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投资
芒格说
“我想我和巴菲特从一些好的商业杂志中得到的比从其他地方多,阅读每一期的企业报道,便能轻松且快速地获得各种企业经验,而且如果你能养成一种思考习惯,将所读到的内容与这些想法的基本架构结合在一起,你可以逐渐积累一些投资智慧。”
菲利普·A.费舍《怎样选择成长股》
[美] 菲利普·A. 费舍著| 罗耀宗译| 地震出版社2013年版
广受华尔街推崇和敬重,以增长为导向的投资方法的先驱之作
这本书谈什么?
本书分三个部分阐释了以增长为导向的投资方法。第一部分是“怎样选择成长股”,包括调查上市公司的“闲聊法”、寻找优良普通股的“15个要点”、何时买进卖出、投资人“五不”原则和投资人“另五不”原则等内容。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了保守型投资的四个要素,告诉新老投资者如何长期抱牢成长股而不必冒太大的风险。第三部分是“发展投资哲学”,详述了作者如何从半个世纪的商业经验中发展出自己独特投资哲学的过程。
菲利普·A.费舍是广受华尔街推崇和敬重的投资家,他在40年前提出自己的投资哲学,如今依然被多数人奉为投资理财圣经。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芒格说及如何选股时,称:
沃伦在商学院上课时,对学生们这样讲:“我用一张考勤卡就能改善你最终的财务状况;这张卡片上有20格,所以你只能有20次打卡的机会——这代表你一生中所能拥有的投资次数。当你把卡打完之后,你就再也不能进行投资了。在这样的规则之下,你将会真正地慎重考虑你做的事情,你将不得不花大笔资金在你真正想投资的项目上。这样你的表现将会好得多。”
而关于如何投资,芒格坦陈自己很认同菲利普·A.费舍在《怎样选择成长股》中的观点,即选择那些能够“增长,增长,再增长”的高品质公司的股票。费舍是关注成长股的先驱,这种思想是价值投资的一个变种和分支。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种方法依然是投资界的主流投资模式之一,实际上也折射出一个极富远见的思想——少即是多。
《怎样选择成长股》作者菲利普·A.费舍如是说
“投资人‘五不’原则:
不买处于创业阶段的公司。
不要因为一只好股票在‘店头市场’交易,就弃之不顾。
不要因为你喜欢某公司年报的‘格调’,就去买该公司的股票。
不要以为一公司的本益比高,便表示未来的盈余成长已大致反映在价格上。
不要锱铢必较。”
劳伦斯·A.克尼厄姆
《向格雷厄姆学思考,向巴菲特学投资》
[美] 劳伦斯·A.克尼厄姆著| 闾佳、侯君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作者对巴菲特理念的深入解读
价值投资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谈什么?
这本书是《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作者对巴菲特理念的深入解读,也无疑是价值投资的经典著作。由格雷厄姆创立的价值投资理念,经过几十年的时间,由沃伦·巴菲特发扬光大,如今成为基本面分析的主流指导思想。
本书作者劳伦斯·A.克尼厄姆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财会、金融领域的教授学者,对基本面的分析和巴菲特的实战操作都有深入研究。他在自己对价值投资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撰写了这本在全世界投资人心中占有不朽地位的著作。本书能让你了解和真正认识价值投资理念,提升你的投资实战技巧,避免在未来的投资中走太多的弯路。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在“论基本的、普世的智慧”的演讲中,芒格谈到本杰明·格雷厄姆使用的投资方法:
格雷厄姆使用私人拥有价值的概念,也就是说,应该考虑整个企业出售给私人拥有者的话,能够卖多少钱。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然后,你再把股价乘以股票的份数,如果你得到的结果是整个售价的三分之一或更少,他会说你买这样的股票是捡了大便宜。即使那是一家烂企业,管理者是个酗酒的老糊涂,每股的真实价值比你支付的价格高出那么多,这意味着你能得到各种各样的好处。你如果得到这么多额外的价值,用格雷厄姆的话来说,就拥有了巨大的安全边际。
