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KPCB
在风投行业,能和红杉风投分庭对抗的只有同是在1972年成立的KPCB了。KPCB是它的四个创始人Kleiner、Perkins、Caufield和Byers名字的首字母。近年来,它甚至有超过红杉风投之势。
KPCB成功投资了太阳公司、美国在线(AOL)、康柏电脑、基因科技、Google、Ebay、亚马逊(Amazon)和网景等著名公司。它投资的科技公司占Nasdaq前一百家的十分之一。KPCB投资效率之高让人膛目结舌。它最成功的投资包括:-
1999年以每股大约0.5美元的价钱投资Google一千二百五十万美元,这笔投资的回报今天近千倍;-
1994年,投资网景四百万美元获得其25%的股权,回报250倍(以网景公司卖给美国在线的价钱计算);-
1997年投资Cerent八百万美元,仅两年后当思科收购Cerent后这笔投资获利二十亿美元,也是250倍。这可能也是它收回大规模投资最快的一次;-
1996年投资亚马逊八百万美元,获得后者12%的股权,这笔投资的回报也有两、三百倍。
它早期成功的投资,包括对太阳公司和康柏电脑等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不低于上述案例,只是美国证监会没有提供在线的记录,无法计算那些投资准确的回报。从这些成功投资的案例可以看出,风投公司追求五十倍的回报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KPCB另一个特点就是合伙人知名度极高、联系极广,除了活跃的投资人约翰多尔和布鲁克-贝叶斯(KPCB中的B),还包括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前国务卿鲍威尔和太阳公司的共同创始人BillJoy等人。KPCB利用他们在政府和工业界的影响,培养新的产业。比如鉴于戈尔同时担任了苹果公司的董事,KPCB专门设立了一项培养苹果iPhone软件开发公司的一亿美元的基金。考虑到今后全球对绿色能源的需求,KPCB又支持戈尔担任主席的投资绿色能源的基金,并且专门集资四亿美元建立了专门的基金。KPCB通过这种方式,在美国政府制定能源政策时施加影响。KPCB的这种做法是一般风险投资公司学不到的。
除了绿色能源外,KPCB主要的投资集中在IT和生命科学领域。在IT领域,KPCB将重点放在下面六个方向:
通信
消费者产品(比如网络社区)
企业级产品(比如企业数据管理)
信息安全
半导体
无线通信
想创业的读者可以从中找找好的创业题目。
作为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风险投资公司。KPCB依然保守着“礼贤下士”的好传统。KPCB的合伙人,包括多尔本人,经常去斯坦福大学的“投资角”参加研讨会。多尔本人对年轻的创业者保证,他一定会读这些创业者写给他的创业计划书和Email,虽然他可能没有时间一一回复。KPCB对创业者的要求和红杉风投差不多,要找KPCB的准备工作也和找红杉风投相似,我们就不再赘述了。中国是KPCB在美国本土外唯一有办公室的国家,它在北京和上海设有分部,联系地址是:
北京100738
北京东长安街一号东方广场C座503-504房间
上海200031
淮海中路1010嘉华中心2505
最后补充一点,除了红杉风投和KPCB,日本的软银集团(SoftBank)是亚洲最著名的风投公司,它成功地投资了雅虎和阿里巴巴,并且控股日本雅虎。IDG虽然在美国没有太大的名气,但是它最早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反而比红杉风投和KPCB成功。
结束语
虽然风险投资的目的是追求高利润,但这些高利润是它们应得的报酬。我对风险投资家的敬意远远高于对华尔街,因为风险投资对社会有很大的正面影响,而华尔街经常会起负面作用(最近美国的金融危机和油价暴涨就是华尔街造成的)。风险投资通常是为创业者雪中送炭,不管创业成功与否,它们都在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更新。而华尔街做的事,常常是将一个口袋里的钱放到另一个口袋里,并从中攫取巨大的财富。
风险投资者是创业者幕后的帮手,但是他们不能代替创业者到前台去表演。创业的关键还在创业者自己。
第十二章 信息产业的规律性 第一节 70-20-10律
我们在前面介绍了信息科技产业的生态链。这一章是它的姊妹篇,我们将介绍信息产业的其它规律。其实很多观点我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提到过了,这里再系统地介绍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整个信息科技产业的变迁的内在原因。
第一节70-20-10律
我们在介绍风险投资的那一章中,介绍了一个科技公司如何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我们在这一章介绍一个科技公司成熟后的变迁过程。
原苹果公司CEO斯库利(就是那位把乔布斯从苹果赶走的CEO)在失败地离开苹果后,写了一本书《奥德赛:从百事可乐到苹果》,总结了他在苹果的经验教训。在书中,他不经意地发表了许多关于商业竞争的观点。虽然公司的竞争和自然界的竞争大不相同,斯库利却用自然界的竞争来比喻商业的竞争,使得不熟悉商业的人更容易理解它。虽然我不太同意他将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等同起来,但是非常赞同他的一个观点,我就把它进一步扩展成70-20-10律。
让我们顺着斯库利的思路,看看信息科技领域和自然界的一些共性:当某个领域发展成熟后(而不是群雄争霸时期),一般在全球容不下三个以上的主要竞争者。这个行业一定有一个老大,斯库利把它比喻成一个猴王,它是这个行业的主导者。毫无疑问,它虽然想顺顺当当地统领好整个行业,就像猴王想让猴子们永远臣服一样,但是,它一定会遇到一两个主要的挑战者,也就是老二(也许还有一个老三)。剩下来的是一大群小商家,就像一大群猴子。老大是这个领域的主导者,不仅占据着超过一半,通常是百分之六七十的市场,并且制定了这个领域的游戏规则。老二有自己稳定的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