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人生

芒格说

“我想我自己不是受到良好教育的典范,我是自己学会通过阅读而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的。我一生中常常如此。我经常是更喜欢已经作古的杰出导师。和已逝的伟人交朋友,这听起来很好玩,但如果你总是和那些有远见卓识的故人交友的话,你的生活将变得更好,更丰富。”

狄更斯《圣诞欢歌》

031 [英] 查理·狄更斯著| 王漪译|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年版

狄更斯最深入人心的一部小说

这本书谈什么?

主人公斯克鲁济是一位商人,一生只知道攒钱,毫无人性。他克扣员工的工资,拒绝外甥的问候和祝福,不施舍分文给穷人。在平安夜,三个精灵带领他去领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些生活情境,让斯克鲁济从自制的陷阱和枷锁中解脱出来,领悟到圣诞节的意义和生活的意义。他在圣诞颂歌奏响时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

这本书让我们意识到,圣诞节不是一道吃鹅还是吃火鸡的客观题,而是一道反省人与人之间——既然都是神的创造——应当如何互相关爱的主观题。《圣诞颂歌》中的人物和情节在西方家喻户晓,一百多年来积聚的人气使其成为狄更斯小说中最深入人心的一部。社会学家相信,这部作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圣诞节在西方世界的地位和价值,狄更斯本人因此被称为“发明圣诞节”的人。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芒格在关于“人类误判心理学”的演讲中,说到要“避免不一致倾向”:

为了节省运算空间,人类的大脑会不愿意作出改变。这是一种避免不一致性的形式。在所有的人类习惯中,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我们都能看到这种情况。没几个人能够列出许多他们已经改掉的坏习惯,而有些人哪怕连一个都列举不出来。与此相反,几乎每个人都有大量持续很久的坏习惯,尽管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些习惯不好。考虑到这种情况,在许多时候我们说“三岁看老”不是没有道理的。在狄更斯的《圣诞欢歌》中,可怜的雅各布·马里的鬼魂说:“我戴着我在生活中锻造的锁链。”他说的锁链就是那些起初轻微得难以察觉,在察觉之后又牢固得无法打破的习惯。

《圣诞欢歌》作者狄更斯如是说

“‘斯克鲁济,你太害怕这个世界了,’姑娘温和地说,‘你把一切其他希望都并入了这个追求,就是为了避免这个世界上肮脏的责备。我已经看见你原来高尚的志向都一个紧接一个地消失了,只剩下那个主要的欲望,那就是唯利是图。’”

“‘这些悲惨的孩子属于人类。’幽灵说。‘男孩叫罪恶,女孩叫需要。如果不为他们做点什么,他们将毁掉人类。’”

“‘我戴着我在生活中锻造的锁链。’雅各布·马利的鬼魂说。”

毛姆《人生的枷锁》

032 [英] 毛姆著| 张柏然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毛姆具有自传色彩的代表性作品

这本书谈什么?

小说《人生的枷锁》中,主人公菲利普·凯里自幼父母双亡,不幸又先天残疾,他在冷漠而陌生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性格孤僻又敏感。在寄宿学校度过的岁月让他饱受了不合理的学校制度的摧残,而当他走入社会后,又承受了爱情苦痛的折磨。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挣扎,但思想和个性都独立不羁的凯里,一直努力挣脱宗教和小市民意识这两条禁锢自己精神的桎梏,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旋涡中,寻求人生的真谛。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芒格在南加州大学GOULD法学院毕业典礼的演讲中,谈道:

正确的爱应该以仰慕为基础,而且我们应该去爱那些对我们有教育意义的先贤。萨默赛特·毛姆在他的小说《人生的枷锁》中描绘的爱是一种有病的爱。那是一种病,如果你们发现自己有那种病,应该赶快把它治好。