本杰明·格雷厄姆出生于伦敦,幼年时随全家迁居美国。他的父亲开过一家进口公司,但很快就关门大吉。虽然出身穷苦,格雷厄姆还是考上了哥伦比亚大学。从该校毕业后,他成为纽伯格·亨德森·劳伯公司的记录员。聪明才智让他很快脱颖而出,年仅25岁便成为该公司的合伙人。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差点让格雷厄姆破产,但他吸取了宝贵的投资教训。在20世纪30年代,格雷厄姆出版了一系列投资图书,后来都成了经典。这些书里面最著名的有《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格雷厄姆提出了“内在价值”的概念,以及以该价值的折扣价购买股票的理念。
《向格雷厄姆学思考,向巴菲特学投资》
作者劳伦斯·A. 克尼厄姆如是说
“投资的时候,保持简单的头脑,做显而易见符合常理的事情。巴菲特的建议是:难易程度并不决定你投资的成功与否,找一家能干得久的、有一定发展规律可循的、并且你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公司,按照你的常理投资。”
“成大事的人需要有耐心。巴菲特说:你心里要想着十年,而不是十分钟。如果你没有做好把一只股票持上个十年的准备,你一开始就不应该买入这只股票。耐心加上远瞻的能力,是巴菲特成功的另一秘诀。”
“畏首畏尾而‘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人,确实很安全。但是如果你认定了一个公司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为什么不变得有攻击性一些呢?巴菲特的建议:你的股票最好不要超过十只,避免资金过度分散;在投资的战场上,要有勇气。”
罗伯特·哈格斯特朗《巴菲特的投资组合》
[美] 罗伯特·哈格斯特朗著| 江春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全球第五大上市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企业管理成功方法
这本书谈什么?
罗伯特·哈格斯特朗,莱格·梅森集中资产公司副总裁兼总经理,他在这本书中巧妙地解释了众人瞩目的“股票之神”巴菲特是如何通过运用投资组合,而在股市中出奇制胜的。巴菲特集中投资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如何找出这些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究竟多少算做“少数几种”?“集中”是什么意思?到底该持股多久,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说明了不同投资背景的人该如何使用集中投资的策略,为个体投资者提供了成功指南。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芒格在谈到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公司和投资者效仿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问题时,推荐了罗伯特·哈格斯特朗这本著作。因为它清楚地列出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成功方法,让每个人都能学习。而关于这些方法,他谈道:
我们的方法让我们取得了成功。看看我们、我们的管理人员和股东有多么开心就知道啦。大多数人应该效仿我们。我们的投资方法并不难学,但表面上看起来很难,因为它跟一般的投资方法不同——它不是常见的方法。我们的管理费用很低,没有季度目标和预算,也没有一套标准的人事体系,我们的投资集中度比一般企业高得多。就这么简单而且合情合理。
《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作者罗伯特·哈格斯特朗如是说
“事实往往是,那些只做几个数量不多的决策的人最终结果,却比那些以忙碌为名作出很多决定的人要好得多。”
“集中投资战略是以经济为基础的模式而不是以价格为基础的模式。投资是否成功和有效,以企业经济效益来衡量,而不是以其股价的短期波动来衡量。”
“在赛马场上或股市上最明智的做法是按兵不动,耐心等待,直到那匹好马出现在有很大获胜机会的位置上才出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市场就是被人们的心理因素推来推去。”
“巴菲特和彼得·林奇都说过,学习不过是注意观察你周围发生的事情。”
本杰明·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
[美] 本杰明·格雷厄姆著| 王中华、黄一义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版
“现代证券分析之父”、价值投资理论奠基人
格雷厄姆撰写的股市“圣经”
这本书谈什么?
