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职场篇
[1] 许昌浩. 古代公务员的考勤与“治庸”[J]. 公民与法治,2018,000(020):42-44.
[2] 何云云. 明代官员的作息生活与休假旅游[D]. 东北师范大学,2018.
[3] 黄晋祥. 浅谈中国古代的作息制度[J]. 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8(No.199):133-134.
[4] 匡丹丹. 上海工人的收入与生活状况(1927-1937)[D]. 华中师范大学,2008.
[5] 王雪萍. 十六至十八世纪婢女生存状态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7.
[6] 周荣. 明代致仕官员的食俸与养老[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01):64-70.
[7] 聂智昊. 明代致仕制度研究[D]. 吉林大学,2012.
[8] 李莎. 乾隆朝官员离任制度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4.
[9] 艾永明. 清朝文官休致制度简考[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10] 潘春燕. 宋代消防制度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2008.
[11] 丁小珊. 清代城市消防管理研究[D]. 四川大学,2006.
[12] 韩树伟. 论清代的略人略卖人[D]. 青海师范大学,2014.
[13] 余贵林. 宋代买卖妇女现象初探[J]. 中国史研究,2000(03):102-112.
[14] 毛蕾,陈明光. 中国古代的“人牙子”与人口买卖[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01):126-133.
[15] 叶昌富. 中国古代当铺的质权[J]. 河池师专学报,2002(01):61-64.
[16] 侯吉庆. 明清时期山西典当业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1.
[17] 潘宇. 明清及民初的讼师与讼学研究[D]. 吉林大学,2006.
[18] 党江舟. 中国讼师文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9] 徐梓. 明清时期塾师的收入[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000(002):30-37.
[20] 申国昌. 明清塾师的日常生活与教学活动[J]. 教育研究,2012,000(006):123-128.
[21] 张华. 清代医生的行医之道——以小说《壶中天》与《医界现形记》为中心的探讨[D]. 南开大学,2010.
[22] 张宇. 中国医政史研究[D].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
[23] 胡妮娜. 中国古代医患关系初探[D].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
家庭篇
[24] 刘利鸽,靳小怡,姜全保,等. 明清时期男性失婚问题及其治理[J]. 浙江社会科学,2009(12):78-82.
[25] 王跃生. 十八世纪后期中国男性晚婚及不婚群体的考察[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000(002):16-29.
[26] 倪方六. 战国严禁姐弟恋 汉朝晚婚要罚粮 唐代鼓励娶寡妇 古代计划生育鼓励多生[J]. 科学新生活,2013,000(043):36-36.
[27] 韩光辉. 论中国古代人口增殖政策[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5):14-21.
[28] 易富贤. 历代鼓励生育的政策[J]. 决策与信息,2014,004(010):60-60.
[29] 施伟. 纳征、聘礼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 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
[30] 孟凡燕. 唐代嫁妆初探[D]. 南京师范大学,2012.
[31] 朱运荣. 宋代嫁妆初探[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4):118-123.
[32] 薛莉. 先秦、秦汉聘礼和嫁妆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12.
[33] 毛立平. 清代妇女嫁妆支配权的考察[J]. 史学月刊,2006,000(006):103-108.
[34] 崔兰琴. 唐以降传统法定离婚制度探究[D]. 中国政法大学,2009.
[35] 汪文学. 传统中国男子惧内现象考论[J]. 寻根,2005.
[36] 刘雨过. 论明清小说中的“惧内”[J]. 河池学院学报,2009,29(06):33-36.
[37] 牛志平. 说唐代“惧内”之风[J]. 史学月刊,1988(02):40-43.
[38] 袁连. 中国古代社会的惧内现象[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06):141-142.
[39] 陈宝良. 正侧之别:明代家庭生活伦理中之妻妾关系[J]. 中国史研究,2008,000(003):123-144.
[40] 徐泓. 明代的家庭:家庭形态、权力结构及成员间的关系[J]. 明史研究,1994.
[41] 范梦. 宋代妻妾关系研究[D]. 西南大学,2012.
[42] 张凡. 明代家产继承与争讼[D]. 中国政法大学,2011.
[43] 邵俊利. 清代“为人女”与“孀妇”财产继承权问题研究[D]. 南昌大学,2014.
[44] 魏天安. 宋代的户绝继承法[J]. 中州学刊,2005(03):194-198.
[45] 瞿大静. 宋代国家对户绝财产的侵占情况[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12).
[46] 赵曼. 从判牍看明代户绝继承[D]. 中国政法大学,2011.
[47] 陆璐. 论宋代赘婚[D]. 苏州大学,2012.
