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昔日的辉煌
从斯坦福大学孵化出的高科技公司首推太阳公司(SunMicrosystems),它也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并直接与中国政府开展技术合作的计算机公司。在2001年的高峰期,太阳公司在全球拥有五万雇员,市值超过两千亿美元,不仅是它今天市值的三十多倍,而且远远超过今天市值排名第二的Google的一千七百亿美元、和排名第三的IBM的一千六百亿美元。它的办公面积超过五十个足球场(四十五万平方米),并且还有十几个足球场大小的办公楼正在建设中。太阳公司不仅打败了包括IBM在内的全部工作站(WorkStation)和小型机(MiniComputer)公司,而且依靠它的Solaris(一种Unix)和风靡世界的Java程序语言,成为在操作系统上最有可能挑战微软的公司。太阳公司不乏能人,它不仅为Google培养了CEO埃里克.施密特和首任工程部副总裁韦恩.罗森(WayneRosen),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今天Google工程部门的基础。
但是,今天的太阳公司,不仅人数规模、市场股值、办公面积远不能和当年相比(能人都走了,办公楼也卖了,股票一落千丈),而且彻底退出了IT领域霸主之争。太阳公司从1982年成立到2000年达到顶峰用了近二十年时间,而走下坡路只用了一年,足以令经营者为戒。
太阳公司名称的由来很多人不知道,它其实是斯坦福大学校园网(StanfordUniversityNetwork)的首字母缩写。当安迪.贝克托森AndyBechtolsheim(我们以后介绍Google时还会提到他)还是斯坦福大学研究生时,他设计出一种“三个百万”的小型图形计算机,称作图形工作站(GraphicWorkStation)。这“三个百万”是指每秒一百万次的运算速度(现在微机的万分之一)、一百万字节的内存(今天PC的千分之一)和一百万象素的图形显示器(比今天的微机显示器低、比手机高)。但是,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先进的了。贝克托森采用了摩托罗拉68000处理器,并用了一种当时很先进的内存管理器芯片来支持虚拟内存。和一般微机不同,网络功能是其必选项。贝克托森开发出原型机Sun-1后,便于1982年和斯科特.马可尼里(ScottMcNealy)等斯坦福毕业生从学校出来创办了太阳公司。马可尼里担任了公司的CEO,直到两年前退休。半年后,公司便盈利了。这是我知道的最快实现盈利的科技公司。四年后的1986年,太阳公司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当时的股票代号是SUNW,即太阳工作站的缩写,而不是今天的JAVA。
太阳工作站早期采用摩托罗拉公司的中央处理器。1985年,太阳公司研制出自己的SPARC减指指令(RISC)处理器,将工组站性能提高了一大截,并且保证了工作站在对DEC和HP小型机的竞争中最终胜出。在九十年代前很长的时间里,太阳公司的竞争对手是小型机公司和SGI等图形工作站公司,虽然在具体的商业竞争中,太阳和DEC等公司互有胜负,但是太阳总的来讲是无往不利。太阳公司的胜利,实际上是基于Unix服务器和工作站的系统对传统集中式中小型机(以DEC、HP为代表)和终端系统的胜利。前者淘汰后者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太阳公司远没有当年AT&T和IBM那样的好运气,后者一个主流产品可以销售十几年。而太阳公司崛起的时候正是信息革命的大时代,一切技术革命的周期都被大大地缩短了。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微机的发展,基于微机的网络系统占领了中小企业很大的市场。虽然早在80年代,3Com和Novell就在推广它们基于微机的以太网系统,但是他们的业务和太阳没有太大的重复,因此不会威胁太阳公司的发展。到九十年代后期,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硬件上,高端微机在计算速度上已经不逊色于低端工作站,但价钱便宜了很多。在软件上,微软公司推出WindowsNT后,有了企业级(enterprise)的网络操作系统解决方案。这样,高端微机取代低端工作站和小型机进入企业级市场的时机就成熟了,企业级的霸主的争夺战就在微软和太阳之间展开了。
太阳公司的位置非常像微机争霸战中的苹果公司。它有自己成套的硬件和操作系统,但是它缺乏应用软件。太阳的StarOffice至今恐怕除了它自己没有其它象样的公司在使用。而微软只做软件,而且只做操作系统(WindowsNT),数据库SQLServer和办公软件(Office)等少数但同时是至关重要的软件。这三种软件是一个企业必不可少的。
