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科技公司的上市过程
一个科技公司的成功从根本上讲要看它是否代表了技术发展的潮流,要看它的运营等自身的因素。但是,华尔街对它的影响也是难以低估的。当一个科技公司从开始准备上市时,投资者对它的影响就从风投基金过渡给华尔街了。
风投公司要收回投资,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和早期员工要得到创业的回报,只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是被收购,比如 YouTube 被 Google 收购,Skype 被 Ebay 收购。这种做法来钱快,操作简单,但是收益相对低一些,走这条路的公司常常是有很好的技术,或者很多用户,但是自己难以盈利的,YouTube 和 Skype 都属于这一种。第二是将自己的一部分股票到交易市场上公开出售(Initial Public Offer,简称 IPO),俗称上市。多数能够很好盈利的公司基本上都走了这条路,因为公开出售股票不仅可以让投资人收回回报,还可以为企业的发展筹措资金。
科技公司的经营业务是科技产品和服务,而不是证券,所以它不能自己到证券交易所去兜售自己的股票,一定要把这件事交给一个承包商,比如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这样的公司来进行。承包商以上市价格从被承包的公司收购一定数量的股票,并且以同样的价格分配给它们的客户。承包商从上市中可以得到两笔收入,第一是佣金,通常是包销股票总金额,即融资额的百分之七,第二是今后以上市价继续购买该公司一定股份的权利(大致等同于期权)。当然,这第二笔钱只有当上市公司股价上涨才有意义。我们以百度公司为例,简单介绍一下科技公司上市的基本过程。
在上市前,百度需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承包商。百度需要和多家承包商洽谈,找到一个自己中意的。而在谈判中,关键要谈清楚三件事。
第一,在上市的一瞬间百度总的市值值多少钱。由于在此以前百度是私有的公司,它的股票没有在市场上交易过,因此,没有人知道这个公司到底该值多少钱。百度当然希望把自己作价越高越好,而承包商则希望作价适中。作价太高,它们一来无法保证百度的股票全部被认购,而且它们大量的以上市价核算的百度股票期权获利甚微。作价太低,它们将拿不到什么佣金。佣金是承包商旱涝保收的钱,而它们得到的期权却未必能够最终变成利润,比如黑石公司上市时的期权基本上如同废纸。那么是否替百度作价高的公司就一定好呢?这并不一定,因为承包商的影响力对上市的成功至关重要。最后,百度选择了由高盛(亚洲)和苏黎世信贷第一波士顿领衔做主要承包商,Piper Jaffray 会衔。事实证明这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因为这个选择很好地平衡了公司估价和承包商影响力,并且保证了百度股价的平稳。Piper Jaffray 很小,它的作用可以忽略。选择高盛和苏黎世信贷的最大好处是,这两家投资银行不仅没有散户,连小的机构都没有。这样,就不可能有任何散户和小的机构可以按上市价拿到百度的股票,所以中小投资者要想购买百度的股票,只能从高盛和苏黎世信贷的大客户手上买。而众所周知,大客户一般比小客户更倾向于长期投资而不是短线炒股套利。因此百度上市后,市场上几乎不可能有股票流通,在相当长时间里,股价肯定看涨。根据美国证监会的规定,公司内部的股票必须在 180 天后才能到市场上交易(相当于中国的大小非解禁)。凡是做过股票的人都有这个经验,一旦公司内部股票解禁,股价都会暴跌,这种事情一旦发生,不管上市公司在上市的头几个月股票被炒得多高,等到创始人和员工可以卖时就贬得一钱不值了。百度找高盛和苏黎世信贷上市,就避免了这个问题,因为在前 180 天里,市场上几乎没有可流通的股票,广大的散户都得等到 180 天后,才能从创始人、投资者和员工手里大量购入。相反,如果百度找到美林等二流的承包商,虽然作价可以高一点,佣金可以低一点,但是由于美林等公司客户常常是众多的散户,这些散户稍微有利可图就会抛售百度的股票,因此对于对于稳定百度的股价反而不利。等到 180 天后李彦宏等人被允许出售股票时,股价已经大跳水了。
和百度相反,中石油在香港的上市堪称败笔。首先它作为全球最大的融资行动,却选择了一家二流的承包商瑞士联合银行和不入流的中信。瑞士联合银行虽然是瑞士最大的商业银行,但是其投资银行的水准却比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等相差甚多,甚至不如它的同胞公司苏黎世信贷。这两家承包商为中石油作出了天价的融资股价,以至于长期持有它的巴菲特马上套现。两家的客户中有很多中小投资者(包括机构),当他们幸运地分得一些中石油的股票后,在上市的当天就抛售给了更小的散户。虽然中石油在上市的当天创下世界股值最高的公司的记录,但是不到半年就跌破了发行价。等到中石油自己手上的股票解禁时,已经卖不出多少钱了。
第二,上市公司融资多少。一般来讲,当确定了一个即将上市的公司的基本价值后,那么要上市公司就需要和承包商协商融资的额度。一般来讲,只要能卖出去,承包商倾向于多融资,这样它可以多拿佣金,而且可以打压上市价。而对于想上市的公司来讲,融资太多会过度稀释股权,使得公司的总市值变小,融资不足则无法保证今后发展的资金。具体到百度,当时高盛等承包商按照 300 到 400 的市盈率,为它估价在六到七亿美元之间。后来由于网络搜索在 2005 年非常热门,百度首发(IPO)股票认购量超过发行量的十倍,高盛等承包商同意将百度的市值提高到了八点六亿美元。当时百度有两千八百万股,这些股票属于投资人,创始人和员工,一起称为原有股东。假如公司想融资两亿美元,那么原有股东的股值就只剩下 8.6-2=6.6 亿美元,每股的价钱在 23 美元左右。如果百度只融资两千万美元,原有股东的股票还可以值 8.6-0.2=8.4 亿美元,那么每股值 30 美元左右。在前一种情况下,企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资金,但是原有股东的利益损失很大。在后一种情况下,原有股东过于吝啬,使得公司错过了很好的融资机会。最后,百度取了个平衡,它在上市时将增发四百万股,融资 1.1 亿美元,因此每股最后定价 27 美元。
融资过多和过少都是有危害的。过度的融资不仅导致原有股东的利益被压缩,而且由于在短时间里流入市场的股票太多,股价很难稳定。融资过少的危害也很明显,很多公司就是因为融资不足而在经济进入低谷时无资金摆脱困境而关门。2000 年有两家规模和水平相当的语音识别公司在美国上市,第一家 Nuance 融资近两亿美元,基本保证了它安全度过 2001-2003 网络泡沫破碎后的艰难时期,第二家 SpeechWorks 融资不到一亿美元,到 2002 年它已无足够的现金继续运营下去,只好在这一年被低价收购。这里面融资的成败决定了企业的命运。一般来讲,融资的比例应当是公司市值的 10% 到 25%。