[48] 李云根. 宋代入赘婚略论[J]. 江西社会科学,2012(08):108-112.
[49] 邢铁. 我国古代的赘婿继产问题[J]. 民俗研究,1996(02):58-60.
[50] 李伟峰. 香火接续:传统社会的招赘婚姻研究[D]. 山东大学,2011.
[51] 吴美凤. 明清后妃制度略考[J]. 故宫学刊,2015,000(001):124-158.
[52] 翟文浩. 清代太医院诊疗制度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百科篇
[53] 郭矗矗,范春义. 唐代宫廷傩仪考略[J]. 四川戏剧,2014(10).
[54] 萧放. 春节习俗与岁时通过仪式[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52-60.
[55] 王学军. 大傩礼与东汉疫病流行及其文学影响[J]. 文化遗产,2017(04).
[56] 王文远. 古代中国防疫思想与方法及其现代应用研究[D]. 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57] 张彦晓. 宋代照明研究[D]. 河南大学,2014.
[58] 卢伯雄. 古代宝钞银票的防伪与工艺鉴赏[J]. 东方收藏,2018,000(003):85-88.
[59] 陆敏珍. 关于宋代伪造纸币的问题[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30(004):110-115.
[60] 李文艳,苏志龙. 简论南宋纸币的造伪与禁伪[J]. 衡水学院学报,
2010,012(002):74-76.
[61] 成艳萍. 纸币防伪技术与山西票号业的发展[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08,025(003):90-95.
[62] 王岗. 北京历史文化研究[C]//邓亦兵. 清代前期北京城房价变化趋势.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3] 梅波. 宋代租房现象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13.
[64] 范自青. 宋代租赁业研究[D]. 河南大学,2011.
[65] 刘阿平. 唐宋城市房产租赁比较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07.
[66] 晋文. 张家山汉简中的田制等问题[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4).
[67] 高洁. 唐宋民间手工业的品牌商标与广告——以制墨业,造纸业为中心[D]. 河北师范大学.
[68] 杨海军. 论中国古代的声响广告[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03):121-123.
[69] 张金花. 宋代的广告与城市市场[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01):28-34.
[70] 赵雪婷. 两宋时期诗歌广告研究[D]. 黑龙江大学,2020.
[71] 谢洁.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广告行为[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3(04):14-15.
[72] 张介立. 李郃与唐代叶子戏[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8):197-203.
[73] 杨静茜. 麻将源流考——从原形之娱到伪形之累[D]. 云南大学,2011.
[74] 李晓春. 中国古代博戏文化研究[D]. 北京大学,2013.
[75] 沈尔安. 澡豆——古代高级洁肤剂[J]. 家庭中医药,2001,008(001):43.
[76] 高宇. 中国古代化妆品制作技艺研究[D]. 安徽医科大学,2018.
[77] 何端生. 我国古代的洗涤剂[J]. 中国科技史料,1983(02):88-90.
[78] 刘盈慧. 宋代沐浴研究[D]. 河南大学,2016.
[79] 王莲. 扬州沐浴文化探析[J]. 贵州社会科学,2007(04):95-97.
[80] 宋亚群,熊若虹. 元明清医家对近视的认识[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7,027(005):341-343.
[81] 张孙晨. 西洋机制商品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以眼镜为例[D]. 南京艺术学院,2015.
[82] 林日举.“大索貌阅”考实[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
[83] 蒙曼. 从“税人”到“税地”——中国古代税收改革方向漫谈[J]. 中国税务,2015(12):38-39.
[84] 陈锋.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J]. 江汉论坛,2007,000
(002):51-58.
饮食篇
[85] 曹玲. 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2003.
[86] 冯丽丽. 秦汉饮食略考[J]. 宜春学院学报,2010(11):83-85.
[87] 刘梦娜. 宋代饮食文化的考古学考察[D]. 郑州大学,2018.
[88] 吴巧霞. 唐宋农户生产、生活资料消费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89] 杨坚. 古代大豆作为主食利用的研究[J]. 古今农业,2000(02):20-26.
[90] 付婷. 隋唐饮食文化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15.
[91] 胡志祥. 先秦主食加工方法探析[J]. 中原文物,1990(02):77-82.
[92] 胡志祥. 先秦主食文化要论[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3):88-94.
[93] 孙刘伟. 北宋东京饮食文化研究[D]. 郑州大学,2019.
[94] 魏华仙. 宋代消费经济若干问题研究[D]. 河北大学,2005.
[95] 黎虎. 唐代的饮食原料市场[J].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01):67-77.
[96] 王馨若. 唐宋时期食品安全监管法律研究[D]. 郑州大学,2015.
