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既没有战术思维,又缺乏进取精神

    6月3日下午1:15,一架波音B-17“空中堡垒”轰炸机在读谷机场降落,绰号“毒舌乔”的约瑟夫·W.史迪威(Joseph W.Stilwell)上将走下飞机。他是以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官的身份视察太平洋战区的美军部队,但他此行的真实目的却是游说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以获得即将到来的进攻日本本土行动的指挥权。

    史迪威是17世纪早期定居北美的英格兰移民的第八代后裔。时年62岁的史迪威出生在佛罗里达州,但成长于纽约州扬克斯;家人都用中间名“沃伦”称呼他。他上学时是一名有天分的学生和运动员,但后来却因抵触父母严格的宗教式培养而开始叛逆,并与赌徒、捣蛋鬼为伍。他那个做医生的父亲的反应是,坚持要让他就读西点军校,而不是原定的耶鲁大学。在校期间,他曾是校足球队队员,还担任过越野赛跑队队长。他是西点军校1904届毕业生,在所有124个毕业生里排第32名(但他的法语成绩位列第一)。

    一战期间,他先是担任美国驻法国陆军的联络官,之后又担任美国第四军的参谋,协助策划了圣米耶勒战役,并在取胜后获得杰出服役勋章。一战后,他在佐治亚州本宁堡的美国陆军步兵学校任教,(在副校长乔治·C.马歇尔的手下)担任首席战术教官,因为经常在野外训练时不留情面地严厉批评学生,被人起了“毒舌乔”这样的绰号。同样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他曾在3次中国之行期间掌握了汉语的口语和书写。1939年,他不再担任美国驻北京公使馆的武官,返回美国担任第二步兵师的副师长,一年后又在第七步兵师恢复建制后担任师长。

    他的恩师马歇尔将军原本准备让他策划并指挥盟军进攻北非的作战(“火炬行动”),但他却在1942年被转派到中国,以确保国民政府能够继续抗击日本侵略者。他先是担任中缅印战区的美军总司令,后来又在路易·蒙巴顿勋爵(Lord Louis Mountbatten)手下担任东南亚战区的副总司令。他通常看不起英国和英联邦的盟友,更对所有外国人都抱有偏见,比如称法国人为“青蛙”,称德国人为“方头佬”,称日本人为“长相丑陋、圆脸龅牙、罗圈腿的王八蛋”。

    他在1944年被召回美国。而此时,当年接替他成为北非战场指挥官、当时还只是少将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已经成为欧洲战场上盟军的最高指挥官,也是希特勒的掘墓人之一。因此毫不稀奇,1945年6月,史迪威想要担任美军野战部队的指挥官,以抓住战争结束前最后的机会。

    离开华盛顿前,史迪威拜访了马歇尔将军,结果发现自己的老上司“也帮不上什么忙,仅能允许我前往并自己想办法”。史迪威由此得出结论:“道格(麦克阿瑟)显然已经不受摆布;战争部都对他忌惮三分。所以,我也只能先走出去,看看情况了。”他的确也是这样做的。5月26日,他在马尼拉与麦克阿瑟会面,但没能得到任何有关未来任职的承诺。在检阅麦克阿瑟麾下的部分作战部队后,史迪威离开马尼拉飞往冲绳岛。在读谷机场,他搭乘一位海军准将的吉普车,在路上发现冲绳岛的新道路网虽然“耗费甚巨”,但泥泞的路况实在“很糟糕”。下午3点刚过,他“未经事先知会”就到第十集团军司令部,与巴克纳“长谈”。第二天早上,他开始视察前线作战部队。

    6月4日,冲绳岛的战局仍然很不稳定。一天前,陆战六师的2个团(第四陆战团、第二十九陆战团)乘坐履带登陆车,从那霸出发南渡安里川的河口,在小禄半岛北岸登陆,开始与大田海军少将率领的兵力仅剩2 000人的海军基地驻军作战。然而,尽管“敌军训练不足、缺少制式武器、缺乏组织以及完全没有取得最终胜利的希望,但他们拥有强大的自动火力、成体系的地下阵地……并决心与阵地共存亡”。所以,陆战队仍然花费了十多天,才终于消灭龟缩在小禄半岛上的残敌。

