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孩子的心理,才能更好地爱他

    孩子和父母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如果说父母的世界是现实的陆地,那么孩子的世界就是充满了梦幻色彩的天堂。

    在孩子的眼里,世间万物都有灵性。他们会冲布娃娃牙牙学语,也会和小动物说悄悄话……

    孩子的内心世界,不但丰富多彩,而且爱憎分明,喜欢你就会冲你笑,不喜欢你就会对你置之不理。他们对人的评价不是“好”就是“坏”,对事物的理解不是“是”就是“非”……

    许多事情在成人的眼中是错误的、可笑的,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正确的、正常的。

    由此可见,要想成为称职的好父母,绝对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按自己的想法,想当然地来教育孩子,你要知道,孩子和你并不属于同一个世界。只有搞懂了孩子的心理,你才能知道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

    所以,要想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童年,身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搞懂孩子的心理,还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

    幼儿期(1~3岁)孩子的心理特征

    幼儿期,是指1~3岁这一年龄阶段。孩子大脑的重量增至900~1000克,相当于成人的75%左右。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学会了很多本领,他们已经能够独立行走,手部的动作也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可以独自吃饭、玩耍。3岁儿童已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能够分清楚“你、我、他”。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有意识地去探索世界。

    1.动作发展

    幼儿逐渐学会随意行走,2岁以后能跑、跳、爬、越过小障碍物,单独上、下楼梯。到了3岁时,还学会了单脚跳等比较复杂的动作。与此同时,手的精细动作也发展起来,已经能参加基本的生活活动,如吃饭、穿衣、拿玩具和玩一些模仿性游戏。这些动作的发展大大开阔了幼儿的视野和认知范围,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言语的发展

    幼儿不仅能够理解成人对他讲的话,而且能用一个词来代表一个句子,如说“吃”,可能是说“我要吃”。1岁半以后,由于掌握的词的数量增多了,开始出现多词句;到了3岁,已经能说简单的句子和某些复合句,甚至会看图讲故事、唱儿歌等。

    3.认识能力的发展

    视觉方面已经能够分辨红、黄、绿、蓝等几种基本颜色,在空间知觉方面已经能辨别上、下、远、近,但还不能正确指出前、后、左、右。已经能够使用早上、晚上的时间概念。此时期的幼儿在独立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促进了无意注意的发展,出现了有意注意的萌芽。记忆还是无意记忆,但保持时间明显增长,能保持几个月。有了简单的思维,幼儿的思维特点具有直觉行动性。这就是说,思维是在活动中进行,活动一旦停止,思维也就不再进行。3岁左右已经开始有了想象力的萌芽。但水平很低,范围较 窄,他们的想象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重复。

    4.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幼儿已基本具备了各种情绪,并开始有了较复杂的情感体验。如愉快、同情感。也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此时期的情感很不稳定,比如破涕为笑,情感的瞬间变化是比较常见的。

    5.意志和个性特征

    这个时期幼儿的意志已经开始发展,如什么都要求“自己来”,而不愿接受成人的帮助。但是,这一时期幼儿的意志行动还是很差的,以冲动性行动为主。个性特征开始萌芽,出生时气质上的差别,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同时,自然意识开始出现,逐渐学会了叫自己的名字,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如“宝宝饿了”。

    幼儿知道“我”以后,独立性就更强了,并初步学会最简单的自我评价,如说自己“乖”“不乖”等。自我意识对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起着重大作用,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幼儿期在整个儿童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年龄阶段。幼儿主要通过基本生活活动,在与成人进行日常的语言交往和从事初步的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成人的社会经验,从而发展各种心理过程。父母应充分认识这一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卫生保健,促使幼儿的心理向着新的、更高的水平发展。

    学龄前(3~6岁)孩子的心理特征

    3~6岁是儿童智力、思维和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大脑重量已达到1000~1300克(成人一般为1400多克),这是脑功能健全发展的保证。

    1.语言的发育

    孩子进入学龄前,其语言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即这个时期的孩子不仅 可以通过感知来认识事物,而且能够通过词语的描述、讲解,与各年龄组的人进行沟通,以认识更多的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在内控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等相关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孩子不仅能够接受别人的言语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语(自言自语)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2.自控能力增强