1915年,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出版了自传体小说《人生的枷锁》,这本书通常被认为是他最出色的作品。小说的主角菲利普遇到了伦敦的女服务员米尔德莱德。米尔德莱德瞧不起菲利普,但菲利普疯狂地爱上了她。菲利普知道他自己很蠢,也很讨厌自己。他把所有钱都给了米尔德莱德,而得到的回报却是憎恶和羞辱。毛姆如此描绘这段关系:

爱情就如他腿上的寄生虫,吮吸着他生命的热血,维持其可恶的生存;它拼命地吸取他的精力,使他对别的一切都提不起兴趣。

《人生的枷锁》作者毛姆如是说

“世界上最大的折磨也莫过于在爱的同时又带着藐视了。”

“他全部生活曾经是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的理想后面,那是他们用语言和书本灌输给他的思想,而绝非是他自己心里的愿望。过去左右着他生活道路的那些他认为是应该做的,而不是他全心全意希望去做的事情。现在他不耐烦地把这所有一切都抛弃了……也许对幸福的俯就是自认失败,但是,这种失败比许多次胜利都要强。”

“一个人要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也非得经历同样的痛苦不可。在此,差别在于,虽然每个人同样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有机体,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同样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的存在。这种离群索居的感觉在青春期尤为明显。可是这种感觉,并没有发展到使个人和同伴之间的差别达到今人一目了然的明显程度。只有像蜂巢里的蜜蜂那样很少自我意识的人,才是生活的幸运儿,因为他们最有机会获得幸福。他们集体行动,群起群居,而他们的欢乐也只因为大家共享才成其欢乐。”

欧文·斯通《筚路蓝缕的先行者》

033 [美] 欧文·斯通著| Castle Books 2009年版

享誉欧美的传记作家欧文·斯通

记录开发西部的勇士们的故事

这本书谈什么?

欧文·斯通是美国作家,他的写作生涯从写剧本开始,后来转向人物传记小说创作,并因此而闻名。他的代表作包括根据梵高的生平撰写的《渴望生活》(1934),根据米开朗琪罗的生平写就的《痛苦与狂喜》(1961)和根据查尔斯·达尔文的生平写成的《起源》(1980)。《筚路蓝缕的先行者》(Men to Match My Mountains)是一部极为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本书描绘了那些19世纪40年代开拓美国西部和加利福尼亚州的勇士的故事。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在“论基本的、普世的智慧”的演讲中,芒格谈到基本的文学道理时说:

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读者略加思索才能理解,那样它对读者的影响会很深,你会更牢固地记住它。这就是承诺和保持一贯性的倾向。如果你动脑筋才懂得某个道理,你就会更好地记住它。

《筚路蓝缕的先行者》作者欧文·斯通如是说

“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没过嘴唇,甚至涨得更高,但是我要前行。”

“人的童年过得十分缓慢,好像满载的货车;老年的岁月转瞬即逝,犹如夜空的流星。”

“你受到的磨难越多,你就越应该感到高兴。一流的画家就是这样造就出来的。空着肚子比脑满肠肥要强。一颗破碎的心所感受到的不幸,比美满的幸福对你更有好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富兰克林《富兰克林自传》

034 [美] 富兰克林著| 蒲隆译| 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

美国迄今为止最重要、读者最多的自传作品之一

这本书谈什么?

富兰克林是一名政治家,也是杰出的科学家、外交家、出版家、作家和社会事业家,他像是“从天上偷窃火种的第二个普罗米修斯”,是美国的国父、美国独立运动领袖、民主精神的缔造者,及《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他已成为举世公认的现代文明之父、美国人的象征。

在《富兰克林自传》,他写下了关于人生奋斗与成功的真知灼见,以及诸种善与美的道德真谛,被公认为是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美国精神读本。整部自传在通俗易懂的叙述中不时会有睿智和哲理的火花,开创了美国传记文学的优良传统,使自传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世界各地的青年人都希望学习富兰克林成功的秘诀,他们把这部书当成“人生指导”读物。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富兰克林对芒格的影响实在太大了。这本《穷查理宝典》效仿的对象便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理查年鉴》。查理喜欢思考人类思维的错误,他在人类误判心理学的演讲之前便说道:

