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翻译是个“对技术高度敏感行业”,而出版则是道地的“夕阳产业”——大概是因为同时身处这两个不怎么讨好的领域,一直以来,我非常关心两个话题:
一是,机器翻译有没有可能取代人工翻译,如果能,这一幕会在什么时候发生。
在本书两位作者所举“机器将取代人工”的例子中,实时机器翻译是重头戏。而且,这方面的技术突破可谓层出不穷。我一度以为,即便机器翻译有可能在书面交流上发挥一定的作用,口头交流恐怕还是得依靠译员作为中介。但苹果公司推出的“Siri”、微软推出的“语音翻译”技术,都昭示着机器翻译技术会跃上新台阶。
2009年,谷歌刚推出“Google Translator Toolkit”这一翻译辅助平台工具,我就第一时间开始尝试,一试之下便无法罢手。经过近4年时间的技术演进,这个平台变得超级强大。当然,机器生成的译文还是不见得可用,但在人名和专业名词上,确实极大地减少了译员的工作量。而到了去年下半年的时候,该平台的后台程序似乎又有了一次重大更新,一些固定说法和短语的翻译几乎已经完全不需要修正。我深深相信这个改进趋势会一直持续下去。当然,可能有人会说,机器翻译没有灵性。但在相当多的商用场合,翻译有没有灵性,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只要译文足够准确即可。以我之见,伴随着云端技术的发展,即便短期内机器翻译不能百分之百地取代人工翻译,打下一半以上翻译业务的江山应该没太大问题。
我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数字出版会对实体书出版造成多大的冲击,前者会不会大范围淘汰后者。
这个问题,在美国已经是定论了,一家家老牌传统媒体纷纷取消纸质版本就是明证。在中国,由于种种大环境上的障碍,这种局面暂时还不会到来。但就书籍出版而言,随着亚马逊Kindle正式进入我国市场,跟各家出版社达成新书电子出版的协议,再加上本土竞争对手的跟进,质量精良的电子书恐怕很快就会普及开来。就算保守地说,几年内,新出版的电子图书跟平面图书恐怕也会平分秋色。
在这两个不利消息的夹击下,身为“书籍翻译”的我,深深地产生了一种感觉:“未来的日子不好过啊。”但也正如本书作者在最后一章对技术所唱的赞歌,人只有不断学习驾驭机器、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不断冲出自己的“舒适圈”,才能找到出路。
受这首昂扬赞歌的激励,我斗胆在译言平台上参加了这本书的翻译工作,也有对电子出版物试试水的意思。试译期间,它带给了我很多的惊喜,最主要的,是让我领略了“众包”模式的活力。一个词翻译错了、一个句子的语序不够地道,立刻就有其他参与者出手指点和“救场”。我非常喜欢这种互动。
不过,在这里,我最后要做一点说明:除了试译部分在译言平台上经过了读者的挑刺和指正,其他部分的翻译工作仍然是我一个人关在“小黑屋”里独立完成的。若是翻译得有什么不妥之处,仍然是译者一个人的责任,也欢迎读者诸君不吝指出。
译者简介:
闾佳,职业翻译工作者,主攻通俗经济及管理方向,现已出版多部广受好评的翻译作品。2008年翻译出版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获当年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奖。
近期较受关注的译作有《理性乐观派》、《无价》、《影响力》(经典版)、《牛奶可乐经济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