《聪明的投资者》(第4版)在保留格雷厄姆1973年原著的基础上,由贾森·兹威格在近40年特别是世纪之交全球股市大动荡的现实之后,进一步检验和佐证了价值投资理论。
这本书主要面向个人投资者,旨在对普通人在投资策略的选择和执行方面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首先,该书明确了“投资”与“投机”的区别,指出聪明的投资者当如何确定预期收益;其次,以介绍防御型投资者与积极型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为策略,阐释了投资者如何应对市场波动;随后,本书还对基金投资、投资者与投资顾问的关系、普通投资者证券分析的一般方法、防御型投资者与积极型投资者的证券选择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作者通过分析几组具体案例,论述了股息政策和作为投资中心思想的“安全性”问题。
这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成为百万富翁”的书,但主要目标是讲述规范的投资原理和投资态度,以防投资者陷入一些经常性的错误中。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对芒格投资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的是两位“本杰明”先生,一位是富兰克林,另一位就是格雷厄姆。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中最具有生命力的观念之一就是“市场先生”。在这位享誉华尔街的投资思想家看来,一般情况下,市场先生是一个脾气温和、头脑理智的家伙,但有时候也会受到非理性的恐惧或贪婪的驱使。
因此,格雷厄姆提醒投资者,对于股票的价值,要亲自作出客观的判断。同样,在芒格看来,即使是最有能力、最有干劲的人,也不总是能基于理性而作出决定。
《聪明的投资者》作者本杰明·格雷厄姆如是说
“聪明的定义是:要有耐心,要有约束,并渴望学习;此外,还必须能够驾驭你的情绪,并能够进行自我反思。”
“如果投资者自己因为所持证券市场价格不合理的下跌而盲目跟风或过度担忧的话,那么,他就是不可思议地把自己的基本优势转变成了基本劣势。投资活动并非要在别人的游戏中打败他们,而是要在自己的游戏中控制好自己。”
“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既罕见又复杂。即使是聪明的投资者,也可能需要很强的意志力来防止自己的从众行为。”
罗杰·洛温斯坦《拯救华尔街》
[美] 罗杰·洛温斯坦著| 孟立慧译|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财富》推荐的75本商业人士必读书之一
美国《商业周刊》年度最佳图书
这本书谈什么?
这是一群华尔街投机天才的沉浮录。
1994年,华尔街,一家名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对冲基金成立了。这家基金是天才的“梦之队”:掌门人是被誉为能“点石成金”的华尔街“债券套利之父”的约翰·麦利威瑟;合伙人包括以期权定价模型而荣膺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伯特·默顿和马尔隆·斯科尔斯以及前美国财政部长兼美联储副主席戴维·马林斯等。
在成立之初,这家公司就毫不费力地说服80名创始投资者每人至少拿出1 000万美元;美林证券在当时也购买了其一大笔股份,用来出售给自己的大客户;瑞士联合银行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把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定位为其最大的投资对象。然而,在1998年3~9月的短短6个月内,该基金却整整亏掉50亿美元,最后濒临破产。美联储不得不出面召集14家大银行组成财团对其救助。
《拯救华尔街》揭示投资市场上的成功以及隐藏在其背后的风险、傲慢与贪婪。作者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崛起以及陨落一一道来。当天才陨落,席卷华尔街的那一场灾难,到底是谁之过?这一个有史以来最生动的资本市场案例,是一本足以让投资者、基金管理者和监管当局深思的金融巨著。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1998年10月14日,芒格在加州圣塔莫尼卡市米拉马尔喜来登酒店向基金会财务总监联合会,发表了题为“一流慈善基金的投资实践”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他谈到基金会和大型企业的管理问题,其中“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对冲基金由于对高负债率的投资方法太过自信,结果破产了: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994年的对冲基金,其创办人是一位声誉极佳的华尔街债券交易员和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们开发出一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利用债券套利发财。1998年,在所罗门兄弟公司不再从事债券套利和外国金融恐慌的共同影响之下,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连续两个月出现亏损,由于负债水平极高——当年年度负债1 250亿美元,该公司很快陷入了困境。不到几个月,这家基金就损失了将近20亿美元的基金。美联储被迫为该基金提供了紧急援助,以免整个美国经济的流动性发生连锁反应。这次大失败提醒金融界要注意流动性风险的严重性。《拯救华尔街》就是一本关于这次事件的图书。
