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自我能动派
复杂电路常常具有奇怪的反直觉行为,其根源正是在那些套叠起来且首尾相接的回路所具备的复合逻辑。精心设计的电路看似能够可靠、合理地运行,然而突然之间,它们就踩着自己的鼓点,毫无预兆地转向了。人们付给电子工程师们高额的工资,就是让他们去解决所有回路中的横向因果关系。然而,对于机器人这种程度的复杂性来说,电路的异常表现是无法消除的。如果把这一切都简化到其最简形式——反馈回路——的话,循环因果正是那无处不在的矛盾。
自我从何而来?控制论给出了这样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答案:它是从它自己那里涌现出来的。而且没有别的法子。进化生物学家布赖恩·古德温〔34〕告诉记者罗杰·卢因〔35〕:“有机体既是它自己的因也是它自己的果,既是它自己固有的秩序和组织的因,也是其固有秩序和组织的果。自然选择并不是有机体的因。基因也不是有机体的因。有机体的因不存在。有机体是自我能动派。”因此,自我实际上是一种自谋划的形式。它冒出来是为了超越它自己,就好像一条长蛇吃掉自己的尾巴,变成了乌洛波洛斯衔尾蛇〔36〕——那个神秘的圆环。
按照荣格〔37〕的说法,衔尾蛇是人类灵魂在永恒概念上的最经典的投影之一。这个咬着自己的尾巴的蛇所形成的环,最初是作为艺术装饰出现在埃及雕塑中。而荣格则发展出一套观点,认为那些在梦中造访人类的近乎混沌的形形色色的意象,容易被吸附在稳定节点上,形成重要且普适的图像。如果用现代术语来作比的话,这跟互连的复杂系统很容易在“吸引子”上安顿下来的情形非常相像。而一大堆这样具有吸引力、奇异的节点,就形成了艺术、文学以及某些类型的疗法的视觉词汇。在那些最持久的吸引子当中,一个早期的图式就是“吞食自己尾巴的东西”,往往用图像简单地表示为一个在吞噬自己尾巴的蛇状龙所形成的完美圆环。
衔尾蛇的循环回路显然是一个反馈概念的象征,我难以确定到底是谁先在控制论的语境中使用它。作为真正的原型,它也许不止一次地被独立地看作是一个反馈的象征。我毫不怀疑,当任何一个程序员在使用GOTO START循环的时候,他脑子里都会浮现出那副蛇吃自己尾巴的微弱图像。
蛇是线性的,但当它回身咬住自己的时候,它就变成了非线性物体的原型。在经典的荣格主义框架中,咬住尾巴的衔尾蛇是对自我的一种象征性的图解。圆圈的完整性就是自我的自我控制,这种控制既来源于一个事物,也来源于相互竞争的部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反馈回路的最为平实的体现,抽水马桶也同样是一只神秘的野兽——自我之兽。
荣格派学者认为,自我(self)其实应该被看成是“我(ego)的意识的诞生前的一种原始心理状态”,也就是说,“是那种原始的曼达拉状态〔38〕,而个体的我(ego)正是从这种心灵状态中产生出来的”。所以,我们说一个带着恒温器的炉子有自我,并不是说它有一个我。所谓自我,只不过是一个基础状态,一个自动谋划出来的形式,而假如它的复杂性允许的话,一个更为复杂的我便藉此凸显出来。
每一个自我都是一个同义反复:自明、自指、以自己为中心并且自己创造自己。格雷戈里·贝特森说,一个活系统就是一个“缓慢地进行自我复原的同义反复。”他的意思是说,如果系统受到干扰或者干涉,它的自我就会“朝向同义反复寻求解决”——沉降到它的基础自指状态,它那个“必要的矛盾”中。
每一个自我,都是一场试图证明自己特性的论争。恒温系统的自我内部总是在争论到底该调高还是调低炉子温度。海伦的阀门系统则会不间断地就它所能执行的唯一的、孤立的动作进行争论:应不应该移动那个浮子?
