他的都是点击立显,翻页流畅。

基于这点,我认为minipad2相比其他软件,更适合做“资料收藏”。因为minipad2中的文本不怕长、不怕多。但在另一个方面,请思考一下,你是否有必要收集这么多资料呢?所谓的知识,保存在互联网还是硬盘上,并无根本区别;但存于硬盘还是吸收于心,则有本质不同。所以,劝告读者在学习的同时珍爱生命,莫做“资料控”。

2.从Minipad2 看软件功能

minipad2功能多样,它集笔记/便笺、计算器、备忘录、电子词典、快捷启动面板、通讯录、文字模板、多重剪贴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所有内容自动保存,关闭时自动记忆最后的状态。软件可在多标签页便笺风格与树状视图的笔记风格之间自由切换,不用时可隐藏到桌面边缘,或最小化到系统托盘。软件提供了非常灵活的选项配置,各项扩展功能类似于插件,可自由选择是否启用。

minipad2 的功能示意图(使用FreeMind绘制)如图3-22所示。

图

图3-22

如何判定一项功能是“必要”还是“多余”?我认为,这与开发者对软件的定位有关,也与用户的“应用组合”有关。以minipad2为例,最初是开发者写给自己使用的,后来的功能增加,也是根据开发者的习惯。引述软件开发者的话如下。

“minipad2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版本是2.0版,写于2007年8月11日至16日。当初的目的很简单,因为正在看一套围棋视频教程(当时刚看了《棋魂》,对围棋旧情复燃,很想再进一步提高一下水平),由于看得断断续续,经常这次看时忘了上次看到第几集,需要有个记事贴一类的小程序来随时记下看到哪一集了,于是,在那个周末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minipad2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版本,v2.0版就此诞生。

“程序做到2.0.4,自以为已经over了,功能貌似已十分完善,以后大概也不会更新了,于是休息了几天。后来某次上班路上忽然想到,平时用Speq当计算器,但Speq无非也就是一个文本界面,貌似完全可以集成到minipad2之中,这样以后Speq就可以不用了,只开一个 minipad2 就可以了。再想起早年,在 DOS 环境下写过一个无界面的求值函数(输入表达式,按回车求值),于是把这两者一结合,再添上一个小闹钟功能,就发布了2.1版。

“再后来,由于我在世界之窗论坛的那个贴子十分热门,跟贴者众多,很多人都鼓励我一直更新下去,于是,从2.2、2.3,一直做到了2.3.2。渐渐地,我把我日常所用的好几个软件的功能(Speq、CLCL、词典)都集成了进去。”

而用户,固然可以说是“某一软件”的用户,但其真正的工具并非“某一软件”,而是“应用组合”(笔者自造的一个词,可译为app suite)。比如,软件A、B、C,各有若干功能,用户所使用的,通常是A 软件的第1、2、7、11项功能,加B 软件的第3、9项功能,加C 软件的第x、z项功能。用户的需求就这样从外在软件,转变到了一个内在体系。而不同软件中,功能重复是很常见的—既有同类软件的重复,也有多功能软件与专门软件的重复。这时候,就引出了“使用频度与深度,决定软件主辅地位”的问题。这样说来或许太抽象,仍以 minipad2为例。

假如你是一个经常(频度)阅读或翻译各种外文学术资料(深度),并且力求不断学习的人,则一款高效、词库精专、辅助功能(比如单词本、发音)丰富的专业翻译/词典软件将是你的“主要”工具。这种情况下,你如果选了 minipad2作为“主要”文本管理工具,则 minipad2 的词典功能就是“多余”的,或处于辅助地位。

假如你经常使用 minipad2 的文本管理,偶尔需要翻译一些简单外文资料,则minipad2的词典功能,虽然也是“辅助”性的,却是必要、有益、决非多余的。

沉没成本、边际收益的思想,也适合软件开发者对功能的取舍抉择。下面仍摘录一段开发者的话,顺便泄露一下新版本的功能:

“对了,受你的‘最绿色最高效,用win+r启动常用程序和文档’一文的启发,我已经决定在minipad2的3.2版中在原有的链接页的基础上集成类似的操作方式,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需求,尽管我自己目前还不太习惯这种方式。”

当然,要论绿色,那自然是 win+r 更强,因为那样做完全不占用任何资源。minipad2 中的“win+r”操作方式虽与之相似,却至少要开个 minipad2。不过,对minipad2的现有用户来说,既然已经后台常驻了minipad2,那么再使用minipad2中的“win+r”也就不增加任何额外的系统负担了。

3.11 outliner:大纲式资料管理软件对比

注释:1 原文地址:http://xbeta.info/outliners.htm。

本节译自Comparison of Outliners(http://www.marktaw.com/reviews/Outliners.html),已得到了原文作者Mark Wieczorek的邮件授权。他极喜欢outliner软件(下文姑且译作“大纲软件”),喜欢纯文本,坚持博客主题不使用任何图片—这些风格高度符合笔者的偏好。另外,经邮件确认,作者主用Treepad,十几年如一日,积攒的内容存在两个数据文件中:保存重要内容的主文件1.5MB,节点上千个;收集资料的文件有12.5MB。这两个文件目前的运行、搜索速度均表现良好。

笔者认为,原文对一些软件的点评并不完全到位,但鉴于尊重作者,未作改动。有些软件在国内影响较小,可供开拓视野。至于笔者的观点,还请参阅前文“超级小巧的五款免费树状笔记软件”及相关文章。如果需要处理极长篇的文档,据本人的评测,还以国产的minipad2为最佳(也已推荐给了Wieczorek)。

表3-1 大纲式资料管理软件对比

图

续表

图

续表

图

续表

图

3.12 关于信息管理应用的小结

1.笔记软件点评

未来最看好,本站也多次介绍的软件:Evernote。

国内面向移动应用的新秀:Wiz、麦库、有道笔记。

轻量级的Evernote:CintaNotes、QuotePad(原名NotesHolderLite)。

国内最著名的两款共享软件:myBase、CyberArticle。

目前最推荐的两款国内免费软件:PKM2、WebSaver。

国内不再更新的经典:良友收藏家。

国内新秀:minipad2。

国外不再更新的经典:KeyNote(支持中文有问题,但有办法,有后续版本KeyNote NF,笔者做了汉化)。

国外即将推出的最强大软件:InfoQube(原名SQLNotes)。

2.笔记软件应用原则

不要期望哪一款软件完全符合你的需求,不要妄图找到最理想之选。如果你想用,就选一款差不多的,坚持下去。

多数情况下,你大脑里的内容比硬盘或网络上的内容更重要。

多数情况下,你放在这类软件中的知识比软件本身更重要。如果不是,你更没必要在意这种软件。

很多人不用这类工具,并不代表他们没有知识,或低效率、差效果。实际情况甚至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