这次争霸对微软来讲比它和苹果的竞争要轻松的多,首先,1995年的微软已经不是八十年代初的小公司了,它当时已经成为历史上罕有的高成长、高利润公司。有了钱,一个有雄心的企业家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人。比如盖茨甚至为了照顾那些不愿意搬家的数据库专家,在他们现有的城市设立研发办公室。这是微软早期在和苹果竞争时根本做不到的;其次,微软已经在微机领域形成了垄断,并且它很善于将垄断的优势扩展(Leverage)到其它领域—非计算机专业的用户接受微软的WindowsNT操作系统比接受太阳的Solaris要容易得多,因为大家在自己家的微机上使用和NT没有什么区别的Windows3.1和Windows95;第三,在应用软件开发上,微软更多地依靠第三方,而太阳和苹果一样,经常不得不自己开发。(苹果公司也曾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知道,一种操作系统是否能推广,关键看上面有多少应用软件可用。微软WindowsNT上的应用软件比太阳Solaris多得多。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人的因素。我们不能不承认,微软的管理团队是当时世界上IT领域最好的,比尔盖茨当年也是最棒的工业界领袖。
反观太阳公司,它的操作系统Solaris在技术上比WindowsNT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在这里跳过技术上的细节,因为把它讲清楚需要花很大的篇幅。事实证明,包括Solaris在内的各种Unix操作系统比WindowsNT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资源,尤其是当计算机系统庞大、用户数量巨大增加时。1997年,微软买下了Hotmail后,花了很大力气想把后者的电子邮件服务系统从它原有的两种Unix(FreeBSD和Solaris)操作系统移植到微软自己的WindowsNT下,居然没有成功,因为WindowsNT管理这么多服务器和用户并不方便。但是,这件事微软又必须做,否则它无法说服企业级客户购买自己的操作系统。于是,微软花了更大的力气,终于把Hotmail移植到NT后来的版本Windows2000上。但是据说其中某些功能仍然由Unix来完成。太阳公司版的Unix,即Solaris是所有商业版中最可靠最完善的版本。太阳和微软之争,其实就是企业级的操作系统之争。对太阳来讲,取胜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将它在Unix上的技术优势转换为市场优势。
马可尼里领导的太阳公司在很长时间里甚至没有看出决战操作系统的重要性,这样太阳公司和微软公司的竞赛还没有开始就先输了第一回合。这倒不是马可尼里无能,而是马可尼里等人的“思维”锁定在卖硬件上了。虽然太阳公司的工作站当年每台要上万美元、服务器要十万美元,但是比DEC的小型机和IBM的大型机便宜多了。在九十年代末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太阳公司的服务器和工作站销路太好了、太挣钱了。虽然太阳公司的中小企业市场份额不断被微软/英特尔联盟侵蚀,但是它也在不断占领原来DEC和HP小型机的市场并有足够的处女地可以开发。因此,它的整体业务还在不断扩大。这很像十六世纪的西班牙王国,虽然它的无敌舰队已经被英国人打败了,并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但是由于世界上可殖民的处女地仍然很多,支撑着这个海上老二繁荣了两个世纪,直到十九世纪全世界再无殖民地可开拓时,西班牙早期埋下的危机才表现出来。当然,衰落要比繁荣来得快,在很短时间内,西班牙从欧洲的富国沦为穷国。太阳公司也是如此。从1986年到2001年,太阳公司的营业额从2.1亿美元涨到183亿美元,成长率高达平均每年36%,能连续十五年保持这样高速度发展,只有微软、英特尔和思科曾经做到过。在这种情形下,很少能有人冷静地看到高速发展背后的危机。太阳公司当时不自觉地满足于捏SGI、DEC和HP这些软柿子、并沉溺于在硬件市场上的胜利,忽视了来自微软的威胁。但当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碎时,它以服务器和工作站为主的硬件业务便急转直下。2002财政年度(到2002年六月),它的营业额就比前一年跌掉了三成,并且从前一年盈利九亿美元跌到亏损五亿美元。太阳公司找不到稳定的利润来源和新的成长点,从此太阳公司便江河日下,一下从硅谷最值钱的公司沦为人均市值最低的公司。
第十章 短暂的春秋——与机会失之交臂的公司 第一节 太阳公司[2]-错失良机
1.2错失良机
