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人类

芒格说

“就确定未来而言,没有比历史更好的老师……生物学上的原因能够帮助预测商业进化过程的结果,商业和生物进化有很多相似性。”

贾雷德·戴蒙德《第三种黑猩猩》

008 [美] 贾雷德·戴蒙德著| 王道还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版

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数百万年来的演化史

这本书谈什么?

在自然界,人类与猩猩的关系最近,基因的差异不到2%。人类与猩猩应属同一类目,黑猩猩只有两种,因此称人类是第三种猩猩也不为过。

但人类如何变成世界的征服者,进而霸占这个世界绝大部分的资源?本书是人类这个物种数百年来的自然演化史。作者检视人类进化的过程,从语言、性行为和生命周期的角度,探讨人类与其他动物何以不同。全书充满令人好奇的问题,让读者重新认识自以为了解的人类。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1999财年的年会上,芒格说:

我推荐大家去了解戴蒙德关于进化的观点。人类(第三种黑猩猩)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在艺术、语言、种族屠杀等方面,又和其他物种有相似之处。戴蒙德指出人类毁灭环境的倾向可能会让人类进化趋势逆转。他的警告发人深省。

《第三种黑猩猩》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如是说

“大脑与直立姿势的演化,是语言与艺术的先决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骨骼形态像人,并不保证就有人性。我们要攀上人性的高峰,还得在生命循环上做彻底的改变。”

“‘生命循环’指物种特定的生物特质,例如每胎生产的子女数目、亲职行为、成年个体间的社会关系、两性关系、两性互动的模式、性关系的频率、停经(如果有的话),以及平均寿命。我们认为人类的这些特质都是理所当然的,从未怀疑它们需要解释。但是我们的生命循环,要是以动物的常规来衡量,却是离谱的、奇异的。”

“我们的祖先自从与其他的猿分化之后,就在几个重要的方面发生了变化,例如行进的体态与大脑的容量。而大猩猩与黑猩猩却没有发生过什么重大变化,与当年的人—猿共祖,模样没什么大差别。如果那是实情,人类可能与大猩猩最亲近,或与黑猩猩最接近,或者三者亲近的程度一样,彼此的遗传距离一样。”

史蒂芬·平克《语言本能》

009 [加] 史蒂芬·平克著| 欧阳明亮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第一本真正讲述人类语言进化奥秘的书

这本书谈什么?

史蒂芬·平克以其深厚的语言学、认知神经学和进化心理学知识,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语言能力是人类的本能”。他知道一般人对于语言学问题的困惑何在,真实地说明了我们只要张开嘴、发出声音,就可以把心中的想法传达到对方心中,而我们常常忘了这种能力其实是个奇迹。语言的复杂性常常让语言学家困扰,这也正是源于语言是人类本能的第一个原因。即便是没有口头语言的人,还可以有思想语言,因而习得语言就是知道如何将思想语言翻译成一串字词,或将字词转换成思想。每个人头脑中都有字和概念的组合,这套规则可以把字组合起来,并将概念之间的关系传递出去。

平克用令人信服且生动有趣的例证,展示了一场常识对谬论的彻底胜利。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在“论基本的、普世的智慧”演讲中,芒格说到有件让他获益匪浅的事情:

一个在香港一所名牌中学当校长的朋友送了我一本书,叫《语言本能》,作者是史蒂芬·平克。平克是一个语义学教授,他的名气没有诺姆·乔姆斯基那么大。

平克说,人类的语言能力不仅仅是后天学来的——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它还跟先天的遗传有关。其他动物,包括黑猩猩,都缺乏真正有用的语言基因。语言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平克很漂亮地证明了他的观点。

当然,乔姆斯基也已经证明这一点。只有非常愚蠢的人才不明白语言能力大部分来自人类基因的道理。平克无法理解为什么乔姆斯基这样的天才居然还认为语言能力是否基于人类的基因尚无定论。实际上,平克是这么说的:“什么尚无定论,活见鬼了!人类得到语言本能的途径跟得到其他本能的途径完全一样——那就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

