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 寻求协同控制
我要寻找的词更接近于“协同控制”〔42〕。在某些机械类的语境中已经看到有人在用这个词了。在恶劣的天气里使747大型喷气式客机平稳降落是个非常复杂的任务。由于飞机上有好几百个系统在同时运转,高速的飞行又要求反应迅速,而飞行员经过长途飞行后往往困倦不堪,再加上恶劣的天气,都使得计算机能够比人类飞行员更好地胜任驾驶工作。上百条生命系于一身,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和失误。那么,为什么不让一台非常聪明的机器来控制飞机呢?
工程师们在飞机上加装了自动导航系统。事实证明这套系统非常好使。它驾驶的大型喷气式客机无论是飞行还是降落都完美无缺。自动驾驶也轻易地满足了空中交通管控员对于秩序的渴求——所有的东西都处于数字化监控之中。最初的想法是,人类飞行员可以监视计算机,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不过唯一的问题是,人类做这种消极的监工实在是不怎么样。他们会觉得无聊,于是走神,随之忽视一些关键的细节。然后,紧急情况突然发生,他们不得不忙着“救火”。
因此,现在的新想法不是让飞行员去盯着计算机,而是反过来让计算机盯着飞行员。欧洲的空中客车A320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自主程度最高的飞机之一,它就采用了这种方式。从1988年开始,飞机上的机载计算机就开始担负起监督飞行员的工作。当飞行员推动操纵杆使飞机转向的时候,计算机会计算出左倾或者右倾的程度,但它不允许飞机的倾斜度超过六十七度,也不允许机头抬起或低下的幅度超过三十度。用《科学美国人》的话来说,这意味着“这个软件织出了一个能够阻止飞机超出其结构限度的电子茧”。这还意味着,飞行员们抱怨道,飞行员要交出控制权。1989年,英航驾驶747客机的飞行员经历了六次不同的事故,每一次他们都不得不推翻计算机发出的减小动力的指令。如果他们当时没能成功地纠正自动导航系统的失误——波音公司后来把这些错误归咎于程序漏洞——就可能导致机毁人亡。而空中客车A320上竟然不提供让飞行员纠正自动系统的手段。
人类飞行员觉得他们是在为飞机的控制权而战。计算机应该做飞行员还是导航员?飞行员们取笑说计算机就像是放到了驾驶舱里的一条狗。狗的任务就是在飞行员想要去控制的时候咬他;而飞行员唯一要做的就是喂狗。实际上,在自动飞行的新行话里,飞行员被称为“系统管理员”。
我相信计算机终将成为飞机上的副驾驶员。它将完成许多飞行员不能胜任的工作。但是,飞行员会管理(或者说“放牧”)计算机的行为。而且这两者(机器和人)之间会不停地发生些小龃龉,就像所有具有自主性的事物一样。他们将以协同控制的方式来驾驶飞机。
皮特·利特维诺维兹〔43〕是苹果公司的图形专家,他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他从一个真人演员那里提取出身体和表情动作,然后把这些应用到数字演员身上。他先让一个人类演员用一种夸张的方式要一杯干马蒂尼,然后把这些姿态——扬起的眉毛、唇边的傻笑、头部的轻快摆动——用来控制一只猫的脸部活动。这么一来,这只猫演绎这句台词的方式和这个演员完全一样。随后,利特维诺维兹又把这个演员的表情用到一个卡通角色上,接着又用到一副木然的古典面具上,最后他甚至让树干作出了同样的表演。人类演员是不会因此而失业的。尽管有些角色具有完全的自主性,但是绝大多数角色本质上还是人机混合的。演员可以让一只动画猫鲜活起来,而这只猫又会倒过来教他如何做得更像猫。演员可以“驾驭”卡通角色,就像牛仔骑马一样,或者像飞行员驾驶由计算机掌舵的飞机。数字化的隐者神龟能自己满世界飞奔,而与它共享控制权的人类演员则面带微笑地时不时给它补点妆,或者恰到好处地发出一声怪叫。
《终结者II》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44〕最近对一群计算机图形专家说:“演员们都喜欢化妆。他们愿意在化妆椅上坐8个小时等妆化好。我们必须让他们参与到合成角色的创作中。给他们以新的身体和新的面容,来拓展他们的表演。”
控制的未来是:伙伴关系,协同控制,人机混合控制。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创造者必须和他的创造物一起共享控制权,而且要同呼吸共命运。
注释
〔1〕 《石头城乐园》(The Flintstones):改编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同名卡通片,1994年上映。
〔2〕 工业光魔公司(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是一家动画视觉特效公司,由乔治·卢卡斯于1975年5月创立,隶属于卢卡斯电影公司。