在太阳公司,至少有两个人从中吸取了教训,就是后来成为GoogleCEO的施密特和太阳现在的CEO强纳森-施瓦茨(JonathonSchwartz)。施密特当时是太阳公司主管软件的副总裁,他从太阳失败的教训中总结出了反摩尔定理,我们已经介绍过。施密特认识到依靠硬件的利润是不断下降的,而IT服务业的利润则是恒定的(并随着通货膨胀而略有增加)。如果说施密特是理论家,施瓦茨则是实践家,后者着手太阳公司从硬件制造商到IT服务的转型。遗憾的是,当时马可尼里领导的太阳公司没有看到、也很难看到这一点。
事实证明,微软虽然是IT史上最可怕的对手,但是并非无懈可击。历史上甲骨文(Oracle)、Intuit(TurboTax)、Adobe和Yahoo以及今天的Google都在自己的领域打败了微软。微软虽然有世界上最好的计算机科学家和软件工程师,但是,它的产品在技术上很少领先于竞争对手,它更多的是靠商业优势取胜。上述公司看到了它们和微软竞争的关键所在,利用技术优势固守自己的领域,不给微软可乘之机,并最终胜出。九十年代时,Unix相比WindowsNT在中小企业的业务上占优势。各种版本的Unix,包括开源的Linux都有自己稳定的客户。
太阳应该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利用它在Unix上的主导地位,或联合、或兼并其它Unix服务器厂商共同对付微软并稳守中大型企业市场。它至少可以在操作系统上和微软分庭抗礼。至今,Windows的服务器在很多业务上还无法取代Unix的位置。但是太阳公司当年带头在Unix阵营里窝里斗,根本没有把精力转到和微软的竞争上。
太阳公司该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改变商业模式开源Solaris,从卖操作系统变成提供服务。要知道,一份Solaris操作系统不过两三百美元,但是IT领域一小时的服务就能收这么多钱。但是,太阳公司以硬件业务(而不是服务业务)为主的商业模式使得它不可能开源Solaris,因为它主要的钱来自于硬件。(正是这个道理,苹果也不可能把它的iPhone操作系统开源。)我在前面的章节中经常提到基因决定的理论,有些读者认为我是宿命论。但事实证明绝大部分公司包括很多伟大的公司都很难逃脱这个宿命。(也有一些例外的,以后我们会介绍这些例外的公司,比如通用电气GE公司和3M公司。)而相反,以服务为主的IBM公司倒反而比较早地加入了开源Linux的行列。2000年以后,由于高档微机已经达到了工作站的计算速度,价钱又便宜很多,IBM靠开源Linux服务器从对太阳公司的价格劣势变成了价格优势。等到2004年,太阳公司明白了这个道理,将Solaris开源,IBM已经抢到了先机,成为Unix市场的最大服务商。
马可尼里非常重视研发,太阳公司先后开发出Sparc系列处理器和工作站、Solaris操作系统,这些产品为太阳公司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但是太阳公司最有意义的发明是至今没有给太阳公司带来什么经济效益的Java程序语言。太阳公司第三个遗憾之处就是没有能将Java间接地转化成利润。
让我们来简要地回顾一下Java诞生的背景。九十年代以前,世界上的计算机要么不联网,要么在企业内部自己联网。可以被公众共享的内容和资源是很有限的。每个单位内部的计算机系统只要自己统一就好了。当互联网蓬勃发展起来的时候,不同计算机之间共享信息和资源的需求就产生了。这时,需要一种跨不同硬件和不同操作系统的新型平台(Platform),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人机交流。一九九五年五月太阳公司发表了Java高级程序语言,由于它不需要和硬件相关的编译器,正好适合这个需求。(注释:大多数高级语言的程序在运行前需要根据不同的计算机进行编译,然后才能运行。Java的程序不需要编译,而是在运行时边解释边运行。这样Java的程序就不受计算平台限制,在互联网兴起后,特别适合在互联网上编程。)可以说Java诞生的时机非常好,它给太阳公司提供了一个取代操作系统公司(主要是微软)主导计算机领域的可能性。下面这张附图表示在网络时代以前,操作系统公司如何通过操作系统来统一不同的硬件,控制用户。这时的计算机工业的皇冠属于操作系统公司。
而这张图,则是在互联网时代通过跨操作系统的平台控制用户的新构想。这时,控制跨操作系统平台的公司有可能成为新的王者。
马可尼里看到了这一点。在Java出来以后,太阳公司便赔钱作了大力推广,仅三个月后,网景公司就决定采用Java。由于Java是新一代的面向目标(ObjectOriented)的程序语言,并且有不受操作系统限制、对网络功能有很强的支持、可以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远程程序的优点,加上对终端用户是免费的,Java一下就推广开了。很快甲骨文公司、Borland公司、SGI公司、Adobe公司、IBM公司、AT&T公司和英特尔公司也加入了Java的同盟军。
