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翻转课堂,为创造力腾出时间 - 图1

    教育能否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这应该是教育史上最古老的问题之一。

    对于这一难题,没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当然,我也不奢求在此解答这一问题,但我可以肯定地说,无论创造力(或者才华)能否被教导或者传授,它却的确可以被禁锢和束缚,而这也正是我们现行的工厂化教育模式追求的目的和希望达到的效果。

    我们现行教育体系鼓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要求保持与课本的一致性,拒绝任何差异化的内容和标新立异的想法。大多数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老师在上面站着讲、学生在下面坐着听的模式。学生思维上的不同和天赋上的差距被忽略,仅仅按照年龄大小被划入不同的年级。学生们的进度保持一致,课程内容被严格界定和分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满足政府的要求以及应付标准化考试,而不是为了深入理解知识点。

    因循守旧的教育模式会让学生对落后产生恐惧,更严重的是,这种教育模式还有一个潜在的负面效应,它损害了学生在求知路上继续前进的动力。他们会想,既然考试都不考,我为什么还要学呢?连老师都因为背负着沉重的教学压力而过度劳累、压力过大,根本没有时间或精力讲解后面的内容,我又为什么要继续前进、多学一些呢?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被束缚了,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管政治口号喊的是什么,传统的教育模式并不是为了追求卓越,而是为了减少风险、避免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出现意料之外的下降,而这样的做法不可避免地限制了优秀学生的发展。由于受到教育体制的约束,那些在学业上取得成功,即那些分数为A的学生只是按照教学进度完成了学业,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努力学习。在这条充满局限性的道路上,学生的智力和行为举止是否获得了充分的评估?毫无疑问,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样的教育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创性思维?或许没有。

    就连我们的课外活动也是如此,往往只鼓励学生沿预期的道路努力前进。借着让孩子全面发展的名义(这正是大学招生办非常重视的素质),学校为学生提供了看似种类繁多却无实质内容的课外活动。就像现在的电视节目,虽说有500个频道,但真正能看的又有几个呢?按照大学的录取标准,每个人都应该在成绩单上体现出自己参加过一项体育运动以及一项锻炼大脑的课外活动,比如国际象棋俱乐部或者辩论队。当然,大学招生时还很注意学生的艺术素养,所以戏剧部或者军乐队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外活动。

    在这里,我想说明一点,我并不是在贬低这些课外活动的固有价值。我认为,如果孩子真的喜欢下棋、吹小号或者设计舞台背景,那么这些课外活动自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所抨击的是教育方式,由于现有教育方式效率过低且对学生限制过多,学生一直处于繁忙的状态,无暇顾及自己的兴趣与才华,甚至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一现象如此残酷而又具有讽刺意味。丰富的课外活动旨在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然而这些孩子与生俱来的本性,他们的独特性、好奇心,还有创造力,实际上正在被消磨殆尽。

    为了证明这一点,2001年,一所顶尖学校的招生办负责人问一群学生:“你们有什么梦想?”一个孩子回答:“我们不会做梦,梦想又不会得到奖励,我们才不做呢。”

    既然谈到了这一点,就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本书开头柏拉图的那句名言:

    教育的基本原理在于使人们在孩提时代就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体系,教育无需强迫,也不能强迫,更无法强迫。任何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只会让人们头脑空空、一无所获。只有在早期教育中融入寓教于乐的成分,我们才能更快地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

    发现并培养孩子与生俱来的兴趣爱好不正是教育的目标吗?那么,“与生俱来的兴趣爱好”这个模糊的概念到底指什么呢?对我来说,它指的是天赋和洞察力,上天赋予了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特质,让他们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独创性。这种创造力与智力有关,但不同于智力,它有时会让学生与众不同,有时甚至还会让学生显得举止怪异。创造力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思维之中,虽然顽固,却也不是坚不可摧。

    创造力能被教导和传授吗?坦白地讲,我觉得可能性不大,但与此同时,我完全相信,在我理想的学校中会有更多的学生拥有创造力。我坚信这个观点的理由并没有多神秘,而是因为一旦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在未来拥有创造力。

