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 图1

    中国地形图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缘,整体地势呈现为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状。正是这一地形特点,对中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壹 广袤的土地

    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开始互相碰撞。青藏高原剧烈隆起,它的海拔逐渐抬升至4000米以上,欧亚大陆东部的大气环流开始发生重大改变。

    原本盛行于此的西风环流及干冷的冬季风,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大量集聚于西北内陆。南部的印度洋夏季风携带着巨大的水汽汹涌北上,碰到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也不得不停滞于山脉以南。冬季干冷气流集聚,夏季暖湿气流又不得而入。从新疆到内蒙古、从甘肃到宁夏,整个中国西北都变得更加干旱,沙漠遍布,戈壁纵横。

    无边无际的沙土又被强大的西北风卷起,降落在甘肃东部、陕西、山西境内。千万年的堆积之后,平均厚度达50~80米的黄土高原诞生了。

    相比之下,中国东部地区则受益多多。青藏高原抬升之后,东亚季风得到大幅加强。每年夏季,它裹挟着大量水汽西进、北上,深入中国腹地。东部地区,尤其是江南,降水增加,变得更加温暖、湿润。所谓“烟雨江南”就此形成。

    高寒的青藏高原、干旱的大西北,以及相对温暖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共同构成了中国基本的自然地理格局。

    这是一片广袤的土地,各种地形、地貌一应俱全——从陆地到海洋,从高山到低谷,从火山到冰川,从细流到大河,从沙漠到湖泊。再加上经度、纬度跨度极广,使得中国的动植物种类也相当丰富。以植物为例,全世界22.5万种植物当中,中国有3万种。8000年前的中国东部,还曾广泛分布着鳄鱼、犀牛、亚洲象等大型动物。如果可以穿越时空,你甚至有可能在北京碰到一只野生大熊猫。

    三大自然区划、多样的地形地貌及丰富的生物资源,这便是中国的雏形。而更大规模的景观塑造,将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来完成。

    正如美国著名地理学家葛德石所说:

    中国景观上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土壤、植物或气候,而是人民。(转引自《中国环境史》)

    03 - 图2

    山南沙漠 / 摄影 李珩

    山南沙漠位于西藏山南市扎囊县境内。

    03 - 图3

    库姆塔格沙漠 / 摄影 刘晨

    库姆塔格沙漠位于新疆与甘肃交界处,介于敦煌与罗布泊之间。

    03 - 图4

    新疆巩乃斯的森林草原 / 摄影 许贵彬

    巩乃斯森林草原位于新疆巴音郭楞州的和静县内,在巩乃斯河的上游,海拔为1600~2400米。图中航拍视角下,雪岭云杉如无数箭枝簇立。

    03 - 图5

    垦丁海岸 / 摄影 陆宇堃

    垦丁位于台湾屏东县,处台湾本岛最南端的恒春半岛,三面环海,东面为太平洋,西邻台湾海峡,南濒巴士海峡。

    03 - 图6

    杭州西溪湿地 / 摄影 潘劲草

    此图为杭州西溪湿地,是南方现存为数不多的湿地景观之一。

    03 - 图7

    水稻收割 / 摄影 张殿文

    此图拍摄于南昌市南昌县蒋巷乡,收割机正在收割水稻。

    贰 利用资源

    6万年前至4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智人,来到了这片土地。一场充满力量与智慧的开拓即将拉开序幕。

    他们清理蛮荒,破坏原始森林。他们四处扩展,试图征服大江大河。想要成为这片沃土的主人,他们就必须在蛮荒中学会生存,战胜豺狼虎豹,同时要击败同类竞争者。其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掌握资源。

    一万年前,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的土地,覆盖着大片的森林沼泽。中国古人将要掌握的第一个重要资源——野生水稻——便生长其间。某位古人最先注意到了这种草本植物的特殊之处。在季风带来的洪水退却之后,他将水稻的种子播撒到泥滩中,种子一个月内就会陆续发芽,几个月后便可以收获满满。我们虽然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毫无疑问的是,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农民。

    更多人开始效仿他的创新之举,中国土地上第一次出现了大面积的人造景观——稻田。若干年后,它将遍布中国南方。

    与降雨充沛的南方不同的是,北方气候相对干燥,低矮的草地是这里的主要景观。加之沿河分布的零星树木,远古时期的北方看起来更像是稀树草原。这里并没有野生水稻生长,却有另外一类植物——稷,包括粟和黍。它们可以自授花粉,也很容易与其他品种杂交,这些特点让它们对不同的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性。野生稷的分布范围比水稻还要广,跨越中国的南北方。几乎与南方水稻的起源同时,我们在北方的祖先也成功种植了稷。种植稷的田地迅速扩张,稷在数千年的时间里都是北方最重要的食物来源。

