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古代学生都学些什么?

    中国人自古就重视读书和教育,“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古代学生的教科书都有哪些呢?他们的读书顺序又是怎样的呢?这一篇咱们就来捋一捋。

    古人读书和上学也讲究循序渐进,也分学制阶段。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朝的学制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与今天不同,当时读小学的年龄是八至十五岁,相当于今天的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礼仪规范。读大学的年龄则是十五岁以上,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阶段,“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

    古代的小学又称蒙学,入学称为“开蒙”,学生称为“蒙童”。蒙童刚入学时,要先学识字和写字。今人教儿童识字时会用到“识字卡片”,这种教具在古代也有。古代老师会裁剪出一些四五厘米见方的纸片,纸片的正面写上一个字,背面再写上另一个与之同音的字,比如“文”和“闻”、“张”和“章”,以此让学生辨认与识记。教识字的时候,老师会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安排教学进度,不会一味地求快、求多。一般情况下,一天所学在十字之内,三五字也可。识字的同时,也要试着学写字。在宋代有“蒙学教育大纲”之称的《训蒙法》记录了古代蒙童学写字的情况:

    “写字,不得惜纸,须令大写,长后写得大字;若写小字,则拘定手腕,长后稍大字,则写不得。予亲有此病也。写字时,先写‘上大’,二三日,不得过两字,两字端正,方可换字。”

    可以看出,古代蒙童在识字阶段,写的字都比较大,这样便于孩子掌握字的间架结构。每天最多学写两个字,直到写好了再换两个字。那么,最先学写哪些字呢?唐朝开始,写字都是从“上大人”篇开始的,即上段材料中提及的“上大”。这是由一些笔画简单的文字组成的短篇小文,内容为“上大人,丘(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古代读书人的教育都是从“上大人”开始的,就像今人读书先学拼音韵母一样,因此形成了上千年的文化记忆。鲁迅小说中的“孔乙己”,其名字就来源于此。直到今天,湘鄂渝地区还有叫“上大人”的纸牌游戏。

    学完了识字、写字后,就要开始读书了。最先读的启蒙教材是“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百千”的内容十分丰富,包含常识、历史、文学、地理、音韵、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既可以提高蒙童识字的效率,也可以积累一些文化常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除了“三百千”以外,古代的启蒙教材还有百科类的《小学绀珠》、常识类的《名物蒙求》、成语和典故类的《幼学琼林》和《龙文鞭影》等。清朝还出现了朗朗上口的歌谣类教材《幼学歌》,里面还有我们现在也颇为常见的“历史朝代歌”: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读完启蒙教材后,就要读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和其他诸子百家了。在科举盛行的年代,这些教材才是读书人的“主菜”。古代读书人从小学的后半段一直到大学,甚至终其一生,都要学习这些教材。

    第一轮先读“四书”,相当于今天的主科“语数外”,是必修课。按照朱熹由浅入深的要求,四书的学习顺序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的内容相对简单,讲为人、为学的基本道理;《论语》可以给学习生涯立根本,儒家的主旨要义都在其中;《孟子》则能激发读书人的昂扬斗志,养浩然之气,属于价值观教育;《中庸》讲精微奥义,需要深入思考,是最难学的教材,所以放到最后。

    第二轮是读“五经”,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教材,建设更高阶的世界观。五经要比四书复杂得多,一个人很难精通五经的全部,所以古代读书人往往专治一经至二经,即选择一到两门作为自己的主业,能精通一经就已经是大师了,比如秦汉的伏生专治《尚书》,东汉郑玄专注《诗经》。汉朝的最高学府太学,设有五经博士,每一位博士只专研一经,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教授。但古代也有牛人,比如东汉的许慎,据说能治五经,相当于今人拿了五个博士学位,属于“学神”级别。

    第三轮读史书和诸子百家。史书以官修史书为主,最经典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必读书。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也是必读书。诸子百家的书籍更像今天的选修科目,凭学生的个人喜好选择。但像《老子》《庄子》《韩非子》等经典著作,一般也在必读之列里。

    古人读书时有专门的教辅书籍吗?当然有。比如读四书不能只读原文,还要连带着历代儒学大师的注解一起读,如朱熹所撰《四书章句集注》就是读书人案头必备教辅,相当于古代的“科举教材全解”。古代还有讲科举应试技巧的教辅书,称为“房选”书籍。明人艾南英,专攻八股文的写作技巧,选定高分范文并附上点评和技巧总结,出版成书,大受考生欢迎。

    捋完了古代的学生教材,大家是否有种活在当下的庆幸?不过,可能也有人会喜欢古代的教材。尽管数量多了些,但至少没有数学和英语!

    46古代的“八股文”真的一无是处吗?

