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复古潮流引领者韩愈
之前我们聊过,盛唐有两个大佬:一个贺知章捧红了李白,一个张九龄提携了王维。而到中唐,也有这么一号大人物,他亲手捧红了许多大诗人,比如:
这个大人物呢,有个癖好——喜欢复古。他看不惯当时文艺青年写的东西,于是就领导了古文运动,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之首。
除了他,唐宋八大家还有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全明星阵容, 大家可以自行感受。
后人一提到他,常常都是五星好评。比如,宋朝的苏轼是这样评价他的: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他写文章贼牛,振兴了数百年来衰败的文风;他宣扬儒家之道,来拯救沉沦的天下人;他作为忠臣,敢和皇上硬扛;他勇气可嘉,连三军主帅都折服于他。
听起来特别牛是不是?要知道,在当时能取得这些成就,可是十分不容易。
前文说过,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一蹶不振。
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这个大人物开始了跌宕起伏的一生。这个大人物就是—— 韩愈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感受,韩愈的曲折人生。看看他到底为什么这么牛。
一、菜鸟初做官
韩愈身世凄苦,父母和兄长离世,由嫂子辛苦带大,这让他从小就知道:好好学习才是硬道理!
苦读多年,他终于走进了科举考场,没想到——
考了三次,都没中!
直到第四次参加科举,韩愈终于考上了!
但是,想要做官,光通过科举还不够,还要通过吏部的考试,结果韩愈又考了三次—— 还是都!没!中!
不过,韩愈认为自己的能力炸裂,只是因为不喜欢巴结人,才没有考上。
失落的他,三次给宰相发私信求关注,对方却总是已读不回复,难怪韩愈感叹道: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节选自《马说》
这下韩愈急了,自己都三十多了,工作没着落,房子还没买,还有一大家子人需要养活,这可咋办?
为了混口饭吃,他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
入幕!
入幕,就是去藩镇做节度使的幕僚。
地方节度使是中晚唐的一大特色,说白了就是地方军事长官,但是他们掌握了行政区,可以自己组织班底,还经常抄家伙和皇帝叫板。
韩愈初入职场,满怀理想,以为能成为开挂的杜拉拉。但他没想到,藩镇的工作僵硬死板,自己的才华不受重视,更糟的是,有时候同事还会抱团互斗,环境实在是太危险。
不过,在这期间,韩愈也攒了点人脉,加了几个大佬的微信。
朋友多一点,路好走一点。后来他获得回长安的机会,还进了体制内,当上大学老师:四门学博士。
然而,韩愈发现,当时学校的风气不好,官二代的学生们根本瞧不起教书的。
这哪能忍?于是,愤愤不平的他洋洋洒洒地写下了著名的《师说》。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师说》
学生不一定没老师牛,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只不过大家懂得道理的时间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罢了。
看到没?对待老师要放尊重点!不然
二、惨被贬官
虽然韩愈当了老师,可是工资还是少,无法实现财务自由,于是他给一个官场大V发私信,想要得到对方的提拔。结果真的起作用了!
喜提监察御史!
提拔韩愈的大官,叫李实,其实不是个好人。当时京师大旱,李实为了贪功,隐瞒旱灾灾情,还命令下面的官员继续收税,迫使许多百姓卖儿卖女。
而监察御史干的活,说白了,就是给皇上打各种小报告。
耿直的韩愈,升职后竟然给皇上做了个PPT,把旱灾的实情捅了出来。他本以为这样做,能得到皇上的赏识,没想到——
韩愈一下子被贬到了偏远的地方——广东省的阳山县。
关于被贬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是:韩愈正直敢言,得罪了朝廷里不该得罪的大佬,所以落得这个下场。
当时的阳山县经济落后,生活水平差,当地人还说着在韩愈听来非常奇怪的方言。
本以为这时的韩愈会一蹶不振,没想到!
他发奋达成各项业绩指标,受到当地民众的一致好评!老百姓还给自家孩子取名叫“韩”,以这种方式为韩愈点赞。
除了努力工作,韩愈还不断自我反省,写出了《五箴(zhēn)》,开始更加刻苦地钻研学术。
在《五箴》里,他反省自己没有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没有坚定自己的梦想,也没有主动学习如何巧妙地躲避灾祸。
此时的韩愈人气暴涨,成为一批青年学子的偶像。这些狂热的粉丝,接连来到阳山贡献GDP,他们不仅给他打call,还与他一起——
发现了吗?
三、新时机的到来
韩愈在阳山大搞学术排队的同时,朝廷内发生了重大的人事变动——
新老大唐宪宗 上线!