对我帮助极大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给世人留下了他的自传和其他许多东西。

芒格在《不那么沉默的合伙人》一文中,还提到:

我曾经蹩脚地试图模仿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生活。富兰克林在42岁那年放弃经商,专注于成为作家、政治家、慈善家、投资者和科学家。所以我也将我的兴趣从生意场上移开。

《富兰克林自传》作者富兰克林如是说

“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打败的。”

“对所有的人以诚相待,同多数人和睦相处,和少数人常来常往,只跟一个人亲密无间。”

“一个人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对于自己的能力永远不敢充分信任,甚至自己认为必将失败无疑。”

“人生的悲剧就在于我们衰老得太早而又聪明得太晚。”

“把别人对你的诋毁放在尘土中,而把别人对你的恩惠刻在大理石上。”

“惟坚韧者始能遂其志。”

赫尔伯特·A.西蒙《我生活的种种模式》

035 [美] 赫尔伯特·A.西蒙著| 秦裕林等译| 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文理兼通的跨学科奇才,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的自传

这本书谈什么?

这本书是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尔伯特·A.西蒙的自传。西蒙是20世纪文理兼通的一位奇才,他从研究社会科学起步,在政治科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和科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取得建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把关于组织行为决策管理方面的理论应用于经济学,还开创了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和信息处理心理学等新学科,开辟了探索人类思维和智能的新天地。

在这本自传中,西蒙用一个跨学科大学问家的眼光扫描了20世纪下半叶众多学科领域的发展,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这本书将告诉读者,现代科技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后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1996年4月19日,时年72岁的查理·芒格在斯坦福大学法学院的演讲中,谈到了跨学科思维的重要性:

当我谈到跨学科方法——你们应该掌握各个学科的主要模型,并将它们统统派上用场——时,我是真的呼吁你们不要理会学科的法定界限。这个世界并不是按照跨学科的方法组织起来的。它反对跳出学科的法定范围。大企业也是这样……就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学术界错得有些离谱……如果你们的教授并没有教给你们正确的跨学科方法……你们可以自己改正那种愚蠢的做法。他是个笨蛋,并不意味着你们也要成为笨蛋。

为了说明只有一种思维模型会让人变蠢,芒格最喜欢引用的一句谚语是:

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这个世界看上去就像一颗钉子。

毫不奇怪,芒格会把跨学科奇才西蒙的这本自传推荐给他的读者。

《我生活的种种模式》作者赫尔伯特·A.西蒙如是说

“在大西洋北岸的美国,从威廉·詹姆斯那个时代开始,几乎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对人类思维的研究存在一个巨大的断层。美国心理学被行为科学主义、刺激与反应的联系、无意义音节和白鼠统治着。认知过程——耳朵在收到刺激到做出反应之间发生的事情——几乎没有被提及。‘心智’这个词留给了哲学家们,令人尊敬的心理学家是不讲这个词的。”

“爱因斯坦在给哈达马特的一封信中写道:‘文字或语言(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对我的思考机制似乎没有任何作用。那些似乎充当思维要素的心理实体是某种记号和或多或少清晰的形象。这种形象可以自动地再生和组合。’”

“如果将科学看作是理论之间的竞争的话,它具有一个其他智力竞争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在长期竞争中(不超过数个世纪),胜者的成功不是靠精湛的辩术,不是靠说服或迷惑外行听众的能力,也不是靠政治影响,而是依靠逐步积累的数据和事实的支持。只要事实的真实性不被推翻,人们就可以对一个理论的未来安之若素。”

荣·切尔诺《洛克菲勒传:全球首富的创富秘诀》

036 [美] 荣·切尔诺著| 王恩冕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史上第一位亿万富翁、美国最著名企业王朝创建人洛克菲勒的一生

这本书谈什么?