第三,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确定后,还剩的是一些细节问题了,主要是百度付给承包商的佣金和今后的期权。一般来讲,著名的承包商要的条件也高。
一个科技公司不仅要找一个能在这三个方面给予自己最有利条件的承包商,还要找好上市的时机。百度的上市时间选择的很好,它处于 2003-2007 美国新的一轮牛市的中间,而且是在 Google 上市一年后。由于从 2004 到 2005 年,Google 的股价暴涨,因此作为同类公司的百度在估价上占了很大的便宜,它的估价从最初申请上市时的三百倍市盈率,在一个月里开始发售股票时,被提到五百倍。这样百度实际融资一点一亿美元,比预想的多融资了四千万美元。同时,拥有百度四分之一股权的创始人李彦宏一夜之间身价超过了两亿美元。高盛等承包商瓜分了大约七百万美元的佣金,同时获得了四十万股百度的期权。以百度当天的收盘价九十美元左右算,这笔期权价值两千五百万美元。可以说大家是皆大欢喜。
浪潮之巅第十四章 科技公司的吹鼓手 — 投资银行(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承包上市只是投资银行和基金公司对科技公司影响的开始。在上市以后,如果一个科技公司得到了华尔街投资银行和基金经理们的亲睐,它的发展无疑会顺利得多,反之则艰难得多。
投资银行和基金公司对科技公司最大的支持就是直接购入该公司的股票。2004 年 Google 上市后,立即得到华尔街的追捧。全球最大的基金公司富达基金,回报最高的基金 Legg Mason 的 Value Trust 和最著名的对冲基金文艺复兴技术公司都大量购入 Google 的股票,使得 Google 的股价在两个多月里翻了一番。富达基金一度拥有 Google 十分之一左右的流通的股份。
华尔街公司对科技公司的追捧还可以通过提高对科技公司的评级等不需成本的手段进行。由于很多投资人无法看清一个公司今后三、五年里的发展前景,需要参考金融研究部门的研究报告和股票评级作出投资决定。如果一家著名的投资银行认定某个科技公司今后几年里会超出预期地发展,那么该公司的股票就看涨。2004 年底,美国证监会在 Google 上市的三个月后解禁了一批创始人和员工持有的股份,Google 股票的流通量几乎翻了一番,股价相应下调了 15%。这时,高盛公司发表了研究报告,力挺 Google,并上调了 Google 的股价预期。Google 的股价在报告发表后的几小时内暴涨 10%,并且顺利化解了因内部股解禁而带来的卖压。依靠股价大幅度的上扬,Google 在上市后短短的时间里吸引了大量的英才,迅速推出多种服务,并一跃超过雅虎成为第一大互联网公司。像 Google 这样华尔街眼里的明星公司有很多,包括微软公司、苹果公司、设计和制造黑莓手机的 RIM 公司,以及几年前的雅虎公司等。
华尔街会为每个科技公司订出销售额和盈利的预期。如果一个科技公司能够在连续多个季度里超过盈利预期,华尔街就会拼命提升该公司的股价。由于科技公司员工的期权占员工收入的非常大比例,因此一个科技公司的股价能否稳定增长决定了该公司员工的收入和士气高低。在 2000 年互联网络泡沫时代,雅虎的新兴公司之所以能够阻击微软等 IT 巨人的进攻,很大程度上靠华尔街帮它们维持了高股价。
反之,当一个公司不能达到预期时,就可能被华尔街狠狠地打压。因此,大多数科技公司为了在每个季度达到华尔街的预期,不得不制定很多短期目标,这样很可能会影响它们的长期发展。在明眼人看来,很多科技公司的短视行为很不明智,但是它们很多是迫于华尔街的压力不得不如此。有些公司明明已经达不到华尔街的预期,只能靠合法地作假来饮鸩止渴。我们在第一章“帝国的黄昏”中提到,朗讯公司为了达到华尔街的预期,不得不贷款给没有偿还能力的公司来购买它的产品,以提高营业额。虽然在几个季度里它的业绩表面上看比较漂亮,但是一旦这些借贷的公司倒闭,朗讯的货款就永远要不回来了,因此出现了巨额亏损。在 2004 到 2005 年里,雅虎公司为了将财务报表做得漂亮,低价售出它所持有的全部 Google 股份,并记入其利润。但当再也没有 Google 股票可出售时,它的利润便迅速下降,公司也进入衰退,股价下跌。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人心涣散,核心员工离职的速度比公司衰退的速度更快。
对于那些价值不大的科技公司,一旦它们未能达到预期,华尔街则会毫不留情的打压到底,以起到杀鸡示猴的作用。美国的一个财经电视频道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有一家颇有名气的网上售货公司叫 Overstock,现在一年的营业额大约八亿美元。它于 2003 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在 2005 年的第二季度,它的盈利比华尔街预期的每股少了一两个美分,但是谁也没有料到这小小的一两美分使得 Overstock 几乎遭遇灭顶之灾。一般纳斯达克公司是在收盘后公布业绩,业绩一出来,华尔街马上调低对它的评级。第二天,Overstock 的股票狂泻不止,并在短短的几天里,Overstock 的股票跌掉了一大半。它的 CEO Patrick Bryne 在气愤之余发狠心要调查清楚此事。他经过调查发现,Overstock 公司的股票被恶意卖空,卖空的股票数量是 Overstock 实际股票数量的十几倍。根据美国证监会的规定,抵押一定现金“借”股票卖空是允许的,但是卖出的股票一定要在三天内提供给购买该股票的人。既然被卖空的股票是实际股票数量的十几倍,那么肯定有人借不到股票,也就无法按期交割。事实上,华尔街的那些卖空者根本就没打算按时交割,一些人一周后还无法交割,更有甚者到了第二年还无法交割,最终这些交易只能作废。当然华尔街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但是,Overstock 公司的股价因为这种十几倍的卖空而一落千丈,公司也几乎关门。华尔街没有用任何成本,就通过卖空一家科技公司的股票上挣得暴利。在这一事件中,华尔街的评级公司对 Overstock 打压在先,对冲基金恶意抛售在后,配合得天衣无缝。读者不难看出,像 Overstock 这样的中小公司,命运在很大程度上被华尔街攥着。可以讲,华尔街是通过 Overstock 杀鸡示猴,对不能达到它们预期的公司予以惩戒。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哪个上市的科技公司敢于牺牲几个季度的盈利来换取长期发展。