    南稻北稷,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两种农业模式。不论这两种模式在未来如何竞争,它们都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景观——村落。为了照管田地上的作物,农民们在附近定居下来,并聚居在一起,村落由此形成。

    03 - 图8

    新疆那拉提草原 / 摄影 李珩

    此图为类似于早期中国北方稀树草原景观,照片实际拍摄于新疆那拉提草原,仅作为参考,并非文中提及的中国北方。

    03 - 图9

    华北平原农田 / 摄影 焦潇翔

    照片拍摄于河南信阳息县淮河边。在早期,华北平原是我国主要的粟、黍种植地,现在被小麦、玉米等作物取代。

    03 - 图10

    贵州省丹寨县村庄与梯田 / 摄影 姚朝辉

    03 - 图11

    四川阆中古城 / 摄影 姜曦

    城市并非都由村落逐渐演化形成,而是有多种方式。此图为四川阆中古城,图中绿色楼阁为华光楼。

    03 - 图12

    广州猎德涌 / 摄影 陈冲

    此图为广州猎德涌,当地有在这里举办龙舟比赛的传统。

    公元前2000年的夏朝时期,中国的村落可能已经达到了1000个。而到了东汉,居住在村落中的人口有6000万,村落和农田一起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景观。

    村落的人口继续壮大、聚集,又演变为城市。从远古时期到17世纪,中国一共建了4478座大小城池。虽然历经战火、拆除、焚毁,仍有少量古城保存了下来,成为现代中国的稀有之物。

    这些古代城市从最初就建立起了和村落的良好互动。城市居民产生的粪便会由专人在夜间收集,并送到村落中,再由农民撒入田间,人们称其为“夜土”。一方面它减少了对城市、河流的污染,另一方面农田也因此得到了养分的补给。而作为回馈,那些有着充足肥料的村落,将向城市提供数量更丰富、品质更佳的农产品。

    村落、城市的大规模产生,带动了中国人对木材的狂热需求。这是另一种重要的资源。木构架建筑在古代中国取材方便且施工迅速,再辅以砖、石等其他材料,就可以变为起居、休闲、顶礼之所。于是大量森林被破坏,取而代之出现在地表之上的便是千姿百态的木构架建筑。从普通的住宅到帝王的祭坛,包括那些精致小巧的亭台楼阁,甚至以沙土材料为主的福建土楼,其内部依然是土木、砖木的混合物。

    中国古人喜欢将多种多样的单体木构架建筑组合在一起,形成蔚为壮观的建筑群,这便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显著的特征。其中集大成者当属北京故宫,980余座不同功能的殿宇、房屋,共同构成了这个占地面积为72.5万平方米的超级建筑群。

    03 - 图13

    新疆焉耆县晒辣椒场面 / 摄影 王威

    叁 中国人的力量

    水稻、稷、木材等资源给我们带来的新景观已经非常惊人,而它们加起来也不及另一种资源的能量——人。

    03 - 图14

    西夏王陵 / 摄影 刘夙培

    历朝皇帝陵寝修建人数不一,多数都规模庞大。此图为西夏王陵,总面积高达50平方千米。

    自从人类有了阶层分化,人对于统治者而言,是与木材一样的“可利用资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诞生了。中国的统治者将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容易调动庞大的人力。统治者坐镇宏伟的都城,用儒教统一全国的思想,不断启动那些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动用数万到数十万人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动用30万人修建长城,动用70万人修建帝王陵寝,动用更多人力修建通达全国的道路,动用数百万人修建运河……

    整体而言,中央集权为中国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人口开始大幅增加。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指出,北宋时,中国人口就已经突破一亿。大量的人口也带来了更大的改造大地的力量。

    03 - 图15

    长城 / 摄影 杨东

    此图为箭扣长城航拍。

    更优质的水稻品种被引入中国,比如占城稻。大规模冶炼的铁制农具,让人们可以更轻易地砍倒树木、清理荒地。再加上历代统治者都大力推进农业的扩张,水稻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于是整个南方几乎都被开垦成了稻田。那些不易被耕种的地方也被梯田这种极具创造力的发明所突破。

