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教学

    大部分接受过教育的人们经历的教育阶段都大同小异,都是在孩童时期进入学校,在小学、中学阶段按照年龄进行分班完成学业,这种分班方式甚至一直延续到了大学和研究生时代。将孩子们按照出生日期进行分组,让同龄的孩子一起学习并一起升入高年级是传统教育中一种基本的模式,人们很少对这一点提出质疑,但我们应该对这样的教育模式进行重新审视,因为它可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首先,按照年龄分班的模式并非贯穿整个教育史。正如在教育领域的其他方面,按年龄分班只不过是人类在特定地点和特定时间对某种情况做出的构想及反馈。在工业革命之前,将孩子们按照年龄分班是颇为罕见的事情,这是因为大部分人都住在农场上且人口分布较为分散,按年龄分班不切实际。随着工业发展,人口持续向城镇聚集,人口密度也不断增加,这促使学校开始对学生进行分班。这么做看似合乎逻辑,但也存在着诸多有利有弊的影响。

    在这里,我并不想对普鲁士教育模式进行批判,但我们的确看到,普鲁士教育模式人为地将知识分割成一个个僵硬的知识点,人类思维的庞大体系和相互关联的部分被分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学科”,教学日则被严格地分成了一个个“学习阶段”。下课铃一响,学生们就不得不停止对问题的讨论以及对知识的探索。此外,将学生严格按照年龄大小划分成不同年级的做法还会导致另一后果,即会将原本完整统一的教育也一并切割、分组,进而加以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年龄划分班级产生的后续影响最为深远,它为课程设置提供了基础,为孩子们在各年级的学习内容提供了虽独断专行却又约定俗成的标准。这种划分的目的在于让所有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学生整齐划一地学习,保持统一的学习进度和课程不变,那些8岁、10岁和12岁的孩子一届届地涌入,一届毕业了,又有新的一届升上来,如此循环往复。在按照年龄对孩子们进行划分之后,教育目标和考试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看起来这非常科学和先进,并为教育管理者们提供了方便的教学和测验方法,但他们却没注意到这个过程中缺失的东西。

    显而易见,将孩子按照年龄划分并不是什么自然而然的举措。家庭成员不是按照年龄分类的,世界也不会按照年龄划分其住民,纵观人类历史,在大部分情况下,孩子在学习和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都不会被按照年龄划分,连参加《米老鼠俱乐部》(Mickey Mouse Club)节目的人都来自不同的年龄段。经常与孩子们在一起的人会告诉你,当把不同年龄的孩子们聚集在一起时,不管是年幼一些的还是年长一些的孩子都会从中获益,年长一些的孩子会承担起照顾年幼孩子的责任(我亲眼见过我三岁的孩子照顾一岁的宝宝,相信我,这是一件值得亲眼目睹并且意义非凡的事情),而年幼一些的孩子会尊敬年长一些的孩子,并试图模仿他们的行为。这样的做法使每个孩子的行为看起来都更加成熟了,不管是年幼的还是年长的孩子都能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

    如果强行按照年龄将孩子分开,那么每个孩子都可能损失一些东西。年纪小的孩子失去了心中的榜样,失去了偶像,失去了也许会在人生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导师;而更糟糕的是,年长一些的孩子被剥夺了锻炼领导才能以及承担责任的机会,他们的心智无法变得成熟。

    让我们花些时间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最近,很多人都对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感到绝望,从纽约到柏林,再到巴林,青少年状态的萎靡似乎已经成了全球性的问题,这方面的症状多种多样,轻则偷懒,重则自杀。在我看来,导致这个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并没有让青少年学会承担责任。没错,我们的确向他们提出了要求并给他们施加了竞争压力,但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只能学会为自己负责。我们并没有给他们机会去指导或帮助他人,从而使他们养成了孤立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从生物学的角度讲,孩子在12岁时便长大成人,便具有了生育能力。我并不是在提倡青少年就可以为人父母的论调,我只是坚信,大自然让孩子们在12岁时就具有生育能力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这个年纪的青少年已经有能力为他人负责了。高中生刚刚步入成年阶段,然而如果我们狭隘地将他们的交友范围限定在同龄人中,他们就只能学会对自己负责。既然连我们都始终将他们视为孩子,那么他们很难在心理上真正成熟起来。

    基于上述原因,我认为未来的学校应该改变课堂环境,让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参与到同一个课堂中来。如果我们能够摆脱“大课堂”式的教育方法的束缚,摒弃“一刀切”的课程设置,那么就可以创造出一个包容各年龄层学生的课堂。如果学生能自主控制学习进度,而我们也能将此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那么我们就完全没有必要将孩子按照年龄进行分类,更不用根据学生的潜力进行“分班”了。年龄大一些或者学得快的学生甚至能够加入老师的队伍,指导或帮助在学习中掉队的学生。年纪小一些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众多榜样,能够得到哥哥、姐姐们的关怀。年纪稍大的孩子能够通过向弟弟、妹妹们解释学习内容,加深并完善自己对概念的理解。所有人不仅仅扮演着学生的角色,还都能成为别人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并赢得他人的尊重。这样的课堂不再因人为因素而与世隔绝,与教室外的世界更相近——因此,这样的课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混合在一起上课并不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全美最好的学校之一——马克堡学校 (Marlborough School)就已经开始在教学试点项目中采用这样的课堂。这所学校位于洛杉矶,是一所女子预科学校。去年,我经人介绍认识了该校的一名学生因迪娅·亚费,她在一次 “格林杯”(Guerin Prize)写作大赛中获奖,比赛的题目是让学生谈谈他们最想见的人。出乎意料的是,她想见的那个人竟然是我。

    因迪娅、她的父亲以及马克堡学校数学学院的院长克里斯·塔洛内博士一起来拜访我。除了从整体上对教育和数学问题进行了一番探讨,塔洛内博士还表示他们希望与可汗学院合作。我回答,只要他们敢于挑战,我就会与他们合作——也就是通过可汗学院来创建一个没有年龄限制的数学课堂。他们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值得一试,于是,我们创建了一个融合了各年龄层的课堂,采用可汗学院的视频课程和反馈软件进行教学。该班由塔洛内亲自任教,内容涉及从初级代数到大学微积分课程等不同阶段的数学知识,其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使用的课程材料至少要与该校普通班和快班一样内容严谨而全面,这样才能保证该班每位完成学业的学生都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到撰写本书之时,这项尝试已经进行了6个月,从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所有证据来看,其教学成果令人惊叹不已。从低年级至十二年级的学生与这些七年级的学生一起学习,他们都在专注地学习自己所需的知识。当他们需要帮助时,可以向同学提问,或者寻求老师的指点。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学得更多,压力更小。他们告诉我,这一试点项目最大的问题是,那些没能参与到项目中来的女生们心怀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