为了不断达到华尔街的预期,几乎所有市场占有率超过一半的大跨国公司都不得不努力寻找新的成长点。这实际上是软件生意做得相当好的微软一定要进入互联网市场的根本原因。在寻找新的成长点时,很多这些大的跨国公司不可避免地盲目扩张,最后因为投资和消耗太大而转盛到衰。这种例子实在太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那么一个上市的科技公司只要盈利,是否就可以忽视华尔街对自己股票的打压而专注于自己的长期发展呢?事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是科技公司还是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要想不受华尔街的影响,唯一的办法就是不上市。这就是 Google 在盈利很久以后迟迟不肯上市的原因。一些很有潜力的上市公司因为某种原因,受到华尔街长期打压,这时,私募基金会出钱将该公司流通的股份全部收回将它变成私有公司,经过包装后从新上市,这时新的公司常常就会从华尔街的弃儿变为宠儿。著名的计算机硬盘公司 Seagate 就经历过此过程。
浪潮之巅第十四章 科技公司的吹鼓手 — 投资银行(五):华尔街与微软、雅虎和 Google
- 华尔街与微软、雅虎和 Google 的三国演义
华尔街除了从科技公司上市和炒作科技公司股票上挣钱外,它们另一大赚钱的手段就是公司的并购和拆分。当两个公司合并或者一个收购另一个时,需要把两个公司的股票合并成一种。和上市一样,这件事不能由科技公司自己完成,而需要由投资银行做承包商代理完成。当然,投资公司可以获得可观的佣金,甚至合并后的新公司的期权。拆分也是如此,每拆掉一个公司,就会将其中的一些部门要么上市,要么和其它公司合并。投资银行也会坐收佣金。因此,华尔街希望科技公司之间经常地并购和拆分。在 AT&T、惠普以及后来朗讯的拆分事件中,还有惠普和康柏的并购中,华尔街都赚足了钞票。
当然,华尔街也不是一味鼓励科技公司三天两头地兼并和拆分,它们要根据自己最大的利益来做决定。由于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和基金公司在已经上市多年的科技公司中占很大的股权和投票权,它们有能力决定一次收购和拆分是否进行。我们回顾一下前一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微软收购雅虎事件,来看一看华尔街在微软、雅虎和 Google 的三角关系中起的微妙的作用。
2008 年 2 月 1 日,微软公司在美国股市开盘前突然宣布以每股 31 美元的价钱收购雅虎公司。在 1 月 31 日,雅虎的股票以每股 19.18 美元收盘,这意味着微软开出了高出雅虎市值 60 %的价钱。微软这一举动一是为了打动雅虎的董事会接受收购的条件,而是为了当雅虎的董事会回绝这个开价后可以打动急于套现的雅虎股东们通过表决而接受这一方案。公平地讲,微软的这个开价是很有吸引力的。一些投资人估计这桩买卖一定能做成,因此在雅虎没有做任何答复的情况下就将其股价抬到了每股 28 美元,一些投机者甚至在每股 27 美元的较高价位大量收购雅虎的股份。
一直力保雅虎独立的创始人杨致远和费罗当然不愿意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创办的、至今全球流量最大的网络公司被收购。但是他们两个人在雅虎的股权和投票权已经占不到 10% 了,因此光靠他们的决心是无法击退微软的恶意收购的,更何况一些投机者已经购到了雅虎百分之十几的股权。后者是必须把雅虎出售才能盈利的。杨致远给微软还了一个很高的报价,每股不低于 41 美元,后来降到了 37。微软没有接受这个还价,这意味着雅虎的股价将回到每股 19 美元左右。这样,以高价收购雅虎股份的投机者 Ichan 等人将蒙受数亿美元的损失,因此他们威胁雅虎的董事会接受微软报价,否则便通过股东大会推翻现董事会。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微软不提高报价,而 Ichan 的阴谋也没有得逞。七月份,这场闹剧收场,雅虎公司士气大跌,微软公司的 MSN 部门也很受伤害,而一直以静制动的 Google 无疑是最大的赢家。难道这是老天特别眷顾 Google?
这里面背后的内幕当然不是这样。读者也许注意到这里面有两个让人疑惑的问题,首先,为什么只占不到雅虎股权不到 10% 杨致远和费罗能击退更大的股东 Ichan 等人的攻击,难道真是因为杨致远在全体雅虎股东中威望崇高,大家以他的马首是瞻?其次,为什么微软不愿意将收购价钱提高到每股 37 美元。从 31 到 37,相当于微软将雅虎的收购价从 430 亿美元提高到 500 亿美元,难道当时拥有两百多亿美元现金,市值达三千亿美元的微软会在乎这“区区” 70 亿美元?要知道微软每年的现金流高达 170 亿美元。另一方面,微软在互联网上已经浪费了超过百亿美元。解开这两个困惑的问题的钥匙只有一把,就是华尔街。
让我们首先看一看 2008 年 1 月 31 日时微软和雅虎两家公司的股票情况。
从上面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微软收购雅虎的消息发布后,虽然雅虎的股价上涨了 48% 之多,使得它的市值增加了 127 亿,但是,微软的股价却下跌了 6.6%。由于微软当时的市值是雅虎的十多倍,这相对很小的 6.6% 的下滑,却导致了微软市值缩水 200 亿美元。雅虎和微软的总市值相加,仍然减少了 77 亿美元。如果这笔交易可以按照微软最初的价钱作成,那么雅虎的股价还会相对提升,而微软的还要再缩水一些,估计两家市值总和要减少一百亿美元左右。由于华尔街很多的投资公司和基金都同时拥有这两家公司的股份,每家公司和基金都会算一笔账,在这个潜在的交易中,自己所持股份的价值是增长还是减少。除了那些大量持有雅虎而很少持有微软的基金,雅虎的股东们未必会赞同这个合并。这是算准了这一点,雅虎的董事会才不怕 Ichan 等人试图推翻董事会的企图,坚持回绝微软的开价。对于微软的股东来讲,每股 31 美元的开价已经让他们的股值缩水,他们决对不能同意雅虎提出的每股 37 美元的高价。如果微软的 CEO 鲍尔默真的答应了雅虎的还价,会有不少微软的股东继续抛售其股票,这样对微软的发展未必有利。所以,鲍尔默才坚持不加价。
也许有些读者还是有疑问,为什么微软提出收购雅虎后,自己股价会大跌。难道这不是微软强化它在互联网领域地位的“好棋”吗?微软股价下跌的原因是华尔街不看好微软收购雅虎以后的前景。事实上华尔街对微软在MSN上长期赔钱一直不满。华尔街更希望看到的是微软能集中精力于计算机软件业,保持高利润,而不是不断用从软件上挣的钱去补贴MSN 这个无底洞。单纯从投资的角度讲,华尔街希望微软和 Google 各自分好工,前者专心做好操作系统而后者负责互联网广告业。这样,两家的利润率都会很高,它们这些投资者挣钱自然就多。反之,如果这两个 IT 巨头都入侵对方的领域,它们竞争的结果必定使得双方的利润都受到打压。显然如果这个并购实现,那么新的微软必将和 Google 针锋相对地竞争。考虑到它和雅虎在对 Google 竞争的弱势地位,以及微软整合雅虎的难度,微软必须在合并后大量投入才能进行有意义的竞争,这样微软的利润会下降,这是华尔街非常不愿意看到的。更何况,Google 绝大部分流通的股票都在华尔街大的投资公司和基金中,而不是个人投资者手中,因此华尔街要保证它们在 Google 投资的回报,也不希望微软不计后果地盲目收购。(注释: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雅虎的新董事会担心公司不能挺过这次危机,请走了杨致远,开始积极寻找收购的可能性,这已经是后话了)