〔3〕 马克·戴普(Mark A. Z. Dippé,1958~ ):1991年起参与多部影片的视效、制片、导演、剧作等工作。
〔4〕 匹诺曹:意大利童话《木偶奇遇记》的主角,一个爱说谎的木偶,最后改正错误变为真人。
〔5〕 迈克尔·凯斯(Michael Kass):皮克斯动画制作公司的高级科学家。和戴维·巴拉夫、安德鲁·威特金一起开发了为影片《怪物公司》渲染衣服和毛发的动画软件。凯斯在电脑图形图像、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使他获得了许多奖项,包括电子艺术大奖、图像大奖等。
〔6〕 盖文·米勒(Gavin Miller):Adobe公司的科学家。
〔7〕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ssisted Design
〔8〕 自动成型(Automatic Fabrication):根据作者的描述,这种技术现在被称为快速原型技术(Rapid Prototyping)。
〔9〕 约翰·沃克(John Walker, 1950~ ):电脑程序员,AutoCAD早期版本的创作人之一。与Autodesk一样,AutoCAD采用了程序员迈克尔·瑞德尔(Michael Riddle)的创意。
〔10〕 普鲁辛凯维奇(Przemyslaw Prusinkiewicz):波兰计算机科学家。
〔11〕 阿利斯蒂德·林登美尔(Aristid Lindenmeyer, 1925.11.17~1989.10.30):匈牙利生物学家。1968年,他开发出一种现在称为L-系统的形式语言,也称为林登美尔系统。运用这种系统,林登美尔模拟了植物细胞的行为。L-系统现在也用于模拟整株植物。
〔12〕 博德邦软件(Brøderbund software):1980年在美国成立的一家专门制作游戏和教育软件的公司。公司的名称Brøderbund是瑞典语、丹麦语和德语的混合物,是对英文band of brothers的不严谨翻译。公司在1998年被学识公司(The Learning Company)收购。
〔13〕 《妙妙探》(The Great Mouse Detective):又译为《鼠辈侦探》、《傻老鼠与大笨狗》,迪斯尼出品,1986年上映。
〔14〕 《救难小英雄之澳洲历险记》(The Rescuers Down Under):迪斯尼出品,1990年上映。
〔15〕 信天翁奥维尔(Orville the Albatross):是《救难小英雄》(The Rescuers)中的角色,帮助两位老鼠主角逃生的重要人物。但在续集《救难小英雄之澳洲历险记》中出现的应该是他的兄弟威尔伯(Wilbur)。
〔16〕 《小美人鱼》(The little Mermaid):迪斯尼出品,1989年上映。
〔17〕 《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迪斯尼出品,1991年上映。
〔18〕 迪斯尼第一部完全数字化的动画:这里应该是指《玩具总动员》(Toy Story),于1995年夏天上映。
〔19〕 约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皮克斯公司创意执行副总裁,导演,动画师。他导演完成的计算机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赢得了奥斯卡特别成就奖。
〔20〕 皮克斯公司(Pixar):前身是卢卡斯电影公司下的电脑动画部。1986年史蒂夫·乔布斯以一千万美元收购该部门,成立皮克斯公司。1991年开始与迪斯尼结为合作伙伴。2006年被迪斯尼以七十四亿美元收购。
〔21〕 拉尔夫·古根海姆(Ralph Guggenheim):皮克斯公司创始人之一,首席执行官,并身兼动画部的副总裁。在皮克斯工作室任职期间,他负责工作室的成长和发展,使其从1986年的七人发展到1997年的三百五十名员工。他的许多成就中,包括为皮克斯和迪斯尼制作的《玩具总动员》。这部动画片的制作费用为三千万美元,票房收入超过三亿五千万元,是全球所有动画片中最成功的一部。
〔22〕 《小锡兵》(Tin Toy):是皮克斯公司1988年制作的短片,是第一部赢得奥斯卡奖的动画短片,也是《玩具总动员》的创意来源。(选自中文维基百科)
〔23〕 布莱德·德·格拉夫(Brad de Graf):风险投资人和数字媒体投资分析师。2001年被《动画》杂志评为“年度瞩目人物”。自1982年以来他一直是电脑动画在娱乐行业的领军人物。
〔24〕 《流动的电视》(Liquid TV):美国音乐电视台(MTV-Music Televisions)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播放的动画栏目,时长三十分钟,包含一系列风格迥异的小节目,但其中也包含某些固定的元素。该系列曾获艾美奖。
〔25〕 硅谷图形公司(Silicon Graphics Inc.,简称SGI):1981年11月在美国加州创立,生产加速3D显示的专门硬件和软件。2006年3月8日宣布破产。