    北方的稷,则在这场农业革命中失去了昔日辉煌的地位。外来物种小麦成了最重要的作物;从美洲传入的玉米、甘薯、土豆,一时间甚为流行。外来物种在中国土地上塑造的景观,直到今天依然令人震撼。例如,薰衣草这样极具观赏价值的作物,更是成为人们追捧的大热门。

    畜牧业的壮大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早在商代的甲骨上,人们就记录了祭祀典礼上牛的使用量,100头有9次、300头有3次、500头有1次,甚至还有一次用了多达1000头。其他肉类如猪肉、羊肉,也早已进入中国古人的日常饮食之中。

    03 - 图16

    门源油菜花田 / 摄影 刘晨

    油菜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大面积种植则极具观赏价值。近年来,江西婺源篁岭、汉中盆地、云南罗平平原、青海门源等地都成为油菜花观赏的热门地点。

    03 - 图17

    坝上草原羊群 / 摄影 陈华

    坝上草原位于河北省北部与内蒙古交界附近,平均海拔在1500~2000米,是一处温带稀树草原。

    03 - 图18

    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 / 摄影 在远方的阿伦

    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境内。该佛学院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藏传佛学院。

    03 - 图19

    峨眉金顶 / 摄影 姜曦

    峨眉金顶,海拔为3079米,金顶一侧为陡峭的悬崖,又名“舍身崖”。

    除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宗教对人力资源的调动也不容小觑。人们凿山裂石,修建大佛。中国东部几乎所有的名山大川,不论它们海拔是1000米、2000米,还是3000米,都广布寺院、庙宇。在高寒的青藏高原,宗教建筑、宗教活动对地表景观的影响更为显著。

    在四川甘孜色达,信徒们完全自发地建起住所多达上万间的红色房屋,形成了令人震撼的景观。远道而来的西方传教士也同样虔诚,在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间,各式教堂很快就遍布中国的城乡。

    肆 现代中国

    1840年,殖民者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近代工业、商业广泛铺开。1978年,一场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开启。全新的现代科技、更加自由的市场,以及政府极大的调动能力,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中国人制造地表景观最关键的时代。

    我们开采矿产,设立工厂,建立码头,向全球输出产品。

    我们经营大地,建立起机械化的农田,不断开拓新的工地。各种全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商场、剧院、艺术中心、写字楼、纪念馆、博物馆、体育场,以及或疏或密的住宅楼,最终组合成一个个超级城市。

    我们开发海洋,在海面上布起风电涡轮机,留下密集的航道,开发全新的岛屿。

    我们建设高铁,修建公路通达四方;我们跨越海洋,穿越沙漠戈壁,建立起汽车王国……

    03 - 图20

    上海工厂 / 摄影 吕威

    03 - 图21

    位于浙江平湖的李叔同纪念馆 / 摄影 一乙

    03 - 图22

    宽窄巷子 / 摄影 叶青

    宽窄巷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长顺街附近,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现在则是成都有名的商业街。

    03 - 图23

    香港建筑群 / 摄影 静言

    03 - 图24

    穿越柴达木盆地的公路 / 摄影 许贵彬

    03 - 图25

    郑州动车东段 / 摄影 焦潇翔

    03 - 图26

    广州南沙汽车码头 / 摄影 林宇先

    03 - 图27

    胶州湾跨海大桥 / 摄影 孟涛

    03 - 图28

    广州猎德涌赛龙舟 / 摄影 陈冲

    这就是中国,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03 - 图29

    参考文献

    中国从哪里来?

    1.郑度,姚檀栋。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效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施雅风,李吉均,李炳元。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化[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1:463.

    3.郑度。青藏高原形成环境与发展[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和科学考察队。西藏地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5.施雅风,黄茂桓,任炳辉。中国冰川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8.

    6.李炳元。青藏高原的范围[J].地理研究,1987(3):57—64.

    7.张镱锂,李炳元,郑度。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J].地理研究,2002,21(1):1—8.

    8.姚檀栋,陈发虎,崔鹏,等。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从青藏高原到第三极和泛第三极[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9).

    9.邓涛,王晓鸣,李强,等。青藏高原:从热带动植物乐土到冰期动物群摇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9):959—966.

    10.丁林,李震宇,宋培平。青藏高原的核心来自南半球冈瓦纳大陆[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9):945—950.