每一家科技公司的背后常常隐藏着一些华尔街的庄家。我们在前面讲过,公司的并购要由投资银行帮助进行。而实施并购方案的投资银行,常常就是这些公司的庄家。微软收购雅虎一事是通过摩根斯坦利和雷曼兄弟公司作为中间人来协商,因此它们分别是微软和雅虎的庄家。Google 为了对抗微软,提出和雅虎结盟,运作此事的是高盛和雷曼,因此高盛是 Google 的庄家。作为庄家,就要维护自己长期吹捧的科技公司的利益,因此,在这种并购案中,成与不成,如果能成时和谁并购不和谁并购,有时是背后庄家的角力的结果。显然,微软给雅虎每股 31 美元的开价显然是和摩根斯坦利商量过的,而后者恐怕不能接受雅虎 37 美元的开价,因为这样它自己手上的微软股票会缩水太多。
基于上述复杂的原因,微软收购雅虎一事难以成功。虽然 Ichan 这些投机者对雅虎威胁利诱,其实是色厉内荏,因为在那些投资银行眼里,Ichan 等人不过是大的散户而已。
对于华尔街看好的收购,消息一传出,出资收购的一方股价会猛涨。现在闹得沸沸扬扬的花旗集团和富国银行(Wells Fargo)竞购 Wachovia 银行一案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不论哪家银行收购成功,它都会在今后扩展业务中处于有利地位。当开始花旗胜出的消息传出,它的股价在几天内增长了 20%。可是花旗还没有高兴几天,Wachovia 有改变决定和富国银行合并,结果花旗的股价又跌回了原有的水平,而富国银行的股价一天上升了 10% 以上。这就说明华尔街非常看好这宗收购案今后的前景,毕竟少了一个大银行 Wachovia,银行业今后的竞争会缓和一些,互相的利润都会增加。
科技公司和投资银行的相互依存关系还体现在很多其他地方,这里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
结束语
金融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起着血液的作用。健康的金融环境和秩序可以帮助科技公司的成长。但是由于金融业和巨大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因此贪婪、投机甚至非法的欺骗行为是金融业永远也摆脱不了的阴影。一位银行家曾经说过,虽然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商业跟一个世纪前相比有了本质的不同,但是华尔街和一个世纪前并没有什么两样,今后依然如此,因为这是由人贪婪的本性决定的。
在这样一种前提下,一个科技公司如何能和华尔街合作得很好,让那些投资银行和基金公司成为自己的吹鼓手而不是杀手,便是一个艺术了。事实上,在美国一个上市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它的首要任务并不是替公司管账,而是和华尔街沟通。他应该能用财务的语言,将他的公司的长远规划向华尔街讲清楚并树立华尔街对他的公司的信心。
从好的一方面理解,华尔街对上市的科技公司的追捧也好打压也好,从客观上帮助了科技行业的优胜劣汰。一个真正管理得好的并且有竞争力的公司,应该能抵御得住多次金融危机或者投机人恶意打压。它既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又要在短期内让投资人有信心,同时能很好地和华尔街沟通。另一方面,一个科技公司又不能刻意迎合华尔街的短期期望,这样它的发展会很被动。这样的公司一旦在一两个季度里未达到预期,则会被华尔街抛弃,反而适得其反。
浪潮之巅第十五章 成功的转基因(一):从木工厂到手机之王(诺基亚 Nokia)
我们在介绍基因决定定律的时候讲,一个公司的基因常常决定了它的命运。而转基因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讲是近乎不可能的。但是凡事总有例外,总有一些了不起的公司成功地从一个衰退的行业转到新的高速发展的行业。这样,公司之间就有了伟大和平庸的差别。我们在这一章里将介绍三个不同的成功的例子,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转基因的成功方法。
第一节 从木工厂到手机之王(诺基亚 Nokia)
诺基亚是“浪潮之巅”系列中介绍的唯一一家欧洲公司。我很少介绍欧洲公司倒不是因为它们不好或者不重要,只是他们在近百年科技发展中不具有太多的代表性。而诺基亚则不同,它自从在数字手机问世后,就一举超越了无线通信的老大摩托罗拉,成为世界手机制造商之王。它以全球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市场份额,将竞争对手们远远抛在了后面。今天,诺基亚的名字和它的广告充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可能大家不知道,一百年前,它不过是芬兰的一个木工厂。
诺基亚作为一个公司,历史远比 AT&T 和 IBM 长,但是作为一个科技公司历史和英特尔差不多,只有三四十年。1865 年,诺基亚诞生于芬兰美丽的 Tammerkoski 运河畔,而诺基亚是公司所在地的地名。公司的业务是木材加工和造纸(造纸要用到木材)。到了二十世纪初,它和一家芬兰塑料厂(Finland Plastic Works)合并。木材和塑料唯一的共同之处就是二者都算是“材料”。在当时,塑料可是高科技产品,它在很多地方取代了木材。从木材到塑料的进步,就好比从马车到汽车一样。但是作为一家传统工业的公司,诺基亚业绩平平。
由于诺基亚能生电线的绝缘材料,因此它在成立了 100 年后,“很自然”地通过收购一家制造电话线和电话的工厂进入了电线和电话机市场。这时,诺基亚和“电”总是沾上了点边,但是仍然不带有任何技术。有点像珠江三角洲众多的电器加工厂。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诺基亚除了传统的造纸,还做过轮胎,胶鞋,个人计算机,收音机,发电机,电视机,电子元器件等等五花八门的东西,但是诺基亚在商业上依然业绩平平。这时诺基亚的商业模式,用现在中国一句俗话讲,就是找不到北。
但是诺基亚一直在不断寻找大的发展方向,在它的众多尝试中,有一项日后非常重要。就是它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为商业和军方用户制造的对讲机。开始它是和另一家公司同时开发,后来它收购了那家小公司。经过这些年的各种尝试,诺基亚积累了一些今后做手机用得到的技术,包括超高频(VHF)发射和接收技术,电子元器件制造的经验。到八十年代,它终于可以制造汽车电话了(这比摩托罗拉晚了几十年)。1982 年,诺基亚研制出一种可以移动的电话。注意这种可以移动的电话不仅和我们今天的手机是两回事,和最早的砖头大小的大哥大也根本不同。它实际上需要装在汽车里,或者背在背上,因为它有十公斤重。但是,它不同于以前摩托罗拉的对讲机,因为对讲机是无法和公用电话网相连的,而诺基亚的这种电话是可以和公共电话网相联的,可以和固定座机的电话通话。同一年,诺基亚推出了 DX2000 数字交换机,销售颇为成功。但是,诺基亚并没有因此而专注于通信领域,而是不断地在各个方位盲目扩张。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诺基亚因为生意太分散,出现了严重的亏损。