唐宪宗身边的大臣有很多是韩愈的老相识,而唐宪宗本人也很看好韩愈的能力。
于是,韩愈终于迎来人生转折点。他回到了长安,几年后成为中书舍人, 相当于皇帝的秘书。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中小学生必背诗词
这首诗描写了“花儿们趁着春天还没结束,继续争奇斗艳”的景象。有人认为,这体现出韩愈想珍惜时光、抓住时机、继续施展抱负 的决心。
打铁就要趁热!正巧这时出了件大事:藩镇有人造反! 唐宪宗派大臣裴度前去讨伐,韩愈也在出征队伍里。
最后,朝廷大胜,韩愈在这次战役中出谋划策,展现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
喜提刑部侍郎!
可还没得意多久,倒霉的事情就来了!
当时唐宪宗想要奉迎佛骨,祈求国泰民安,韩愈这个耿直boy立马表示反对:
皇帝一看,勃然大怒:韩愈你这是在诅咒我早死呢!
当时的佛教徒、道教徒等宗教人士可以不用缴税。韩愈掐指一算账:天啊,亏大了!
而且,佛教在唐朝人气贼高,威胁到了儒家的地位。韩愈把孔子、孟子当偶像,自然看佛教十分不爽。
不过,这次被贬,可真是伤了韩愈的玻璃心。看看他当时诗中所写的,字字句句,皆流淌着悲伤之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中小学生必背诗词
早晨我上奏朝廷,晚上就被贬!我一个衰朽之身,本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里还考虑自己的余生!阴云笼罩秦岭,家乡在哪儿呢?大雪拥塞蓝关,马也不肯前行。侄孙啊,我懂你来的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收了我的尸骨吧。
备注一下,也有版本将“潮阳”写作“潮州”。
哭归哭,低头认错还是要的。到了潮州没多久,韩愈就给唐宪宗写了封道歉信,唐宪宗也原谅了他。
之后唐宪宗去世,他的儿子上台后召回了韩愈。这下韩愈终于迎来了政治生涯的春天!他最牛的时候,当了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就是首都市长,兼带监察百官。
生活不再苟且后,韩愈还去了远方,做了件特别牛的事:当时藩镇又有人想造反,韩愈竟孤身一人前往叛军地盘!
朝廷官员们都很震惊。元稹以为韩愈这一次肯定要挂了,一直在那儿惋惜。没想到,韩愈吧啦吧啦的一通演讲,硬是说服了叛军主帅归顺朝廷。
回顾韩愈的一生,敢于直言的他,官场之路起起伏伏,简直比过山车还刺激。
不过,问题来了,唐朝有那么多官路坎坷的人——
一、提倡古文运动
唐朝人延续了六朝的风格,喜欢写骈文,但这些文章写得特别非主流。这些文字华丽唯美,但是没啥实际内容,还庸俗,有点类似今天的——
大家稍微体会一下就好。骈文注重对偶对仗、声律和谐,讲究辞藻优美、使用典故。大家熟悉的《滕王阁序》就是一篇骈文。
面对骈文的柔弱文风,韩愈这个直男哪能忍受?他提倡写散文,主张学习古代孟子、扬雄等人的文章,强调写文要言之有物。 这在当时形成了不小的影响。
其实在韩愈之前,张说、独孤及、元结等人,就尝试过改变当时的文风,写了一些淳朴通常的散文。但那都只是个人的努力,没有形成风气。
韩愈还将古文运动的精神贯彻到诗歌里。他用写散文的方式来写诗,有时会写出长短不齐的句子。
我愿身为云,
东野变为龙。
四方上下逐东野,
虽有离别无由逢。
——节选自《醉留东野》
同时,韩愈经常使用一些字典里都很难查到的字,来造出奇怪的句子,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
虎熊麋猪逮猴猿,
水龙鼍(tuó)龟鱼与鼋(yuán),
鸦鸱(chī)雕鹰雉鹄(hú)鹍(kūn),
燖(xún)炰(fǒu)煨爊(āo)孰飞奔。
——节选自《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
是不是看呆了?现在知道为啥我们上学的时候,大多背的是他的文章,很少背他的诗了吧?因为韩愈写的诗
韩愈去世后,古文运动声势渐微,但是他雄伟的文章气格,依旧令后来人赞叹。之后宋代的欧阳修等人再次掀起了古文运动,这个我们以后再谈。
二、捍卫儒家正统地位
韩愈作为孔子、孟子的头号迷弟,不停钻研学问,他提出了“道”的理论,即圣人之道、孔孟仁义之道,来给儒家学说打助攻,捍卫儒家的“C位”。
那他怎么宣扬自己的理念呢?写文章!
在韩愈眼里,写文章的目的就是宣扬儒家的道,这叫文以明道。 除了这个,文章的其他功能就像下课铃一响老师就会准时下课一样——
为了“明道”,他还找各种机会发通稿,diss当红的佛教和道教。这样的举动,也让儒家在中唐时期持续登上“热搜话题榜”。
韩愈为捍卫儒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世将他纳入孔庙,让他享有被祭祀的特权。在唐朝,拥有这待遇的一共就两个人,另一个是思想家陆贽。
关于韩愈,我们就讲到这里。现在我们回过头,再看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是不是对韩愈有了更深的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