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柴尔德网络(3)
加塞尔不断地成为这类批评的靶子。1838年,詹姆斯威胁停止支付他的薪酬(每年14万卢比),他认为这一薪酬过高,而用另一种方式支付薪酬:“无论我们与他做了什么生意”,给加塞尔1/4的利润提成。罗斯柴尔德家族对加塞尔最频繁的指责是他将自己的利益置于公司利益之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哪怕你只写一个字给加塞尔,”暴怒的詹姆斯一年后写道,“那条呆板的狗,为你带来的伤害也肯定会多于好处。他只乐意把我们的钱据为己有,自己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即便拉扎尔——1832年被任命为罗斯柴尔德家族第一个全职代理人——有时也被贬为“混蛋”,他竭力地讨好詹姆斯,詹姆斯的指示到达之前他就已经犯下了错误。
可能19世纪30年代最重要的罗斯柴尔德代理人应该是丹尼尔•威斯维勒了。威斯维勒当时是马德里的代理人,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考虑人选中是1834年。当时,威斯维勒显然已经在法兰克福分行赢得了作为一名“商人”的名声,但没过多久,他也被怀疑忽视了主人的利益。到1843年的时候,甚至出现了考虑替换他的想法:“那个年轻人,按照(安塞尔姆)的说法,一年比一年自负了”:
我真认为这个人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今天我会写信给父亲,让他做好前往马德里的准备……最好的办法是我们当中的一个人能够或愿意前往马德里……但你可以信任我,我不会在信里提到迈耶,我知道你母亲希望他留在英国。我认为兰多在马德里熟悉环境之后会做得很好,他非常干净……而且出身于一个值得尊敬的家族,他绝不会表现出如此荒谬的自傲。威斯维勒不仅现在自傲,今后仍将如此。
这些威胁毫无作用。威斯维勒可能表现出“无比的虚荣”,但是他已经让自己变得不可或缺。罗斯柴尔德家族派迈耶前去马德里待几个月,只是因为威斯维勒要到国外结婚,对此,纳特曾说,“威斯维勒的离开迫使托普(迈耶的昵称)施展自己的能耐,能够立刻让他把自己变成那里的主人,但只要威斯维勒回来了,迈耶就会立刻感到难以找到合适的位置。”当安东尼试图推倒威斯维勒时,他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他一如既往地抱怨,仍旧如冰一样冷,直到我明确地告诉他,只要他在马德里为我们做的生意让我们满意,我们就不会有任何改变,但是如果他继续抱怨我们的给予不足的话,那么他就不可能继续待在马德里,我们当中的一个人将被迫去那里取代他……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代理人,要取代他十分困难,但是我很少或从没有见到比他更冷淡、更精于算计的代理人。他虚荣过了头。
相反,另一个派往美国的代理人哈瑙在那里立刻因为过于草率的交易引发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不满——尽管有人怀疑,如果他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有关事项,他可能又会被批评为懒惰。也只有罗斯柴尔德家族能够从一个“将他的大部分注意力倾注到为我们寻找生意的过程中”的代理人身上找到缺点。
为纠正一个长久以来的错误理解,将诸如威斯维勒的付薪代理人与那些跟罗斯柴尔德家族有定期往来以及优先生意关系的伙伴银行区别开来非常重要。要将这些银行全部列出来将会十分枯燥:到19世纪40年代末,罗斯柴尔德家族已经与世界多个地方的银行建立了伙伴关系,我们只列一些比较重要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巴尔的摩、柏林、科隆、君士坦丁堡、佛罗伦萨、汉堡、米兰、奥代萨、罗马和的里雅斯特。德国银行业中两个著名的名字在早期经常被错误地认为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代理人:瓦尔堡和布雷克劳德。实际上,它们只是伙伴银行中的两家银行而已。1848年前,它们在银行网络中扮演的角色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这两家银行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是因为它们证明了小银行(尤其是德国的银行)通过与罗斯柴尔德建立某种联系为整个网络增加的价值,尽管它们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联系只有那么一点点。
瓦尔堡家族早在1814年就开始游说代理罗斯柴尔德在汉堡的生意,但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定期业务关系才真正建立;之后,这一偏好转给了卡尔•海涅(诗人海因里希•海涅的叔叔),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差不多以同样的方式,萨穆埃尔•布雷克劳德试图排挤掉门德尔松银行成为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柏林的首选银行家;再一次,尽管极尽谄媚,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他的儿子格尔松才获得了一定的特殊身份,而且主要还是因为他与俾斯麦走得很近,以及他所提供的高质量的政治消息。即便到了这个时候,他仍受到蔑视:“布雷克劳德?”有人曾听到詹姆斯对赫伯特•俾斯麦大声说道,“什么布雷克劳德?布雷克劳德得到的都是我给他的,而且只占(全部利润)的1%。”许多其他银行在罗斯柴尔德注意的运作中扮演着相同的角色,他们参与了大额债券发行,对大量金银块的输送供了援手,有时还参与汇率套利交易:科隆的奥本海姆银行、伦敦的施罗德银行以及法国的波尔多银行,当然还有更多,我们只列3个出来。它们在这个阶段,都还是很小的玩家。
形成对比的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在那些大银行身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他们主要视这些银行为竞争对手,但是在进行一些非常大的业务时,他们也会寻求合作,这些大银行有:伦敦的巴林兄弟,托马斯•威尔逊和戈尔德施密特;巴黎的拉菲特,奥廷格和马莱;维也纳的盖米勒、希瑙和埃斯克尔,以及法兰克福的贝特曼和贡塔德。1814年之后的10年里,这些大银行之间爆发了你死我活的竞争,但罗斯柴尔德不希望这些竞争者出现不良的状况,他们越来越将这些对手看做自己生存的补充成分,当然,前提是自己的行业领袖地位不可撼动。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在所有主要的金融中心,我们都能看到辛迪加组织以及银行间松散联合情形的出现。同时,通过扩展自己的规模,罗斯柴尔德家族认为自己承担着一定程度的职责来维护银行系统的总体稳定。这也解释了他们不希望竞争对手倒台的原因。在19世纪20年代,他们以一种近乎麻木的无情眼神看着帕里什破产。截然不同的是,在随后的数十年里,他们为了维持金融稳定,偶尔愿意拯救竞争对手,比如1831年以及1838年帮助拉斐特的举动。萨洛蒙在1841年帮助盖米勒的建议也说明:
我们作壁上观,看着一个65岁的人破产,他的银行存在了那么长的时间,也是这里第一流的银行——不能提供帮助……是不可能的……如果施泰纳和盖米勒确实停止支付款项,这将呈现何等的景象,这将给海外、法兰克福和其他德国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因为数百万——多达三四百万古尔登的承兑款和汇票将从这两家银行流失。
在这件事上,萨洛蒙提供帮助的建议最终被他的兄弟和侄子们否决。但是,他对于金融总体稳定的观点也影响了列昂内尔对英国货币政策争执的态度。1839年,他向叔叔报告说,“将制定为法令的举措应该考虑合股银行的利益”(罗斯柴尔德新一代从19世纪20年代起将合股银行发扬光大)以及它们“可能对我们内部资金的影响”。他解释说:“问题是如何让这些先生们在有足够的油水捞的同时让他们以及整个国家接受约束,避免流通出现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