直到 1992 年,新任总裁约玛?奥利拉上台后,才将移动通信做为诺基亚的核心业务。这一决定使得诺基亚由一个普通的电子公司成长为全球移动通信的领导者。除了正确的决定外,诺基亚成功的关键还有三点,第一,抓住了移动通信从模拟到数字化的契机,第二,政府的大力扶植,第三,推翻了在模拟时代摩托罗拉制定的商业竞争规则。
基于模拟电路和信号处理的第一代移动通信完全为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垄断。七十年代后,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基于数字电路和信号处理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的计划渐渐浮出了水面。为了在第二代移动通信中能够赶上和超过美国,早在 1982 年,欧洲邮电管理委员会(European Conference of Postal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dministrations)就着手制定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标准 Groupe Special Mobile,简称 GSM。GS M最初在欧洲有十几个国家参加,包括芬兰。诺基亚抓住了 GSM 启动的契机。第一个投入商业运行的 GSM 移动通信电话网络就是由一家芬兰公司运营的,其系统架构的主要技术支持公司是瑞典著名的爱立信公司,而手机的提供商则是诺基亚。
诺基亚今后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GSM 的前途。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世界移动通信开始了从模拟时代到数字时代的飞跃。在模拟时代,摩托罗拉统治着整个行业。但到了数字时代,由于摩托罗拉行动太慢退回到和大家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个产业出现了群雄并起的局面。移动通信之争,首先表现的其标准之争上。欧洲经过协商,将标准统一在基于时分多址(TDMA)的 GSM 上。而美国却提出了好几个主要的标准,包括基于时分多址的 iDEN(其主要支持者是摩托罗拉),D-AMPS(其主要支持者有AT&T)和码分多址(CDMA)的 CDMA-ONE(其主要支持者是高通QualComm),非常混乱。由于 GSM 得到了整个欧洲各国政府和工业界的支持,同时在芬兰以及欧洲其它国家运营获得了成功,这个标准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选型时,胜出了美国的标准。后来就连美国的一些运营商也被迫放弃了本国的标准,转而采用了欧洲的 GSM 标准。因此,在手机市场的竞争还没有完全进入高潮时,欧洲的公司就抢到了先机。
诺基亚是 GSM 标准的最大得益者,它不仅在第二代手机的竞争开始时和摩托罗拉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而且因为没有摩托罗拉第一代模拟手机的负担,轻装上阵,很快就成为全球的领跑者。1994 年,中国邮电部的部长们用诺基亚移动电话,在诺基亚提供的移动通信网络上打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GSM 电话。这标志着诺基亚顺利进入了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在手机行业获得成功后,诺基亚从此专注于移动通信业务,用他们自己的话讲,就是专心、专注和专业。估计现在,我们已经找不到诺基亚的胶鞋和个人微机了。
在诺基亚和欧美大公司的竞争中,芬兰政府给予了诺基亚极大的支持。前一阵一个中国的电视台在采访我时问道,我在浪潮之巅中很少提到政府的作用,到底美国政府给没给 IBM、微软和 Google 这些超级 IT 公司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一些来 Google 访问的中国政府官员也问过我同样的问题。其实美国政府很少帮助企业,尤其不会帮助已经成功的企业。但是,欧洲一些政府则不同,它们会比美国政府更直接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银行也更积极地给大企业贷款。芬兰政府对诺基亚的支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支持却并不是像中国政府那样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而是一种看似无形的却又非常有效的支持。
首先,芬兰政府给诺基亚的支持是在人才上的支持。芬兰在欧洲近乎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为民众提供从小学到大学全部的免费教育。这就为诺基亚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时,作为一个小国,芬兰政府知道它不可能在世界经济的方方面面都领先,因此全国只专注几个产业,当然,移动通信是一个。而在芬兰的大学和研究所里,也就很少看到跟它产业结构不太相关的专业。
第二,是让诺基亚等公司的老板们加入国家科技经济决策的圈子。芬兰成立国家科技政策委员会,包括政府总理、有关的部长和诺基亚等几个大公司的老板。这个委员会负责制定国家的科技发展方向,毫无疑问,诺基亚是其最大的受益者。在委员会下属又投资部门,相当于美国的风险投资,为科技公司提供资金。当然,国家科技政策委员会不会干预公司的发展,只是提供外部帮助,同时促进科技商品化。
第三,芬兰政府积极地为诺基亚开拓海外市场。一方面,芬兰政府为芬兰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做好后勤。它在几十个国家开办了各种形式的贸易中心,在市场信息收集、市场研究和市场开拓方面为诺基亚等芬兰企业建立了一整套快速高效的服务机制,使芬兰企业特别是诺基亚能够把握机遇,进入国际市场,并迅速成长起来。另一方面,芬兰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并在国际上参与商业竞争规则的制定。芬兰是第一个加入欧元区的北欧国家,并成为了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最大收益者之一。