    11.崔鹏,贾洋,苏凤环,等。青藏高原自然灾害发育现状与未来关注的科学问题[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9):985—992.

    12.姚檀栋,朴世龙,沈妙根,等。印度季风与西风相互作用在现代青藏高原产生连锁式环境效应[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9):976—984.

    13.邓涛。青藏高原隆升与哺乳动物演化[J].自然杂志,2013,35(3):193—199.

    14.吴国雄,段安民,刘屹岷,等。关于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动力学研究的若干近期进展[J].大气科学,2013,37(2):211—228.

    15.吴国雄,刘屹岷,包庆,等。青藏高原感热气泵影响亚洲夏季风的机制[J].大气科学,2018(03):488—504.

    16.吴国雄,刘新,张琼,等。青藏高原抬升加热气候效应研究的新进展[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2,7(2):184—201.

    17.张克信,王国灿,洪汉烈,等。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研究现状[J].地质通报,2013,32(1):1—18.

    18.刘晓惠,许强,丁林。差异抬升: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变化历史[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7(1).

    19.许志琴,杨经绥,侯增谦,等。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若干进展[J].中国地质,2016,43(1):1—42.

    20.丁林,钟大赉。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以来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演化[J].地质科学,2013,48(2):317—333.

    21.马丽华。青藏光芒[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03.

    22.杜秀荣,唐建军。中国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01.

    23.朱大岗,等.青藏高原河流湖泊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24.刘时银,姚晓军,郭万钦,等.基于第二次冰川编目的中国冰川现状[J].地理学报,2015,70(1):3—16.

    1.1 可可西里:中国最伟大的荒野

    1.可可西里综合科学考察队。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综合科学考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李炳元,李明森,范云崎,等。藏北无人区的尘封往事·首次羌塘综合科学考察实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3.李景生,陈旭霞。走进可可西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4.郑度。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李炳元,可可西里综合科学考察队。青海可可西里地区自然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6.李江海。可可西里地质地貌及其形成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7.胡东生。可可西里地区湖泊资源调查研究[J].干旱区地理,1992(3):50—58.

    8.黄荣福。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垫状植物[J].植物学报,1994(2):130—137.

    9.胡东生。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演化[J].干旱区地理(汉文版),1995(1):60—67.

    10.[美]夏勒,康蔼黎。青藏高原上的生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1.闻丞,胡若成,顾燚芸,等.青海可可西里世界遗产地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空间界定[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7):1—6.

    12.郭柯。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的植被[J].植物生态学报,2012,17(2).

    13.连新明,李晓晓,颜培实,等.夏季可可西里雌性藏原羚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J].生态学报,2012,32(3):663—670.

    14.马燕,格日力。藏羚羊的研究现状[J].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2017,38(3):206—212.

    15.孔飞。藏羚羊对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的适应性及穿越通道时的行为学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

    16.武素功,冯祚建。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生物与人体高山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2.

    17.李炳元,李明森,范云崎,等。藏北无人区的尘封往事首次羌塘综合科学考察实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01.

    18.姚晓军,刘时银,李龙,等.近40年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时空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13,68(7):886—896.

    19.徐爱春,等。可可西里地区生物多样性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1.2 阿里:荒野文明

    1.陈庆英,高淑芬。西藏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2.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里地区志[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

    3.霍巍。考古勾勒出阿里文明线条[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489.

    4.古格·次仁加布。传奇阿里[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

    5.金书波。从象雄走来[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2.

    6.侯利锋,刘建兵。西藏札达土林地貌形成条件及演化过程[J].西部探矿工程,2017,29(02):65—68.

    7.索朗旺堆,李永宪,等。阿里地区文物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

    8.马丽华。马丽华走过西藏纪实:西行阿里[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9.朱大岗,孟宪刚,邵兆刚,等.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沉积相及其构造演化特征[J].地质力学学报,2004,10(3):245—252.

    10.朱大岗,等。青藏高原河流湖泊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11.古格·次仁加布。阿里史话[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03.

    12.西藏建筑勘察设计院。古格王国建筑遗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8.

    13.达瓦次仁,图纳·布莱尔。阿里地区历史移民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2017(3):204.

    14.才让太。冈底斯神山崇拜及其周边的古代文化[J].中国藏学,1996(1):67—79.

    15.同美。论藏印文化视野下的冈底斯山崇拜及其特点——冈底斯山崇拜马年纪念[J].中国藏学,2015(3):357—366.