在芒格看来,因为乔姆斯基脑中强烈的意识形态导致了他不愿意承认这一事实。

《语言本能》作者史蒂芬·平克如是说

“人类创造语言用于诉说自己内心的不满。”

“婴儿是天生的‘语法专家’。”

“我们本以为语言是文化的产物,错误地认为教育程度偏低的人群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差一些。但实际上,美国黑人在英语表达方面却更胜一筹。”

“人们很容易高估语言的能力,以为语言决定着我们的思维。实际上,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方式。无论是英语还是其他任何自然语言,都不能用作心智计算的介质。心语,才是思维的语言。”

“一些研究显示,给住院的病人送花不仅是一种温暖的问候,它的确能改善患者的心情,缩短康复的时间。”

“父母对孩子最重要的影响在受孕的那一刻就已经完成,孩子是在和同龄人的交往互动中习得文化、发展个性的。”

马特·里德利《基因组》

010 [英] 马特·里德利著| 李南哲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

这本书全面介绍了人类基因组的发现对人类的重大意义

这本书谈什么?

人类基因组23对染色体的图谱绘制或许是21世纪迄今为止最重大的科学发现。它重新塑造了我们对疾病、寿命和自由意志的理解。

《基因组》这本书全面解析了这一重大发现可能会有的深远影响。全书分23章,每一章会在23对染色体中的一对上挑选一个新近发现的基因,并讲述其故事。通过这种方式,作者介绍了人类这个物种从生命出现之初到未来生物学前沿的历史。书中探讨了由于基因组的图谱绘制而出现的科学、哲学以及伦理议题,这些将帮助我们每个人理解这一里程碑式的科学发现对人类意义。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在伯克希尔·哈撒韦2001财年的年会上,芒格说:

《基因组》分23章讲述了人类这个物种的历史。这绝对是一本令人惊叹的书,而且十分有趣。

《基因组》作者马特·里德利如是说

“人类基因组本身就是一部人类的自传,它从生命诞生之时起,便用‘基因语言’记录了人类和人类祖先所经历的世事更迭与变迁。”

“读《基因组》,意味着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起源、人类的进化、人类的本性,以及人类的思维,这将超过迄今为止科学带给我们的关于人类的所有知识。它将给人类学、心理学、医学、古生物学和几乎所有其他学科带来一场革命。”

“基因组可以看作巨型的文档、巨大的图书、超长的菜谱,其所有内容都收录在比针尖还小的细胞的细胞核内。”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011 [美] 贾雷德·戴蒙德著| 谢延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重要著作

1988年美国普利策奖获奖图书

这本书谈什么?

作为一本关于人类发展史的书,它讨论了一个很诱人的问题:为什么在近代把美洲人、亚洲人、澳洲人挨个入侵一遍的是欧洲人,而不是澳大利亚土著,不是印第安人,不是新几内亚人,也不是非洲人,甚至也不是在工业革命前在世界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呢?从这个问题开始,作者试着从人类走出非洲开始,从走向每片大陆的时间切入,把农业的兴起、大型食草哺乳动物的驯服、发明和技术的传播速度作为主要讨论对象,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释。

贾雷德·戴蒙德作为演化生物学家,解释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芒格和巴菲特在进行商业分析和评估时,会采用“多元思维模型”,他们认为:

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大多数人都只使用学过的一个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说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你知道谚语是怎么说的:“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这是处理问题的一种笨办法。

然而,英雄所见略同。芒格和巴菲特并不是仅有的两个使用非商业模型取得巨大成功的精英投资者。传奇式的债券投资专家比尔·格罗斯(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曾经告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商学院的学生:

我的书房咖啡桌上摆的并不是彼得·林奇的《战胜华尔街》或是我自己的著作,而是历史学家保罗·约翰逊几本有关19世纪和20世纪的历史书……就确定未来而言,没有比历史更好的老师……一本30美元的历史书里隐藏着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答案。

