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谢&后记

    给文档打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心里非常激动,却也忐忑不安。

    坦率地说,在腾讯这样一个有着浓厚产品氛围、对社交网络理解已经深入骨髓的公司内整理这样的文档,心理压力巨大。如玩笑中所讲的那样,在腾讯,甚至保安小弟都是编程高手,清洁大妈也能在背后指点一下困惑中的程序员。往往对面过来一个看似普通的IT男,就是名动江湖的产品经理。在他们面前谈论社交,真像是在“扫地僧”们面前练一趟少林拳。

    一开始,文档整理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清晰而又系统地描述自己工作的平台,帮助合作伙伴了解并充分利用好社交网络。平台开放的本意就是,希望能够为大家所用,能够充分用好。自2010年加入腾讯微博开放平台以来,面对着数以百万计的网站、数十万计的注册开发者与合作伙伴,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交流、聆听业界需求,在从合作伙伴身上学到了大量优秀丰富的经验的同时,也眼见业界的一些困惑,因此萌生整理详细文档、与业界一起详细探讨的想法。

    压力的来源就在于总是担心理解偏差或者有错漏。业界藏龙卧虎,公司内部高手也比比皆是,一个疏忽就会贻笑大方。每到这时,回想起过去看书到后记部分时,许多作者总是谦虚地写道“难免有错漏之处,务请谅解与多多指正”,才体会到他们为何那样写了。此刻的心情想必和他们在完成最后一个句号时一样,忐忑不安。

    “忐忑不安”这个词,在发给内部同事、领导和业界朋友们的试读邀请、讨论邮件中,也用得最多。有赖于大家的帮助,后续的修改和完善得以迅速进行。

    要感谢“新攀登”的导师和同学们。2013年3月初在深圳总部参加公司的“新攀登”系列培训第一期时,因为一个实训题目在公司联合创始人Tony(张志东)先生办公室向他请教了两个小时,受到启发开始文档整理的过程。Tony也在书稿成形后,撰语并署名推荐。到第三次集训(6月26日)时,文档终于全部完成。感谢Tony的无私帮助与细致分享,感谢李芸、刘金星、李炯、韩勇、马超、郭立鹏等同学,一直以来的鼓励与支持,为文档的思路提供了诸多帮助。徐晓同学也提供了许多帮助。

    感谢公司的各位领导,是他们的肯定与支持给我以信心,化解掉压力。腾讯微博总经理邢宏宇在看完初稿后提笔为本书作序。李方、马斌等几位领导都在写作过程中给予了许多鼓励,并在看完初稿后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补充意见。这些意见令本书得以改进良多,新增的数个章节使本书更加完整,并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

    公司同事们之间良好的沟通氛围与开放的环境,对我帮助巨大。感谢黄鼎隆、黄洁莉、李薇、王思、徐春柳、闫妍、曹美英、李羚等许许多多同事。他们在看到初稿后,迅速回馈了大量有益的补充建议,并发来许多珍贵的资料、案例、数据,及个人的详细见解。还有更多同事在RTX和邮件中进行了深入探讨,令文档增色不少。他们来自各个部门、各个系统、各个事业群,许多提供帮助和进行过探讨的同事可能都无法一一列出,在此一并致谢。

    特别要感谢我所在的团队,本书中的部分章节内容、案例、数据多来自于他(她)们。其中,周豫宁是书中唱吧案例与蚂蜂窝试点案例的实际操作者,她协助完成了《回流的差异与优化》《互动与放大效应》两个章节。吕娜、谢元香是书中评论同步案例的实际操作者,元香还协助撰写了《让每个用户的动作都产生收益》一节。刘方是书中啪啪案例的实际操作者,他完善并补充了《超越140个字:信息的进化》一节。侯苏苏、任玫霏、齐兴、肖璐、滕明珠、何婷婷等同事们也贡献了诸多精彩的数据与案例。在深圳,我们的产品团队与技术团队提供了许多细节帮助,与产品上的方向探讨,感谢舒军的指导,和以袁昌文、周洪飞为代表的每一位技术团队成员,及董建德、黄奔、陈寅生、赵敏等产品同事。

    在之前及成书的过程中,尽管部分同事已转换了岗位乃至创业,但仍记得书中的部分案例与数据曾出自于他(她)们。感谢一起奋战过的师婧、钟明禄、李寅、刘慧杰、李元戎、贺林等同事。其中,师婧曾经一度计划成为本书的联合作者,一起撰写本书。祝愿他(她)们在新的岗位上继续绽放光彩。

    文档整理开始后,随即进入了一个不断邀请试读的阶段。这里必须感谢所有参与试读的300多位业界的朋友们与同事们,他们能够忍当时粗糙的草稿,并和我探讨后续。最早看到凌乱思路记录的是正在创办妈妈问答的麦田先生,与亨通堂创始人陆新之先生。他们在凌晨之后依然热情地回邮件谈论自己的观点,鼓励我继续下去。那时还是2013年3月初,正是在“新攀登”第一期培训期间。