但是,太阳公司通过Java实现跨操作系统平台的梦想至今没有实现。用华尔街的话讲,就是Java是赔钱赚吆喝。赚到吆喝后怎么挣钱,太阳公司至今不知道。我接触过太阳公司的很多人,他们大多抱怨Java这种免费的东西无法挣钱。我觉得主要还是看人,设想如果Java当初掌握在盖茨手里,他一定能玩出无数的名堂。
事实上,微软很眼馋Java这个宝贝,1996年它不得不向太阳公司购买Java的授权(License)。太阳公司当初的想法是通过微软推广Java,合同也是这样签的。但是,微软有自己的算盘,并没有依照合同向用户提供用Java开发的产品,而是通过太阳的技术,搞自己的类似产品。更有甚者,根据后来法庭的判定,微软误导Java开发者、阻碍他们开发兼容太阳公司Java技术的产品,以达到打压Java的目的。为了满足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和开发应用程序的需求,太阳搞出了相应的基于Java的JSP开发环境,微软则争锋相对,搞出了基于自己的VisualBasic的ASP技术。鉴于微软利用它在操作系统领域的垄断地位打压太阳公司,后者不得不于1997年10月向美国加州地方法院起诉微软,指控后者违反了两公司就Java技术所签定的合同,并要求微软公司停止侵犯Java兼容标准。这场官司后来升级,又和微软的反垄断官司扯到一起。2001年,太阳公司打赢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获得微软公司高达十亿美元的赔偿。但是,微软已经获得了更大的市场占有率。
虽然ASP和JSP的授权费本身对双方的直接收入并不重要,但对计算机服务器市场格局的影响却是很大的。在九十年代末,全世界计算机服务器市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这一方面是受美国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带动(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里,这两个国家贡献了全球GDP净增值的一半),另一方面,是靠全世界互联网的兴起。几乎每一个公司都必须有自己的网站,都必须购买运行网站的服务器,或者租用专业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不论是自己维护网站,还是租用数据中心,都会刺激服务器市场的极速发展。全世界网站对外的接口基本上非ASP即JSP,前者使用的操作系统就是微软的操作系统,使用的服务器是Dell和HP等微机厂商的服务器;后者对应的操作系统主要是Unix,使用的服务器则是太阳、SGI和IBM等工作站和服务器厂商的产品。2000年以前,整个服务器市场不仅发展快,而且似乎看不到饱和的迹象,甚至发生过IBM公司购买太阳公司服务器的荒唐事。由于两种服务器市场都能得到发展,太阳公司的业绩和ASP与JSP之争无关。但是2000年后,网络泡沫破碎,绝大多数不盈利的.com公司都关门了,存活下来的公司也急刹车似的停止了采购。服务器市场突然低迷,服务器市场成了一个零和的游戏。Windows的服务器多卖一些,太阳公司的硬件产品销路就不畅。这样,太阳公司在短短一年间便从巅峰跌到谷底。下图是太阳公司股票在2000年前后的走势。
太阳公司与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和互联网平台之争失败的后果至此才看出来。更可怕的是,即使在Unix服务器市场,以IBM为首的基于开源Linux的廉价服务器超过了太阳公司的Solaris服务器。太阳公司前门拒狼、后门驱虎,苦不堪言。在2003年,Windows服务器的市场占有率和Unix的服务器基本上平分秋色(当然,销售额还是后者大一些)。这一年,太阳公司亏损高达三十四亿美元,人们甚至怀疑它是否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公司生存下去。太阳公司终于意识到通过开源提高Solaris服务器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性,但是为时已晚。2006年,在太阳公司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创始人,硬件出身的马可尼里辞去了CEO的职务,软件出身的舒瓦茨接任。舒瓦茨进行了大规模裁员,并且卖掉了不少房地产,终于将太阳公司扭亏为盈。同时他将太阳公司从硬件制造商转变成软件开发商和服务商。太阳公司服务业收入从2001年的16%上升到2007年的37%。舒瓦茨是太阳公司里面开源的创导者,在他担任第二把手COO时就开放了Solaris。这些举措使得太阳公司市场占有率有所回升,同时IT服务给太阳公司带来了强劲的现金流。现在,太阳公司生存是没有问题了,但是它已经沦为一个二流公司,永远地失去了与微软和IBM分庭抗礼的机会。
第十章 短暂的春秋——与机会失之交臂的公司 第一节 太阳公司[3]-历史的回放
