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互联网的协商与决策
——《信息乌托邦》中文版序
凯斯·桑斯坦的《信息乌托邦》,试图对数码网络中的沟通行为、互动关系以及秩序原理进行深入考察,并且还要探讨政治与法律的全球性范型转换问题。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得知毕竞悦把这本著作译成汉语,即将由法律出版社发行,感到非常高兴。责任编辑有时到“法律博客”潜水,大概是注意到我曾经在两年前发出过采取维基百科的方式讨论法学教育改革方案的倡议,特意来函索序。原著的价值,加上编辑“爱屋及乌”的热诚,使我当即应承了。
阅读这本妙趣盎然的书,你可以发现,在电脑空间俨然存在一片全民参与的社会公共领域,几乎任何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和退出,还可以在这里就决策问题收集或提供信息、发表意见和建议。借助博客、维基、开放资源软件、预测市场等技术手段,公民们可以充分实现信息聚合,并对既有的提案不断进行编辑、论证、修改以及补充。而在这样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尽管存在孔多塞陪审团定理揭示的那种可变的犯错概率,但归根结底总是正确的、适当的,至少,是比较好的。
透过桑斯坦著作的字里行间,你还可以看到,始终有两大思想家的身影在晃动。
一个是哈耶克。因为不断伸张和密织的互联网,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瓦解了由电话公司、出版社、报刊编辑部等建构起来的人工秩序,实现了哈耶克所设想的那种分散而自律的构想。可以说,无论对不对、好不好,某种无组织、无目的、无计划的“自生秩序”已经出现在电脑世界,并且开始占优势。
另一个是哈贝马斯。因为各种信息技术为跨越时空的沟通行为提供了大量的渠道和机会,不仅电子投票而且电子讨论也都开始盛行,哈贝马斯所期待的那种对公共事务进行协商的程序民主以及“理想的说话状态”似乎变得唾手可得了。实际上,正是理想的说话状态假设与自生秩序蓝图构成了信息乌托邦的基础。当然,在数码网络中开拓协商政治的公域的思路,还具有更直接的渊源,例如莱因戈尔德的“虚拟共同体”(Virtual Community)论。
站在汉语读者的立场上来分析有关现象,以电脑为媒介的沟通(CMC)本身在社会实践中也许会被认为是已经司空见惯的,并且与那种颇具特色的“政治协商”机制结合在一起了。例如地方官员把政策设想、中央政府把重要的法规草案在网上公布以征求意见的做法,市长电子信箱也成为信息聚合的一种手段,网络舆论对公共事务的决定甚至司法判断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还有些机构正在试行各种形态的“电子会议室”,等等。所以在这个国度,桑斯坦的论述应该是容易引起关注和共鸣的。
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的很多读者从切身体验中也一定会意识到,互联网(特别是巨型的匿名公告栏)里的沟通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有时还会出现情绪化言论和诽谤之辞泛滥成灾的场面,似乎与哈贝马斯要求的那种理想的说话状态相去甚远。概括地说,信息乌托邦面临着如下四种主要危险:
首先,公民中存在的信息差距(digital divide)——包括计算机持有能力与上网条件这两个方面的不平等——会影响知情权、参与权的享有或行使,使得一部分人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定过程之外。既然信息技术也可以视为社会资本,那么,网民与非网民之间的鸿沟,就好比城市户口与非城市户口之间的鸿沟,会形成截然不同的利益群体。
其次需要指出的是,无数的网站、博客、群发邮箱、社会网络化服务点(SNS)林立,很容易导致网民内部分立为大量的小集团,出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那样的分节化、阶式化的格局。身处其中的人们往往只选择自己偏爱的通讯领域或信息,只与兴趣相投的人们聚谈。其结果,很容易形成桑斯坦所说的“信息茧房”效应,引起相互理解和沟通上的障碍,导致公共性丧失甚至无序化。
在电脑空间里,自由流转的信息具有很强的公共物品的特性。由于不存在支持信息交易的产权和价格体系,民间提供有价值信息的诱因是比较薄弱的。正是有见于这一点,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才提出了建设全国信息基础设施(NII)的目标和修筑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因此,有必要强调的第三点是:倘若提倡数码网络中的自生秩序原则,那就必须解决如何激励自发的信息投资的问题,否则真正重要的信息聚合反倒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当然,个人的好奇心、表现欲望以及志愿者精神也可以成为提供信息和交换信息的动力,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信息垃圾和信息过剩的流弊。在这样的状况里,对网民个人而言,排除无谓的甚或有害的信息将显得比自由选择信息更加重要,从而导致电脑空间对信息过滤装置的需求,进而导致监控成本和解纷成本渐次上升。
最后,第四种危险在于,把过剩的和有害的信息排除在自由选择的范围之外的作业势必为政府的介入和限制打开方便之门,从而难免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信息乌托邦的坍塌。其实,数码信息技术本来就是一把双刃的剑,既可以为表达的自由创造条件,也可以为监控的强化创造条件,甚至还有足够的手段和力量布置起无所不在的眼线和防线。
桑斯坦对上述危险的很多方面都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他说“我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勾画出危险,并表明,如果我们不警惕它们就可能导致严重的麻烦”。然而究竟怎样才能避免这些危险,在电脑空间里促进协商政治的活动以及相应的制度化?通过分散的、自律的沟通行为而形成的秩序是否符合民主法治的理想,会不会与公共性要求达成适当的均衡?《信息乌托邦》对诸如此类重大问题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展望了乐观主义的前景,但还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
或许你不妨认为作者正在进行一个以身作则的实验——鼓励读者们都来参与相关的信息聚合,利用广泛分散于群众的知识和判断力,从中找出最佳结果作为对电子协商模式的结论。由此可见,这也算得上一本维基百科式的法理学著作,值得你以参与协商的方式去推敲和评议。是为序。
2008年10月写于秋雨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