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处世
芒格说
“你若想在任何领域拥有竞争力,就必须熟练地掌握该领域的方方面面,不管你是否喜欢这么做,这是人类大脑的深层结构决定的。”
罗杰·费希尔等《谈判力》
[美] 罗杰·费希尔、威廉·尤里、布鲁斯·巴顿 著| 王燕、罗昕译| 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哈佛大学关于谈判的最权威图书
20年来最为经典的谈判图书
这本书谈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会成为一个谈判者。虽然每天要与谈判相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谈出好的结果。在常见的谈判策略中,人们使用的大多属于温和或强硬的方式。温和的方式总是尽量避免摩擦和冲突,为达成共识,往往很快让步;而强硬的方式则以战胜对方为目标,坚守立场,但常会两败俱伤。
在这本书里,作者基于“哈佛大学谈判项目”提出了第三种谈判方式,即“原则谈判方式”。这种方式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寻求解决方案,强调把人和事分开,着眼于利益而非立场,当双方利益发生冲突时,让谈判结果基于某些公平的标准,而不是以某一方意志为转移。
尽管谈判的形式与内容千差万别,但原则谈判方式在各种谈判中都完全适用。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芒格在“专业人士需要更多的跨学科技能”的演讲中,鼓励大家多多使用跨学科方法,多多实行“拿来主义”。因为在软科学界研究发现,有一种研究方法非常好,就是“拿来主义”法,不论看中其他学科什么知识,只管拿过来用,以免在单一学科中故步自封。
谈到具体的例子,他说道:
只要多多实行“拿来主义”,许多软科学就能减少“铁锤人倾向”引起的错误。例如,在我们的同学罗杰·费希尔的领导下,许多法学院将其他学科的成果应用到谈判研究中去。罗杰那本充满智慧和道德感的谈判著作到目前已经卖掉300多万册,他可能是我们班最有成就的同学。这些法学院还吸取了大量有用的经济学知识,甚至用博弈论来更好地理解经济竞争的原理,从而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反垄断法。
罗杰·费希尔的《谈判力》,就是“拿来主义”的典范性佳作。
《谈判力》作者罗杰·费希尔等人如是说
“如何避免陷入攻击和辩解的恶性循环中?答案是不要回击。假如对方直截了当地表明了立场,不要拒绝,而是透过立场看利益,把对方的立场当作一种可能的选择,找到其遵循的原则并考虑改进的方法;当对方反驳你的观点时,不要辩解,欢迎批评和建议,把批评引向建设性轨道的另一种方法是,转换双方的位置,征求对方的意见,问问他们如果站在你的角度他们会怎么做;当他们人身攻击,你应不动声色,让对方把怒气发出来,倾听对方的诉说,表现出你愿意尊重他们的意见。”
“要想在纷繁复杂的人际问题中找到出路,最好从以下三个基本方面着手:认知、情绪和交流。各种人际关系问题都能从这三个方面找到症结所在。”
“谈判的任何办法都可以通过三方面的标准来衡量:如果有达成共识的可能,就应该达成明智的协议;谈判必须有效率;增进或至少不损害双方的关系(明智的协议是指协议尽可能保障双方的合法利益,公平解决双方的利益冲突,协议持久性强,并考虑了社会效益)。”
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
[美] 罗伯特·西奥迪尼著| 陈叙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这本书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会被说服?
这本书谈什么?
政客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商家运用影响力来兜售商品,推销员运用影响力诱惑你乖乖地把钱掏出来。即使朋友和家人,在不知不觉之间也会把影响力用到你的身上。但到底是为什么,同一个要求换一种表达方式,人们的反应就会从消极抵抗变成积极合作呢?
