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解释权”也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吗?
不诚实问题不仅涉及个人,最近几年我们看到,整个商界的诚实水平也下降了。我不是指像安然和世通这样严重的不诚实案件,我指的是例如从冰箱里随便拿取别人可乐之类细小的不诚实行为。换言之,有些企业尽管没有偷窃盘子里的现金,但他们偷的是离现金只有一步之遥的东西。
我的一个朋友是一家航空公司的长飞里程会员,他一直仔细地积攒着自己的飞行里程。最近他去这家公司,想用自己的里程分数换一张免费度假机票,但该公司的人却说,他想订的航班都没有座位了。就是说,尽管他积攒了25000英里的飞行里程,然而全都没法使用(他查过很多日期的航班)。但是航空公司的代表说,如果他有50000英里的分数,可能还有座位。他接着查了一下,果然,无论到哪里的航班都有座位。
当然很有可能,这家公司的长飞里程会员须知小册子里,某个地方用小字说明了他们可以这样做(例如写上“本公司有最终解释权”之类的文字)。但对我朋友来说,他好不容易积攒的25000英里代表一大笔钱,比如说450美元吧。这家航空公司会公开抢他的这些钱吗?他们会从他的银行账户里强行支走这些钱吗?不会。就因为离现金有了一步之遥,航空公司可以把他的这些钱偷走,反过来要求他再积攒25000英里飞行里程。
再举一个例子,看看银行的信用卡利息是什么情况,我们考虑一下所谓的双循环计息方式。这一花招有大同小异的几种形式,但基本思路就是,如果你不把欠款一次付清,发卡行不仅对你刚产生的消费金额提高利息,还要追溯到以前,提高你以前的消费金额的利息。最近参议院银行委员会调查这一问题时,发现听证时有很多证据证实了银行的不诚实行为。例如,俄亥俄州有一个人用信用卡消费了3200美元,不久他发现由于罚款、手续费和利息,他的欠款额竟然高达10700美元。
上面说的收取高额利息、高额手续费的并不是电影《锅炉房》里的那些股票贩子,而是在美国享有盛誉的大银行——它们刊登各种各样的广告让你相信,银行和你是“一家人”。你的家人会从你的钱包里偷钱吗?不会的。但是这些银行通过离现金一步之遥的交易,干的俨然就是盗窃的勾当。
使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观察,很明显,每天早上只要一打开报纸,你准能在上述例子后面补充上几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