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 放手则赢
按照摩西讲述的故事,在创世的第六天,也就是在那令人激动不已的创世活动的最后时刻,上帝捏起一些黏土,用一种几乎戏谑的态度捏出一个小模型,把他放到自己所创造的新世界里。这个上帝,耶和华,是一个无法形容的全能的创造者。他仅仅是说出自己所想的,就能创造出他的世界。其他的造物工作只需在他的脑子里就可以完成,但这个部分却要花点工夫。这个最终用手制成的模型——这个眨着眼的、不知所措的东西,这个耶和华称之为“男人”的东西——理应比上帝在那一周里所创造出来的其他造物要强上那么一点点。
这将是一个模仿伟大的耶和华自己的模型。从控制论的角度看,这个“男人”是耶和华自己的拟像。
因为耶和华是一个创造者,所以这个模型也能模仿他的创造性进行创造。因为耶和华有自由意志,有爱,所以这个反映了他的模型也会拥有自由意志,有爱。就这样,耶和华赋予了这个模型一种真正的创造性,那种他自己拥有的创造性。
自由意志和创造性带来一个开放而无限制的世界。任何事情都可以想像,任何事情都可能实现。这就意味着,人这种东西,既可能创造令人痛恨之物,又可能创造为人所爱之事。(虽然耶和华在创世之初试图教给他一种辨别善恶的能力)
既然耶和华已经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么,制造一个他自己的模型却又要求这个模型只能在受限的时间、空间和物质中活动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模型总是不完美的。
为了继承摩西的事业,耶和华的人形物已经在创造这个行当里转悠了上千年,足以理解生命、存在和变化的内涵。一些大胆的人形物还抱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梦想:做耶和华曾经做过的事,也做一个自己的模型——一个拟像,一个从他们自己手里诞生的东西,一个像耶和华和他们自己一样能够自由创新的东西。
现在,耶和华的一些造物们已经开始从地球上收集矿物来建造他们自己的模型。和耶和华一样,他们也为自己的造物起了个名字。但是,由于对人形物的巴别塔诅咒〔35〕,这个东西有很多种称呼:自动机、机器人、魔像、人形机器人、雏型人、拟像。
他们所创造的拟像各不相同。有些种类,比如电脑病毒,更像是灵魂而不是实体;另一些拟像则存在于另一个空间——虚拟空间;还有些拟像,比如那些在SIMNET中昂首挺胸的拟像,则是现实与超真实之间的令人恐怖的结合。
而其余的人形物则困惑于这些模型建造者的梦想。某些好奇的旁观者会欢呼:重现耶和华那无可比拟的创造活动是多么宏伟啊!另外一些人则纠结于对人性的思辩。好问题!创造我们自己的拟像,是否是以一种纯粹的顶礼膜拜来完成耶和华的创世?抑或,它是以一种最愚蠢的胆大妄为开启了人类的灭亡?
模型建立自己的模型,这到底是虔诚还是亵渎?
有一件事是确切无疑的:建造自己的模型绝不是什么轻而易举的事情。
人形物还应该知道:他们的模型同样不可能是完美的。这些不完美的造物也不可能被置于“神”的控制之下。要想真正创造出具有创造性的造物,创造者必须把控制权交给被创造者,就好象耶和华把控制权让渡到人类手里一样。
要想成为上帝——至少是有创造性的上帝——你就必须放弃控制,拥抱不确定性。绝对的控制也就是绝对的无趣。要想诞生出新的、出乎意料的、真正不同的东西——也就是真正让自己惊讶的东西——你就必须放弃自己主宰一切的王位,让位于那些底层的群氓。
这个神之游戏中一个巨大的吊诡就在于:要想赢,先放手。
注释
〔1〕 美国艺电公司(Electronic Arts, Inc.):世界著名的视频游戏开发商。代表作包括“命令与征服”系列、“极速快感”、“模拟城市”系列等。
〔2〕 这里应该是指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方程:E=mc2。
〔3〕 硅谷图形公司(Silicon Graphics),美国一家生产图形显示终端的计算机公司,2006年3月申请破产保护。
〔4〕 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 1960.03~ ):虚拟现实的开创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首先提出并推广了“虚拟现实”这个名词。
〔5〕 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1932年生于意大利,目前住在米兰,任教于波洛尼亚大学。埃柯身兼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美学家等多种身分,更是全球最知名的符号语言学权威。
〔6〕 超真实(hyperreality):多翻译为“超现实”。但超现实在艺术中有其特指,而且有专门的英文词对应。
〔7〕 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拉丁文学重要的代表人物。
〔8〕 《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 1991