    在陆战六师肃清小禄半岛期间,盖格麾下的另一个师,即陆战一师,与霍奇指挥的第二十四军部署在前方的2个师保持步调一致,一起向南推进并攻打日军在喜屋武半岛上设立的新阵地。起初,他们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糟糕的天气导致后勤补给体系彻底崩溃,迫使给养和弹药只能依靠空投和运输队送上前线。陆战一师只得放慢前进的步伐;结果,到6月3日结束时,它与相邻的第九十六师之间已经出现了一个宽达3 000码的缺口,导致第三八三步兵团的右翼暴露在日军的火力袭扰之下。为补上缺口,霍奇派出第七十七师的第三〇五步兵团。同时,由于受到巴克纳抱怨的鞭策,陆战一师同样也取得一些进展:6月4日,第五陆战团二营向西南方向发动进攻,拿下57号高地和宜次(Gisuchi)以南的高地。这样,陆战一师与第二十四军之间的缺口被缩小到只有1 000码。

    在靠近东侧的位置,史迪威的旧部第七步兵师已经抵达知念半岛南端百名(Hyakuna)附近的东南海岸,成为6月3日那天推进距离最远的部队。巴克纳大喜过望,在参谋会议上称第七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巴克纳特别高兴地收到第七师师长阿诺德少将在6月3日当天派人送来的“一瓶海水和沙子,以及两名士兵在南部海滩上洗脚的照片”。

    当然,史迪威的职权范围仅限于美国陆军部队。所以,6月4日,他仅视察了第二十四军的部队。他先是前往霍奇少将设在一座老旧堡垒内的指挥部,然后又赶去他的旧部第七师的指挥部。由于吉普车在一个十字路口陷到泥里,史迪威只得换乘一台“拖着两拖车炮弹的M-5拖拉机”;抵达阿诺德少将的指挥部时,正好赶上“开饭”。然后,他又搭乘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视察前线作战部队,如自重2.5吨的卡车和履带登陆车,见到了许多团长、营长。史迪威记录道:“到处都有人认出我来,大家和我打招呼时都很友好。”晚上9点,史迪威回到阿诺德的师部,在补上一顿晚餐后就寝。

    第二天,他视察了冲绳岛东海岸的一些情况,然后返回读谷机场乘机俯瞰冲绳岛。他在日记中写道:

    下午1:30,乘坐“幼兽”(轻型飞机) 起飞。先飞往那霸,然后横穿冲绳岛,前往与那原。那里看着像凡尔登,悬崖峭壁肯定很坚固,到处都是山洞、坑洼、墓穴。可怜的冲绳人,他们祖先的遗骸也被炸得粉碎。岛屿中部彻底变成了废墟。沉船堵塞了那霸港口。陆战六师正在攻打港湾以南的山头。绕着东南方向的那个半岛的海岸飞了一圈,然后在南部的港口上空飞过。第七师的阵地被烟雾笼罩,战斗似乎十分艰苦。

    随后,史迪威返回第十集团军司令部,并听闻前线刚刚传来第三八三步兵团团长埃迪·梅上校阵亡的消息 。史迪威发现巴克纳“令人厌烦”,他这样写道:“我想把所见所闻都告诉他,结果发现他什么都知道,还不停地重复他的俏皮话。‘上帝说,要有泥,于是就有了泥。’就这样没完没了。”

    就在这两天的视察期间,史迪威显然对巴克纳指挥战役的能力没什么好感。他写道:“岛上估计还剩有1.5万到2万的日军,还得两周才能解决掉他们。他们都龟缩在冲绳岛西南角……而我军的战术只有正面进攻。陆战六师在那霸以南登陆是唯一还算说得过去的战术。但他们就没想着去复制这次成功的经验。巴克纳嘲笑布鲁斯(少将)满脑子都是疯狂的想法。‘十五个主意,也就有那么两个还像回事,剩下的全都不切实际。’但也许听取布鲁斯的意见才是正确的做法。”