    16.黄博。试论古格时期藏传佛教诸教派在阿里地区的弘传与纷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1):161—167.

    17.霍巍,张长虹,吕红亮。西藏阿里象泉河流域卡孜河谷佛教遗存的考古调查与研究[J].考古学报,2009(4):547—577.

    18.杜秀荣,唐建军。中国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01.

    19.米德生,谢自楚。中国冰川目录:XI恒河水系,XII印度河水系[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

    1.3 横断山:中国极致风光最密集的山脉

    1.李炳元。横断山脉范围探讨[J].山地研究,1987(02):74-82.

    2.李炳元。横断山区地貌区划[J].山地研究,1989(01):13-20.

    3.张立汉,等。中国山河全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4.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横断山区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5.吕儒仁,李德基。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地质构造基础[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6.石硕著。藏彝走廊·文明起源与民族源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7.陈富斌。“横断山脉”一词的由来[J].山地研究,1984,2(1):31—35.

    8.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青藏高原研究横断山考察专集2[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9.陈富斌,陈荣华。“横断山脉”考。横断山系新构造研究[M].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1992:1—12.

    10.宋明琨。横断山冰川考察[J].冰川冻土,1985,7(1):98.

    11.龙勇诚,柯瑞戈,钟泰,等.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bieti)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研究[J].生物多样性,1996,04(3):145—152.

    12.李宗省,何元庆,王世金,等.1900—2007年横断山区部分海洋型冰川变化[J].地理学报,2009,64(11):1319—1330.

    13.许志琴,杨经绥,侯增谦,等。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若干进展[J].中国地质,2016,43(1):1—42.

    14.范朋飞,石琳,马长勇,等.十年觅猿踪天行长臂猿的发现与命名[J].博物,2017(8):50—53.

    15.郑洪波,魏晓椿,王平,等.长江的前世今生[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7(4):385—393.

    1.4 九寨沟:毁灭与创造

    1.邓贵平。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地学景观成因与保护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

    2.张瑞英,何政伟。四川九寨沟景观形成演化趋势分析及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1):54—58.

    3.晏浩,刘再华,邓责平,孙海龙,张金流。四川九寨沟景区钙华起源初探[J].中国岩溶,2013,32(1):15—22.

    4.周荣军,蒲晓虹,何玉林,等.四川岷江断裂带北段的新活动、岷山断块的隆起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J].地震地质,2000,22(3):285—294.

    5.周绪纶,刘民生。九寨沟早期钙华体的岩溶作用与湖瀑景观的形成[J].四川地质学报,2012,32(3):333—338.

    6.李永新,田友萍,李银。四川黄龙钙华藻类及其生物岩溶作用[J].中国岩溶,2011,30(1):86—92.

    7.陈盼,唐亚,乔雪,等.山地灾害和人类活动干扰下九寨沟下季节海的沉积变化[J].山地学报,2011(5):534—542.

    8.唐文清,刘宇平,陈智梁,等.岷山隆起边界断裂构造活动初步研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4,24(4):31—34.

    9.郭建强。四川九寨沟、黄龙钙华景观保护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05,25(1):23—26.

    10.周绪纶。四川九寨沟风景区的长海不是冰川堰塞湖而是崩塌型堰塞湖[J].地质通报,2009(7):970—978.

    11.张瑞英,何政伟。四川九寨沟景观形成演化趋势分析及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18(1):54—58.

    1.5 四姑娘山:冰与岩之歌

    1.[美]乔恩·克拉考尔。进入空气稀薄地带[M].张洪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戴宗明。青藏高原东部四姑娘山地区晚新生代隆升[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3.刘淑珍,柴宗新,陈继良。四川省汶川县四姑娘山地区冰川作用初步考察[J].冰川冻土,1986(1):72—82.

    4.曹俊。四川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地貌特征[J].四川地质学报,2004(4)237—240.

    5.郑远昌,高生淮,钟祥浩。四姑娘山区土壤及其垂直分布[J].山地研究,1988(4):227—234.

    6.[英]福勒著。如履薄冰:米克·福勒的12次绝壁探险[M].黄际沄,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7.彭东,谢云喜,吴树通,等.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姑娘山地区末次冰期砾石沉积和冰楔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3(5):491—496.

    8.戴宗明,孙传敏,张宽忠,等.青藏高原东缘四姑娘山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U-Pb年代学证据[J].地质科技情报,2011,30(4):1—14.

