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两岸故宫人重走南迁路温故知新 两位新院长描绘新愿景开创未来
无独有偶。2012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先后任命了两位新的掌门人,成为两岸故宫“未来之路”的引领者。
单霁翔,1954年出生于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博士,2002年起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年1月初,单霁翔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冯明珠,1950年出生于香港,祖籍湖北黄陂。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主修中国近代史,师从台湾近代史名家李守孔先生。2012年9月,被任命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
“雍正大展”成功举办之后,两岸故宫文化交流合作再次升温。
次年,正值北京故宫博物院建院85周年,紫禁城肇建590周年,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在这个大事之年,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率先提出重走南迁路的想法,以此纪念故宫先人,继承南迁精神。
“我们一起走吧!”北京故宫博物院把这个提议通报给了台北故宫博物院,迅速得到热烈回响。
两岸故宫有关人士一致认为,当年参与故宫文物南迁、捍卫国宝的人多已作古,他们走过的“路”和停留过的“地”,正因开发而处于快速变化之中,若再不记录,必将荡然无存。更重要的是这些不畏艰难誓死保卫国家文物与文化遗产的精神,是值得传承与弘扬的。因此,重走南迁路,记录先辈们留下的足迹,迫在眉睫。
有了这样的共识,双方沟通十分顺畅,很快形成了活动方案。
初夏的南京,气温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
2010年6月4日,“重走南迁路”的各路人马会集南京,他们的热情明显高于初夏的温度。
考察活动主要由两岸故宫及南京博物院的人员组成。
北京故宫博物院由副院长李文儒任领队,率科研处、展览部、文物管理处、图书馆、出版社与资料资讯中心等19人组成,郑欣淼院长与李季常务副院长分别参加南京至贵阳、西安至成都段的考察活动,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也参与其中。
台北故宫博物院报名参加者有:教育展资处处长朱惠良、登录保存处处长嵇若昕、助理研究员郑邦彦、书画处科长刘芳如、器物处助理研究员张志光等。当年组织文物南迁的故宫后人,包括庄尚严的儿子庄灵、欧阳道达的
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
儿子欧阳定武、梁廷炜的孙子梁金生等都志愿参加了这次活动。
考察团人员到达南京的当天,就来到了南京浦口火车站旧址。第一批南迁文物到南京后就停靠在浦口车站。那时,浦口车站的轮渡还没有修好。1938年文物西迁的时候轮渡修好了。火车能直接开上轮船,开到对岸的下关码头。有人站在火车站旧址上感叹地说:“现在与轮船对接的铁道还在,它既是南迁文物重要的运输途径,又是一个近代工业遗址。”
第二天一早,全体人员就踏上了“重走南迁路”的征程。
重庆是“重走文物南迁路”行程的重要一站。一天早晨,天气酷热难耐。白发苍苍的当地博物馆管理人员胡长建,在一条泥泞的小道上步履蹒跚地带路,身后跟着一队来自大陆和台湾的考察团人员,他们朝着重庆郊区的一片竹林走去。摄像师和纪录片制作人也跟着进行实时记录。
胡长建说,当年故宫的大量珍宝,曾经储藏在那片竹林所在的位置。当年这里搭建了几个大木棚,用来安放珍宝。他还告诉大家,当年故宫人在我们身后的山上挖了些洞,然后储藏了这些珍宝。
听他这么一说,大家都直奔山上,寻找这些藏宝洞穴。
很快,大家便在山上发现了3个洞穴。而胡长建说,在这个地点应该有4个储藏室。几分钟后,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沿着一条铁轨爬上一座山,发现了第4个储藏洞穴。
考察团走访了当年的一个银行金库,现已锈迹斑斑,当时有些文物就藏在这里,现在已改为缝纫机储藏室。他们还走访了古老的“国立中央图书馆”,这里战时曾举办过文物展览。
现年72岁的庄灵说,父亲当时曾负责这些展品的转运工作,也是负责保护这些珍宝的人员之一。庄灵回忆说,当他还是孩童的时候,他和父亲及其他故宫工作人员生活在重庆市外,当天气好时,他们会把绘画、书法艺术品以及书籍拿出去晾晒,因为里面太潮湿。
6月15日,考察团来到四川乐山市安谷镇存放点遗址,寻访当年故宫文物南迁乐山的遗存物和当事人,回忆乐山市民众守护故宫国宝近8年的珍贵历史。
庄尚严之子庄灵等重访儿时生活过的华严洞
走进故宫国宝南迁史料陈列馆,两岸故宫人都为“功侔鲁壁”牌匾残片所吸引,听闻当地人王德才花了20多年时间来收集牌匾的残片,考察团一行高度赞赏这一举动。
史料馆内,当年守宝人所用的实物、文物南迁过程中的资料图片、运送文物的工具以及当年的拨款票据等等,一一向前来考察的人员诉说着故宫文物南迁乐山的那段岁月。
考察团人员一边听着解说,一边不停地拍照留念,将这些历史的细节永久定格。