    我们来花些时间看看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时间。按照传统的教育制度,学生每天醒着的时间中有将近一半都耗在了学校里;与此同时,作业又“霸占”了大量课余时间。在整段用于学习的时间里,孩子的注意力和所有努力都花在达到某个预期目标上。他们和同龄人一样,一直在解答同样的问题,试图得到统一而又唯一的正确答案。他们撰写着同样的文章,记忆着同样的名字和日期。换句话说,除了睡觉时间以外,他们花了超过一半的时间做着一些与创新完全背道而驰的事情。

    希望我已经讲得足够清楚,我坚信,只要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足够透彻,那么他们就可以对几乎所有概念产生直观的认识。在去追求成果之前,学生必须打下坚实的根基。一个简单且浅显的事实是,学生根本不用耗费过半的精力去学习基础知识。利用由学生自定进度的视频课程,再加上计算机反馈和教师团队的帮助,学生每天只需花1~2个小时学习基础课程,却空出了5~7个小时可以去开展个人或团体的创新项目,比如创作诗歌、编写计算机代码、拍摄电影、制造机器人、绘画或者开展与物理或数学有关的小实验——需要谨记的是,最初的数学、科学和工程学从本质上来讲与艺术无异,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如果说在传统教育中,学校冗长的课程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那么人为地将连贯的知识体系割裂成一门门独立的课程,这样的行为也会导致同样的结果。不管怎么说,时间是具有连续性的,像思维一样。而课程的终结就好像在学习过程中建造起一堵砖墙,阻断了思维的连贯和学习的进程,这就好像在告诉学生,到这里,你就必须停止了。有学生想更深入地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起因,但因为课程结束而不得不停下来,或者当学生脱离标准的学习模式展开一场富有冒险精神和创造力的旅程、研究一个重大课题或是萌生出一个全新的想法时,却都因为课程终结而不得不停止,这无疑会对学生的创造力造成沉重打击。创新不能被期限所累,才华不应被时间所缚!如果有人告诉爱因斯坦:“好了,别再研究相对论了,我们该学习欧洲历史了。”那么相对论还会被提出吗?如果有人告诉米开朗基罗:“时间到了,别画天顶了,漆墙吧。”那么我们还能看到精美绝伦的《创世纪》吗?在传统的学校里,对创造力的扼杀随处可见,对拓展性思维的遏制更是比比皆是。

    我所憧憬的课堂与传统的课堂大相径庭,在这里,我们强调概念之间的联系和连续性,不会在科目之间人为设置障碍。由于学习是一个自主且自发的过程,学生不会在研究某一问题时被无情的时钟打断,此外,由于可汗学院更为高远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入的理解,而不是让他们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就有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以自己的好奇心为导向,沿着兴趣之路一直向前。所以我认为,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创造力就会萌生。

    不过创造力也会带来另一种可能的结果,那就是失败,失败会让很多人紧张。学生可能会花费多年钻研某个深奥的数学论题,却未能找到答案;解决某个工程问题的全新方法或许困扰了学生数月,最后却未能成功;学生或许永远也无法为自己的剧本想出完美的结局;一篇诗歌或许枯燥无味,平淡无华。对于这些失败的经历,我只想说:那又怎样?想想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吧。对远大目标的追求常常会与孤独相伴,但我们仍要尊重在这个过程中鼓起的勇气和付出的努力。只有追求伟大的想法并愿意承担巨大风险,人们才能成就卓越梦想。回到本书的开始,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最适合创新的沃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绝不会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害怕风险,指责失败。学校也应如此,为学生创造一个可靠的试验田,将失败视作学习的机会而不是一种可耻的印记。

    不幸的是,如今的教育机构一直以来似乎都对失败持害怕和憎恨的态度,认为“失败”是个令人忌讳的字眼。按照字母等级计分制,D或者F就如同成绩单上的污点。当前教育体系中的评分标准源于政治动机,基于这种目的,“失败”不免会伴随着污点和惩罚,于是我们就降低了标准和期望,幻想着让所有学生获得“成功”。这样的态度不仅伪善,而且是在让学生降格相从。它不仅没有完整地诠释什么是卓越的理想,还没有把握住即便功亏一篑却仍志向不减的精神的重要意义。世界的进步离不开大胆的设想和创新的方式。相比安全且可预测的一次次小的成功经历,世界可能更需要人们从惨痛的失败中吸取的经验教训。