    9.彭东,郭建强,卢志明。区域地球化学、地球物理资料在四姑娘山地区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1,23(3):244—249.

    10.彭东,郭建强,朱礼学。四姑娘山地区的另类地质遗迹——特别元素背景下的奇异植被[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2,24(3):263—267+272.

    11.曹俊,罗中云,邓泽锦。四川四姑娘山长坪沟无鱼类生存的成因探讨[J].四川地质学报,2004(3):155—158.

    12.张宽忠,李振江,黄成。四姑娘山花岗岩侵位与山脉隆升[J].四川地质学报,2009,29(S2):99—102.

    13.戴宗明,等。松潘甘孜地块四姑娘山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证据及与汶川地震的关系[J].中国地质,2011,38(3):623—636.

    14.张启东,谢强,杨晗,等.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岷江冷杉枯落物及土壤的持水能力研究[J].四川环境,2013,32(2):42—45.

    2.1 伊犁:遥远西部的一个角落

    1.满苏尔·沙比提。新疆地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赖洪波。伊犁史地文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3.贺灵。丝绸之路:伊犁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4.胡汝骥。中国天山自然地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5.吴孝成。外国人眼中百年前的伊犁[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7—43.

    6.栾明福,王芳,熊黑钢。伊犁河谷文化遗址时空分布及地理背景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7,40(1):211—221.

    7.炳华。西域考古历史论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吴轶群。试论清代伊犁城市体系之产生[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7(3):62—68.

    9.佟克力。伊犁资料与研究综述[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8—32.

    10.赖洪波。论清代伊犁多民族移民开发及其历史意义[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4):33—42.

    11.李元斌。国家、乡土与族群——清代伊犁维吾尔人的历史人类学解读(1760-1860)[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2(3):61—67.

    2.2 罗布泊:楼兰生死五千年

    1.夏训诚。中国罗布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林梅村。寻找楼兰王国(插图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王炳华。亲历考古系列·悬念楼兰·精绝[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

    4.[德]阿尔伯特·赫尔曼著。西域探险考察大系:楼兰[M].姚可崑,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

    5.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李文瑛。寻找消失的文明小河考古大发现[J].大众考古,2014(4):24—32.

    6.侯灿。楼兰古城址调查与试掘简报[J].文物,1988(7):1—22+98.

    7.黄盛璋。初论楼兰国始都楼兰城与LE城问题[J].文物,1996(8):62—72.

    8.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刘国瑞,李文瑛.2002年小河墓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J].边疆考古研究,2004(1):338—398.

    9.伊弟利斯,等。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2003年发掘简报[J].文物,2007(10):4—42.

    10.伊弟利斯,刘国瑞,伊力,等.罗布泊地区小河流域的考古调查[J].边疆考古研究,2008(1):371—407.

    11.王富葆,马春梅,夏训诚,等.罗布泊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J].第四纪研究,2008,28(1):150—153.

    12.樊自立,徐海量,张青青,等。塔里木河的变迁与罗布泊的演化[J].第四纪研究,2009,29(2):232—240.

    13.宋晓梅。历史时期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变过程[J].干旱区地理,2009,32(1):107—111.

    14.吕厚远,夏训诚,刘嘉麒,等.罗布泊新发现古城与5个考古遗址的年代学初步研究[J].科学通报,2010,55(3):237—245.

    15.李春香。小河墓地古代生物遗骸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16.董李。罗布泊雅丹地貌沉积物特征及成因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3.

    2.3 甘肃:愈多元愈美丽

    1.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2.陈英,高宏。甘肃历史文化[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1.

    3.师宗正,秦斌峰。河西走廊甘肃(一)[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5.

    4.王劲,吴晓军,李春芳,等。甘肃通史·当代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

    5.祝中熹。甘肃通史·先秦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08.

    6.汪受宽。甘肃通史·秦汉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08.

    7.赵向群。甘肃通史·魏晋南北朝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08.

    8.尹伟先,杨富学,魏明孔。甘肃通史·隋唐五代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08.

    9.刘建丽。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08.

    10.武沐。甘肃通史·明清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08.

    11.郑度。中国自然地理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12.尤联元,杨景春。中国地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4 西安:鲜衣怒马一千年

    1.黄留珠。西安通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

    2.朱士光。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3.