诺基亚在手机市场上胜出摩托罗拉和自己邻居爱立信等公司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颠覆了摩托罗拉在模拟移动通信时代制定的游戏规则,并主导了2G手机时代的游戏规则。在模拟时代,话音质量是手机好坏几乎唯一的标准,而摩托罗拉无疑在此方面占有优势。那时候,手机功能的多少并不重要,甚至使用的方便性也不如语音质量重要,因为话音质量不够好时,功能再多手机也无法使用。而到了数字手机时代,不同手机的话音质量相差不像以前那么大,这时手机的功能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再到后来手机的外观都变得重要起来。摩托罗拉由于思维的定式,在早期开发数字手机时,仍然以话音质量为核心,功能和外观的设计在同行中常常慢一个节拍。而诺基亚在很早就强调手机的功能、使用方便和外观。诺基亚的手机在功能上从不落后于任何竞争对手。更可贵的是,它的手机还以操作方便而著称,当用户买了一个新的诺基亚手机,不需要读说明书就可以使用。诺基亚最早将手机“碍事”的天线装到手机机壳里面,这样虽然牺牲了一些话音质量,但是使得手机便于携带。这样的设计,以前是不可能在技术决定论占主导的摩托罗拉通过的。但是,事实证明,这种设计更受消费者欢迎。现在,连摩托罗拉也采用这种设计了。
当然这些特点竞争对手很容易学会。诺基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直保持着产品开发的快速灵活性。诺基亚手机推出的速度非常快,有时候换一个外壳就是一款新手机。诺基亚的这种做法摩托罗拉从来看不上,但是这种做法却获得了很好的营销效果。诺基亚手机的种类非常多,是为不同用户群分别设计的。这种做法相当人性化,比如营销人员、大学生和家庭主妇常用的功能是不同的。营销人员会要求电子邮件功能强大,大学生会喜欢拍照和短信功能,家庭主妇会以打电话为主,等等。诺基亚为不同人量身定制手机使得它的产品能获得各种消费者的青睐。
当手机市场的竞争从信号处理技术的竞争变为了产品功能型、方便性和新颖性以及外观的竞争时,摩托罗拉等公司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诺基亚在不到十年内跳跃地超过了所有移动通信领域的对手,成为这个行业的主导者。
诺基亚由一个地区性的木工厂发展到全球最大的手机厂商,原因可以简单概括为“长期探索、抓住机遇和制定规则”几个字。
浪潮之巅第十五章 成功的转基因(二):道琼斯的常青树(3M)
第二节 道琼斯的常青树(3M)
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股票指数道琼斯,只覆盖了 30 个公司。但这三十个公司是美国经济中最具代表性、长期发展稳定并且关乎到美国经济命脉的大公司。道琼斯不断地淘汰过时的公司然后吸收新鲜血液,思科、英特尔和微软就是近年来被加入进去的。而许多曾经辉煌的公司比如美国钢铁和合并前的 AT&T 就被淘汰出去了。由于美国和世界产业的变迁,能几十年一直在道琼斯指数中的公司寥寥无几,3M 公司便是这凤毛麟角中的一个。到 2007 年,3M 在全球有七万雇员,实现产值 240 亿美元,纯利润 40 亿美元。
每个人了解3M的途径各不相同不同。很多人了解 3M 公司是它的 Scotch 胶带、而早期使用 PC 的人是因为它是的软磁盘,家庭主妇们可能是通过它的洗碗布知道 3M 的,而消费电子商品的各种从业者可能知道它是今天世界最大的液晶生产厂商之一,另外还有很多搞工程的人也直接和间接地和 3M 打过交道。没有人能完全说清楚 3M 是做什么的。有些读者可能会奇怪这个产品五花八门的公司和我们的“浪潮之巅”有什么关系。我把它引入这个系列是因为它是全世界公认的最具创新的公司,而且它是少数能在产业不断变迁的世界经济发展中不断发展的常青树。
3M 公司的过去的全称为明尼苏达矿业和制造公司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它的首字母缩写是三个 M,人们习惯地称它 3M。到后来 3M 人所众知,而已经没有什么人知道它最初的名字了,从 2002 年起,它干脆改名为 3M 公司。
3M 公司在二十世纪初诞生于明尼苏达的苏必利尔湖畔,最初是从事采矿业的,大家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为了和同行竞争,3M 公司的老板鼓励工人们发明创造新产品,并成立了研发部门,而那些新产品不断取代现有产品成为公司新的核心业务,使得公司不断成功转型。3M 公司至今最富传奇的故事就是 Scotch 胶带的发明。
发明胶带的是3M的一位小人物卓尔(Dick Drew)。1925 年的一天,技术员卓尔到一家汽车喷漆厂去办事。当时美国流行双色汽车,但是喷漆是个麻烦事。当时的工艺很落后,汽车厂的工人先在车上喷上一种漆,然后用胶将旧报纸糊到车上挡住不需要喷漆的地方,然后喷上第二种漆。用胶水糊报纸的方法很难控制质量,胶涂少了粘不住报纸,第二种漆喷不整齐;胶水用多了,不仅擦不干净,还会破坏车身的美观。卓尔无意间听到工人们的抱怨,有心发明一种既能牢牢贴在两种颜色接头处,有可以很容易撕下来的胶带。
卓尔回去后一个人私下里就研究起胶带了,老板看到他“不务正业”也没说什么,由得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很快,卓尔就发明了一种不干胶带,取名为Scotch,原意是恶搞他的苏格兰(Scotchland)老板,想不到这种胶带和它的名字从此在全世界流行。从此,胶带成为了 3M 公司的主要业务,并且研制出各种各样适用于不同场合的交代。不要小看了这些小小的胶带,它的市场直到十年前还比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市场大,而 3M 一度控制着全球四成胶带市场。不仅如此,胶带这里面的学问也很多。3M的胶带家族有光学透明双面胶带、光学透明胶、导电胶带、导热胶带、绝缘胶带、屏蔽胶带、高温胶带、热熔胶带、遮光胶带、黑白双面胶带和警示胶带等上百种,其中有一些我们既说不上名字又想象不到其用途。我自己曾经有过一次和特殊胶带打交道的奇遇。那次我乘坐的飞机从芝加哥到西雅图,在飞机里等了很久飞机还不起飞。机长告诉大家,机翼上有一个砖头大小的门无法关上。当时正值午夜,找不到机械师能在短时间内修好,所有的乘客都很着急。最后,航空公司决定用一种“高速胶带”将这个关不严的门粘住,然后把我们送上天。一路上,我提心吊胆,不时通过飞机的舷窗看着那块由胶带打的补丁,生怕它被风吹掉下来。让我欣慰的是,飞机以每小时九百公里的时速飞行了三个多小时,那块胶布居然没有被强风吹开。从那时起,我才渐渐懂得小小的胶布里大有学问。