    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界对八股文进行了全面而彻底的批判,广大民众因此对八股文有着恶劣的印象。直至今天,一提到八股文,国人常常咬牙切齿,认为它是中华文明进步的障碍,极大束缚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2014年,浙江某知名高中的语文教材收录了两篇八股文,引发了很大的社会争议。那么,八股文到底长什么样?它真的有那么大的害处吗?

    八股文是一种科举考试用的特殊文体,其雏形始于宋朝。唐朝的科举考试,主要有文学和经书两大内容。文学考诗词歌赋,对治国理政没有什么大用处。就像李白,诗写得绝好,但当官却很失败。经书考儒家经典,比较实用,分为明经和经义两种模式:明经考默写,死记硬背就够了;经义则考查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北宋时,王安石废除了诗词歌赋与明经诸科,科举专考经义。方式也比较简单,给一个题目,让考生依据儒家思想写一篇议论文。为了防止考生长篇大论而不得要领,要求文章不超过五百字。后来,考生摸索出一套高分文章套路——要分多个固定段落,还要频繁使用对偶排比句。这种文章就是八股文的雏形。到了明朝,朱元璋规定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首要文体。明朝成化年间,八股文的具体格式正式定型。

    那么,古代统治者为何中意八股文呢?因为这种文体格式固定,容易看懂和阅卷,还能很好地考查写作能力。科举考试是一种选官制度,目的是为皇帝选拔官员。皇权专制社会下,官员只要做好执行与汇报工作就足够,而不需要有太多的创新能力。因此,朝廷对官员的公文阅读和写作能力要求极高,尤其是写作。呈给上级的公文一定要言简意赅且条理清晰,否则上级会“很头疼”。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广开言路而让官员提建议。有一个叫茹太素的官员,写了一篇一万七千余字的奏章。朱元璋对这种长文很是恐惧,便发明了“人工点读机”——让身边的中书郎读给他听。可是,这篇奏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做铺垫的废话,朱元璋听着听着就打起盹了。睡醒后,中书郎还在读,朱元璋就怒问道:还有多少字?中书郎回答:还有五百字。这可把朱元璋气坏了,盛怒之下,派人把茹太素揍了一顿——让你不说人话!第二天,气消了的朱元璋又想起了这篇奏章,就让中书郎接着念最后的五百字。这回朱元璋终于听明白了,奏章最后有五条建议,其中四条非常有道理,最后还被朱元璋采纳了。可怜的茹太素,提了好建议,结果还被打,只怪他文章写得太磨叽。如果茹太素写的是八股文,他一定不会挨打。接下来,我们就说说八股文具体长什么样。

    八股文分为八个固定部分,分别是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首先是“破题”,所谓“破”,是“破译”的意思,是对题目进行解释。破题只能用两句话,要构思巧妙,既要与题目呼应,还不能直接翻译题目。举个范例,如果题目是“子曰”二字,经典的破题为:“匹夫而为万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第一句解释了“子”,即孔子,第二句解释了“曰”。两句话融会贯通,点破题目,巧妙绝伦。接下来的“承题”部分,是对题目做进一步说明,还要呼应文章的破题部分,一般只用三句话。第三部分是“起讲”,作用是承上启下,属于过渡语句。破题、承题、起讲三部分,合起来称“冒子”,组成了文章的开头部分。

    第四部分入题,是议论的开始。从“起股”到“束股”的最后四个部分,是文章的核心。每部分都要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因此得名八股文。明朝的王阳明,写过一篇经典八股文,其“起股”部分为:“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植天下之大闲;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从其排比和议论,可见八股文法之大概。

    八股文既要有文采,还要有逻辑,这很考查思维能力。一个人能写好八股文,那这个人的思维能力一定不会差。那么,近代以来人们为什么还批判八股文呢?因为古代统治者将八股文极端化了。

    首先,统治者规定八股文的题目只能从四书五经中出题,将知识分子的思想都限制在儒家思想中。言论自由是文明进步的阶梯,百家争鸣是思想创新的基础。只研究儒家思想会造成思想凝滞,这就好比读史能使人明智,但若让所有人都只读历史,那这个社会一定不会进步。

    更糟糕的是,即便研究儒家思想,八股文也不允许考生发表个人见解,不允许有创新,更不允许有批判性的内容。统治者要求的八股文,是要考生代圣人立言。考生要揣摩儒家圣人的想法,然后引经据典,进一步阐述圣人已有的观点。更可笑的是,这些思想也并非圣人原本的思想,而是经统治者改造的圣人思想——实质上就是统治者自己的思想。就这样,八股文成了统治者改造知识分子的手段。

    言论自由与批判性思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而这二者恰恰是八股文最为压制的对象。八股文之害,并非八股文文体本身的错误,错误在于统治者利用其束缚住了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祸根乃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