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在这本书中为我们解释了说服的奥秘。隐藏在影响力背后的有八大心理秘籍。那些劝说高手,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这八大秘籍是:对比;互惠;相互退让;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短缺。这些就是影响力的构成要素,此书内容的核心。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芒格对这本书的评价如下:
它将帮助管理人员作出更好的决策,明智地利用其影响力……在这一主题上,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对我看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科学家。
《影响力》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如是说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来回报他人为我们所作的一切。接受往往和偿还联系在一起。”
“承诺一致原理简单说就是一种要求人言行一致的原理。不管是外界的评价还是我们内心的感受,我们总希望我们所做的事和所说过的话是一致的。”
“影响力,说到底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技巧是多样的,关键是懂得要散发影响力,需要让对象置于何种心理下。”
“诚实、勇敢、正直会有最大的影响力。”
“内心须追求并维护优秀的品质,因为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一个有‘心’的物种,换句话说,之所以为人,乃是有‘心’。”
杰克·韦尔奇《赢》
[美] 杰克·韦尔奇、苏茜·韦尔奇著| 余江、玉书译| 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全球第一CEO”韦尔奇21年领导艺术的精华总结
这本书谈什么?
《赢:韦尔奇一生的管理智慧》是韦尔奇结合亲身管理实践和大量鲜活案例,撰写的关于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的著作。他从企业中泛滥而空洞的“使命”说起,谈到每家公司都会面临的日常危机管理,再到预算管理、员工招聘等诸多日常工作,韦尔奇逐一提出了自己独特而富有智慧的解决方案,并与广大读者分享了他作为成功管理者的思维方式。
无论你是财务人员,还是生产线上的技术工人,或者是部门管理者、最基层的普通员工,《赢:韦尔奇一生的管理智慧》都将有利于你更好地了解你所在的工作环境,理解陌生部门的工作,甚至理解公司高层的指令和意图,进而帮助你与同事一道改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更从容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在斯坦福大学法学院的演讲中,有提问者问芒格:“你讨论过可口可乐的失败。你认为苹果犯了哪些错误呢?”芒格照搬了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的答案:“我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回答这个问题。”也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你不了解,也没有相关才能时,不要害怕说出来。
韦尔奇的代表作就是《赢:韦尔奇一生的管理智慧》,他将自己在工作与生活中如何才能“赢”的智慧倾囊相授。但同时芒格提醒人们,有些人总是很自信地回答他们其实并不了解的问题,就像乱跳舞的蜜蜂,会把整个蜂窝搞得乱哄哄,那是一种巨大的错误。没有人期望你什么都懂。自然,这也是韦尔奇的态度。
《赢》作者杰克·韦尔奇如是说
“从1981年到1995年,我们说我们要做到‘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企业’,成为每个市场的第一名或者第二名——把每个表现不佳、达不到要求的子公司卖掉或者关闭。没有人不明白这个目标是什么意思或意味着什么。”
“在成为领先者之前,成功是发展你自己。当你成为领先者,成功是帮助其他人发展。”
“根据目标进行考核。根据目标提供回报。”
“这些年来我不断学到的教训就是,在许多时候,我太谨慎了。我采取的每个措施几乎都应该早点付诸实施。”
“把计划搞清楚。请一些人来完成它,给他们大量的钱。这向来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发现人才,我总是认为:你遇到的每个人都是另一次面试。”
“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寻找合适的工作需要时间、实验和耐心。你要学会忍受,这是一个令人讨厌而又浪费时间的过程,有起有伏、反反复复。”
“好的工作和糟糕的工作:
人:你需要找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在职业生涯中应该越早越好。
机遇:任何新工作都应该让自己感觉有所发展,而不是刚刚够用。
未来:到某些公司工作,就像赢取奥运会的奖牌一样,它将使你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总是与成就和荣誉联系起来(公司声誉);你所从事的每种职业都是一场赌博,它有可能开拓你未来的发展空间,也有可能缩小你的选择范围(所处产业)。
主导权:在职业生涯中,我们对工作的选择往往都是为了实现其他人的理想。所以在处理工作主导型问题时,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对自己诚实,要明白自己是在为哪些人工作。
工作内容:如果一份工作不能让你兴奋——只是由于工作内容乏味——那你就没必要再沉浸其中了。”
安迪·希尔《要快,但别赶!》
[美] 安迪·希尔、约翰·伍登著| Simon & Schuster 2001年版
世界上最优秀的篮球教练之一伍登的训练法则
这本书谈什么?