3M 公司至今发明了六万种大大小小的产品,全世界有一半的人每天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 3M 的产品。该公司营业额中有三分之一来自于近五年的发明,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员工利于工作时间从事非工作的研究搞出来的。3M 允许员工用 15% 的时间干任何自己喜欢做的事,后来这个做法被 Google 学去了,变成了 Google 的“百分之二十项目”。在最具有创新力的公司里,3M 的排名更在 Google 和苹果这些以创新而闻名的公司前面。创新力是 3M 公司近百年来长盛不衰并且成功地从矿业公司转变为电子和日用品公司的更本原因。由于公司的每个员工脑子里总是有创新这根弦,3M 公司总是能随着时间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变革搞出一些有用的小发明。而这些看上去不大的发明却能开拓出一个不小的市场。
八十年代,随着个人微机的普及,计算机软盘的用量大增,到九十年代中期的高峰期,全球软盘的市场规模达三十到四十亿美元。在八九十年代开始使用计算机的读者一定还记得 3M 的软盘,它被公认为是最好的软盘,当然价格也是最贵的。我自己了解 3M 便是从 3M 软盘开始的。3M 一直占领全球六分之一的软盘市场,市场份额在所以软盘厂家中最高。软盘是 IBM 发明的,IBM 之后世界上有了不下上百家软盘厂家,因为软盘算不上什么太高科技的产品。3M 能够后发制人,成为这个行业老大的原因,除了它总的产品质量一直稳定外,主要是靠一项发明专利—软盘中特殊的防霉套。解刨过软盘的读者知道,打开软盘的塑料外壳后,可以看到在磁碟和外壳之间有一层白色的布装保护膜,那就是软盘的防霉套。它的作用是防止软盘长霉菌,同时保证磁碟在转动时不会被塑料外壳划坏。几乎所有的软盘生产厂家都知道软盘中磁碟是核心,它的质量最重要,因此像样品牌的软盘磁碟反而都没有问题。而这小小的防霉套的质量就千差万别了,一些廉价的软盘厂商为了降低成本,采用很便宜的纸套子,这些软盘在磁碟还有很长寿命时就被劣质外套划坏了。3M靠这么一个小的发明,变产生了每年几亿美元的营业额。当然,在微机蓬勃发展时,3M成立了很大的存储设备部门,除了软盘外,还生产磁带,光盘和读写设备。
当然,IT 行业更新很快,一个市场可能存在不了几年,同时又不断会有新的市场出现。大部分公司会随着一个产品市场的衰退而消失。比如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广泛使用了二十年的计算机软盘、广泛使用了三十年的录像带和录音带,以及有上百年历史的摄影胶卷。很多专门经营这些产品的公司包括著名的柯达公司,或者已经关门,或者江河日下。一个公司必须不断有新的产品推出才能弥补老产品不断萎缩的市场。同时,新的市场又催生新的公司。3M 总是有无数的发明作为技术储备,当新的市场起来时,它总是可以搭上新兴市场的快车。我们在前面的基因决定定律中讲到,在一个大公司内部,现有部门的主管因为为公司带来了利润会有很大的发言权,会自觉和不自觉地阻挠新产品部门的发展。为了顺利转型,公司在开发新的产品的同时,必须痛下决心把旧的分离出去。因此,当软盘、磁带和其它计算机存储设备成为发展慢、利润低的产品时,3M 果断地将这个部门分离出去单独上市,即现在的 Imation 公司。
在软盘和计算机存储设备以后,3M成长最快的产品是液晶显示器产品。当然,液晶产品和存储设备是两回事,液晶产品的发明并不是又开发计算软盘的工程师利用15%的时间做的,而是 3M 原有的材料和化学部门的一些科学家工程师完成的。
液晶是一种同时拥有固态晶体和液体双重特性的物质,“液晶”二字得名于此,它可以流动,又有晶体的光学性质。液晶对电磁场很敏感,在电磁场作用下,它分子的排列会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通过控制光的偏振方向来决定光的亮度,并且根据这个原理制成显示薄膜。液晶在一百多年前就由奥地利科学家发明,但是八十多年后才被日本精工爱普生公司用于显示设备。3M 远不是液晶显示薄膜的发明者,甚至不是它早期的生产厂商,但是它却后来居上,成为当今世界上主要的液晶显示薄膜生产厂商。现在它的 40% 的年收入和三分之一的年利润来自于液晶产品。而这一业绩也是靠一项关键性的发明—增光膜(Bright Enhance Film,简称 BEF)。
液晶薄膜作为显示器最大的问题是亮度不足,而3M公司的增光膜技术可以使得液晶薄膜的透光率提高一倍,因此采用 3M 公司 LCD 生产的显示器和电视机亮度高,色彩鲜艳,而且省电。3M 公司因此占领了 LCD 很大的市场。从 2007 年起,3M 公司的LCD销售额超过一百亿美元。
一个公司成功一段时间不难,难的是能百年来长盛不衰。3M 作为一棵百年常青树,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大家借鉴。3M也是商学院教程中研究得最多的公司之一。我个人认为它能不断转型的原因最关键的有三条:两条容易看到的和一条隐藏在背后的。
第一条经验大多数学习管理的人都清楚,就是坚持以创新为公司的灵魂。3M 公司一直强调要有三分之一的营业额必须来自近几年的创新,这样它才能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为了鼓励创新,公司不仅放手给员工 15% 的工作时间用于创新,而且对于员工的工作安排和计划弹性非常大,这样才能保证让员工放手去干。3M 公司甚至希望各级主管对下属提出的、自己并不赞同的项目予以容忍和宽容,以免扼杀可能成功的发明。
第二条也不难看到但是却不容易做到。3M 公司在适当的时候强制淘汰一些看似还在挣钱但是前景不是很好的产品。当 3M 公司的计算机存储设备和产品还能挣钱时,它果断地将它卖掉了。在很多经营者的脑子里,开拓新的业务没有必要放弃旧的业务,何况旧的业务还在挣钱。但是,正如我们在前面基因决定定律中指出的那样,旧的业务部门的主管们因为一直在为公司挣钱,因此在公司里发言权很大,很可能为了自己部门的利益,妨碍公司转型。因此,有长远发展眼光的公司会把一个发展前景不是很美妙的部门在它还值钱的时候卖出去。
第三条是很多人忽视的,就是 3M 的发明和产品都是针对广大用户的,而且是消耗性的。这些产品相比针对企业的产品,营业额相对稳定,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当一个公司转型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邯郸学步。旧的行业江河日下,收入在减少,而在新的行业是从头开始,失去了原有的优势,短时间挣不到利润。这样,整个公司效益下滑,很容易被华尔街投资者抛弃。但 3M 公司因为产品数量多,其中大多数产品销量和利润稳定,为 3M 提供了足够的财力保证它的新产品上市并占领市场。这一点,很多公司,尤其是专营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公司,很难做到。因为企业级的产品和服务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太大,收入相对不如消费者产品来得稳定。
这三条经验保证了 3M 公司百年来不断创新,长盛不衰。这些经验早被写进了教科书,但是,真正能做到的管理者不多,这才显示出 3M 不简单的地方。
浪潮之巅第十五章 成功的转基因(三)世界最大的联合体(GE)3.1 百年扩张,从有线电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联合体(GE)