一个系统,就是任何一种能够自说自话的东西。而所有的有生命的系统以及有机体,最后都必然精简为一组调节器,即化学路径和神经回路,其间总是进行着如此愚蠢的对话:“我要,我要,我要要要;不行,不行,你不能要”。
把各种自我播种到我们构建的世界,就给控制机制提供了一个家,让它们在那里滴注、蓄积、满溢和迸发。自动控制的出现分成三个阶段,也已经在人类文化中孵化出三个几乎是形而上学的改变。控制领域的每个体制,都是靠逐渐深化的反馈和信息流推进的。
由蒸汽机所引发的能量控制是第一阶段。能量一旦受到控制,它就达到了一种“自由”。我们释放的能量再多,它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活。同时,由于我们达成某一目标所需要的卡路里(能量)越来越少,我们那些最为重大的技术成果,也不再朝向对强有力的能源做进一步控制。
相反,我们现在的成果是通过加大对物质的精确控制得来的。而对物质的精确控制,就是控制体制的第二阶段。采用更高级的反馈机制给物质灌输信息,就像计算机芯片的功用那样,使物质变得更为有力,渐渐地就能用更少的物质做出没有信息输入的更大数量物质相同的功。随着那种尺寸堪比微尘的马达的出现(1991年成功制作出了原型机),似乎任何规格的东西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制造出来。分子大小的照相机?可以,怎么不行?房子大小的水晶?如你所愿。物质已经被置于信息的掌握之下,就跟现在的能量所处的状态一样,方法也是同样的简便——只要拨动拨号盘就好。“二十世纪的核心事件,就是对物质的颠覆。”技术分析家乔治·吉尔德〔39〕如是说。这是控制史的一个阶段,一个我们身历其中的控制的阶段。从根本上说,物质——无论你想要它是什么形状——都已经不再是障碍。物质已经几乎是“自由”的了。
控制革命的第三阶段,是对信息本身的控制。两个世纪之前,当把信息应用于燃煤蒸汽的时候,就播下了它的种子。从这里到那里,长达数英里的电路和信息回路执行着对能量和物质的控制,而这些线路和信息回路也在不经意间让我们的环境充满了信号、比特和字节。这个未受约束的数据狂潮达到了有害的水平。我们产出的信息,已经超过了我们能够控制的范围。我们所曾憧憬的更多的信息,已经成为事实。但是,所谓更多的信息,就好象是未受控制的蒸汽爆炸——除非有自我的约束,否则毫无用处。我们可以这样改写吉尔德的警句:“二十一世纪的核心事件,是对信息的颠覆”。
基因工程(控制DNA信息的信息),以及电子图书馆(管理图书信息的信息)所需的各种工具,预示着对信息的征服。首先感受到信息控制的冲击的,是工业和商业,这跟能量和物质控制产生的冲击一样,后来才会逐渐渗入到个体领域。
对能量的控制征服了自然的力量(让我们变得肥胖);对物质的控制带来了可以轻易获取的物质财富(让我们变得贪婪)。那么,当全面的信息控制遍地开花的时候,又会为我们带来怎样五味杂陈的混乱?困惑?辉煌?躁动?
