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中你会作弊吗?
2004年,美国全国抢劫案的总涉案金额为52500万美元,平均每起案件的数额为1300美元,就是说平均到每起抢劫案中,罪犯到手的钱还是比较少的。对比抓获罪犯和监禁过程中所动用的警力,以及司法、惩戒等投入——还不算这些犯罪所引发的报纸和电视报道的费用,罪犯实际所抢并不算多。当然,我不是说容忍这些以犯罪为职业的行为。他们是盗贼,我们必须加强防范,自我保护。
但是我们另外考虑一下:每一年,职场雇员的盗窃与舞弊造成损失的总金额大约是6000亿美元,这个数字远远高于抢劫、入室盗窃、偷窃和汽车盗窃金额的总和(2004年约为160亿美元),这比几百万个职业犯罪分子一辈子可能偷到的钱加起来还多,几乎等于通用电气公司股票市值的两倍。问题还不只这些。根据保险行业的报告,每年投保人对财产损失的故意虚报就达240亿美元。同时,美国税务局(IRS)估计,每年的税收流失高达3500亿美元,即他们预计美国纳税人应该缴纳的税款与实际缴纳税款之间的差额。零售业有它自己头痛的地方:很多人买了衣服把标签藏在里面穿,穿过了再拿回来全额退货,每年他们在这些二手衣服上的损失就达160亿美元。
除了这些随时可见的不诚实事例之外——美国国会议员从他们喜欢的说客那里接受免费高尔夫球招待券,医生从他使用的病理实验室拿回扣,公司主管倒着填股票期权日期以提高自己的收益——大量的令人难以容忍的不正当经济行为,普通人骗保险、退衣服等小把戏平均拿到的那点钱与之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2001年安然丑闻爆出(事情很明显,安然连续6年荣获《财富》杂志“最具有创造力的公司”称号,但它的业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作假账上的“创造力”),一次吃午饭时,我和多伦多大学教授尼娜·马萨尔,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奥恩·阿米尔谈到了“诚实”这个话题。我们不理解,为什么某些犯罪——特别是白领犯罪——与其他罪行相比,危害程度被低估,而这样一个罪犯从早上10点钟喝过咖啡到午饭之间短短的一段时间里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是一个典型入室窃贼一生一世都无法企及的?
经过一番讨论,我们认定不诚实行为可能有两类。
其中的一类,请想象两个开车在加油站周围转悠的家伙。他们一边开车,一边盘算加油站钱柜里会有多少钱,附近有谁可能来抓他们,如果被抓到他们会判几年(同时考虑到,如果在狱中表现好可以减多少刑期)。基于这种成本—收益计算,他们决定是否动手抢劫这个加油站。
另外还有第二类不诚实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一般是自认为诚实之人——这些“正人君子”和“良家妇女”,他们不过是“借用”了会议室的一支钢笔;从自动饮料机里多接了几口汽水;在填写保险理赔单时,把电视机的价格稍稍夸大了一点;拿着和娜瓦阿姨吃饭的发票当做业务招待报销(不过,她也确实问过最近我的业务情况如何呀)。
我们都知道第二类不诚实行为确实存在,但它到底有多么普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让一部分“诚实”的人在严格控制下进行科学实验,实验中引诱他们进行欺骗或偷窃,他们会做吗?他们会动摇自己的信念吗?如果偷窃,他们会偷多少呢?我们决定弄个明白。
实验
哈佛商学院以培养美国顶级商业领袖闻名遐迩。该校在美国人心目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它坐落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的查尔斯河畔,有着雄伟的殖民地时期的建筑,还有社会上滚滚而来的捐赠钱财,实际上,《财富》杂志500强企业的每一家都有20%的最高职位被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所占据。那么,要作个诚实方面的小实验,还能找到比这里更好的地方吗?
实验其实相当简单。我们请了一些哈佛商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一次测验,共有50道多项选择题。这些问题与平常的标准测试差不多: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什么?小说《白鲸》的作者是谁?表达“一个系列里平均值”的是哪个词?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哪一位?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时间是15分钟。时间到了,要求他们把答案从草稿纸抄写到答卷纸上,然后把草稿和答卷纸都交给教室一端的监考人。监考人用电脑扫描阅卷,每答对一道题给10美分。他们中的第一组人就这么测验,够简单吧?