    至5月6日,第一版骨头架子正式搭完,干巴巴、硬邦邦的样子。现在再翻看,自己都无法读下去,那天却开心得很,群发给了自己部门的同事们和朋友们。后来还直接将邮件发给了杜家滨先生、李开复先生、张亚勤先生,不揣冒昧请大佬们一起看看。这些冒昧的举动没有遭到他们的批评,感谢杜家滨先生、张亚勤先生、李开复先生为本书欣然写下了序言与推荐;感谢小米创始人、董事长&CEO雷军先生,海外差旅途中为本书推荐;感谢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先生,在行旅出差归来后,立刻不辞辛苦写下序言,这是对业界晚辈最大的帮助与肯定。

    韩毅先生是行业中对社交网络尤其是微博理解极为深刻的人士之一。过去,我总是习惯每隔一两个月向他求教一次,他对社交网络的看法与角度,缘起于基础的数据与细微的动作观察,却又总能得出令人信服且新颖的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帮助很大,我自加入腾讯微博开放平台以来,受益颇多,本书的框架也为此借鉴了许多。

    有了这些鼓励和帮助,我陆续不断将迭代更新的草稿发给了公司内更多产品大牛和领导们、业内朋友,请他们随时提出指正。写作遇到难题进行不下去时,也会主动相约业界朋友和公司同事进行求教。常常,困惑会在这些细谈中消散,细节再度重新清晰。

    感谢商容女士、李欣女士在短信和电话中的鼓励。感谢百合网联合创始人慕岩先生、银河传媒创始人沈维先生、走秀网联合创始人黄劲先生、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先生、雷锋网创始人林军先生、友加联合创始人&CEO胡铸韬先生、华兴险峰合伙人李黎女士、凯文品智总经理童明学先生、顽石互动创始人吴刚先生、80后创业典范茅侃侃先生、21世纪新媒体CTO韩磊先生、糗事百科创始人王坚先生,飞博共创CEO伊光旭、深圳易博天下CEO焦学宁先生、上海追信CEO申颖超先生、腾讯手机QQ前产品经理&连续创业者游敏丽女士,好友魏俊生先生、淘友网创始人林凡等诸多朋友,在通读了书稿之后,对内容修改、阅读体验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见,补充了不少案例与观点。

    感谢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王肇辉先生、天使投资人许晖先生,推荐了优秀的图书出版公司,令本书的各项出版事宜得以落实。感谢用户烟烟女士、优酷网洪露露女士、点心网韩书梓女士、搜狐新闻客户端王璇先生、缘来网产品经理陈斌先生、天地阔创始人顾真源先生、看书应用窦伟伟先生、漫画君创始人徐凯先生、南京牛友科技联合创始人张自创先生等腾讯微博开放平台合作伙伴提供的大量真实的数据与案例,张自创先生甚至为此特意分析并提供了自己旗下公众账号中一百多万微信粉丝的数据与结论,百度曹丽丽女士分享了百度分享按钮的一些活动案例及总结数据,Jiathis联合创始人李鹏先生特别提供了社交网络用户的分享行为分析报告、微信用户分享行为分析报告等,这些一手鲜活的数据使本书更加生动。

    感谢蝴蝶互动创始人、前盛大游戏总裁凌海先生,在看到书稿后为本书写下了第一封推荐邮件。感谢啪啪CEO许朝军先生、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朱啸虎先生、美丽说CEO徐易容先生、唱吧CEO陈华先生、腾讯电商移动生活电商部副总经理&康盛创始人戴志康先生、《创业家》杂志总编辑&社长牛文文先生、真宝汇创始人白雪女士、微博易联合创始人&CEO徐扬先生、迅雷CEO邹胜龙先生为本书的大力推荐,他们在书的形成阶段也提出了大量宝贵建议。徐扬先生还在成书过程中,给出了更多领域与角度的指引,令本书的视野相比计划增益不少。

    还要感谢众筹网、磨铁的诸位同仁,感谢他(她)们对本书及本人的信任。感谢众筹网联合创始人裴昱人、黑天鹅总经理魏玲、产品经理王泽阳、责任编辑郑晓娟、韩志、段然、吴娜,及许多台前幕后操持、协助的磨铁同仁。是他们的努力,本书最终变成了厚厚的铅字书。感谢中信出版社黄一琨先生对本书电子版的帮助。并感谢其他出版社、图书公司的朋友们的厚爱,诸位的专业与敬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祝愿未来工作顺利。

    完全可以这样说,每一位合作伙伴、每一位可爱的同事、每一位试读的朋友,都是本书的联合作者。是大家的点滴帮助,得以令本书成型。

    最后要感谢一下我的家人。本书要献给我的每一位家人。自2013年3月初开始记录后,我将一切闲暇的时光都投入在文档的记录与整理上,忽略了许多家人的感受。正是家人的体谅与支持,才能坚持到最后。

    提供过帮助或未来仍将提供新帮助的朋友非常多,这些帮助加上支持鼓励,透过微博、微信、QQ、电话、邮件等纷传而来,可能无法一一尽数,这里也一并诚挚致谢。感谢所有默默支持、默默帮助的朋友们。

    徐志斌

    2013年7月20日凌晨,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