《拯救华尔街》作者罗杰·洛温斯坦如是说
“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之前,债券交易一直都是一项非常无聊的工作。投资者通常要通过其所在地银行的信托部门买进债券,以追求固定收益。只要债券发行机构不违约,只要投资者对所购债券没有更多的意见,投资者大都会对购买债券感到满意,很少有投资者会积极地去进行债券交易。”
“1971年,美国政府终于放开了对黄金价格的管制,此后,阿拉伯国家发起了石油禁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债券持有人依然对债券能够带来稳定收益抱有幻想的话,那么,宾夕法尼亚中央铁路公司的倒闭案,则毫不留情地摧毁了这种幻想。此时,大多数债券持有者都已蒙受了极其惨重的损失,他们再也不对那些固定收益感到心满意足了。于是,各国政府都被迫逐渐地取消了固定利润制,并放弃了对货币的管制。一句话,‘固定关系’的世界不复存在了。”
“于是,几乎是在突然之间,黄豆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钱也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各地的期货交易所纷纷为各式各样的金融产品设计新的期货合约。一时间,市场上新的金融衍生工具、新期权及新债券交易则大行其道。而此时,专业的证券经纪人也开始醒了过来,并希望能够在这一市场上大显身手。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像所罗门兄弟公司这样的证券公司,开始以西德尼·霍莫尔之流绝对无力想象的方式,对债券进行分拆和组合交易。他们先将各种各样不同的抵押品集合到一起,然后,再把它们分拆成比较容易交易的小块证券,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弗兰克·帕特诺伊《诚信的背后》
[美] 弗兰克·帕特诺伊著| 邵琰译|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
揭露华尔街衍生品黑幕
第一本关于衍生品的国际畅销书
这本书谈什么?
《诚信的背后》是弗兰克·帕特诺伊以自身经历写成的一部职场回忆录,揭露了以摩根士丹利为代表的投资银行,如何在金融衍生品贸易上进行所谓的“大胆创新”,就算损害客户利益也在所不惜,已沦为巨型赚钱机器的事实。这也是第一本关于金融衍生品的国际畅销书。
1993年,年轻的弗兰克·帕特诺伊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进入了第一波士顿,次年转投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成了世界上最能赚钱的一群人的一员。1995年,他离开摩根士丹利,以实实在在的亲身经历写成《诚信的背后》,揭开了华尔街金融创新与圈钱游戏的真相。在华尔街,如果有人说你是个好人,他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是个笨蛋。对于大多数金融产品(如期货、外汇、衍生物等)而言,买卖双方的盈亏之和等于零。也就是说一方的利润就是另一方的损失。书中提到的许多美国著名公司都是这些利润背后的牺牲品。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芒格谈到对金融机构和衍生品的警告时,最后考虑到衍生品破坏的可能性,他提到了这本书:
在美国,绝大多数大型公司无法甩掉衍生品账本。对于伯克希尔这种已经很有钱的公司而言,去从事衍生品业务是很神经的想法。对大银行来说,衍生品是一桩疯狂的生意。
如果你是个头脑正常的人,曾经花一个月时间认真钻研大型的衍生品业务,你肯定会感到恶心。你会觉得它是刘易斯·卡洛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你会觉得它是“疯帽匠的茶话会”。这些人虚假的精确更是让人难以置信。他们把最糟糕的经济学教授奉为神明。去看《诚信的背后:华尔街圈钱游戏的真相》(又名《泥鸽靶》)那本书,作者是做过衍生品交易员的法学教授弗兰克·帕特诺伊,他揭露了华尔街规模最大、声望最佳的公司之一的衍生品交易黑幕。
《诚信的背后》作者弗兰克·帕特诺伊如是说
“我在摩根士丹利衍生产品部的面试进行得很顺利,尽管过程中我尽量不让自己显得过于急切。部门的名称是DPG,‘衍生产品部’(Derivative Products Group)的缩写。面试时一个经理咕哝了几句‘一流的业务,一流的文化’之类的话,另一个则说他确信衍生产品部的发展将很大程度上来自新兴市场,也就是我所在的领域。他许诺说如果我加入摩根士丹利,他会邀请我参加衍生产品部门的重要聚会——下一次活动的时间在1994年4月,名字叫作‘F.I.A.S.C.O.’——泥鸽靶射击比赛。我听说过这个名字,而且很想参加,但我知道当一个投资银行的经纪人向你许诺什么事时,这件事实际发生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