〔9〕 《我爱露茜》(I Love Lucy):美国最经典的电视系列剧,播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直到今天仍在不断地重播。
〔10〕 东距73战役(Battle of 73 Easting):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一场决定性的坦克遭遇战。是役,兵力处于劣势的美军装甲部队骑兵团击败了伊拉克的精锐部队。东距73是按某种坐标定位体系在伊拉克沙漠中划出的一条南北线。
〔11〕 夏马沙暴(Shamal Sandstorm):夏马是中亚或波斯湾一带的一种寒冷的西北风。由夏马风引起的沙暴称为夏马沙暴。
〔12〕 《国防杂志》:National Defense
〔13〕 诺克斯堡(Fort Knox):是美国陆军的一处基地,位于肯塔基州布利特县、哈丁县和米德县境内。美国陆军装甲中心、美国陆军装甲学校、美国陆军征兵司令部、美国金库和乔治·巴顿将军纪念馆等机构均位于该地。
〔14〕 《IEEE纵览》:IEEE Spectrum
〔15〕 仿真与训练研究所:Institute for Simulation and Training 〔16〕 奥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当今美国科幻界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在科幻史上,从来没有人在两年内连续两次将“雨果”和“星云”两大科幻奖尽收囊中,直到卡德横空出世。1986年,他的《安德的游戏》囊括雨果奖、星云奖;1987年,其续集《死者代言人》再次包揽了这两个世界科幻文学的最高奖项。卡德生于华盛顿州里奇兰,在犹他州长大,分别在杨百翰大学和犹他大学取得学位,目前定居于北卡罗莱纳州。
〔17〕 《安德的游戏》:Ender's Game
〔18〕 远程临场:Telepresent
〔19〕 美国商船学院:Merchant Marine Academy
〔20〕 Radio Shack:美国很有名的一家老牌电器连锁店,创办于1921年。
〔21〕 国防高级研究项目局:DARPA,全称为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互联网的前身就是由该机构研究开发的。
〔22〕 诺斯洛普公司(Northrop):美国主要飞机制造商之一。
〔23〕 倾转旋翼飞机:是一种将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特点融为一体的新型飞行器。
〔24〕 ADST:Advanced Distributed Simulation Technology 〔25〕 美军的四个兵种:为陆军、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
〔26〕 分布式仿真互联网(DSI):Distributed Simulation Internet 〔27〕 多用户奇幻游戏:Multiuser Fantasy Game
〔28〕 《星级旅行》(Star Trek):是一部在文化上有重大意义的科幻电视剧集,拍摄于1960年代。《电视指南》(TV Guide)将它评为“史上25大人文剧集”的第一名,之后更陆续制播了五部衍生电视剧集和十一部电影。最近的一部同名电影《星际迷航》(英文名仍为Star Trek)于2009年公映,票房高居当年的全球第八位和全美第五位。《吉尼斯世界记录》将它列为有最多衍生作品的项目。(摘自中文维基百科)
〔29〕 《哈比人历险记》(The Hobbit):1937年出版,原本是托尔金为儿子所写的一部童话,后延伸出《魔戒》和其后的故事。托尔金也因此而一举成名。(摘自中文维基百科)
〔30〕 MUD:是Multi-User Dungeon或Multi-User Dimension或Multi-User Dialogue的缩写,直译成中文为“多人参与历险游戏”。由于其英文缩写与“泥巴”一词相同,因此中文也把这类游戏称为“泥巴”。1995年左右,玩“泥巴”在中国校园里掀起一股热潮,风头一时无两。(摘自中文维基百科)
〔31〕 魔域(Zork):是最早的文字冒险游戏之一,由四名麻省理工学院动态建模小组的成员编写于1977~1979年间。“Zork”是一个技术行话,表示“未完成的工作”。(译自维基百科)
〔32〕 阿莫斯特学院(College of Amherst):美国著名的私立文科学院,成立于1821年,座落在马萨诸塞州。
〔33〕 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地理上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包括挪威和瑞典,文化和政治上也包括丹麦。
〔34〕 斯坦尼斯拉夫·莱姆(Stanislaw Lem, 1921.09.12~2006.03.27):波兰科幻小说家,代表作为1961年出版的《索拉力星》(Solaris)。
〔35〕 巴别塔:《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讲述,人类曾联合起来建造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从此各奔东西。