    3.贺从容。古都西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日]妹尾达彦。长安的都市规划[M].高兵兵,译。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5.[日]石田干之助。长安之春[M].钱婉约,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6.[美]薛爱华。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M].吴玉贵,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7.吴宏岐著。西安历史地理研究[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07.

    8.牛致功。关于西安建都的朝代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114—118.

    9.孟庆任。秦岭的由来[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7(4):34—42.

    2.5 成都:烟火人间三千年

    1.《成都通史》编纂委员会。成都通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

    2.《成都五十年》编辑部。成都五十年1949—199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3.戴宾。成都:现实与未来[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李艳莉。成都市中心城历史建筑及街区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

    5.曾智中,尤德彦。文化人视野中的老成都[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

    6.许诗雨,张菁,沈从乐。到成都去![J].第一财经周刊,2016:23.

    7.孙晓芬。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四川人的祖先来自何方[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02.

    8.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08.

    9.黄明,马春梅,朱诚。成都平原——中晚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J].古地理学报,2017,19(06):1087—1098.

    10.孔军,周荣军。龙门山和成都地震构造区的划分[J].震灾防御技术,2014,9(01):64—73.

    11.傅红,罗谦。剖析会馆文化透视移民社会——从成都洛带镇会馆建筑谈起[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4):382—385.

    2.6 梵净山:红尘一孤岛

    1.贵州省林业厅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梵净山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2.贵州梵净山科学考察集编辑委员会。贵州梵净山科学考察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

    3.杨业勤,等。梵净山研究:黔金丝猴的野外生态[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

    4.王敏,戴传固,陈建书,等。贵州省梵净山区新元古代岩浆活动的年代学格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中国地质,2016,43(3):843—856.

    5.王自强,高林志,丁孝忠,等。“江南造山带”变质基底形成的构造环境及演化特征[J].地质评论,2012,58(3):401—443.

    6.李渤生,龙福云。世界唯一重新认识梵净山的价值[J].人与生物圈,2015(3):6—17.

    7.吕伊娜。梵净山生态环境演化全球对比分析与世界遗产价值[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7.

    8.巫仁霞。梵净山生态系统多样性全球对比分析与世界遗产价值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7.

    9.巫仁霞,熊康宁,容丽。梵净山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及植物地理学意义[J].广西植物,2017(10):1348—1354.

    10.钟有萍,舒国勇,晏理华。梵净山对局地气候的影响分析[J].贵州气象,2011,35(6):25—28.

    11.戴传固,陈建书,卢定彪,等.黔东及邻区武陵运动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力学学报,2010,16(1).

    12.王自强,高林志,丁孝忠,等.“江南造山带”变质基底形成的构造环境及演化特征[J].地质论评,2012(3):401—413.

    13.熊源新,杨传东。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见草本种子植物图鉴[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9:11.

    14.杨业勤,陈志军。梵净山生态简史[J].人与生物圈,2015:03.

    3.1 河南:造山、造水、造中华

    1.程有为,王天奖。河南通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2.河南省地质矿产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专报——区域地质第17号河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3.邹逸麟,张修桂,王守春。中国历史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张兰生。中国古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5.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6.孟庆任。秦岭的由来[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7(4):34—42.

    7.孟元库,汪新文,陈杰。太行山新生代构造隆升的地质学证据——来自沁水盆地沁参1井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5,35(1):15—28.

    8.曹现志,李三忠,刘鑫,等.太行山东麓断裂带板内构造地貌反转与机制[J].地学前缘,2013,20(4):88—103.

    9.李永文。河南地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4.

    10.江来利,吴维平,等.大别山北部碰撞后伸展——逆冲推覆构造[J].科学通报,2003(14):1557—1563.

    11.林伟,王清晨,等.大别山的构造变形期次和超高压岩石折返的动力学[J].地质学报,2003(01):44—54+147.

    3.2 浙江:无敌生产力

    1.金普森。浙江通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朱丽东。简明浙江地理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3.《浙江概览》编撰委员会。浙江概览[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4.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当代浙江研究所。当代浙江城市发展(全3册)[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

    5.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当代浙江概览[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

    6.《中国海洋文化》编委会。中国海洋文化·浙江卷[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

    7.吴晓波。激荡四十年:中国企业1978—2018(全三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8.陈桥驿,等.浙江省地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09.

    9.叶玮。浙江地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8.

    10.尹泽凯。明代海防聚落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5.

    11.《中国海洋文化》编委会·中国海洋文化·浙江卷[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07.