我们换了一种方式让另一组学生参加相同的测验,但有一点重要变化。要求这些学生同样把答案从草稿纸上抄写到答卷纸上,和上个组一样。但这一次答卷纸上的答案是已经印好的,每道题前面几个圆圈中,表示正确答案的那个是灰色。例如,如果学生们在草稿纸上把世界上最长的河流答成密西西比河,他们可以根据答卷纸上的圆圈颜色很清楚地知道,正确答案应该是尼罗河。这时,参与者们即使在草稿上填错了,也可以在答卷上填入正确的答案。
他们把答案抄完后,对照正确答案,数一下总共答对了几道,把这个数字写在答卷纸上方,然后把草稿和答卷纸一起交给前面的监考人。监考人考查他们自称答对了多少(就是他们自己写在答案表上面的那个数字),每答对一道题给10美分。
学生们会作弊吗——把原来答错的题按答案表上的答案改成对的?我们无法肯定,但不管怎样,我们决定对第三组增大诱惑。这一次的条件是,学生们和前两组一样,做完题,抄到答卷纸上,但我们要求他们将草稿纸撕掉,只交上答卷纸。换言之,即使有作弊证据也将被销毁。他们会上钩吗?我们也无从预知。
最后一种情况,我们要把对这一组人的诚实考验推到极限。这一次我们不但要求他们撕掉草稿和印有答案的答卷纸,他们甚至也无须向监考人报告成绩:他们把草稿纸和答卷纸撕掉了,只需要走到房间前面——那里有个小罐,里面我们事先放了满满一罐10美分硬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成绩,自己决定拿多少,然后大摇大摆走出门去。如果有人要作弊,这可是他实施“完美犯罪”的机会!
不错,我们在诱惑他们。我们给他们提供了容易作弊的条件,这些被称做“精英中的精英”的美国年轻人,他们上钩了吗?请拭目以待。
第一组入座了,我们解释了规则,发了试卷。他们答了15分钟,把答案抄到了答卷纸上,交上了草稿纸和答卷纸。这些学生属于我们严格控制下的一组。既然他们无法知道答案,也就根本没有作弊的机会。平均下来,他们50道题答对了32.6道。
你能预计我们的其他参与者表现如何吗?你已经知道严格控制下的一组平均答对了32.6道题,你认为条件不同的其他三个组能分别自己报告答对了多少呢?
第1种情况 严格控制下 =32.6__
第2种情况 自我核对 =__
第3种情况 自我核对+撕草稿/答卷纸 =__
第4种情况 自我核对+撕草稿/卷纸
+自由取钱 =__
第二组怎么样?他们同样回答了问题。但这一次,他们往答卷纸上抄答案时可以看到正确答案。他们会忘掉自己的诚实去多拿钱吗?结果是,他们平均答对了36.2道题。他们真的比严格控制下的第一组更聪明吗?我们怀疑。事实上,我们发现他们有少量作弊(大约平均3.6道题)。
第三组呢?这一次我们加大了赌注。他们不仅能看到正确答案,还撕掉了草稿纸。他们上钩了吗?不错,他们也有作弊的。他们平均答对了35.9道题——比严格控制下的第一组多,和第二组(没有撕掉草稿纸的那一组)差不多。
最后那一组学生,不但撕掉了草稿纸和答卷纸——还可以把手伸进钱罐随意取钱。他们像天使一样,撕掉了草稿和卷子,把手伸进了钱罐,取出他们该拿的钱。根据他们拿的钱算出他们平均答对了36.1道题,比严格控制下的第一组多出不少,但是与有作弊机会的其他两个组大致相当。
这组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第一个结论是,有了适当的机会,很多平日里诚实的人也会作弊。我们发现坏了一锅汤的并不只是几条臭鱼,多数人都会作弊,但作弊的程度不高。你先不要忙着抱怨哈佛商学院高尚的风气造成了这些不诚实行为,我们在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都做过相同的实验,结果是一样的。
第二个结论,和我们的直觉相反,但更令人过目难忘:一旦在诱惑下作弊,作弊的程度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与害怕被发现有直接关联。学生们有机会在不撕掉草稿的条件下作弊,他们平均答对的题,从32.6道增加到36.2道。但是当他们有了进一步的机会撕掉稿纸和答卷——可以完全掩盖小小的“罪行”时,他们的不诚实度并没有随之加深。他们作弊的程度还保持在差不多的水平上。这就是说即使没有被发现的风险,他们也不会在不诚实的路上走得太远。
学生们撕掉了稿纸和答卷,把手伸到钱罐里,然后走开,他们每个人都可以说自己答了满分,或者任意多拿钱(钱罐里大约有100美元)。但他们并没有这样做。某种因素——他们自身内部的某种东西,阻止了他们。但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说到底,什么是诚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