《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如是说

“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

“历史并不‘就是一个又一个讨厌的事实’,就像一个愤世嫉俗者说的那样。的确存在着适用于历史的广泛模式,而寻找对这些模式的解释不但令人陶醉,也是大有裨益的。”

“有一种解释列举了使欧洲人能够屠杀或征服其他民族的直接因素——尤其是欧洲的枪炮、传染病、钢铁工具和工业制成品。这种解释是正确的,然而,这种假设是不全面的,因为它仍然只提供了确定直接原因的一种近似的(初级阶段的)解释。它使人不由得想去寻找终极原因:为什么最后带来枪炮、凶恶的病菌和钢铁的竟是欧洲人,而不是非洲人或印第安人?”

贾雷德·戴蒙德《崩溃》

012 [美] 贾雷德·戴蒙德著| 叶臻、江滢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贾雷德·戴蒙德

探究人类社会与文明的著作

这本书谈什么?

在复杂的环境问题面前,为什么有些人类社会崩溃了?有些却成功存活下来?正是带着这样的问题,书中以对失败的比较案例研究,试图为当今的人类社会提供一条生存与发展之道。

在“过去社会”部分,该书讲述了一个个发人深省的失败故事。其中,有对复活节岛和玛雅文明这样经典案例的创新分析,也有对维京人殖民浪潮中两种截然不同命运的精彩叙述:冰岛的维京社会克服恶劣环境,成为当今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格陵兰岛上的维京社会,却因为错误的决策,在与土著人的竞争和挑战面前溃不成军。

在“现代社会”部分,作者分析了发生在卢旺达的种族大屠杀,并跳脱了宗族仇恨和宗教歧视的框框,将其放入一个小型社会发生全面崩溃的视角下,加以全新解读。对于生活在同一个岛屿上的两个民族:多米尼加和海地,两种不同的国家命运给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思考提供了启示。

最后,书中用大量生动的案例,讲述了跨国大企业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微妙关系,作为“实践教训”部分的总结。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芒格在“专业人士需要更多的跨学科技能”的演讲中谈道:

我很早就学过基本物理学和数学,我花了很多精力,掌握了硬科学的基本治学精神与方法,我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各种软科学,增加我的跨学科普世智慧。因而,我的生活无意间成了一种教育实验:一个很好地掌握了自己专业的人在非常广阔的学术领域试验这种几本治学精神与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实践跨学科的一个典型就是贾雷德·戴蒙德。1999年,克林顿总统为他颁发国家科学奖章,以表彰他在进化生物学领域取得的突出领域,以及利用达尔文理论在生理学、生态学等不同领域中取得的优秀成果。贾雷德·戴蒙德原本是一名生理学家,后来是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地理学教授,他出色地综合了许多学科的伟大模型。《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就是这位普利策奖获得者的作品。

《崩溃》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如是说

“就拿森林退化这一问题来说,新几内亚高地、日本、蒂科皮亚岛和汤加岛等都曾遇到过,它们采用成功的森林管理方法化险为夷;相形之下,复活节岛、波利尼西亚群岛中的芒阿雷瓦及格陵兰的维京社会却因为没能找到相应对策而走向消亡。我们是如何理解这些不同的结局呢?一个社会的应对之道取决于其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价值观,这些制度和价值观影响到社会能否解决其面对的问题(或是否尝试去解决问题)。”

“悲观主义者会注意到中国存在大量危险,其一是对经济增长的重视程度高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其二,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低下,这部分是因为教育投入不够多,中国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及第一世界国家的一半。中国的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的20%,但教育经费只是全世界教育经费的1%。”

加勒特·哈丁《生活在极限之内》

013 [美] 加勒特·哈丁著| 戴星翼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版

杰出生态哲学家哈丁指出,因为人类的自私,如果不遏制人口增长,地球的资源将会被过度消耗

这本书谈什么?