    3.3 福建:开括者传奇

    1.徐晓望。福建通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地理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

    3.葛剑雄。中国人口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葛建雄,等。中国移民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5.葛剑雄。福建早期移民史实辨正[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165—171.

    6.林国平,等。福建移民史[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7.赵昭炳。福建省地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12.

    8.刘锡涛。福建历史地理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07.

    9.林开明。福建航运史(古、近代部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01.

    10.廖大珂。福建海外交通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10.

    11.梁二平。海上丝绸之路2000年[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11.

    3.4 青岛:一部城市美学史

    1.刘敏。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D].重庆:重庆大学,2004.

    2.李东泉,徐飞鹏。青岛城市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兼论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J].城市规划汇刊,2003(01):37—44+95.

    3.陈雳。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4.马珂。德占时期以来青岛城市规划思想演变研究(1897—1949)[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5.李彩。青岛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6.李百浩,李彩。青岛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891—1949)[J].城市规划学刊,2005(6):81—86.

    7.李东泉。近代青岛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历史研究及启示[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22(2):125—136.

    8.谭文婧。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思想之特色研究[J].科技信息,2009(21):164—165.

    9.李东泉。青岛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研究(1897—1937)[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10.盛立芳,梁卫芳,王丹,等.海洋气象条件变化对青岛平流雾过程的影响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1—10.

    11.陈黛君。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的特色[J].科技视界,2012(28):325—326.

    12.青岛市史志办公室。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气象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08.

    3.5 江南:江河湖海的盛宴

    1.胡晓明。论江南认同之四要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05):58—64+154.

    2.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3.胡阿祥,李天石,卢海鸣。六朝卷·南京通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

    4.林正秋。杭州古代城市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5.[美]林达·约翰逊。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M].成一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赖萍。东晋南朝定都建康述论[J].2006,22(2):21—525.

    8.徐茂明。江南的历史内涵与区域变迁[J].史林,2002(3):52—56.

    9.张环宙,汪波。江南水乡古镇的共性特征及其价值分析——以太湖流域六大古镇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7,34(6):696—701.

    10.秦冬梅。六朝江东农业开发述略[J].古今农业,1998(3):1—9.

    11.高媛。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苏州城市风貌的影响[J].美与时代(中),2013(3):74.

    12.陈英。苏州园林的空间意识和空间美感[J].中国园林,1994(4):14—15.

    13.苏州民族建筑学会。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4.张慧茹。南宋杭州水环境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15.陈璧显。中国大运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1.

    什么是中国

    1.郑度。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中国自然地理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邹逸麟,张修桂,王守春。中国历史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英]伊懋可。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M].梅雪芹,毛丽霞,王玉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4.[美]马立博。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M].关永强,高丽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5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M].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2015.

    7.葛剑雄。中国人口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9.[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M].赵世瑜,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10.[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小组,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1.毕剑横。中国科学技术史概述[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12.金秋鹏。中国科学技术史人物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3.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4.杜石然。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5.庄林德,张京祥。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08.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这里是中国 / 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著. — 北京 : 中信出版社,2019.9

    ISBN 978-7-5217-0157-9

    Ⅰ. ①这… Ⅱ. ①星… ②中… Ⅲ. ①地理-中国-普及读物 Ⅳ. ①K92-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38817号

    这里是中国

    著者:星球研究所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出版发行: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甲4号富盛大厦2座 邮编100029)

    字数:315千字

    版次:2019年9月第1版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8087号

    审图号:GS(2018)4060号

    制图单位:湖南地图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书号:ISBN 978-7-5217-0157-9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Table of Contents

    扉页

    目录

    推荐序 中国需要好的地理科普

    序 可以实现的理想

    中国从哪里来?

    第一级阶梯

    可可西里:中国最伟大的荒野
    阿里:荒野文明
    横断山:中国极致风光最密集的山脉
    九寨沟:毁灭与创造
    四姑娘山:冰与岩之歌

    第二级阶梯

    伊犁:遥远西部的一个角落
    罗布泊:楼兰生死五千年
    甘肃:愈多元愈美丽
    西安:鲜衣怒马一千年
    成都:烟火人间三千年
    梵净山:红尘孤岛

    第三级阶梯

    河南:造山、造水、造中华
    浙江:无敌生产力
    福建:开拓者传奇
    青岛:一部城市美学史
    江南:江河湖海的盛宴

    什么是中国

    参考文献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