洛克菲勒是有史以来第一位亿万富翁、美国最著名的企业王朝的创建人。洛克菲勒的父亲是犯重婚罪、行为放荡的假药贩子,母亲是循规蹈矩的清教徒。洛克菲勒出生在乡间,通过创建美国最有实力、最令人生畏的垄断性企业标准石油公司而发迹,成为世界首富。这家被文人称作“章鱼”的托拉斯企业所提炼和销售的石油,几乎占当时美国同类产品总产量的90%。

洛克菲勒的故事反映了美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期,它记录了南北战争之后小型企业发展成巨型公司的剧烈变化过程。这一变化不可逆转地改变了美国。本书用极其客观和优美的笔法,第一次向我们详尽、公允、深入地展现了这位实业巨子的全貌。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1999财年的年会上,芒格说:

我是传记和自传的无可救药的爱好者,这一点我必须承认。即便知道这一点,我还是喜欢上了这本讲洛克菲勒的书。他的一生、他创办的企业,以及她的管理风格,都统统值得仔细研究。这本书还是有趣的垄断案例分析。我经常发现自己面临的情势与标准石油和微软迥异。

《洛克菲勒传:全球首富的创富秘诀》作者荣·切尔诺如是说

“作为一个肩负职责的小大人,他养成了一种终身不变的自我夸大的责任感。”

“记住别人告诉你的东西很重要,比你自己早已知道的东西更重要。”

“在很多情况下,最困难的竞争不是来自于强大、聪明、保守的对手,而是来自那些垂死挣扎的人,这些人对自己的成本浑然不知,却无论如何也要把工厂开下去,否则就得破产。”

“洛克菲勒认为沉默代表着力量:只有内心虚弱的人才会随口乱讲,对着记者喋喋不休,而谨慎的商人则守口如瓶。‘成功来自多听少说’和‘只说不做的人就像是长满荒草的花园’是洛克菲勒最喜欢的两则箴言。”

“我们许多人没能取得大的成就……不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到集中精力,不能在适当的时候排除外界干扰,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要做的事情上吗?”

“行善本身就是最好的回报,寻求别人感激的人将只会感到莫大的悲哀。”

“沉默难以取胜处,畅所欲言者必胜。”

理查德·费曼《别闹了,费曼先生!》

037 [美] 理查德·费曼著| 吴程远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的“顽童趣事”

这本书谈什么?

理查德·费曼先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近代理论物理方面最有造诣的科学家,却又是一个幽默机智、几近顽童的人。这本书便讲述了他生活中的种种乐趣。

他是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的教授,20世纪30年代在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被征召加入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但他生性好奇,且颇为机智,在森严的安保系统监控下,却以破解安全锁为乐,取得机密资料后,留下便签告诫政府要小心。他爱坐在酒吧做科学研究,也曾在酒吧被取缔后亲自到法庭上辩护。他几乎不参与加州理工学院内各项行政工作,为了自由,他连续五年辞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荣誉位置,因为选举其他院士的责任颇困扰他。而他也可能是历史上唯一被按摩院请去画裸体画、在酒吧厕所内与醉鬼大打出手的科学家。他曾经跟爱因斯坦和波耳等大师讨论物理问题,也曾在赌城中与职业赌徒研究输赢的机率!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在芒格演讲“专业人士需要更多的跨学科技能”中,他提出:

软科学应该加强模仿硬科学的基本治学精神与方法。(这里所说的硬科学,是指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工程学四门学科。)这种治学精神与方法值得效仿。毕竟,硬科学在如下两方面做得更好:(1)避免单一学科造成的错误;(2)使得大量跨学科知识更容易被应用,并时常获得良好的结果,比如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就能够用一只橡皮环解释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原因。而且以前软科学也曾借鉴这种治学精神与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理查德·费曼出生在纽约的法洛卡威。他本科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从普林斯顿大学得到博士学位。他参与了曼哈顿计划,对原子弹的研发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一直在康奈尔大学任教,然后在1951年跳槽到加州理工学院。费曼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是量子电动力学、电磁放射、原子和其他更为基本的粒子之间的关系。1965年,他和施温格、朝永振一郎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晚年的费曼受委托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进行调查。他展示了橡皮环如何遇冷萎缩,导致高温的燃气外泄,从而引起了爆炸。