熟悉经济学的朋友都听说过著名的“公地悲剧”理论:以公共利益为代价的个人获利将会使得村庄的公共牧场被过度放牧,因为每个牧人都想放养更多的牲口,过度放牧的结果由所有牧人承担,而增加牲口的利益则为个体牧人所有。提出“公地悲剧”理论的人,正是这本书的作者,杰出的生态哲学家加勒特·哈丁。

哈丁将“公地悲剧”理论运用于全球生态问题,认为长期以来的先污染一个地方然后再迁往他处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人类的存在已经遍及地球,无处可逃。在哈丁看来,全世界仿佛置身于一只救生艇之中,而这只救生艇所能够容纳的人数是有上限的,超过就会沉没。传统上人们对无极限增长的乐观相信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地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控制人口数量刻不容缓。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1993年6月30日,在接受《杰出投资者文摘》的采访时,芒格说:

我推荐每个人都来读加勒特·哈丁的《生活在极限之内》这本书。这本书总结了哈丁的毕生所学。他是一个真正的思想家。这本书棒极了。

在西科金融公司1997财年的年会上,芒格说:

写这本书(《生活在极限之内》)的时候,(加勒特·哈丁)已经78岁了。这本书我推荐你们读两遍(我就读了两遍),因为那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的智慧结晶。

《生活在极限之内》作者加勒特·哈丁如是说

“人类认为将要发生的事能够影响所发生的事。”

“技术进步已成为一种宗教……把财富带到商人门口的技术都被认为是进步。”

“置于虚假之上的行动将导致灾难。”

“环绕着复利机构的沉默的阴谋是易于理解的。为了鼓励工人的忠诚,那些掌管着社会经济系统的人感到,他们必须宣称这个系统是绝对稳定的。并且,如我们所知,一些银行家甚至有勇气将‘永久’一词体现在他们机构的名称中。(人们很容易想象出,对于一个背负着‘麻烦到来前的永久国家银行’这个最诚实的名字的机构,会发生什么。)残酷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一个物质资源有限的世界上——它是我们可获得的唯一世界——复利本身造成了内在不稳定的系统。”

阿瑟·赫尔曼《苏格兰:现代世界文明的起点》

014 [美] 阿瑟·赫尔曼著| 启蒙编译所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版

民主、科学与市场经济等现代世界的基石,何以诞生在18世纪的苏格兰?

这本书谈什么?

17世纪末,苏格兰还是欧洲最贫穷、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却奇迹般地在18世纪中叶迸发出惊人的能量,出现了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自由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影响欧洲浪漫主义深远的斯科特爵士、改良蒸汽机的瓦特等近代文明史中的巨人的身影。今日观之,举凡政治、法律、教育、科学、医学、建筑各领域,当时的苏格兰都是人才辈出。苏格兰不仅成为大不列颠帝国的中流砥柱,更随着“大西洋时代”的脚步,将其文明成就远播欧洲之外,启动全世界朝现代文明转向。

地处偏远的蕞尔小国苏格兰,如何成为驱动现代世界运转的引擎?这本书将为读者解开这个连许多苏格兰人自己也无法回答的问题。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在西科金融公司2002财年的年会上,芒格说:我还推荐《苏格兰:现代世界文明的起点》这本书。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一小群杰出人物的成功故事。

《苏格兰:现代世界文明的起点》作者阿瑟·赫尔曼如是说

“道德判断(这是错的,那是对的)是人类的天赋,却不同于诸如判断距离远近的各种判断力。它会透过我们的情感加以呈现。爱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对他人的爱,这是所有道德行为的出发点。”

“这个文化与物质皆落后的国家,在思想前瞻的苏格兰人领导之下,即将展现另一番风貌。而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世界也随之改观。到了18世纪末,象征现代世界的体制、理念、心态、习俗等特质,在苏格兰人手中已大致完备。苏格兰佬在全球披荆斩棘,为人类历史开展新的纪元;而所谓‘人类历史’的观念,也多半源自苏格兰的创见。”

“苏格兰历史观的基础是强调进步。一如个人,社会本身也会与时俱进。社会需要新的技能、心态,对于个人能力以及个人应有何等自由,也要有新的理解。苏格兰人向世人揭示了衡量进步的指标之一——离过去的时代多远。以今衡古,而非以古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