    所以在我憧憬的学校中,我会允许学生犯错,鼓励他们发散思维,对于他们的远大目标,不管最终达成与否,我都会教会他们重视体验的过程并为之庆祝。想让孩子变得更有创造力并没有什么妙方,我们能做的只是为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提供照亮前路的灯塔,为他们创造力的发挥提供空间和时间——这样,那些收获成功、能够继续改变世界的少数人才能逐渐成为人们眼中的天才。

    我希望我已经为大家清楚地呈现了我想象中全民课堂的样子,以及它的运作模式。在这里,没有性别歧视,也不会将穷人拒之门外,它能够为社区乃至全世界的人们提供一个获得公平教育的机会。

    我设想中的学校会积极采用新技术,这并非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是因为利用新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利用更便捷的工具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它能提升老师的状态并鼓舞其斗志,让他们得以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利用更多时间实施教学或为学生提供帮助。它能让学生变得更为独立、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学习状况,让他们能够真正地主宰自己的教育进程。将不同年龄层的学生混合在一起,鼓励同龄人互相帮助,这样的课堂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像成年人一样承担责任的机会。

    这样的课堂绝不是个安静的地方,它应该更像一个蜂巢而不是一座小教堂。需要安静环境的学生可以找到个人的学习空间,但大部分空间都将被用来让学生们做游戏,从而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与全班同学步调一致的学习方式相比,自主学习会鼓励学生与同学分享自己在探索宇宙奥秘过程中的最新发现。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彻底掌握相互关联的知识点,这样的学习方法和我们大脑与生俱来的运作方式一致,能帮助学生在复杂的世界中摒弃“足够好”的概念,不断追求更好。

    没错,这是一个复杂而紧密相联的世界,所以,通过Skype网络电话或者谷歌环聊(Google Hangouts),可汗学院的课堂之间也可以互相联系。旧金山的师生可以与东京、伦敦或孟买的师生进行互动,想象一下,德黑兰的学生能够为特拉维夫的学生提供辅导,伊斯兰堡的学生也可以向新德里的教授请教问题。如果说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一门语言或让他们具有全球视野,那么还有什么方式比经常与全球师生互动更好呢?

    我设想中的学校并未在现实中成真,但到目前为止,这种教学理念已经过了数百万名在线学生的检验,并在多所学校展开了试点项目,上万名学生因此受益。不论是从坊间流传的,还是统计得到的数据来看,这种教育理念带来的成果着实令人欣慰。

    对我个人来说,最大的发现是学生们对真正理解知识的渴望。有时会有人打退堂鼓,说:“这种教学理念的确不错,但只对那些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孩子有用。”他们认为,只有大约20%的学生会在学习中付出努力。如果是在7年前,基于我个人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习经历,我也许会同意他们的观点。第一次制作课程视频时,我也以为只有少数对学习上心的学生才会观看——比如我的弟弟、妹妹或者年轻时的我,但让我惊讶的是那些被家长放弃甚至即将自我放弃的学生,他们也很喜欢这些视频课程。这让我意识到,只要给学生深入学习和了解神秘宇宙的机会,那么每位学生都会重燃学习的热情。

    教学方法固然重要,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评估也必不可少,但有个比方式和方法更重要非常基本的问题是,教育必须不断适应需求并得到持续改善。现有的教育体系普遍面临着效率低下和缺乏公平的问题,学生学到的知识与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差距巨大。虽然世界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教育模式却仍然维持现状,因此,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这并不是什么抽象的空谈,这关乎我们的子女、家庭、社区和国家的未来。

    在敏锐的洞察力和教育理念的支持下,可汗学院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们得以改变未来的教育模式呢?这或许并不是我能决定的。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具有远见卓识而又乐于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人,他们或许还有些不同的方法,我希望所有这些方法都能被付诸实践。人们应该尝试所有大胆和创新的想法,通过公正合理的比较选择出教育改革的一条最佳路径。最糟糕的情况莫过于我们面对窘境不闻不问,面对困难时止步不前。如果停下探索的脚步,我们就会付出沉痛的代价,这不仅仅关乎金钱,更关乎人类的命运。作为一名工程师和倔强的乐观主义者,我坚信有问题的地方就一定存在解决的途径。如果经过证明,可汗学院的确能为教育体制现有的缺陷提供一些解决方案,我会因自己作出的贡献而感到无比骄傲和万分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