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上帝,让我有能力、信心和时间去写完这本书。

    十年前,当我在一家大型企业担任法律顾问时,每周都要应对大量的法律事务。由于传统的律师工作模式常会错过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仓促上阵往往影响工作质量,而日常的许多重复劳动又耗费了大量的工作时间,于是开始思考如何既提高工作的质量、效率,又能及早发现和处理问题。

    企业的许多重大损失源于简单的低级错误,如果能够及早发现,完全可以用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予以避免。这类足以招致损失的低级错误在企业中比比皆是,因而是风险控制机制问题而非单纯的法律问题。尤其是当我攻读企业管理研究生,在对企业行为、企业模式以及效率、质量等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后,更使我深信这一点并着手设计企业从事法律风险防范时的工作模式和方法。

    2003年下半年,对某集团为期四个多月的尽职调查,使我开始了全面的法律风险管理实践。通过零距离接触第一线的车间、污水处理厂、员工宿舍等地,使长达数万字的法律风险状况报告在深度和广度上超出了企业的预料。该项目验证了我对项目的系统化程度、工作深度、法律风险分类方式,以及各类工作的具体操作方法。而在此后实施的项目中,又分别验证了不同的假设和方案,本书提及的制度及流程、文本体系以及诸多管理工具的运用,均为实践检验的结果。

    当拙著《完美的合同》第一版于2006年面市后,我便开始构思这本书。由于参与编撰全国律师执业基础培训指定教材《律师执业基本技能》中的《合同业务基本技能》并担任教材的副主编,使这本书直到2007年下半年才正式启动。撰写期间,我的朋友、外教查询了国外多处法律信息或图书网站,甚至是大学图书馆,但均未找到法律风险基本理论及操作方法,各类著述均从具体领域法律风险入手,探讨的仍属法律问题而非法律风险的管理。

    在将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心得转化为理论体系及操作模式过程中,充满了设想、推敲、完善的循环。其中的法律风险基本要素曾长期不得其解,直到去年春节在海南度假,身处温泉孤对湖水时才豁然开朗,将其归为主体、环境、行为,使锁定、分析法律风险有了确切的操作方法。正因如此,我相信这本源于实践并用于实践的书,能够理清许多界限,促进这个领域基本理论及操作模式的成形。而法律风险管理,也将自此不再被用于或被当成对传统法律服务的包装。

    本书并不在于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法律风险如何,或蜻蜓点水式地加以简单列举,而是告诉人们怎样才能全面、系统、深入地识别、评估各类法律风险,以及如何设计解决方案、实现有效的法律风险管理。强调以事前控制的方法从制度、流程、文本角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劳动、确保法律安全。其中的许多范例已经足够详细,且可在实践中直接借用。

    法律风险管理涉及法律、风险、管理三个领域,因此本书仅部分提及法律,并大量涉及其他领域。而在具体法律风险中,合同法律风险是企业最为常见的法律风险,因此在范例中多有提及。

    本书的部分内容已经陆续发表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年会,以及本人创办的法律风险管理网(www.legal-risk.cn),相关内容应以本书为准。

    由于水平及时间所限,读者朋友如发现本书的不当之处请及时通过本人的邮箱不吝赐教以利不断的完善和提高。通过这本书的抛砖引玉,相信这一领域的研究和交流会不断加深并使其理论更为完善。绝对完美的防范可能并不存在,但我们必须不懈地追求,才能使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日臻完美,以减少法律风险不利后果带来的各种消极影响、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法律风险的最小化。

    在从事法律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曾得到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及其经济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理想国际控股集团及总裁唐新民先生提供了清静、舒适、明亮的办公环境,助理王芳竹为本书的撰写在资料检索、附图绘制、全书校对、版权登记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朋友杨励在移居美国后仍为本书的目录等提供了完美的英译,北大法律信息网提供了全程法律信息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同时,感谢夫人邵瑛女士主动承担了所有家务,使我能够集中精力撰写书稿。也在此感谢女儿逸飞,她的快乐性格总能将我从身心的疲惫中解脱出来,去续写下一个主题。

    荣耀归于神,平安归于神所喜悦的人!

    alt

    2009年8月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