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电路板发展历史
“我中专老师在德国留过学,我那时候学了一些基础的德语。”
“因为老师对德国机械制造业很推崇,后来我自学了德国,虽然说的不怎么样,可基本上可以看懂。”
陈拥军再次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自己德语的由来。
“那简直太好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咱们看不懂,想让上面再换英文或者俄文的,可你也知道,外汇紧张,订了一年的,也不能退。”
“我也知道德国的机械制造业很好,可看不懂他们的文字,这些期刊就只能放在资料科吃灰了。”
“小陈,既然你能看懂,能不能翻译出来,让我看看?”
赵庆喜说了这些期刊的来源,接着用商量的语言问道。
“没问题,其实我已经翻译了出来。”
陈拥军笑了笑,拿出了早就翻译好的资料。
“你先歇一会,我看一下。”
赵庆喜欣喜的接过了资料,认真看了起来。
这种资料不像是小说,赵庆喜除了看内容,还要思考,速度自然慢了不少。
“主任,你们还不走啊?”
这个时候技术科的一个同事走了进来,见赵庆喜和陈拥军都在,有些惊讶的问道。
“哦,下班了,小陈,这些资料我拿回去慢慢看,你也下班吧。”
赵庆喜抬头看了一眼,这都五点四十了,便对陈拥军说道。
“好的主任,那我就先回去了。”
陈拥军不喜欢加班,不管是前世还是现在都是如此,见他这么说,也不客气,打了个招呼,便离开了。
来到车棚,陈拥军见到了在那里站着的何雨水。
“雨水,你还没走啊?”
陈拥军笑着问道。
“我一个人路上太无聊,等你下班,咱们一起回去,还能说说话。”
何雨水解释道。
“那你稍等一下,我去推车子。”
陈拥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便去推自行车。
和上班的时候差不多,回去的路上,也是和雨水在说。
看的出来,这丫头应该是个外向的女孩。
可是在资料科,没什么人和她聊天,上下班也是如此。
估计是憋坏了,所以显得有些话痨。
陈拥军不时的附和着。
有人说话,和一个人骑车回去就是不一样,时间过得显得快了不少。
“合着我昨天说的话,你一句都没听进去啊。”
傻柱再次看到何雨水和陈拥军一起回来,再次去找了何雨水。
“哥,我都23了,不是小孩子,不就是一起上下班,你要不要管的这么宽啊?!”
何雨水有些无奈的看着傻柱。
“你再大也是我妹妹。”
傻柱只能拿出这个说事。
“你这话,我不跟你杠,快去做饭吧,我饿了。”
何雨水显然不愿意再说这些事情,拿着脸盘就走了出去。
“这丫头,怎么就不听话呢,还不如小时候。”
傻柱有些无奈的嘀咕了一句,只能先去做饭。
吃过了晚饭,陈拥军突然想起来,自己有平板啊,可以上网查找资料。
于是乎,他忙活起来。
经过两个小时的忙活,他对电路板的发展,也有了一些认识。
20世纪初,人们为了简化电子机器的制作,减少电子零件间的配线,降低制作成本等优点,于是开始钻研以印刷的方式取代配线的方法。
至于充作导线的材质,有铜箔、铝箔,这种常见的金属。
当然也有用金银的,只是价格过于昂贵。
至于基板有铝质、陶瓷、环氧树脂等,自从美国人搞出了电镀钻孔法之后,便搞出了双层板,一面是电子元器件,另外一面是电路。
这个电镀钻孔法其实没多少难度,主要是以铜箔、铝箔作为导线的印刷方式,还得找专业的人员,研究如何印刷。
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资料,陈拥军总算是松了口气,毕竟这事说起来是因他而起。
能有一个好的结果,一是可以增加自己在上面的分量,二来,他也想看到国家在这方面有进展。
毕竟电路板可是做芯片基础中的基础,晶体管用不了多久,就会有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到那个时候真正意义上电脑的出现也不是没有可能。
到那个时候,我国也能在相关领域占据先机,不至于落后国外太多。
“你昨天找的三篇文章很不错,对于电路板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天上班,赵庆喜一副收获满满的样子说道。
“赵主任,回去之后我在想,咱们国家既然不愿意浪费外汇,那么会不会给不同的机床厂订的期刊不一样。”
“您能不能问一下兄弟企业有没有类似的德文杂志,咱们借来看一下,哪怕不是德文也行,咱们可以找人翻译。”
陈拥军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有这个可能,你稍等一下,我给孙厂长打个电话,让他打听一下。”
赵庆喜眼睛一亮,随即给孙厂长打了电话。
“让你猜中了,还真有。”
“上次孙厂长参加一个行业会议,不少厂子都说这次部里订的资料不少,都看不懂。”
“孙厂长答应,这就跟他们联系,让他们把资料寄过来,至于是不是一样的,他也会问一下部里。”
过了一会,赵庆喜笑着说道。
“那真是太好了,要是能多了解一些相关资料,咱们也不必像现在这样盲人摸象了。”
陈拥军昨天虽说知道了不少的信息,可还需要有个渠道将信息变现。
“是啊,咱们现在就是盲人摸象的过程,只能多摸摸,才能更接近真相。”
赵庆喜点了点头,他觉得陈拥军说的这话很在理。
“您看这样可以么,我在科里也没有太多的事,我记得之前在读书馆看到过一些德文书籍,我去读书馆找找,有没有相关的一些资料。”
“您也知道,咱们国家现在的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可基础比起西方还是有些薄弱,或许人家以前的技术对咱们也有借鉴意义。”
陈拥军提出了一个要求。
“当然可以,以后你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不过最好每天来厂里一次,否则咱们这边有什么进展,找不到你就不好了。”
赵庆喜想了一下答应了下来。
“用不着这么麻烦,图书馆的德文书籍本来就不多,我现在出去,搞不好下午就能造出相应的书籍,不过还跌您帮我开一封介绍信,万一找到的资料不少,他们不愿意一次性借给我那么多,也是个麻烦。”
陈拥军笑着说道。
“没问题,我这就给你开介绍信!”
赵庆喜对于陈拥军的建议自然是支持的,当即便写了介绍信,然后找办公室主任盖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