〔26〕 彼得·盖布瑞尔(Peter Gabriel, 1950.02.13~ ):出生于英国伦敦,是个音乐鬼才,不但是乐队主唱,而且键盘、打击、木管等乐器都是拿手绝活。
〔27〕 科米蛙(Kermit the Frog):是著名布偶艺术家吉姆·汉森(Jim Henson)创造的最受欢迎的形象。1955年首次亮相,之后出现在许多布偶剧中,包括《芝麻街》(Sesame Street),并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占有“一席之地”。
〔28〕 戴维·塞尔彻(David Zeltzer):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电脑图形图像及动画制作组成员。
〔29〕 小活物(animat):这是一个造出来的词,表示有自主动作的动画生物。
〔30〕 哔哔鸟(Road Runner):是一只卡通鸟,与另一个卡通形象丛林狼崴尔(Wile E. Coyote)一起在一系列动画片里无止境地追逐和奔跑。
〔31〕 史蒂文·斯特拉斯曼(Steve Strassman):交互式视像科学的先行者和专家。他在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马文·明斯基。他先后在苹果公司等四个单位做研究,又开过两家由风投资金支持的公司,现在是橙子假想工程公司的首席影像工程师。
〔32〕 迈克尔·麦肯纳(Michael McKenna):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电脑图形图像及动画制作组成员。
〔33〕 康拉德·劳伦兹(Konrad Lorenz, 1903~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1973年由于对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而获诺贝尔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的秘密》、《雁语者》、《狗的家世》等。
〔34〕 卡尔·冯·弗里希(Karl von Frisch, 1886.11.20~1982.06.12):德国动物学家,行为生态学创始人。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逝于德国慕尼黑。
〔35〕 尼可·丁柏根(Niko Tinbergen, 1907~1988):荷兰裔英国动物行为学家,他最大的贡献在于总是能设计出精准严谨的实验来验证自己以及他人的假设。
〔36〕 《昆虫研究》:The Study of Insect
〔37〕 奥兹(Oz):既是《绿野仙踪》里的一个神秘国度,也是这个国度的主宰者——一个无所不能的巫师的名字。传说奥兹能帮来者实现所有的梦想,具有无边的魔力。
〔38〕 派蒂·梅斯(Pattie Maes):软件信息技术领域的先驱者之一。她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副教授,自1994年以来一直是活跃的因特网创业者,成立了萤火虫网络公司和其他几个公司。
〔39〕 桑迪·朋特兰德(Sandy Pentland):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是计算机科学领域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作者之一。他还是人类动态研究实验室的负责人。
〔40〕 《谁陷害了兔子罗杰》(Who Framed Roger Rabbit):迪斯尼出品,1988年上映,是一部真人与动画角色同台演出的影片,1989年获四项奥斯卡大奖。
〔41〕 《蒸汽船威利号》(Steamboat Willie):是迪斯尼官方指定的米奇出演的第一部作品,也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动画。它的首映日期——1928年11月18日——被定为米老鼠的官方生日。
〔42〕 协同控制:co-control
〔43〕 皮特·利特维诺维兹(Pete Litwinowicz):计算机图形领域的程序员和技术专家。
〔44〕 詹姆斯·弗朗西斯·卡梅隆(James Francis Cameron, 1954.08.16~ )生于加拿大的美国电影导演,擅长拍摄动作片以及科幻电影。他导演的这些电影经常超出预定计划和预算,不过都很卖座。詹姆斯·卡梅隆电影的主题往往试图探讨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摘自中文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