《别闹了,费曼先生!》作者理查德·费曼如是说

“冯·诺依曼教会了我一个很有趣的想法:你不需要为身处的世界负任何责任。因此我就形成了强烈的‘社会不负责任感’,从此成为一个快活逍遥的人。大家听好了,我的不负责任感全都是由于冯·诺依曼在我思想上撒下的种子而起的。”

“在课堂上时,你可以思考一些已经很清楚的基本东西。这些知识有趣、令人愉快,重温一遍又何妨?另一方面,有没有更好的介绍方式?有什么相关的新问题?你能不能赋予这些旧知识新生命?基本的东西思考起来并不难;而如果你没想出什么新东西来,没关系,以前想过的已足以应付讲课之用了。但如果你真的有什么新想法,能从新角度看事物,你会觉得很愉快。”

“学生问的问题,有时也能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他们经常提出一些我曾经思考过、但暂时放弃、却都是些意义很深远的问题。重新想想这些问题,看看能否有所突破,也很有意思。学生未必理解我想回答的方向,或者是我想思考的层次;但他们问我这个问题,却往往提醒了我相关的问题。单单靠自己,是不容易获得这种启示的。”

“因此对我来说,教学与学生们使我的生命继续发光发亮,我也永远不会接受任何人替我安排一切。”

约翰·班扬《天路历程》

038 [英] 约翰·班扬著| 赵沛林、陈亚珂译| 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版

17世纪英国牧师、散文家

约翰·班扬的寓言式小说

这本书谈什么?

《天路历程》一书,借用了寓言和梦境的形式,叙述者在梦中看到一个叫作“基督徒”的人正在读一本书,知道了自己居住的城市将遭天火焚毁,惊恐不已。这时“传道者”指点他必须逃离自己的故乡,前往天国才可免于灾祸。基督徒背负着世界的重担,从此踏上了艰难而勇敢的历程,为自己、也为他人寻找救赎。

本书分上、下两卷,最早于1684年出版,写的是基督徒的妻子“女基督徒”和孩子们在一个叫作“无畏”的人的指引下,前往天堂的朝圣过程。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芒格在南加州大学GOULD法学院毕业典礼的演讲中,谈了许多如何工作、如何生活的方法。在最后,他说希望这些老人的废话对毕业生们来说是有用的。最后,他用《天路历程》中那位真理剑客年老之后唯一可能说出的话来结束这次演讲:

我的剑传给能挥舞它的人。

1678年出版的《天路历程》是约翰·班扬(John Bunyan)所著的寓言故事,它被认为是英语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天路历程》记录的是叙事者在梦中跟随一个基督徒,走过许多虚构的地方:万念俱灰之沼泽、美不胜收之宫殿、卑贱低下之山谷、死神阴影之山谷、虚荣浮夸之市集和犹疑猜忌之堡垒,最终到达他要寻找的天空之城。真理剑客是一位武功高强的朝圣者,独自打败了三个匪徒,在那位基督徒快要到达终点的时候加入了他的朝圣之路。

《天路历程》作者约翰·班扬如是说

“有一个永存的国度可以居住,永恒的生命可以赐给我们,使我们永久居住在这个国度里。”

“有荣耀的冠冕可以给我们,还有会使我们像天空中的太阳那样发亮的衣服。”

“那儿没有哭泣,也没有悲伤,因为那地方的主人会拭掉我们所有的眼泪。”

“我们会跟天使们作伴,看着他们就使你眼花缭乱。你还会碰到成千上万在我们之前到那地方去的人;他们都不会伤害人,而是仁爱的、圣洁的;每个人都在上帝面前生活着,永远得到他的欢心。总之,在那儿我们会看到戴着金冠的长老,携着金竖琴的圣处女,和那些为了对那儿的主人的爱而被世人千刀万剐、烧死、给野兽吃掉,以及淹死在海里的人。他们都很好,好像穿上了永生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