[97] 丁涵. 晋前丝绸之路引入异域水果考——以魏晋赋为中心[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63(05):62-75.
[98] 刘启振,王思明. 略论西瓜在古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7,036(002):1-4,8.
[99] 史军. 中国食物:水果史话[M].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0.
[100] 季羡林. 糖史[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101] 柴波. 秦汉饮食文化[D]. 西北大学,2001.
[102] 邱飞飞. 宋代调料研究[D]. 河北大学,2018.
[103] 蓝勇. 中国古代辛辣用料的嬗变、流布与农业社会发展[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000(004):13-23.
[104] 金洪霞,郭华波,赵建民,等. 中国六世纪之特色复合调料:“八和韲”——《齐民要术》“八和韲”之文化解读[J].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2,03(v.29;No.107):28-32.
[105] 潘明娟. 古罗马与汉长安城给排水系统比较研究[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7(04).
[106] 吴红兵. 宋代贩水业探微[J]. 浙江学刊,2017,000(005):211-218.
[107] 朱超. 隋唐长安城给排水系统研究[J]. 西部考古,2012,000(001):P.169-203.
[108] 牛素娴. 两宋都城的用水及水源卫生[D]. 河北大学,2009.
[109] 冯兵. 隋唐五代时期城市供水系统初探[J]. 贵州社会科学,2016,000(005):67-72.
[110] 刘德增. 板櫈、座次与合餐——秦汉坐席、座次与分餐纠正[J]. 民俗研究,2014(6):32-39.
[111] 王岳. 饮食方式与饮食具设计——从我国饮食方式,饮食具的演变及现状来探讨[D]. 东华大学,2005.
[112] 李春芳. 由分餐到合餐——中国古代就餐方式演变源流及其原因探析
[J]. 饮食文化研究,2007,000(003):64-68.
[113] 杨子华. 《水浒》所反映的宋元杭州酒文化[J]. 菏泽学院学报,2006,028(004):70-74.
[114] 马欢欢. 北宋开封娱乐业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2.
[115] 葛文艳. 汉语典型社会底层职业委婉语的流变研究[D]. 湘潭大学,2015.
[116] 伊倩. 宋代酒楼建筑与市民文化生活——以东京樊楼为中心的阐述[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132-136.
[117] 翁礼华. 隋文帝免酒税而兴唐诗[J]. 中国财政,2012(13):71.
[118] 刘冬梅,王永平. 从“烧尾宴”看唐代饮食的发展水平[J]. 饮食文化研究,2004(01):25-33.
[119] 史月梅. 唐代烧尾宴考释[J]. 邢台学院学报,2018(03):133-134.
[120] 骆亚琪,樊志民. 唐代进士宴会习俗及饮食文化特色考[J]. 农业考古,2013(06):234-238.
[121] 王晋楸. 战国至秦统一时期的秦军粮食补给研究[D]. 山东大学,2019.
[122] 刘锦增. 平定准噶尔战争中的军粮供应问题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18.
[123] 董建民. 壬辰御倭战争后期(1597-1598)明军粮饷问题研究[D]. 山东大学,2016.
文化篇
[124] 邱理,牛钰. 邸报、小报与宋代新闻传播的发展和繁荣[J].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3(001):91-94.
[125] 周光明. 关于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几点看法[J]. 新闻与传播评论,2007(Z1):40-45.
[126] 高臻. 论中国宋代小报[J]. 新闻传播,2013,000(001):220-221.
[127] 程民生. 宋代社会自由度评估[J]. 史学月刊,2009,000(012):27-40.
[128] 赵贞. 唐代对外交往中的译官[J].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5.
[129] 张霞. 出版与近代文学现代化的发生[D]. 复旦大学,2011.
[130] 杨军,杨华林. 论明代江南民间书坊的勃兴及其社会意蕴[J]. 出版科学,2016,024(005):111-115.
[131] 孙文杰. 清代图书市场研究[D]. 武汉大学,2010.
[132] 钟永新. 明清书坊业与通俗小说销售[J]. 江汉学术,2013,032(001):90-97.
[133] 谢彦卯. 中国古代书价研究[J]. 图书与情报,2003,000(003):85-87.
[134] 李伯重. 挑战与应对:明代出版业的发展[J]. 中国出版史研究,2017,000(003):7-29.
[135] 刘佳佳. 明清女子教育初探[D]. 山东师范大学,2012.
[136] 邓文博. 唐宋女子教育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10.
[137] 张功荣. 古代蒙书识字写字教材,教法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2013.
[138] 宋志霞. 中国古代蒙学文献研究[D]. 山东大学,2013.
[139] 刘海峰. 八股文百年祭[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90-97.