“历时十余年,辗转上万里,百万余件文物无一损毁遗失,故宫文物大迁徙,创造了世界上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奇迹。而乐山和峨眉是南迁路上走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线路。”在辗转贵阳、西安、成都等地后,作为护宝人的后代,庄灵感触颇深。他和哥哥都出生在文物南迁路上,而他就出生在贵州。这次在贵州他们曾住过的山洞里,他还找到了父亲庄尚严留下的题诗。欧阳定武、梁金生等人也详细查看了史料馆里记载有关文物南迁的史料,不时向旁人说
参观考察南迁路线
起父辈、祖辈当年讲述的故事。
听着文物“安家”乐山八年的点滴故事,看着乐山安谷人为留住文物南迁记忆而做的努力,考察团一行非常感动。为此,考察团不仅赠送给史料馆一些珍贵的文物南迁史料,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还为史料馆题词——“战时故宫宝地安谷”,台湾书画艺术史学者傅申也题词“温故知新”,再次对安谷人在保护文物南迁中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随后,考察团一行又追寻着当年故宫文物南迁的足迹,前往当地的古佛寺旧址、顺河场码头遗址、“朱潘刘”三氏宗祠遗址、梁廷炜住房旧址、河湾儿码头遗址、宋祠遗址等文物南迁乐山时的存放点,重温当年文物南迁时的那段岁月。
直到今天,很多地方仍为南迁文物曾在本地有长时间的停留而自豪。在贵州,省市领导与考察组进行了长达几小时的座谈,各地的文化部门、地方史专家纷纷陪同考察组寻找遗址、遗迹。
由于文物南迁是秘密的军事行动,并不是所有途经地的百姓和地方政府对这段历史都很了解。一些地方得知故宫考察团要来,才临时树起了文物南迁遗迹的标志牌。有人感叹道:“如果不是重走南迁路,很多历史,故宫博物院自己也不清楚。”
现年62岁的梁金生在北京故宫工作,他说,他的祖父和父亲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协助保护文物。内战结束后,梁金生的哥哥、祖父和部分故宫文物一起到了台湾,而梁金生的父亲则留在大陆,继续收集文物,运到北京。梁金生表示,“这次重走文物南迁之路让我意识到,我的父辈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
6月18日,“重走南迁路”考察活动在成都圆满结束。在总结会上,领队李文儒感叹地说:“任何人不走这条路都想不到有多难。有一段从重庆到宜宾的路,需要运送的文物有9000多箱。由于岷江上游水浅大船过不去,只能用小船和竹筏,有的还要用纤夫拉着船走。从重庆到宜宾再到乐山安谷镇,这一路需要多少人力、大小船只和竹筏?前有山重水恶,后有日军飞机轰炸,上百万件文物基本完好无损,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大家都说文物有灵性,炸不到它。其实我们发现,整个南迁行动是一场准军事行动。”接着他指出,“故宫文物南迁的过程经过当事人的著述,线索是清晰的,此次考察则从档案学的角度补充强化史料的搜集、整理,重走南迁之路更多偏重的是精神层面的探寻,特别是用今天的文化视野和学术视野看待南迁的过程,有着特别的收获,特别的意义。”
最后,李文儒表示,“重走南迁路旨在记住历史,而不是重复历史。这是我们第一次重走南迁路,但绝不是最后一次,重走的方式还有很多。两岸故宫的目光和脚步,都在朝着未来之路。”
现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单霁翔(1954— ),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江宁。2002年起任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2003年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读研究生,并获工学博士,高级建筑师,注册规划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年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现为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现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冯明珠
冯明珠(1950— ),出生于香港,祖籍湖北黄陂。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主修中国近代史,师从台湾近代史名家李守孔先生。也从事清史研究,曾参与《清史稿校注》,著作以藏学、清史、清代档案为主。2012年9月,被任命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
“南迁之路”已成过去,“未来之路”已经开启。
无独有偶。2012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先后任命了两位新的掌门人,单霁翔与冯明珠。他俩成为两岸故宫“未来之路”的引领者。
冯明珠在单霁翔的陪同下参观北京故宫
深化两岸故宫的交流合作,成为故宫新领导人优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冯明珠上任不到半年,就于2013年率团访问大陆。
1月21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冯明珠一行到达北京。
在踏进紫禁城之前,冯明珠等人在单霁翔的陪同下登上了故宫对面的景山。
冬日午后的北京城,一扫连日的雾霾,晴空万里。站在景山远眺,阳光下的紫禁城,壮美的中轴线,红墙黄瓦,玉带般的筒子河,呈现出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