    次日早晨,史迪威把巴克纳的参谋人员的警告——“你可能到不了第九十六师和第七十七师的师部”“你可能被困一整夜都回不来”——当作耳旁风,决定前往布雷德利少将、布鲁斯少将的指挥部。他没有被“足足有2英尺深的泥海”吓倒,下车走了最后半英里路,抵达第九十六师师部,见到师长布雷德利后,感觉他“看起来还不错”。午饭时,布雷德利抱怨说,陆战一师本应保护第九十六师右翼,结果却落在后面;“他们连自己的后勤问题都搞不定。”史迪威前往第七十七师师部的过程要顺利得多。他与布鲁斯少将谈了很久。他后来在日记中写道:“布鲁斯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还记得打仗要讲战术的指挥官。”

    当天晚上回到第十集团军指挥部后,史迪威记述了他对巴克纳及其参谋人员的极低评价,尤其是作战主官杜马准将和情报主官埃利上校。他在日记中写道:

    (杜马)和那个叫埃利的蠢货每天都在全体参谋会议上嘚瑟,但简直就像幼儿园过家家一样……他们不过是一帮行政管理人员,对作战行动没有任何影响力。巴克纳显然什么事都向着海军。他推荐盖格担任集团军的候补司令官;他认为尼米兹无可挑剔,他的参谋人员非常均衡,各单位配合完美,陆战队那几个师很棒;一切都顺利得不得了……这简直令人作呕。既没有战术思维,又缺乏进取精神;开会时从来不讨论如何想办法推进战斗或者帮助作战部队。攻打高地的任务全压在第九十六师身上,而陆战六师马上就要“脱离苦海”。

    他最后一句话提到巴克纳最近做出的决定:第二十四军改为主攻西南方向,这样就把进攻八重濑岳、与座山的重任全都压在第九十六师的肩上。根据美军官方战史的记录,八重濑岳、与座山是“两道天然屏障,与东海岸的95号高地一同形成一堵从具志头(Gusichan)到与座(Yuza)的巨墙,挡在第二十四军整条战线的正前方”。这条总长4英里的悬崖的最高点是八重濑岳,其与谷底的落差高达295英尺。与座山“位于第二十四军战线的西端,然后落差逐渐缩小并延伸至国吉岭(Kunishi Ridge),而此处正对着第三两栖军的战线”。

    显然,史迪威并不赞同巴克纳的决定。因为大部分的攻坚战都丢给陆军部队,而在他看来海军陆战队的任务较为轻松,只需攻下小禄半岛(由陆战六师负责)和国吉岭(由陆战一师负责)。由于没有管辖权限,史迪威也无权干预。在公开场合,史迪威全力支持巴克纳。比如,在6月7日上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他就向到场记者指出,新闻界“对冲绳岛战役的报道力度不够,既没有讲清楚前线将士都克服了哪些困难,也没有反映出战斗的激烈程度或精彩的战斗故事”。然而,他的日记证实了他对巴克纳指挥战役的手法的蔑视,还表示他决心在下次到马尼拉会见麦克阿瑟时当面讲述自己的看法。6月7日上午11:15,史迪威乘机离开冲绳岛。此时,巴克纳还蒙在鼓里,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位老将军已经盯上他的职位。

    在没有史迪威碍事的情况下,巴克纳亲自搭乘“幼兽”在空中观察战场局势,先是沿着美军前沿阵地飞行,然后又侦察了日军“高地上的防御阵地”。他在日记中草草写道,敌军的新阵地“是块难啃的骨头”,特别是从东南方向逼近的陆军师所面临的悬崖峭壁。然而,他对陆战队的感觉可就要好多了——陆战一师突破小禄半岛南端的日军防线,前进到西海岸,“重新振作了起来”。他又写道:“盖格的心情也好多了。陆战队的那两个师之前挨了点批,今天我终于稍微表扬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