没有自我,几乎什么也不会发生。马达,数以百万计的马达,被赋予了自我,现在正管理着各种工厂。硅基芯片,数以十亿的硅基芯片,被赋予了自我,将会自我设计得更小更快来管理马达。很快,纤细的网络,数量无限的网络,被赋予了自我,将会重新构思芯片,并统治所有我们让它们统治的东西。假使我们试图通过掌控一切的方式来利用能量、物质和信息的巨大宝藏的话,那么必然会陷入失败。
我们正在以所能达到的速度,尽可能快地把我们这个已经建好的世界装备起来,指令它自我治理、自我繁衍、自我认知,并赋予它不可逆转的自我。自动化的历史,就是一条从人类控制到自动控制的单向通道。其结果就是从人类的自我到第二类自我的不可逆转的转移。
而这些第二类自我是在我们控制之外的,是失控的。文艺复兴时期那些最聪慧的头脑也未能发明出一个超越古代的海伦所发明的自我调节装置,其关键原因就在于此。伟大的莱奥纳多·达芬奇〔40〕建造的是受控制的机器,而不是失控的机器。德国的技术史学家奥托·麦尔说过,启蒙时代的工程师们本可以利用在当时就已经掌握的技术建造出某种可调节的蒸汽动力的。但是,他们没有,因为他们没有那种放手让他们的造物自行其事的魄力。
另一方面,古代的中国人尽管其创造从来没有超出过指南车,却拥有一种正确的关于控制的无念心态。听听老子这位神秘的学者在二千六百年前的《道德经》中所写的,翻译成最地道的现代话语就是:
智能控制体现为无控制或自由,
因此它是不折不扣的智能控制;
愚蠢的控制体现为外来的辖制,
因此它是不折不扣的愚蠢控制。
智能控制施加的是无形的影响,
愚蠢的控制以炫耀武力造势。〔41〕
老子的睿智,完全可以作为二十一世纪饱含热忱的硅谷创业公司的座右铭。在一个练达、超智能的时代,最智慧的控制方式将体现为控制缺失的方式。投资那些具有自我适应能力、向自己的目标进化、不受人类监管自行成长的机器,将会是下一个巨大的技术进步。要想获得有智能的控制,唯一的办法就是给机器自由。
至于这个世纪所剩下的那一点点时间,则是为了二十一世纪那个首要的心理再造工作而预留的彩排时间:放手吧,有尊严地放手吧。
注释
〔1〕 控制饮酒量的装置:参见周去非(宋朝,1135~1189)的《岭外代答》。其实这个“吸管”不是放在嘴里吸,而是插在鼻子里吸,即所谓“鼻饮”。
〔2〕 克特西比乌斯(Ktesibios):古希腊工程师,发明家。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生活在埃及托勒密王朝下。
〔3〕 托勒密二世(King Ptolemy II,公元前308~前246):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国王。他利用宗教巩固王朝统治,将版图扩展至叙利亚、小亚细亚和爱琴海,在位期间国势处于全盛时期。
〔4〕 阿基米德(Archimedes,约公元前287~前212):古希腊数学家、发明家,以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即浮力原理)而著称,在数学方面的发现有圆周率以及球体、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5〕 海伦(Heron, 10~75):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几何学家和机械学家。
〔6〕 《气体力学》:The Pneumatica
〔7〕 科内利斯·德雷贝尔(Cornelis Drebbel):荷兰发明家,建造了第一艘能航行的潜水船。
〔8〕 詹姆士·瓦特(James Watt, 1736.01.19~1819.08.19):英国著名的发明家,是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改良了蒸汽机、发明了气压表、汽动锤。后人为了纪念他,将功率的单位称为瓦特。
〔9〕 纽科门(Newcomen):英国工程师,蒸汽机发明人之一。他发明的常压蒸汽机是瓦特蒸汽机的前身。
〔10〕 托马斯·米德(Thomas Mead):英国发明家,磨坊主。
〔11〕 H. S. 布莱克(H. S. Black):贝尔实验室的电话工程师,提出负反馈放大器。
〔12〕 阿伯丁试验场:Aberdeen Proving Ground
〔13〕 伺服机制(servomechanism):系指经由闭环控制方式达到一个机械系统设定的位置、速度、或加速度的系统。
〔14〕 莱昂·法尔科(Leon Farcot):法国工程师。
〔15〕 比尔·鲍尔斯(Bill Powers):美国感知控制论的创始人,美国西北大学教授。
〔16〕 套套逻辑(tautology):又作重言式,或同义反复。意指不管条件真假与否,始终为真的命题。例如,“要么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要么不都是黑的”。再譬如,“四脚动物有四只脚”。
〔17〕 利奥·维纳(Leo Wiener):俄裔犹太人,语言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诺伯特·维纳之父。
〔18〕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之一,同时也是活跃的政治活动家。
〔19〕 《金赛报告》:The Kinsey Report
〔20〕 控制论(cybernetics):诺伯特·维纳在其所著的《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中创造了这个新词来命名当时的新学科。