1月22日,冯明珠一行参观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然后,单霁翔和冯明珠进行了两个小时的友好会谈。
会谈后,双方共同参加了“2013年两岸故宫交流记者会”。单霁翔介绍说:“今天两岸故宫一起会谈,谈着彼此的前世今生,对未来发展都有很多设想,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天地人和的境界,我们相信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冯明珠以“善意、体贴”来形容单霁翔。她说:“今天的情境让我想到四个字:‘快雪时晴’。这么好的天气,老朋友应该见见面,这本来就是王羲之书写这个帖子的初衷。”她表示,通过会谈,双方就2013年在图像互惠、展览交流、人员互动、出版互赠、学术研讨以及资讯、图书、文创方面的交流达成具体共识,并对今后几年的做法有所规划。她坦言,希望媒体能用平常心来看待两岸故宫的交流,我们只是针对双方的需求和未来进行交流,何况双方是如此的相似和同源,这样的交流是一定也是必须的。希望下次来北京,没有一个记者追访。若能让两岸故宫用平常心来交流,成果会更多。
在会上,有记者提出,如何切实改变台北故宫文物无法来大陆展出的现状。单霁翔表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北故宫的文物确实无法赴大陆展出,这对双方交流无疑是遗憾,希望经过努力来化解;但这种努力不止于两馆,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冯明珠则表示,台北故宫近年来观众人数直线上升,去年达到436万人次,其中大陆游客占40%多;而台北故宫网站上文物的数字化展览也能弥补相关缺憾。
当有记者问到单霁翔何时有回访计划,他笑称:“得有冯院长的邀请。”
冯明珠当即表示,台北故宫南分院按计划将于2015年12月开幕,最起码届时一定会邀请单霁翔院长。
这时,单霁翔旁白道:“太晚了。”引得全场大笑。
冯明珠亦笑着解释:“我说的是最起码,”接着她马上送上回访邀请函,“本来刚才会谈结束就应该给单院长,但是听说媒体这边催了很久,我们只好赶紧过来。”她又补充说,“邀请函是在台北就做好的哟。”她的一席话再次引得全场笑声一片。
热情的邀请,热忱的回应。仅隔三个月,单霁翔就率团访问台湾。
4月18日,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率团抵台,展开为期5天的参访行程。
单霁翔回访台北故宫博物院
是日中午,单霁翔一行抵达桃园机场,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冯明珠亲往机场迎接。
这是两位新任故宫院长2013年1月在北京会面后再度相见,也是单霁翔接掌北京故宫院长一职后首次访台。
当日下午,单霁翔来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报告厅作题为《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的演讲,向逾百位台北故宫工作人员介绍紫禁城的过去与未来。风趣幽默的介绍,激情深刻的阐述,加上几百幅精美的图片,赢得多次掌声和笑声,原定一小时的演讲,延长至一个半小时。
单霁翔在演讲中感性回顾,他在担任文物局官员时曾3次到访台北,那时没有记者采访,今天一下飞机就被记者围堵,“感到责任重大”;但对他来说,这次参访就像“走亲戚、看朋友”。
演讲中,单霁翔精确报出北京故宫各类藏品数量。他说,过去7年,北京故宫把文物重新盘点一次,得出总数为180万7558件,并向社会公布,是目前大陆唯一完整公布藏品总目的博物馆。
单霁翔还详细介绍了“故宫大修工程”和“平安故宫工程”,两项工程都将在2020年,也就是故宫建成600年时完成。到时,北京故宫对公众开放的面积会从现在的46%提高到76%,里面也不会再有现代建筑,50多栋后建的建筑在最近几年都会被拆除。
“在台湾热播的大陆电视剧《甄嬛传》里面的甄嬛等嫔妃住的地方,就在故宫的西部区域,也将开放。”单霁翔说,“这也可以缓解逐年增加的游客所带来的压力,北京故宫去年的参观人次已达1530万,比2002年的713万人次增加了一倍多。”
在讲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未来的发展时,单霁翔满怀深情地说:
“从1420年建成算起,历经岁月长河的故宫将在2020年迎来600岁生日,而后年,故宫博物院也将迎来90岁华诞。这一中国历史文化瑰宝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在人们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在故宫人的努力下,‘平安故宫’‘无烟故宫’等一项又一项新措施实行,古老的故宫不断展现新气象。故宫既是过去的,也是今天的,还是未来的。她从历史中走来,还要健康地走向未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听着这慷慨激昂、富有感染力的演讲,全场爆发出热烈掌声。
“让我们继续努力,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单霁翔院长的结束语再次引发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掌声,表达了两岸故宫人的共同理想。
这掌声,预示着两岸故宫发展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