太阳和微软之争已经成为了历史。其中的经验教训却值得科技公司总结。太阳公司首先输在人上(或者说人才体制上)。马可尼里有心打造一个跨平台的系统控制企业级的网络,但是太阳公司从上到下的执行力不足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马可尼里绝不是庸才,但也不是天才。在马可尼里领导下的太阳公司效率之低在硅谷公司中是有了名的。太阳公司不缺乏英才,但是它平庸而大锅饭式的管理实际上是在进行劣胜优汰。太阳公司很多人离开后都比在太阳干得出色得多,其中包括Google的CEO施密特和Juniper的共同创始人BjornLiencres以及Google早期很多资深的工程师。在太阳公司担任过副总裁的Google前副第一总裁罗森-韦恩讲,在人才竞争中最厉害的一招是从对手那里挖到好的人,而同时必须让它把那些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全留下来。不幸的是太阳公司自己替对手做到了这一点。太阳公司的很多人居然以加入微软为荣,这足以说明了太阳公司在管理上的问题。当大量杰出人才离开、同时公司业绩大幅下滑时,马可尼里没有果断地大量裁员。他总给自己一个借口,我们好不容易招到这么多人(在网络泡沫时代,找工程师是很难的),如果现在裁掉冗员,万一市场好起来,我从哪里去招人。事实上,马可尼里担心的“万一”永远没有出现。虽然后来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太阳公司的业务有所好转,但是至今没有回到它2001财政年度(2000年7月到2001年6月)的水平(183亿美元的营业额)。而且,世界对信息科技行业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马可尼里储备的那些人才(很多是硬件和系统的人才)的知识结构已经过时了。
太阳公司犯下的第二个致命错误就是没有将太阳与微软的操作系统之争和互联网开发工具之争放在和HP、DEC等服务器公司市场争夺之上。这导致了我们前面提到的严重后果。在太阳公司2001年向美国证监会提交的财报中,太阳公司在投资风险因素(RiskFactors)一章中把IBM、惠普和康柏作为头等竞争者,写在第一段,而把微软放在次要的地位写在第二段。而且只是把它和微软的竞争作为工作站和PC机简单的竞争来对待。原文如下:
Ourcompetitorsaresomeofthelargest,mostsuccessfulcompaniesintheworld.TheyincludeInternationalBusinessMachinesCorporation(IBM),Hewlett-PackardCompany(HP),CompaqComputerCorporation(Compaq),andEMCCorporation(EMC).
WealsocompetewithsystemsmanufacturersandresellersofsystemsbasedonmicroprocessorsfromIntelCorporation(Intel)andtheWindowsfamilyofoperatingsystemssoftwarefromMicrosoftCorporation(Microsoft).ThesecompetitorsincludeDellComputerCorporation(Dell),HP,andCompaq,inaddition……
2005年,太阳对微软有了新的认识,把它放在了和IBM等服务器公司同一段里,但是仍然把系统制造商IBM和HP写在第一句话中,微软写在二句话中。今年,也就是舒瓦茨上任的第二年,太阳公司终于意识到微软的威胁,把微软写到了和IBM公司同一句话中。并且在接下来,它首先提到了微软的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然后才提到计算机服务商。它提到IBM和惠普时,不再把它们作为计算机制造商的竞争对手而是作为服务商。原文如下:
Ourcompetitorsaresomeofthelargest,mostsuccessfulcompaniesintheworld.TheyincludeIBM,Dell,HP,EMC,Fujitsu,HDS,theFujitsu-Siemensjointventure,MicrosoftandIntel.Wecompetewith(i)systemsmanufacturersandresellersofsystemsbasedonmicroprocessorsfromIntel,theWindowsfamilyofoperatingsystemssoftwarefromMicrosoftandtheLinuxfamilyofoperatingsystemssoftwarefromRedHatandothers,aswellas(ii)companiesthatfocusonprovidingsupportandmaintenanceservicesforcomputersystemsandstorageproducts.