了解 GE 公司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公司是由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创立的,是将电最早介绍和普及到世界上的公司。它现在的英文名字是 General Electronic,GE 是它的简称,一百年前它进入中国时,当时根据字面意思和它经营的产品,将 GE 翻译成通用电气公司。也许是因为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家喻户晓了,今天 GE 在大部分人印象中仍然是生产电灯、电冰箱等家电的公司。但实际上今天的 GE 已经没有多少电气的成分在里面了,如果还用通用电气这个名字的字面意思来理解今天的 GE 公司,已经有以偏概全的味道了。今天的 GE 是全球最大的联合体,到 2007 年底,它包括六大部门,每个部门如果独立,在各自的领域都是佼佼者。这六个部门按 2007 年纯利润排序是
全球基建架构部门(Global Infrastructure),纯利一百零八亿美元
GE(企业)金融(GE Finance),六十亿美元。
GE (个人)金融(GE Money),四十三亿美元
电视新闻网 NBC 和电影公司环球(Universal),三十一亿美元
医疗保健部门(Health Care),三十一亿美元
工业部门(Industrial),十七亿美元
其中只有利润最少的工业部门的一个子部门电器(appliance)是唯一和 GE 名称相关的部门,利润倒数第二的医疗保健因为制造医疗仪器和通用电气的名称勉强拉上些关系,剩下的和电器毫无关系。那么 GE 是怎么从一个电器公司发展成全球巨无霸的联合体呢?让我们先回顾一下 GE 的发展史。
3.1 百年扩张,从有线电到无线电
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电灯以后,于 1890 年创立了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Edison General Electronic Company)。该公司不仅生产电灯泡,而且经营从发电到铺设电线、再到安装电灯的一条龙服务。由于当时民众不认同电的好处而对电普遍存在畏惧心理,经常破坏电路。爱迪生为了普及电的应用,不得不派人在电线经过的地方巡逻。经过爱迪生的努力,电得以在美国首先普及。因此,GE对于美国整体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功不可没。1892 年,在金融家 J.P.摩根的帮助下,爱迪生通用电气和另外两家公司合并,改名为通用电气。四年后的 1896 年,道琼斯指数出现,GE 是道指最早的十二家公司之一(后来道指发展到三十家)。
本来最早起步的 GE 在发电和电力供应等工业领域并没什么对手,但是由于爱迪生后期在直流输电和交流输电的问题上犯了错误,他错误地坚持直流输电比交流好,结果让首先进行交流输电的西屋电气公司占领了很大的市场。(交流输电容易变压,在输电过程中能量损耗小。)失去在电力供应市场统治地位的 GE 开始拓展新的业务。这种扩张一百多年不间断,一直持续到今天。
GE 的第一次扩展是从有线(动力)电到无线电收音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被打得千疮百孔。美国军方(海军)发现无线电很有用,便鼓励GE买下了无线电发明人马可尼(意大利人)的无线电公司,GE 把它变成了一个独立上市的子公司 RCA (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我们从 GE 经营收音机广播可以看到它今天经营电视网和影视公司的影子。同时,我们可以看到 GE 的经营模式,即让子公司相对独立。
RCA 在二十世纪美国历史上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公司,它和 GE 一起制定了我们今天用的很多标准,比如各种电缆、信号线和电源插座的接口、收音机和音箱喇叭的电压电阻标准等等。更重要的是,它的 RCA 实验室一度可以和贝尔实验室齐名,有很多大发明,包括很多种电子管、早期的一些雷达和真正实用的电视显像管(CRT),最早的彩电(但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方型的,而是圆形屏幕的)等等。直到七十年代,RCA 几乎是全世界唯一能生产彩电所有部件的公司。
说到 RCA 的彩电,它还牵扯到一件关乎到中国最高层权力斗争的重大事件—蜗牛事件。文革后期的 1972 年,中国开始考虑上彩电项目。国务院派人到世界各地考察,发现日本需要好几家公司才能把彩电显像管的玻璃壳、荧光粉等部件凑齐,但是到了美国,RCA 一家就能全部搞定。在当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亲自过问下,中国和 RCA 达成了引进彩电显像管生产线的协议。谁知美国人(RCA 玻璃供应商康宁公司的人)为了表示友好,送给了中国代表团一些漂亮的玻璃蜗牛纪念品。后来被江青当作攻击周恩来的手段,制造了“蜗牛事件”,引进彩电生产线一事也就泡汤了。这件事对中国影响非常大,后来从第三方引进彩电生产线多花了一倍的价钱不算,还让全中国的人晚了好几年才看上彩电。最糟糕的是,中国从此放弃了美国的 NTSC 彩电制式采用了日本的 PAL 制,以至于计算机显示器和彩电的制式不兼容。现在,中国不得不每年多花很多钱来生产全制式的彩电。讲了这么长的故事只是为了说明 GE 的 RCA 曾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公司。
自从有了 RCA,GE 就有了发电(供电)和家用电器两大业务,它们分别是今天 GE 全球架构和 GE 工业两个部门的雏形。GE 的发电从传统的火力发电扩展到建立核电站,继而又扩展到和整个能源和工业工程相关的行业,包括海上钻井采油,建立大型的工业设备和工程。而 GE 的家电行业,不仅发展成品类齐全的各种电气,包括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电视机等,而且扩展到飞机发动机的工业设备。今天,GE 是全世界的飞机发动机的主要生产商,它的发动机被用于波音747,767,空中客车很多系列以及美国新一代主力战斗机F35。在这个大部门里家电的地位越来越不重要,因此这个部门的名称都改成了 GE 工业。
由于收音机广播需要制作节目,GE,RCA 和它的老对手西屋电气于 1926 年共同创办了(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NBC。很快,GE 的 RCA 和 NBC 就控制了整个美国的无线电广播市场。虽然在反垄断的约束下,NBC 不得不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