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再“马大哈”

    宁宁上小学二年级了,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一个毛病——总是丢三落四。不是上学前把需要带的东西落家里了,就是在学校把钥匙、手套等东西丢了。

    一天晚上,妈妈特意提醒宁宁:“宁宁,明天去参加夏令营,走时千万别忘记该带的东西啊!”

    “好的,妈妈,知道了。”宁宁嘴上虽然说知道了,可却没放在心上。第二天一早,他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就去上学了。可是半个小时后,宁宁便气喘呼呼地跑回了家里。

    “又怎么了,宁宁?”妈妈有点疑惑地问。

    “妈妈,我又忘记带水壶了!到学校时,我看到别的同学都拿着水壶才记起来。”

    “唉,你这孩子,丢三落四的,真是一个马大哈。”妈妈有点无奈地摇摇头,叹息道。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父母抱怨:“我家孩子太粗心,考试时竟然忘记写 名字了。”“我家孩子上学,竟然忘带文具了,有时还忘了带课本,整天丢三落四的,可怎么办好呢?”

    “丢三落四”有原因

    “丢三落四”的毛病普遍困扰着孩子与父母。面对这个毛病,父母多是反复数落提醒,可是似乎起不到什么效果。

    一般来说,“丢三落四”的孩子有这样一些特征: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粗心大意、毛毛躁躁等。是记忆力有问题吗?显然不是,这些丢三落四的孩子用心记忆的时候并不差。那么,孩子为什么总丢三落四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意力不集中

    有的孩子在幼儿期,其父母不注意对孩子进行专注力训练,让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摆弄玩具,或者边听故事边画画,孩子经常一心二用。长此下去,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从而导致孩子做事情时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漫不经心,丢三落四。

    2.父母包办代替

    当孩子找不到东西时,父母的关注总是“非常及时到位”,事事都为孩子想周全,这样一来,孩子就必然“记不清东西放在哪里了”,事事都想不周全,反正父母早就为自己考虑周全了。

    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依赖性,什么也不用考虑,进而导致马虎习惯的养成。

    3.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心理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紧张也是孩子粗心的原因,即大家平时常说的“心理素质差”。比如,在考试中,有些孩子就是因为太紧张而粗心,从而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正确引导,让孩子告别“马大哈”

    孩子粗心、马虎、丢三落四的毛病,不但会影响他的生活,还会影响他的学习成绩,甚至有可能影响他将来的工作。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细心做事的好习惯。

    1.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对于拥有一定行为能力的孩子,父母应当及早开始,逐步减少包办代替,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比如让孩子养成自己的物品自己保管的好习惯,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房间、清点财物,减少对父母的依赖。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丢三落四了。

    2.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

    东西摆放要分门别类,工具使用完要放回原处,出门之前要清点随身物品……类似这样的生活习惯,父母应该从小开始培养。另外,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创建有序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孩子共同维护。习惯了井井有条,孩子就不容易“马大哈”了。

    3.培养孩子良好的认知和视觉辨别能力

    在孩子的幼儿期,父母可以让孩子多做一些精细和对比训练,比如“找不同”,即找两张相似的图,让孩子把两张图的不同点指出来。这样在实际操作中能让孩子关注细节,并一点点提高孩子的认知和视觉辨别能力,从而达到改变粗心的目的。

    4.多给孩子“细心”的心理暗示

    如果孩子犯了一点错误,父母就简单归结为粗心,甚至小题大做批评一通,一再地强调孩子马虎粗心,孩子就会真的认为自己粗心。相反,如果父母能及时观察到孩子的细心之处并加以表扬,孩子心理上就会有一种“自己很细心”的心理暗示。同时让孩子看到细心的好处,从而让其产生克服粗心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让孩子自食苦果

    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自然后果惩罚法”,让孩子承担自己丢三落四的后果。比如,孩子因丢三落四没有带上课的学习用品,一定不要给他送去,让他因此吃苦头。孩子因粗心总是弄丢文具,一定不要立马就给他买,让他自己去找。如果实在找不到了,就让他用自己的零用钱去买,如果零用钱不够可以父母先垫,然后用零用钱“分期付款”,再不然,用做家务来抵偿。一旦孩子发现丢三落四的后果是痛苦的,他就会自觉珍惜身边的事物,进而改掉粗心的毛病。

    总之,关于孩子丢三落四的问题,只要我们不过于强化,采取恰当的教育手段,相信孩子很快会转变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要事事都替孩子操心,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有时要故意“事事不管”,才能让孩子调动思维和四肢,自己去管。只要发现孩子的一点点进步,就要多鼓励,这样做下去孩子就越来越能管好自己,慢慢地,丢三落四的毛病就自然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