[140] 高明扬. 科举八股文专题研究[D]. 浙江大学,2005.
[141] 李新魁. 汉语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下)[J]. 语文建设,1987.
[142] 麦耘,朱晓农. 南京方言不是明代官话的基础[J]. 语言科学,2012,011(004):337-358.
[143] 耿振生. 再谈近代官话的“标准音”[J]. 古汉语研究,2007(01):16-22.
[144] 李新魁. 汉语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上)[J]. 语文建设,1987(05):14-21.
[145] 董建交. 明代官话语音演变研究[D]. 复旦大学,2007.
[146] 叶宝奎. 也谈近代官话的“标准音”[J]. 古汉语研究,2008(04):56-62.
[147] 邓洪波. 正音书院与清代的官话运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03):79-86.
[148] 程民生. 宋代的翻译[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2-70.
[149] 王向远.“翻”,“译”的思想——中国古代“翻译”概念的建构[J]. 中国社会科学,2016(02):138-156.
[150] 徐世康. 两宋时期的翻译活动[D]. 上海师范大学,2014.
[151] 李晓伟. 秦汉通行凭证研究[D]. 河南大学,2016.
[152] 杜鹏姣. 汉代通关文书研究[D]. 兰州大学,2014.
[153] 李子贤. 明清中琉贸易中的勘合文书[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03).
[154] 何国锋. 试论我国护照制度的完善[D]. 湘潭大学,2003.
[155] 冯兵. 草市:隋唐五代乡村市镇化的历史典型[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146-152.
[156] 李瑞. 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05.
[157] 牛晓丹. 唐宋时期庙会研究[D]. 河南大学,2012.
[158] 周安平. 中国古代市肆考略[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00(002):50-54.
[159] 王福鑫. 宋代旅游研究[D]. 河北大学,2006.
[160] 秦开凤. 消费视角下的宋代旅游新发展[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98-104.
[161] 张艺. 明代旅游文化初探[D]. 山东师范大学,2013.
司法篇
[162] 曹强新. 清代监狱研究[D]. 武汉大学,2011.
[163] 张全仁,张鸥. 中国古代自由刑的表现形式和历史沿革[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11):115-119.
[164] 张行. 清代“慎刑”理念下的死刑制度[D]. 郑州大学,2016.
[165] 蒋冬梅. 杀人者死的中国传统观念及其实践研究[D]. 华东政法大学,2008.
[166] 周国均,巩富文. 我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的特点及其借鉴[J]. 中国法学,2005,000(001):157-168.
[167] 吕丽. 中国传统的慎杀理念与死刑控制[J]. 当代法学,2016,30(4):37-47.
[168] 庚晋. 古代特权阶层的“丹书铁券”[J]. 档案时空,2006,000(011):31-34.
[169] 洪海安. 论“丹书铁券”的渊源与形制[J]. 社会科学家,2010(01):40-40.
[170] 王剑:铁券通论[J].史学集刊,1998(04):30-35.
[171] 朱子彦. 铁券制度与皇权政治[J]. 学术月刊,2006(07):146-152.
[172] 韩树峰. 秦汉徒刑散论[J]. 历史研究,2005,000(003):37-52.
[173] 苑芳芳. 汉代刑徒的若干问题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3.
[174] 连宏. 汉唐刑罚比较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2.
[175] 程维荣. 论秦汉城旦舂刑的变迁及其影响[J]. 政治与法律,2010,000(011):128-136.
[176] 程皓. 北宋配隶沙门岛刍议[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39-44.
[177] 吴艳红. 明代流刑考[J]. 历史研究,2000(06):33-43.
[178] 薄晓霞. 浅析中国古代流放制度[D]. 山东大学,2012.
[179] 朱瑞熙. 宋代的刺字和文身习俗[J]. 中国史研究,1998(01).
[180] 吕志兴. 宋代配刑制度探析[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01):101-108.
[181] 梁瑞. 唐代流贬官研究[D]. 浙江大学,2011.
[182] 沈臻懿. 亲子鉴定[J]. 检察风云,2016(20):36-38.
[183] 陈玺,马俊. 滴血认亲背后的法律故事[N]. 人民法院报,2019(435).
[184] 佚名. 古代亲子鉴定四大手段[J]. 芳草:经典阅读,2015,000(004):60-62.
[185] 闫晓君. 清代的司法检验[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05):110-121.
[186] 茆巍. 清代司法检验制度中的洗冤与检骨[J]. 中国社会科学,2013,000(007):181-203.
[187] 俞荣根,吕志兴. 中国古代法医学:宋(慈)学——宋慈及其《洗冤集录》[J]. 中国司法鉴定,2006(0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