〔21〕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对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22〕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在于认识自我,美德即知识;提出探求真理的辩证法。本人无著作,其学说仅见于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
〔23〕 安培(Ampere, 1775~1836):法国物理学家,电动力学奠基人之一,制定安培定律,首创电磁学理论。
〔24〕 理解科学:Noologcial Science
〔25〕 《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Cybernetics: or the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 〔26〕 皮埃尔·拉蒂尔(Pierre de Latil):法国作家。
〔27〕 《用机器进行思考》:Thinking by Machine
〔28〕 弗里德里克·哈耶克(Frederick Hayek):奥地利经济学家。
〔29〕 计算论证:calculation argument
〔30〕 以利·惠特尼(Eli Whitney, 1765~1825):美国机械工程工程师、发明家,发明轧花机,设计并生产装配步枪用的互换零件,对工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31〕 循环因果:circular causality
〔32〕 沃伦·麦克洛克(Warren McCulloch, 1898.11.16~1969.09.24):美国神经生理学家和控制论专家。
〔33〕 非传递性优先(intransitive preference):所谓传递性,就是说如果A和B有关系R,B和C有关系R,那么A和C也就关系R,“大于”就是一个有传递性的关系:如果A大于B,而B又大于C,那么A大于C——“大于”这个关系经由B传递到C。现在的情况是A引发B,B引发C,所以如果传递的话,那么应该是A引发C,但现在是C引发A,所以说不传递。
〔34〕 布赖恩·古德温(Brian Goodwin, 1931~2009):加拿大数学家和生物学家,圣塔菲研究所的创办者之一。2009年不幸从自行车上跌落受伤,在医院做了手术后去世。(译自维基百科)
〔35〕 罗杰·卢因(Roger Lewin):英国人类学家和科学作家,曾做过十年《科学》杂志的新闻编辑,是伦敦经济学院复杂性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译自维基百科)
〔36〕 衔尾蛇(Ouroboros,亦作咬尾蛇):是一个自古代流传至今的符号,大致形象为一条蛇(或龙)正在吞食自己的尾巴,结果形成一个圆环(有时亦会展示成扭纹形,即阿拉伯数字8的形状),其名字涵义为“自我吞食者”。这个符号一直都有很多不同的象征意义,而当中最广为接受的是“无限大”、“循环”等意义。另外,衔尾蛇亦是宗教及神话中的常见符号,在炼金术中更是重要的徽记。近代,有些心理学家(如卡尔·荣格)认为,衔尾蛇其实反映了人类心理的原型。
〔37〕 荣格(C. G. Jung, 1875~1961):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他是分析心理学的始创者,是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一。
〔38〕 曼达拉(mandala):所谓“曼达拉”,是指在人类文化史上和人类大脑记忆体内存在着一种图式或图形:其外围是一圆形圈或方形圈;其中央或作对称的“十”字形,或作对称的“米”字形。
〔39〕 乔治·吉尔德(George Gilder):当今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经济学家,被称为“数字时代的三大思想家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是供应学派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九十年代,他是新经济的鼓吹者。他为《福布斯》、《哈佛商业评论》等著名杂志撰稿,影响较大的著作有:《企业之魂》,《财富与贫困》。
〔40〕 莱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Vinci):意大利文艺复兴中期的著名美术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博学多才著称。在数学、力学、天文学、光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生理学、地质学、气象学,以及机械设计、土木建筑、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不少创见或发明。
〔41〕 《道德经》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