1968年,安迪·希尔是洛杉矶市大学高级中学的出色后卫。他平均每场比赛能够得到27分,许多篮球强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他选择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大一的队伍中打出了极佳的表现。他平均每场比赛能拿到19分和8个助攻,和亨利·毕比一起被评为球队最有价值球员。
然而,安迪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灰姑娘故事很快就结束了。该校校队刚刚获得七年内的第六个全国冠军,希尔很快就发现他自己达不到伍登教练对首发球员的要求。和其他在大学校队期间坐板凳的替补队员一样,在伍登教练手下,希尔也深刻地体会到体育运动的非平等主义本质。在他这本令人愉快的《要快,但别赶!》中,希尔叙述了那段痛苦经历、他和伍登最后的和解,以及他从这段经历中学到的宝贵经验。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芒格在南加州大学GOULD法学院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谈到一个他认为很重要的道理,那就是:将不平等最大化通常能收到奇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芒格是这样说的:
伍登曾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篮球教练。他对五个水平较低的球员说:“你们不会得到上场的时间——你们是陪练。”比赛几乎都是那七个水平较高的球员在打的。嗯,这七个水平高的球员学到了更多——别忘了学习机器的重要性——因为他们独享了所有的比赛时间。在他采用非平等主义的方法时,伍登比从前赢得了更多的比赛。我认为生活就像比赛,也充满了竞争,我们要让那些最有能力和最愿意成为学习机器的人发挥最大的作用。
《要快,但别赶!》作者安迪·希尔如是说
“拥有最优秀球员的球队几乎总是会赢。”
“要快,但别赶。万事确定的时刻永远不会到来,但是你必须一直保持平衡。”
“如果在准备这件事上失败,那就是在为失败做准备。”
“取胜的球队是那些失误最多的球队。”
安迪·格鲁夫《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美] 安迪·格鲁夫著| 安然、张万伟译| 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英特尔资深顾问安迪·格鲁夫的战略转折点法则
这本书谈什么?
本书是英特尔公司的前CEO安迪·格鲁夫,以在Intel公司多年的管理经验和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讲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为基础,撰写的英特尔公司发展壮大的回忆录。他在书中写道,你的企业迟早会走到一个战略转折点,企业的根基瞬间发生剧变,技术、规则、竞争环境、行业形态等等,一切的一切都瞬间改变了。如果放任自流,那么战略转折点的破坏力足以摧毁一家好的企业。但从另一方面说,战略转折点并不总是通向灾难,有敏锐眼光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这个时机使企业跃升到新的高度。
在担任英特尔首席执行官的11年中,安迪·格鲁夫多次被推到战略转折点的边缘。但他对转折点的思考,却帮助英特尔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并发展下去。在格鲁夫的领导下,英特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脑芯片公司,并在美国《财富》杂志500家最赚钱的公司中排名第7位。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在斯坦福大学法学院的演讲中,有人问芒格如何创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让人们放弃追求一贯性的倾向,并承认他们犯下的错误。比如,英特尔的某个人谈到他们的奔腾芯片遇到了问题,要从头再来,尽管在这么复杂的企业中,这么做是很困难的。这个人想问问芒格会怎么做。芒格解释说:
英特尔及其同行创造了一种协调的企业文化,便于各个团队解决前沿的科学问题。但伯克希尔不同,因为它是一家控股公司,权力相当分散,只有最重要的资本配置才由公司的高层来拍板。所以,伯克希尔基本上会选择我们非常欣赏的人来管理我们的附属公司。
但芒格也表示,他不清楚自己或沃伦是否擅长安迪·格鲁夫的老本行。安迪·格鲁夫加入刚创办的英特尔时,是该公司的第四名员工。1997年担任董事会主席和CEO,现在仍是英特尔的资深顾问。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作者安迪·格鲁夫如是说
“敢于并有能力面对现实才是出路。”
“应该坚持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当然不能是非法的和违背基本伦理道德的)做下去,除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你也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客户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短期内企业可能会承受巨大的经营压力,但一旦能熬过去,企业收获的将是无坚不摧的战斗力、坚实的口碑和滚滚财源。”
西塞罗《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
[古罗马] 西塞罗著| 徐奕春译| 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古罗马哲学家、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天才作家西塞罗畅谈老年和友谊的传世名篇
这本书谈什么?
