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真的变了
“特大喜讯!特大喜讯!”
“亲爱的各位同志,北京时间1966年4月30日也就是今天上午八十二十分,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了!”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我国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拥有了氢弹,我们不必再担心霸权国家对我们的核讹诈……”
正坐在办公室里的陈拥军,突然听到了广播里传来于海棠激动的声音。
陈拥军瞬间有些懵了,这是什么情况怎么提前一年多,氢弹就试爆成功了?
这个消息对陈拥军来说,比土地承包责任制,还让他感觉惊讶。
毕竟前者虽说不完全是他的想法,要说和他一点关系没有,也不正确。
就在他发懵的时候,外面车间传来了工人的欢呼声。
这对于每个国人来说,都是值得自豪的事情,以前西方动不动就以核打击威胁我们。
可自从有了原子弹,这种论调少了许多,现在有了氢弹,他们就不会轻易的以此威胁我们了。
毕竟,当我们真正的有了威力巨大的核弹之后,他们知道威胁已经没有用了。
只能酸溜溜的说,我们现在还缺乏投放能力,等到我们的弹道导弹研制成功,这种声音彻底便彻底没有了,他们开始宣传我们威胁世界和平。
中午吃饭的时候,不少人脸上都是喜气洋洋的。
大家都在讨论刚才这件大事。
下班回到四合院里,一大妈他们甚至也在说这件事情。
“这个氢弹爆炸,对咱们来说影响真的很大么?”
晚上吃完了饭,众人在院里坐着聊天,刘岚不解的问道。
“影响很大,最起码我们保证了其他国家不敢轻易的对我们发动战争,或者说战争以后不会发生在我们本土上了。”
陈拥军点了点头。
“这么说以后不用打仗了?”
听到这话,秦淮茹有些高兴的说道。
“这个我就不知道了,不过我们国土之内应该不会发生战争了。”
陈拥军当然不敢说死。
“为什么呀?”
刘岚显然有点不太明白。
“核武器的威力太大了,当年美国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弹,当量只有1.5万吨,咱们今天爆炸的这个TNT当量是330万吨,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220个美国投下的原子弹威力。”
“当年那个原子弹,炸死了日本十几万人,方圆几里都被摧毁。咱们这个威力大那么多,敌人敢于进攻我们,我们投放一颗,他们便是有几十万大军也不够一颗氢弹炸的。”
陈拥军用十分简单,刘岚可以听得懂的话,把氢弹的威力说了出来。
“一个就炸死十几万人,220个不得炸死几千万啊!”
刘岚听了有些吃惊。
“当然不会,毕竟当初美国那个扔到了城里,就算咱们这个扔到日本那个地方,人员会多伤亡是肯定的,可也不会有几千万那么多。”
陈拥军有些哭笑不得的说道。
“这倒也是,不过威力这么大,就像你说的,别人不敢轻易来打咱们了!”
刘岚也发现自己的逻辑有问题,不过她也知道了这个东西威力很大。
接下来几天,广播里时不时就报道一些,国外一些国家对我们试爆成功的反应。
总体来说,和前世差不了太多。
法国是羡慕,他们搞了六年多了,还没搞出来。
美国觉得有人泄露了机密,否则中国绝对不可能这么快搞出来。
苏联只是简单的作了报道,可也在怀疑是否有人泄密,双方甚至都怀疑是对方干的。
除了对于后续的一些报道之外,陈拥军也从报纸里看到,国家对于自身的安全环境有了极大的信心。
报纸开始报道,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地区,小麦的长势喜人,有望迎来丰收。
这天,陈拥军接到了杨厂长的消息,让他今天去刘伯伯家一趟。
陈拥军不知道刘伯伯找他什么事情,不过还是告诉了秦淮茹今天不回去吃饭了。
下班之后,陈拥军骑着自行车,来到了刘伯伯家里。
和往常一样,与刘伯母寒暄了几句,便把他领到了书房里。
“拥军来了,坐吧。”
刘伯伯笑呵呵的跟他打了个招呼。
刘伯母给他们倒了茶之后,便离开了。
“氢弹的事情你应该已经知道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没有?”
刘伯伯笑着问道。
“我觉得有了氢弹只是手里有了底牌,不过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如何把这张牌打出去,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有效的投放工具。不管是导弹、还是远程轰炸机,或者是核潜艇,我们都没有。”
自从上次和他聊了土地承包责任制,每次来,刘伯伯都会问他对于事情的看法。
“你说的没错,咱们与西方国家还存在一些差距。不过我们……”
“我这次找你来,不是因为这事。”
“国家对于土地承包责任制十分重视,甚至派了一些观察员驻在当地,观察情况。”
“感觉目前的情况来说,只要是收获的时候不遇到持续的雨水天气,丰收不成问题。”
“今天遇到老领导,他特意跟我说了这件事情,对此他很高兴。”
刘伯伯点了点头,还想继续说,突然觉得有些事情不该说,便转化了话题。
“其实土地承包责任制,只是解决了农民在种植方面的积极性,对于粮食产量的提高,只是治标不治本。”
陈拥军点了点头,接着又说出了那天跟于海棠说的观点。
“哦,你说说怎么才算治本啊?”
刘伯伯来了兴趣,想知道陈拥军是不是真的懂。
“我觉得更多的普及化学肥料,加快水利工程建设,铺设土地灌溉渠道,还有加强种子的改良,才是真正的治本方法。”
陈拥军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你这是自己的想法,还是从书上看来的?”
这些方法可以增加产量,刘伯伯自然是知道的,只是他有些好奇陈拥军是怎么知道的。
“从书上看到了一些,自己也想了一些。”
陈拥军当然不会说是自己后世的总结,只能如此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