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外在表现

    兰兰自幼聪明伶俐,深受周围亲属和老师的喜爱。在一片称赞声中长大的她,渐渐变得异常地争强好胜,容不得别人有任何强于她的地方。

    考试时,如果别的同学分数考得高一点,她就会嫉妒、生气,在背后议论别人是事先知道了题,或者是碰运气。兰兰喜欢打扮,而且总要和同学们比。有一次,一位同学买了一件漂亮的小外套,别的同学都称赞不已。这让兰兰很不高兴,她暗中嫉妒,背后说那位同学的坏话。就因为她总是在人前人后诋毁他人,最后,导致没有同学愿意接近她,结果自己将自己孤立了起来。

    嫉妒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

    嫉妒是人类心理中动物本能的表现,它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始情感。儿童的嫉妒是儿童将自己与别的小朋友做比较,而产生的消极情感体验,是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比他强时,所产生的一种不安、烦恼、痛苦、怨恨的复杂情感。

    其实,嫉妒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外在表现。科学研究证明,嫉妒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产生的时间是很早的。有人做过实验,15个月的孩子,如 果妈妈当着他的面抱别的孩子,他就会有所反应,非要让妈妈放下别人抱自己,并紧紧搂住妈妈,好像在说:“这是我的妈妈,不是你的。”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发现,好多种情况都能使孩子产生嫉妒。比如:家里来了别的小朋友,妈妈夸赞那个小朋友几句或者表现得亲昵些,自家的孩子就会嫉妒,对外来的小朋友采取不友好的态度;如果别的小朋友有什么好玩的玩具,自己没有,心里就会不好受;两个孩子玩游戏本来玩得好好的,一个孩子看别人搭积木搭得又快又好,自己却怎么也搭不好,很着急,索性把两个人的积木全都推了,“我搭不好,你也别想搭成”,这就是孩子的想法。如果我们细心观察,这样的例子很多。可见嫉妒在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儿童的嫉妒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明显的外露性

    这是儿童嫉妒心理与成年人嫉妒心理最主要的区别。成人往往会考虑各种因素而尽量掩饰自己的嫉妒心理,而幼儿一般会通过具体的言行直率地表露自己的嫉妒情绪,他们通常不会考虑自己的嫉妒是否会引起别人对自己的不良评价等后果,此特点可以帮助父母或老师及时发现幼儿的嫉妒心理。

    2.直接的对抗性

    因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他们往往会直接地将因自己的嫉妒引起的不快情绪,归责于自己所嫉妒的人,进而会对嫉妒的人或事做出直接的对抗行为,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比如,直接打骂他所嫉妒的人,毁坏令他嫉妒的具体物品等,而不会以其他替代的方式间接去达到发泄自己心中不满的目的。

    3.鲜明的主观性

    儿童认识事物一般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他们往往会以是否符合自 己的意愿为标准,简单地对事物进行分类。因此,当其他儿童比自己强或其他儿童拥有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时,就会因外界的事物不符合自己的意愿而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不快。此种不快心理就是嫉妒心理,它具有强烈鲜明的主观色彩。

    帮孩子拔掉嫉妒这根“刺”

    孩子有一些嫉妒心理虽然可以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采取听之任之、放任不管的态度。一方面,如果孩子的嫉妒心理一直持续下去,就会演变为其人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孩子如果嫉妒心过强,也容易受外界的刺激,而产生诸如忧愁、怀疑、自卑等不良情绪,不仅影响学习进步,而且对身心的成长极为不利。此外,嫉妒还会影响孩子对事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认识,容易使孩子产生偏见,产生怨天尤人的思想,影响孩子与他人的正常交往,最终抑制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及时帮助孩子远离嫉妒心理。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充实孩子的精神生活

    除了学习之外,闲暇时间应注意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比如舞拳弄剑、吹拉弹唱、挥毫泼墨等。多引导孩子从事有益身心的活动,可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变得充实,情绪愉悦,赶走嫉妒之心。

    2.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操

    有嫉妒心理的孩子往往胸襟不宽,有自身的性格弱点。如与人交往时,喜欢做核心,不能成为社交中心时,就会发脾气;不会感谢人;易受外界影响;事事斤斤计较,整天处在埋怨不平的情绪状态中。作为父母要教会孩子正确对待周围的事物,注意孩子的性格修养,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

    更值得注意的是,父母的嫉妒心强弱与孩子的嫉妒心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父母心胸开阔,心态平和,孩子往往受其影响,也会形成比较 宽厚容人的性格;若父母心胸狭隘,孩子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修养。

    3.让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是孩子克服嫉妒心理的重要途径。孩子要清楚地评价自己的能力,不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要在身边寻找自己的榜样,多看别人的长处。父母要告诉孩子,当别人更优秀时要能接受现实,虚心地向别人学习。

    小云和小芳各有所长,老师们对她俩都经常给予表扬。因而,小芳的心态还比较平衡。但在三年级时换了个班主任,新班主任是一位语文老师,这位老师特别喜欢作文写得好的孩子,所以就经常在全班同学的面前朗读小云的作文,夸奖她的作文写得好。

    小芳因此产生了失落感,她觉得自己失去了在老师和同学们心目中的位置,而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就在小云的身上。因此她采取不正确的手段,寻找机会让小云出洋相,并借此希望新班主任也能重视自己。

    爸爸知道情况后批评了小芳,告诉她要以正当的方式竞争取胜,并和她一起分析自身的优势在哪里,以及如何跟小云进行良性竞争。经过反省,小芳认识到自己在体育上比小云强,于是她就在体育上多下苦功。半学期后,凭着出色的体育技能,小芳最终也赢得了老师的青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母应该向孩子讲清楚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让孩子认识到人和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同时教孩子敢于承认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靠自己的努力发扬长处,规避缺点。同时要告诉孩子,嫉妒非但不会帮助他进步,还会影响他的奋斗精神。父母要让孩子在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削弱自己的嫉妒心理。

    4.鼓励孩子树立自信心

    孩子自己解决了一个难题或是取得了一点进步,父母要给予他积极的鼓励。父母的赞赏,不仅会帮助孩子克服嫉妒心理,还能培养出孩子的自信。

    一直喜欢画画的琳琳今年上四年级了,班里的同学都没有她画得好,她的作品经常会被老师展览给同学们看。最近班里转来了一个比她会画画的学生,琳琳的光芒全被她盖住了,为此,她很嫉妒那位同学。

    妈妈看出了女儿的小心思,和孩子沟通后,妈妈告诉琳琳:“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你都是妈妈心中最棒的女儿。”在妈妈的鼓励下,琳琳很快又恢复了自信,开始努力地练习画画。

    有嫉妒心的孩子,多数会有自卑感。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也懒得开发自己的潜能,只一味嫉妒强者,最终造成心理上的内耗。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逐步树立信心,消除自卑心理,这样他就能避免对别人产生嫉妒心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