    由于大脑皮层机能的逐渐发展,孩子的内部控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它使儿童能够形成更复杂、更精确的暂时神经联系,对综合分析外界事物,更好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十分有利。但孩子的这一机能仍在发育阶段,持续性有待发展,所以此时期的儿童不可能长时间地控制自己的行动,对十分精细的动作多不能胜任。父母应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孩子从事某些难度较大的活动时,以灵活的方式帮助孩子做适当的调整,这样可以防止孩子因自控力终结而导致一些不愉快的后果的出现。

    3.理解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发展

    孩子理解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发展,与其身体的发育及语言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独立行走使儿童接触范围扩大,信息来源增多,随之对神经及脑不断刺激,就会产生学习与模仿的动机。提问题是良好的学习方式,在与成人的一问一答中,儿童对语言及事物的理解能力也会得到锻炼。

    但由于儿童接触社会的范围有限,理解能力的发展尚在初期,容易出现一知半解的现象,从而做出一些令成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果此时父母能够及时给予引导,就会对孩子的理解力与想象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父母不要妄加指责,将孩子置于懵懂的状态之中,否则他们的想象力就会被严重地扼杀。

    4.意志得到发展

    新生儿没有意志,婴幼儿在言语发展的同时,行为受言语的调节,出现有意行动及抑制行动的状况,这便是意志的初步表现形态。而学龄前儿 童的意志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孩子开始提出“自己来”的要求。

    “自己来”是意志行动开始发展的标志,父母应抓住这一时机,以教育鼓励为主,使孩子的积极意志品质得到充分发展。学龄前儿童的各项功能尚在发展中,父母应鼓励孩子多参与各种活动。以就餐为例,孩子多凭兴趣自己进餐,由于进餐的准确性,以及手对工具的控制能力稍有不足,容易将饭菜撒落在桌上,或弄脏衣服,同时会产生烦躁情绪。此时父母应通过教育途径,激发孩子战胜困难的勇气,鼓励孩子坚持到底,这样就会使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有助于孩子积极的意志品质的形成。恶语相加和包办代替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鼓励与恰当的教育,才能培养孩子的能力,锻炼他的意志,从而为迎接学龄期的到来,做好身心双方面的准备。

    学龄期(6~12岁)孩子的心理特征

    学龄期孩子的心理最为复杂,也是孩子心理发展极为不稳定的一个阶段,因为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在这一阶段,父母要有预见性地针对孩子即将成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让孩子安全、健康地度过这个阶段。

    1.认知特征

    进入学龄期的孩子,其认知特点开始由具体转向抽象,由肤浅转向高深,逐渐发展。即使到了11岁以后,孩子的认知仍然带有很大的具象性,所以父母在教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些特点,通过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而不要费力不讨好地苦口婆心地讲大道理。

    2.行为特征

    当孩子10岁以后,就有了较为长远的目标,行为可以不为直接目的所左右了,行动的冲动性和受暗示性也开始减弱,个人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来说,孩子行为的果断性和坚持性依然较差, 经常在“果断”中暴露出其盲动性,在坚持中表现出依赖性。因此,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了解孩子在这个时期的行为特征。

    3.个性特征

    学龄期是孩子兴趣和爱好的形成阶段,父母要留心这个阶段孩子的个性特点,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及时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孩子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点完全相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不管孩子的兴趣是什么,父母都应该小心地培养和呵护。

    4.情感特征

    学龄期孩子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其大部分的情绪情感内容都和学校生活相联系。学习成绩的好坏、在班集中的地位、与同伴之间的关系,都会让孩子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学龄期孩子的情绪表现比较外露,他们容易激动,具有很大的冲动性。对孩子好冲动这一现象,父母没有必要为此而着急上火,因为随着孩子对学校生活的适应,他们的情绪会逐渐稳定下来,总体上来说是平静而愉快的。

    5.自我意识特征

    同学龄前儿童相比,学龄期孩子的自我意识更加明确,他们能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与中学生相比,他们的自我意识又较多地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权威人物的评价——主要是教师和父母。因此,父母要时常表扬和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乐观精神,让孩子充满自信地走完小学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