但是,也就是在这一年,基于Windows的服务器市场的销售额终于超过了Unix的销售额(177亿美元对175亿美元),而且这个趋势至今没有逆转。
如果太阳公司在十年前能意识到操作系统、互联网开发工具和IT服务业的重要性,今天的计算机工业界可能就是微软、IBM和太阳三足鼎立的局面。十年前,Unix操作系统在企业级用户中的优势如此巨大,连微软都不得不开发一个自己的Unix(十六位微机上的Lenix)。当Unix的工作站公司和相关的软件和硬件公司如雨后春笋一样在全世界出现时,它们需要一个领袖和微软竞争,而太阳公司是最佳选择。太阳公司的正确做法是联合、兼并和扶助大大小小的Unix软硬件公司,同时开源Solaris,而不是打压其他Unix公司。也许Google从太阳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和以往大多数网站都希望其它网站关门自己独大不同,Google一直在帮助其它网站共同发展,分享利润,它的同盟军包括AOL、AskJeeves在内的上百万个网站和网上销售商,这样它在和微软的竞争中至今处于不败之地,因为后者不是简简单单地与Google竞争而是与半个互联网业在竞争。如果太阳公司能做好Unix软硬件公司的领袖,那么今天的企业级计算机市场很可能就是太阳的天下了。
如果说不得不和微软竞争是太阳公司的不幸,但是后者并非没有过机会。遗憾的是,太阳没有抓住一瞬即逝的机会,终于功败垂成。
这正应了茨威格的话,“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第十章 短暂的春秋——与机会失之交臂的公司 第二节 Novell 公司
今天的年轻人可能很多都没有听说过Novell公司,但是它曾经和太阳公司一样,一度有希望在操作系统方面和微软抗衡,但是终因时运不济,败在了微软手下。
2.1局域网的微软
要谈Novell公司,不可避免地要先介绍3COM公司。
在微机出现的前几年,用户大多是对立用户——彼此的计算机互不通消息。个人微机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个人娱乐(比如游戏)、学习、文字处理、日常管理和简单的工业控制等需求。在商业企业中(比如银行)使用的联网的计算机系统几乎无一例外是由中央主机(MainFrame)加外围终端构成——所有计算都是由中央主机完成,而外围终端不过是输入和显示设备。中央主机采用分时的操作系统,同时为众多终端用户服务。在八十年代初期以前,没有人打算用微机取代大型计算机系统。
但是,就在1979年,发生了一件当时没有引起人们关注,但对今后计算机发展有深远影响的事。那一年,施乐公司举世闻名的帕洛阿图实验室(XeroxPARC)的几个发明了以太网(Ethernet)的科学家创办了3Com公司,开发出以太网的适配器(Adaptor),俗称网卡。虽然3COM最早是为IBM和DEC等公司的大小型中央主机设计网络适配器,但是,随着微机的普及,3COM公司很快就将生意扩展到主机领域。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IBM-PC/AT及其兼容的个人微机在很多任务中已经能取代原有DECPDP和VAX等小型机的地位,而且微机的性价比比小型机高一个数量级以上。如果能将微机联网,共享数据和硬件资源,它们就可以取代小型机系统。遗憾的是,微机最初设计时根本没有考虑资源共享,网络功能是零。3COM公司的以太网服务器和适配器弥补了微机的这个不足,解决了微机的联网问题。以前的VAX或者HP小型机系统基本上是下图的架构:
资源和数据是集中管理,所有的计算、存储和打印由小型机完成。它的好处是信息是共享的,但是成本非常高,对于一个几十人的小型企业,基本上用不起VAX小型机加终端的计算机系统。我记得在八十年代中期,一个20~40个用户的VAX系统需要花费近二百万人民币。除了硬件的投入,小型机系统还需要专门的机房和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必须经过硬件公司的培训。虽然小型机速度不慢,但是它的计算速度摊到每个用户上并不快。小型机是整个系统的中心,如果它出现了任何问题,这个系统都无法工作。微机联网后,在很多时候可以代替小型机,它的架构是这样的:
在这样一个被称为微机局域网(PCLAN)的系统中,有一台网络服务器,它通常是一台高性能的微机,当然也可以是小型机和工作站,它主要是用来管理网络和存储共享的数据并为微机之间交换数据作为桥梁。计算基本上是在微机上完成,部分不愿意共享的文件也可以保存在本地微机上。由于每台微机有自己的独立性,网络服务器即使出了问题,微机也可以单机工作。虽然每台微机不如小型机快,但几十台微机的总计算能力超过小型机。而且,能够完成同样功能的系统,微机局域网相比之下要便宜得多,在八十年代中期,这样一个40台微机的系统硬件投入只有六七十万人民币。而且,微机系统不需要专门的管理员,运营成本也低。总的来讲这种基于微机局域网的计算机系统相比小型机来说,在大多数应用中优点多于缺点。所以,从八十年代中期起,微机局域网代替小型机系统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也是DEC公司后来关门的原因。)
3COM公司虽然搞出了微机局域网,但是该公司目标不明确,它从网络适配器、网络服务器到网络操作系统都做。这也许是因为它创立于八十年代初,那时IT行业最挣钱的还是硬件,所以3COM公司实际是以硬件为主,软件为辅。即使当它在网络上失败以后,它仍然习惯性地以硬件为主,买下了生产掌上个人助理系统PalmPilot的母公司USRobotics。由于以太网的标准是公开的,它的适配器没有什么难做的,谁都可以做。而以太网的网络服务器实际上就是一个高端PC,任何PC厂商都可以做,因此,在3COM公司出现后,各种兼容的网卡和网络服务器就出现了,这个时候微机局域网市场像微机市场一样混乱而且竞争激烈。其实,微机局域网中最关键的技术是网络操作系统。在这方面也需要一个类似微软的公司来统一它,Novell公司便应运而生了。
Novell公司也是诞生于1979年。但是它成为网络公司并且改名为Novell是1983年的事,这时,3COM已经是局域网方面的大哥大了。Novell公司进入网络领域后目标一直很明确——专攻操作系统。如果说3COM在微机局域网领域的地位有点像苹果在微机领域中的地位,那么可以把Novell对应于微软。
Novell公司搞了一个叫NOS(NetworkOperatingSystem)的操作系统,对应于微软的DOS。它采用和微软MSDOS同源的DRDOS,因此它的网络操作系统实际上可以完全独立于微软的软件运行,同时又和微软的DOS兼容。虽然Novell后来买了一家网卡公司也做点硬件,但是它的精力一直放在网络操作系统上。随着Novell的网络操作系统在微机局域网上越来越流行,它处在了一个和微软同样的有利位置:不管用户使用哪一个牌子的PC和网络硬件,都可以使用Novell的操作系统。Novell网络操作系统不仅自己安装十分容易,而且建立一个局域网的工程也简单到非专业人员看看说明书也可以做。一个没学过计算机的人看着别人干两次就会了。读者如果曾在九十年代初在中关村转过一两圈,就能记起当时任何一家两三人的小公司都会在自己的业务上写上“网络安装”等字样。很快,Novell的操作系统在局域网上就像DOS在微机上一样普及。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Novell公司成长得一番风顺,不仅很快超过了3COM公司,到1990年,它几乎垄断了整个微机局域网操作系统的市场,营业额接近微软(九亿美元对微软的十一亿美元)。因为微机联网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而且微机的局域网比基于Unix服务器、工作站和TCP/IP协议的网络在中小企业中更有前途,Novell公司很有可能成为另一个微软——它可能垄断企业级的操作系统。在接下来的五年中,Novell仍然靠着浪潮的惯性,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到1995年。那一年Novell的营业额超过二十亿美元,相当于微软同年40%的水平。现在回过头来看,Novell这五年的业务虽然不断增长,但是,它的进步还是远远落后于微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