西塞罗在《论老年 论友谊 论责任》中,从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市民角度出发,谈论如何看待老年的问题。与以往人们认为老年生活十分悲惨的看法不同,西塞罗大力赞美老年生活。
诚然,退休、体能衰弱、无法享受生理上的快乐,及死亡迫近会给老年人生活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但事实上,老人无所谓退休,可以活到老学到老;体能衰弱并不表示他们对国家毫无贡献。其次,西塞罗强调老年人要顺应自然规律,适度地运动,保持活力。再者,生理欲求的下降,反而使得老年人更能专注于智性与德性的成长。而最后,死亡是自然之事,人终将一死,但要能平静以对,必须对死亡有毕生的思考。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2006年,芒格的朋友安格斯·麦克拜恩夫妇送给他一本书富兰克林1744年译文重印版的《西塞罗论美好人生》。他很喜欢这部充满对老年的赞颂的作品,并在其中找到了赞同自己生活方式的内容。在西塞罗看来,抱怨年纪是无益的,尤其是年轻人不要未老先死,如果你的生活方式是正确的,那么到了晚年会更幸福。芒格经常引用西塞罗的下面这段话:
晚年的最佳保护铠甲是一段在它之前被悉心度过的生活,一段被用于追求有益的知识、光荣的功绩和高尚的举止的生活;过着这种生活的人从青年时代就致力于提升他自己,而且将会在晚年收获它们产生的最幸福的果实;这不仅是因为有益的知识、光荣的功绩和高尚的举止将会陪伴他终生,甚至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会因为见证了正直的人生的良心和过往美好功绩的回忆将会给灵魂带来无上的安慰。
《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作者西塞罗如是说
“历史是时代的见证,真理的火炬,记忆的生命,生活的老师和古人的使者。”
“如果你对自己出生之前的事情毫不了解,那么你永远都是一个无知的孩童。因为人生如果不是对于历史密不可分的往事的记忆,又能是什么呢?”
孔子《论语》
孔子著| 中华书局2016年版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语录体散文集
这本书谈什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来源于孔子给弟子讲学的内容。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成书。
孔子思想以立身为出发点,而人能立身于世的首要条件就是具有“君子”人格。君子具备仁爱之心,自重自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积极进取,德才兼备;孜孜于学,注重实践;安贫乐道,谨守正义等等;始终坚守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遵从不同的伦理关系,构建着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2007年5月23日,芒格在南加州大学的演讲中提到道:
我这辈子一直很崇拜孔子。我很喜欢孔子关于“孝道”的思想,他认为孝道既是天生的,也需要教育,应该代代相传。你们大家可别小看这些思想,请留意在美国社会中亚洲人的地位上升得有多快。我认为这些思想很重要。
在孔子的思想中,孝道——对父母及祖先的敬爱——是一种需要培养的美德。广义的“孝道”包括照顾父母,听父母的话,敬爱和赡养父母,对父母有礼貌,传宗接代,兄弟之间相互扶持,给父母明智的建议,隐讳他们的错误,在他们生病和死亡时表达哀伤,在他们去世后进行祭祀等。
孔子认为,如果人们能够学会践行孝道,他们就能够更好地扮演他们在社会和政府中的角色。在孔子看来,孝道十分重要,甚至比法律还重要。实际上,在汉朝的某些时期,那些不按孝道祭祀祖先的人会遭到肉体上的刑罚。
子曰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