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 罗马帝国的社会结构和因果循环

1.3 罗马、中国、印度——不同的社会结构

如果我们把对罗马帝国社会结构的分析上升为理论,就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经济结构虽然是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对它进行维系(或调节),为它提供条件,单靠经济结构本身并不能保持稳定。这三个子系统是互为因果的,总体上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圈。我们把它称为社会结构调节原理。

社会结构调节原理是否普遍成立呢?为此,我们必须研究那些与罗马帝国完全不同的文明,看它是否同样得到印证。我们先来看看中国传统社会。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最大的特点是:自秦汉以后形成了官僚统治的大一统帝国。大一统官僚政治必须建立在地主经济结构之上。因为要维系庞大的行政系统,需要数万官僚和十几万吏员,必须有充足的税收来支持巨大的行政开支。在农业社会中,税收的来源主要依靠自耕农。没有他们提供兵源和各种劳役、租税,统一政府是很难建立起来的,我们知道,只有地主经济的繁荣才可能存在大量自耕农和佃农,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弱,国家的劳役和税收有着充分的保证。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恰恰是地主经济。表1.1是十三世纪时英国和北宋王朝农村土地结构的比较。注248从中可见,即使到英国领主庄园衰落的前夜,自由农民和佃农在整个农业经济中的比例仍不高。而中国传统社会中,自耕农和佃农占压倒多数。一般说来,在一个王朝的中前期,它们大约占全国总户数的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它们是大一统官僚政治得以确立的基础。而且,大一统官僚政治结构还必须依赖大城市的存在,这些城市是国家管理的中心,由它们组成巨大的统治网,把幅员辽阔的农业社会组织起来,它们像岛屿一样分布在农村的汪洋大海,使其周围的自耕农经济中,出现相当程度的分工和商品交换,以保证官员流动和国家管理工作的运行。只有地主经济才能包容这些郡县城市,如果是在高度自给自足的庄园土壤上,大一统政权和郡县城市便会迅速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